!"卷第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34##))*  
#))*  
!
+%,-./&%01234,/.(%-5/&6.278-92:;!1%32/&1328.389<=2:2%."  
托尔!!"#爱  
!
陆 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
#
成都@A))@H"  
?
?
摘要  
!
托尔斯泰理想主义的核心就是平等博爱精神  
!
具体表现为  
&
不以暴力抗恶和  
&全人类普遍的爱'!是善  
实际上是人类对美好的生活的  
舞会以后表现了托尔斯泰对  
'
(
爱和自我牺牲  
"
它是评价生活的道德标准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托尔斯泰理想  
尘世生活才获得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  
'
企盼  
!
只是由于有了它  
!
"
短篇小说  
-
.
&
人的  
'
深切关怀  
"
关键词  
!
托尔斯泰  
#
理想的爱#-舞会以后.#托尔斯泰主义  
中图分类号!^"A#')BH?文献标志码!E?文章编号!A)))F"!A"$#))*%)#F))GAF)"  
?
?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  
+
舞会以后  
,
无论从篇章 们竟相评论的焦点  
#
有时甚至成了遭受强烈批评的  
%
如果说三部巨著体现托尔斯泰精神由形成逐渐  
结构  
三部扛鼎之作  
复活比肩而论  
留朵夫在追寻自己的道德精神复活的历程中付出那 以后  
么复杂艰苦的努力  
跌宕起伏的爱情  
&
故事情节乃至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无法与他的 对象  
+
战争与和平,&+安娜3卡列尼娜,&  
.
男主人公伊万绝对不需要像聂赫 成熟  
+
,
#
代表托尔斯泰思想探索的全过程那么舞会  
不仅与托尔斯泰思想一脉相承更是托尔斯  
女主人公瓦莲卡更没有安娜那 泰思想探索的结晶 小说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直观  
绝望的痛苦以及悲剧的命运  
而贯 地展示了托尔斯泰成熟而稳定的思想 它没有曲折  
穿全文的主线既不拐弯抹角也不曲折深奥  
一切都 的情节累赘的说教有的是主人公极为冷静与干脆  
那么简单而清晰  
是托尔斯泰对心灵作  
泰晚期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  
世界秩序的核心就是爱  
#
容忽视的  
学界公认托尔斯泰对现实尤其是对当时 人类就应该 全人类普遍的  
当人类满足自身肉体需要  
而且人是有灵性的  
不可能长久生活在这令人窒息的荒漠里他需  
正如同他需要物质的生活一样何况  
大师在像我们普通人天真生活的同  
#
+
,
#
-
%
#
#
&
-
%
#
#
#
#
%
然而#+舞会以后,  
被视为托尔斯 的选择与行动% +舞会以后,  
#
它的意义与作用是不 彻底探究后的宣言与告白  
.
%
)不以暴力抗恶*#应让)  
大行其道 事实上  
% #  
的俄国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与淋漓尽致的揭 爱  
*
#
他的作品从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勾勒出  
)
无与伦 之后往往会陷于精神的荒漠中  
#
'
A(BA  
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  
热切关注  
*
#
表现了他对俄国现实的 生命  
#
#
%
列宁评论托尔斯泰为  
)
最清醒的现实主 要灵魂的生活  
#
#
!
*#  
)
俄国革命的镜子* % 这是列宁对托尔斯泰 大师托尔斯泰  
文学做出的著名总结  
是那一代人理解托尔斯泰文 时  
学思想的一把钥匙  
%
#
#
他的情感触觉早已延伸到那理性世界  
#
那世界向  
而是活生生的情感  
他的情感与信仰简单说来就是动  
同时它们也成为人 人的理想主义光辉这种理想主义的中心便是对人  
%
从此#)托尔斯泰主义*&)不以 他索取的不是枯燥乏味的理性  
#
'
A("GZ@A  
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
等成了托尔斯泰 和真诚的信仰  
%
#
#
的世界观及艺术思想的代名词  
#
#
收稿日期!#))BFA)F#)  
作者简介  
!
