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  
())*  
"
+$,-./%$01234,/.'$-5/%6.278-92:;!1$32/%1328.389<=2:2$."  
司马相如与儒学  
李 凯  
?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成都@A))@*"  
?
?
摘要  
!
汉代为儒学独尊和大赋创作兴盛的时代  
!
而司马相如正处于汉代崇重儒学和赋创作最兴盛的时期  
分析司马相如时期四川地区的文化教育及儒学接受  
司马相如作品中表现的儒学思想可知司马相如与儒学的关系  
"
为著名的大赋作家  
!
司马相如身上自然会出现儒学的印记  
"
#
的情况  
密切  
#
汉武帝时期儒学情况及其与赋创作的关系  
#
!
"
关键词  
!
司马相如  
$
四川  
$
$
儒学赋创作  
中图分类号!_()@C(?文献标志码!G?文章编号!A)))H"!A"%())*&)!H)AAFH)F  
?
?
司马相如  
!
AFK'  
AA*"字长卿  
#
是我国西  
等为  
司马相如也因此被后人称为  
,
汉书  
.
文翁传  
-
/
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
,
子虚赋-+,上林赋  
-
??文翁00景帝末  
!
为蜀郡守  
文翁欲诱进之  
小史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  
京师  
!
仁爱好教化  
"
汉大赋的典范  
#
$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
!
乃选郡县  
%+$赋圣%&  
!
遣诣  
长期以来  
#
人们一直为四川在汉代突然涌现出  
而历代史志关于  
等语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汉  
代的四川一下成为了可以媲美齐鲁的文化发达  
区域 四川地区当时是否也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  
儒家的思想如何在司马相如的作品中得以呈  
本文试图分析汉代四川地区儒学接受和发展的  
一般情况汉武帝时期儒学与大赋创作的关系并进  
而回答司马相如与儒学的关系 不当之处敬俟方  
家指正  
司马相如之时四川地区文化教育及儒学  
接受的情况  
关于汉代四川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文翁  
兴学被视为一个历史的里程碑历史上也多将此作  
为美谈 比较经典的说法见自于汉书 华阳国  
的记载  
!
受业博士!00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  
!
众多全国知名的文人而感到惊奇  
#
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00繇是大化  
!
乃令天下  
古代四川的叙述也多有  
$
僻陋%+$有蛮夷之风  
%
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郡国皆立学校官  
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 地理志  
文翁为蜀守  
反以好文讥刺  
"
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  
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  
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  
"
至武帝时  
!
#
这就令人感到十分疑惑  
&
!
自文翁为之始云" 00至今  
,
A-!@("U!@(F  
$
%
!
"
1
,
.
-
/
1
??景武间  
!
!
教民读书法令未能  
贵慕权势 及司马相  
乡党慕循其  
文章冠天下  
!
1
笃信道德  
!
!
#
#
!
!
&
#
"
#
#
!
"
&
!
!故孔子曰)'有教  
,
A-A@E"  
?
%
无类"(  
,
华阳国志  
-
卷三  
,
蜀志  
-
/
+
#
??孝文帝末年  
!
以庐江文翁为蜀守  
溉灌繁田千七百顷 是时世平道治  
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 翁乃立学  
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  
!
穿湔江  
#
!
"
!
民物阜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FHA)H)*  
作者简介  
!
李凯!AK@@'"#  
#
四川简阳人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文学博士  
#
博士生导师  
&
AAF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F*!"EU!""  
受七经  
汉亦立文学  
文学 因翁倡其教  
左思三都赋 蜀都赋  
若乃卓荦奇谲倜傥罔已  
远则岷山之精上为井络  
景福肸飨而兴作 碧出苌弘之血  
宇之魄 妄变化而非常  
江汉炳灵世载其英 蔚若相如  
褒韡晔而秀发  
摛藻掞天庭  
!
还以教授  
孝景帝嘉之  
蜀为之始也  
亦云  
"
学徒鳞萃  
!
蜀学比于齐鲁  
"
对不可能的&%  
#
"
!
令天下郡国皆立  
当代三位学者的说法和历史的记载形成一种鲜  
明的对照究竟熟是熟非 我们认为三位当代学者  
的认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换言之我个人倾向于  
一纬 如下观点在文翁兴学之前四川地区已经具有了较  
天帝运期而 高的文化和教育 理由如下  
汉代之前的四川虽然有原著民存在  
近则 民也曾经创造出迥异于中原的令人惊叹的古代蜀文  
化如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的发掘都充  
分说明了古代蜀文化的特征和所达到的成就 古代  
四川不仅具有自己独创的文化也善于吸收其他外  
来文化这其中包括通过移民而带来的新文化与本  
土文化的碰撞融合 四川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大  
还教吏 规模的移民 其中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国巴国之后  
秦移民万家入蜀 以一户四 五万  
四川的确好像一 人 秦始皇之时又曾经两次移民到四川 一是在  
而儒学的传播也好像是文翁派人 秦始皇即位后徙上郡之民到临邛即司马相如演出  
到长安学习之后才有 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今人 凤求凰故事的发生地 二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  
对历史的记载多有怀疑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后将六国的豪侠贵族富商  
两汉蜀学考中 代建国之初  
咸谓文翁兴教英伟挺生迄 除了像秦朝迁徙罪犯  
非自文翁始 许一般百姓迁入  
是蜀学本有渊源 产技术  
的各种文化  
第二司马相如出生之时  
先秦时期的蜀 图二十多年如果按照汉武帝即位开始计算  
汉初以来蜀地虽有 十多年了 尽管儒学独尊的事实发生在汉武帝之  
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因历史而造成的距离 但儒学在四川地区开始流传却应该早在战国时  
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弥合 为什么武帝的时代 代即已开始 当然由于四川上古历史史料记载缺  
如电光石火般的突然出现了司马相如王褒扬雄 乏今人已经很难完全清晰这段历史但从文化地理  
这三位雄踞赋坛的辞赋作家 是历史的偶然造就 学的角度看四川与陕西相隔一条山脉即使交通不  
了这一现象还是在现象的背后有着历史的必然存 便但也不能阻止川陕之间人们的交往和文化之间  
我们的答案 的交流何况四川的外出通道不仅有向北的陆路通  
司马  
对司马相如年轻时候的记录只有短短二  
,
(-(AE  
"
!
"
#
1
#
,
.
-
/
&
#
?
?
!
"
一经神怪  
!
/
#
人理  
会昌  
"
!
"
&
&
!
"
!
鸟生杜  
第一  
#
#
原著  
"
!
羌见伟于畴昔  
"
!
"
!
皭若君平  
幽思绚道德  
"
#
!
扬雄含章而挺生  
"
!
&
"
考四海而为儁  
!
当中叶而擅名  
造作者以为程也  
"
#
,
!-A*K  
是故游谈者以为誉  
!
"
#
,
三国志  
.
蜀书  
蜀本无学士  
于是蜀学比于齐鲁  
文翁未来之前  
.
秦宓传-/  