陆霞!AGBA$"#  
#
四川雅安人  
#
博士研究生  
#
西南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
GA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的关怀 反 集中于此从而忽略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及成  
还应成为人们努力追寻的目标 忽略了托尔斯泰究竟想说什么 文章要突出的  
思考与关注的有关人生基本终极的问题 而是一个核心那就是爱可以说整  
托尔斯泰的好些文学作品直接借鉴了发生于现 篇故事散发着浓浓的爱意 托尔斯泰一方面通过对  
实生活的真实故事 的主要依托是友 伊万心理变化的细腻描写着重烘托出伊万的爱在  
人检察官科尼讲的一件真人真事另一件真人真事 舞会前后的突变另一方面其简明的结构使一切清  
则是律师卡拉布切夫斯基提供的 更为直截了当地传达着一代大  
也是托尔斯泰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师 而要以爱抗恶的思想情结  
他的哥哥谢尔盖和驻军长官女儿的恋情成了短 不仅不是所谓的托尔斯泰在革命面前的宗法制农民  
%
这不仅不应当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  
它是值得人类 因  
恰恰不是仇恨  
#
#
#
%
#
%
%
#
#
#
#
%
%
比如#+复活  
,
#
#
-
#
%
同样#+舞会以 晰明亮如一面镜子#  
不以暴力抗恶  
) *  
,
%
#
篇小说  
情节  
个事件渲染得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  
+
舞会以后几乎没什么大的增添与删减的 的懦弱软弱不成熟恰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  
% 正因为此#+舞会以后,  
只不过托尔斯泰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将整 精神 与大师的巨著一样具  
% #  
贵族青年伊万 备艺术震撼和冲击力成为托尔斯泰后期的一篇公  
,
&
&
#
#
在不到一天的短短时间内经历了两个完全截然不同 认的佳作  
%
的场景$$$舞场和刑场  
#
托尔斯泰以细腻而现实的 不论世俗生活还是宗教生  
描写完成两个鲜明对比的场景转换让主人公经历 活西方人的思想武器都来自两个绵亘千年的传统  
#
了视觉感官上的巨大反差同时读者身临其境地分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和原始基督教的人格理  
享伊万反差巨大的感受 伊万的爱情之火熊熊燃 想  
足以融化一切冰霜这是和谐产生的美亲情产 形象  
生的美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产生的美 就在伊万还 兽性的人  
沉浸在无限幸福无限喜悦的时候他已不知不觉置 睹刑场前伊万一味追求个人的幸福  
身于对鞑靼士兵行夹鞭刑的刑场伴随耳旁的不再 的快乐心中充满的爱是一个凡人所拥有的普通情  
是舞会一遍又一遍的舞曲而是另一种生硬的难听 感一名青年男子对一名妙龄女子的情爱这时的伊  
的音乐那是刑场乐队不停地重复着那支令人不 万就像天真乐观的奥林匹斯众神一样无拘无束地  
快的刺耳的老调子 罪犯已经体无完肤浑身 享受着现世快乐 而看到鞑靼士兵惨遭鞭刑存在  
抽搐不停告饶 令伊万感到震惊的是监督执行这 于他心中的基督精神立刻复苏他根本就没有考虑  
一暴行的竟是刚刚结束的舞会上瓦莲卡那亲切慈祥 这个士兵的罪行或过失他对这个鞑靼士兵表现出  
的父亲而让伊万更难以承受的是上校认出他后不 了无限的同情和仁爱因为怜悯和  
仅没有回避反而当着他的面继续呵斥并亲自出手 从心里宽恕了这个罪人而对上校的暴行则持极其  
击打对鞑靼逃兵手下留情的士兵 这时的上校愤怒 反感的态度对整个执行场面怀着敌对的情绪  
残暴判若两人 虽然与舞会比较刑场的描写只有 万的灵魂在行刑场得到了净化伊万最初的凡人之  
寥寥几笔可是托尔斯泰通过舞会的铺垫让伊万像 得到了升华 情爱已经在这里发生质变  
只幸福的小鸟迅速飞上了快乐的云霄又用刑场酷 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伊万  
刑使伊万霎时从云霄跌下 从舞场到刑场的巨大反 他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差让伊万有了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他震惊羞 牺牲的教义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作呕像做了一件最可耻的事被人揭发似的  
匆逃离现场 从此伊万对女主人公由热恋转变为 酥基督的化身  
隔阂和冷淡最终与瓦莲卡分道扬镳 圣洁而高大  
以往的评论认为从舞会上温文尔雅的上校变 在着动物性的生命  
成舞会后残酷暴行的监督者  
露俄国沙皇军队的残暴统治阶级的伪善  
制度的罪恶  
度不共戴天的仇恨与不满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
#
#
#
)
'
!(A"!  
%
*
#
伊万正是深受这两种文明影响的典型人物  
伊万在舞会前后泾渭分明他从舞会前所谓  
升华为舞会后精神的人 在目  
体验幸福带来  
#
#
#
%
.
'
!(A"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直接就  
#
#
%
#
%
#
%
#
#
#
)
*
%
#
伊万  
#
#
为着至高无上的人格理想  
#
%
%
纨跨子弟在仁爱自我  
此时的伊万就  
匆 像为着人类幸福和罪孽自甘牺牲的普罗米修斯或耶  
他的行为不再荒唐滑稽他猛然显得  
&
#
&
%
&
#
#
%
#
#
#
#
%
% 托尔斯泰曾这样写道#)人身之中存  
#
动物性的生命不能算是人的生  
#
#
托尔斯泰似乎以此揭 命*#)人的生命是动物性生命和上帝生命的组合  
#
&
&
俄国专制 而且这个组合越向上帝的生命靠近  
#
就越有生命  
'
H( #HBZ#H*  
-
或者说作品表现了托尔斯泰对沙皇制 力  
*
%
%
笔者认为  
#
大家将目光  
显然  
#
做一个尽情歌舞  
&
饮酒作乐享受激情的  
&
G#  
?
?
?
?
托尔斯泰理想的爱$$$爱在  
+
舞会以后的升华  
,
希腊人是容易的  
活态度的基督徒是困难的  
存境界对于生活在任何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是具有 章地拥抱了那名即使在平常人眼里都必须受到严惩  
共性的 在西方这种愿望就体现于维护和坚持福 的犯了大错的士兵为着本不该他承受的痛苦和过  
音书提出的人格理想即爱人如己以平等之心对待 错为着这罪人他选择了牺牲爱情来表达他的普渡  
所有人怜悯孤寡贫弱者宽恕犯有过失或罪行的 众生的理想 就像将全人类的苦难都承担于一身的  
为维护崇高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 殉道者基督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抽象精神凌空而  
贵的生命 这一思想的核心被概括为 小说的高潮与感人的部分就是伊万在刑场的决  
感性的现世生活笼罩在惨淡凄楚的罪 定与选择 我们一旦懂得托尔斯泰关于全人类普  
理想的彼岸世界无比灿烂辉煌只有经 遍爱的理想就会忽略主人公那略显得有些幼稚  
&
历了痛苦磨难的灵魂抛弃现世世界时它才能够最 草率甚至显得懦弱胆小的行为明白伊万与瓦莲卡  
终进入光辉澄明的理想境界 学界普遍认为两希 真的再也无法逾越刑场这道障碍明白瓦莲卡在他  
文明对欧洲文化及其特定的观念形态产生有着极其 心目中的可爱形象会瞬间荡然无存最终为他的行  
深远的影响而他们的影响力跨越千年时空继续渗 为与牺牲而感动 深受基督教浸染的托尔斯泰没有  
透社会意识迄今不衰 托尔斯泰自然也不例外 托 选择处处展现着令人羡慕感性魅力的希腊诸神的生  
尔斯泰青年时代对宗教曾一度怀疑认为基督教及 存态度却钟情于灵性生命的基督教理想世界  
其教义完全是骗人的无稽之谈 随着对现实的了 是  
对宗教意义和作用的进一步认识他不再简单的  
否定宗教而是取其精华  
问题靠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  
#
而选择唯灵主义理想  
&
禁欲主义生 内心的全部爱的力量释放出来了  
%
那时我真是用我  
#(!*@  
到了刑场伊万顺理成  
'
%
然而追求美好理想生 的爱拥抱了整个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孽阴影之中  
*#就是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舞会以后  
,
#
托尔斯泰旗帜鲜明地高举  
#
#
)
*
的大旗  
#
具体体现就是要爱人  
#
不以 暴力抗  
)
#
#
认为解决人的苦难和罪恶 恶*% 由此  
伊万出于至高无上的爱  
爱 并对上校以暴力抗恶表示了极大  
) #  
*% 他关注人生 了那个罪人士兵  
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也基于基督教的合理内核$$$ 的愤怒与谴责#  
#
)
*
宽恕并原谅  
#
#
最终以牺牲自己的爱情承担两人的  
伊万的行为简单明了地印证了托尔斯泰主  
博爱思想为基础鼓吹不以暴力抗  
个人在道德上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  
列宁从当时的社会需求出发评析托尔斯泰一  
两人相视了几秒钟#)在这相视的目光 方面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  
揭露政府的暴虐  
一切战争与法庭的条件都消失了在这两人之间 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可笑 另一方面却痴呆  
建立了人与人的关系他们两人此刻都模糊地感到 地鼓吹  
无数的事物理解到他们俩都是人类的子孙他们俩 革命的态度是极为矛盾的  
它可以超越 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他又不赞成革命的斗争方式  
于是苦难与罪孽消 否定社会主义革命  
到达了幸福的彼岸 同 疑和批评  
伊万的爱在刑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 力量是强大的  
的所谓  
或者说 确的态度  
托尔斯泰对人生中最高层次的爱的诠释早在舞会当 然是  
甚至感到 公的态度泾渭分明  
博爱精神  
拯救人类  
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了这样一个奇迹当残忍成性的法国将军达乌审讯  
别祖霍夫时  
%
在托尔斯泰看来  
#
爱真的可以拯救社会  
#
罪行  
%
)
#
拯救世界  
#
这在托尔斯泰大量的文学作品 义*.以基督教  
)
*
#
%
比如  
+
战争与和平  
,
中出现 恶  
#
#
%
#
#
#
#
&
#
#
#
#
0
不用暴力抵抗恶1#并因此认为托尔斯泰对  
#
#
#
一方面他尖锐揭露和抨  
#
'
"( H!  
是兄弟  
*
%
这就是  
)
善恶差异达到平等  
*
的超人力量  
#
#
"
阶级差异  
&
#
%
%
照此思路  
#
以往文论往往质  
#
人类恢复了原始状态  
#
%
)
托尔斯泰主义*#认为  
+
舞会以后  
,
的批判  
#+舞会以后  
突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
#
然而同时却宣扬了  
)
不以暴力抗恶  
*
%
)
消极思想*#认定托尔斯泰不能对  
)
*
持正  
其实  
#
伊万的爱在刑场前后的这种蜕变  
#
%
首先是士兵犯下的罪行  
#
触犯的军纪  
#
)
*#应受惩罚  
#
杀一儆百以正军威  
#
%
但主人  
中就已经出现苗头#)我不但愉快和满意  
#
#
对上校的暴行感到可耻和恶心  
#
幸福  
有恶  
人生舞台上  
的境界  
&
陶然  
只能行善的超凡脱俗的人了  
伊万的爱已经上升到了一个至善至美 责  
#
我善良  
#
我不是原来的我  
#
而是一个不知 对士兵采取的是原谅和宽恕  
-
面对他们所犯下的  
*#伊万没有表示出坚决的抗恶的行为  
没有谴  
并因此可笑地波及到无辜  
'
#(!*H  
&
*
%
在巨大的  
)
#
#
#
有的只是逃避和怯弱  
#
%
他把自己不断升华的爱比作大股大股往外 的瓦莲卡乃至自己甜蜜的爱情  
%
当然  
#
在以暴力统  
的理想会  
倾泻的热流#)我心中对瓦莲卡的爱  
#
也把蕴藏在我 治为基础的社会里他的不以暴力抗恶  
# )  
*
G!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为人们所误解  
#
会为他人所不以为然  
%
托尔斯泰自 么  
#
伊万对瓦莲卡的爱理所当然要让位于那普天  
)
己对此也曾指出.)当我警告人们  
#
说依照基督教的 下之爱  
*
#
因为有了这爱  
#
人类才能得以拯救回  
#
训诲  
带叶消灭它的时候  
的话 他是傻子他劝我们不要抵抗罪恶  
压倒我们%1* 但是#依笔者的理解#+舞会以后,  
达的 精神一点都不幼稚可笑相反  
# #  
类理想世界里的珍宝 托尔斯泰  
的宗旨就是谴责使用暴力  
因为暴力本身是恶  
#
决不可以用暴力去抵抗罪恶  
#
应该用爱去连根 归到美好的原初世界  
一切从爱出发人类相亲相爱  
让罪恶来 没有暴力  
传 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的悔罪过  
它是人 程的描写尤其突出地表现了  
不以暴力抗恶 以爱救人的思想 而聂赫留朵夫诚挚的爱最终感动  
提倡以爱抗恶要爱人 了玛丝洛娃她从此有了生活勇气重新做人的决  
现实的暴力是现实的恶而以恶 心 这就是宽恕一切人的力量这是爱与善的伟  
制恶的后果通常是带来更大的恶即仇恨灾难和不 大力量 然而要实现这爱的理想人们就得准备向  
以恶制恶实际是人类的悲剧是不理性的无奈之 聂赫留朵夫伊万等这些鲜活的人物学习学习他们  
因此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暴力也旗帜鲜明地主 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生活里选择道德精神生活  
张不以暴力对抗暴力目的是为了彻底消灭恶而不 到为了他人为了全人类普遍的爱能放弃形式上  
是向恶屈服助让恶的孳生蔓延 的爱甚至勇于牺牲自我的圣徒境界 这个人生的终  
无论是体现着托尔斯泰思想走向成熟的三大作 极目标在兽性人的尘世生活里似乎无法企及 既然  
还是短篇 为什么托尔斯泰要吃力不讨好地去追求他的  
者对 的软弱 答案是简单的  
代大师伟大的人文情操 这爱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希望世  
泰从基督教义提取的主旨 被 界上的人们因爱而能和睦友好与人为善共同拥有  
动的行为隐含着的理想是当代社会也应提倡的一种 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并且他认为  
人道主义精神 作品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人类最真 行动人们能够接近这一理想  
最虔诚的关怀这是人类永恒的可贵精神体现 们只有逐渐地日益摆脱参与暴力  
着最值得肯定的人类价值 托尔斯泰对他的  
暴力抗恶的理想至死不渝他去世前在给甘地的  
我越 逐步以理性的眼光体悟真善美的道理  
%
#
人们答道.0我们不愿意听他说  
#
#
一个道德完善  
&
%
-
#
& ,  
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就会实现% +复活  
#
)
博爱  
*
#
)不以暴力抗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舞会以后,#这些作品并不能证明作 如此  
#
)
*
&
退缩  
&
逃避  
我们感受到一 理想$$$这种存在于彼岸的爱  
姑且不论这是不是托尔斯 为他至始至终坚信  
主人公伊万看似消极  
%
反之  
#
2
#
%
#
#
#
&
#
#
-
#
只要乐于努力与  
%
#
%
托尔斯泰曾说.)  
&
#
#
&
使用暴力和对暴  
%
%
)
不以 力的习惯  
正是由于经历了漫长暴力统治的历史人类才  
体悟生命的  
#
才能接近于这一理想* %  
*
#
#
信中仍写道.)在我强烈感觉到死亡临近之时  
#
#
想告诉他人我特别强烈感受到的是什么  
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什么亦即什么是不抵抗主义  
是实际上这就是虽然被多加错误解释却依然保持 操  
#
和我认为 价值与意义  
#
呼吁人类之爱$$$爱自己当然也爱他  
#
#
但 人  
%
#
#
托尔斯泰有着这样关于  
与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  
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执著探索  
用理性和爱来跟罪恶作 于他童年充满爱的经历 这种爱的经历一直珍藏在  
战的一生%* 真正可以根除暴行和罪恶的是理性和 托尔斯泰心里  
托尔斯泰还这样感  
人类应用爱来彻底消灭暴力以爱抗恶 蚂蚁同胞亲爱地彼此相依的这种理想  
向恶妥协与屈服 并非是鼓励人 我一直没有改变过不过现在不是在两把用围巾遮  
们不去抗恶而是强调以爱制恶 伊万看似被动消 起的靠手椅下面而是全人类互相依傍在广阔的苍  
极地行为却隐含着人类最崇高的爱 爱能消灭人间种种罪恶为人  
除暴力的唯一途径当然这个爱是基于神性生命的 类造福的真理 托尔斯泰终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和  
纯洁无私的泛爱超越尘世的真爱 这种爱与人 目标或许这理想与现实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的现实利益无关而是与人的信仰和理性联系在一 但对于我们来说托尔斯泰理想的真正含义并不在  
起的 托尔斯泰在我不能沉默中将他关于爱的 于它是否会奇迹般的实现而在于它对人类精神的  
是爱 感召作用 托尔斯泰理想实际上是人类对一种更美  
那 好的生活前景的企盼只是由于有了它尘世生活才  
)
*
的理想和浪漫情  
密切相关或者  
深刻理解都源  
#
)
*
#
$
原样的关于爱的教导%* 他还指出.)人的一生不过 说  
&
是一场不断地跟罪恶斗争  
#
%
#
#
直到B)岁以后#  
1
#
-
#
而不是 慨.)关于  
0
#
%
所以#+舞会以后  
,
#
#
%
&
#
'
B(A*  
%
爱恰是彻底根 穹之下%* 他相信  
#
#
#
%
#
#
%
-
#
%
#
#
%
+
,
#
理解做了清楚地阐释.)人类之爱是人人相爱  
#
%
'
@( H"H  
一切人  
#
像爱神的儿子因而也爱弟兄一样  
*
%
#
#
GH  
?
?
?
?
托尔斯泰理想的爱$$$爱在  
+
舞会以后的升华  
,
&
获得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  
%
因此#+舞会以后  
,
体 才能  
*
现实主义地描写生活 托尔斯泰毕生苦苦  
%
于平凡的生活中体验生命的价值  
现于伊万身上的托尔斯泰理想$$$)博爱*&)不以 追寻人生的意义  
#
#
暴力抗恶*#体现着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对人类本质 这些应当是伴随着人类成长并属于人类终极目标的  
%
的探索对道德规范以及找寻解决社会问题的新的 东西永远是人类社会肯定赞扬的精神价值导向  
出路的思考  
它植根于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需要的 批评家莱辛有言.)人的价值不在于占有或自以为  
人性基础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超越历史时空的 占有真理而在于他为探寻真理所作的真诚的努  
高度和界限  
陈旧 语言会陈旧  
评家勃兰兑斯看来  
#
#
&
#
#
#
#
'
*(AH#  
%
契诃夫认为#)托尔斯泰永远也不会 力%* 笔者认为  
#
用这句话来概括真诚又勇敢的  
可是他会永远年轻* % 而在批 探索家托尔斯泰再合适不过了  
托尔斯泰能以稀有的预见的  
%
%
#
%
#
)
注释  
!
!
"
#
$
%
转引自余绍裔  
转引自  
转引自鲁效阳  
转引自赵宁  
转引自朱逸森  
+
哲学  
3
革命  
3
文学  
$
列宁论托尔斯泰,#见参考文献'A(  
广东省花城出版社AG*!年版  
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AG*!年版  
托尔斯泰的乌托邦思想,#+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在作家中我偏爱托尔斯泰$$$契诃夫谈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AG*!年版  
"!FB#  
%
+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吴育群  
#
单继达译  
#
#
#
%
+
试论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
#
A"HFABH  
%
+
A
#
@HF@"  
%
+
+
#
H@AFHBA  
%
&
转引自陈荣  
+
欧美作家论托尔斯泰,#  
+
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AG*!年版  
#
B!FA#*%  
参考文献  
!
'
'
'
'
'
'
'
A(余绍裔  
'
哲学  
'
3
革命  
托尔斯泰文集  
3
文学  
.
$
列宁论托尔斯泰'O(__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AG*!'  
人民文学出版社#AG*@'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A'  
#(托尔斯泰  
H
'>('蒋路译  
'
北京  
.
!(曹顺庆  
'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北京  
.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B(托尔斯泰  
'
天国在你们心中'>('李正荣译  
'
上海  
.
三联书店#AG**'  
'
托尔斯泰文集  
'
托尔斯泰文集  
.
*
'>('刘辽逸译  
'
北京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AG**'  
.
A"  
'>('冯增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AG*G'  
*(李泊杰  
'
德国文化史'>('北京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1#!5,()A'H,  
$$$=4,?&9)%C($%'"'-A'H,%")8-$,+$4,@())*  
[6b2/  
!
[2:8-/:,-8/.=+%,-./&295^.9:2:,:8#1234,/.6.278-92:;#O48.S=,#1234,/.@A))@H"  
8
9#$+(0$.N483%-8%0N%&9:%;2=8/&295#/5%-/&3-2:8-2%. /9R8&&/9/58/.2.S%04,5/. &208# 298F  
T,/&2:;/.= 0-/:8-.2:;5/.2089:2.S2:98&0/9.%.F72%&8.38/S/2.9::48872&#,.278-9/&&%780%-4,5/. ]82.S#  
K2.=.899/.= 98&0F9/3-20238#R4234 29/3:,/&&;4,5/. 8QX83:/:2%. %0/]8::8-&208# /.= ]83/,98%0R4234  
485%-:/&&208/3T,2-89:489X2-2:,/&9:-8.S:4 %098&0F:-/.938.=2.S'  
,1;'+5#.N%&9:%;-)E0:8-:48P/&&*-.%.F72%&8.38/S/2.9::48872&-,.278-9/&&%780%-4,5/. ]8F  
:
:
2.S  
!
责任编辑  
"
张思武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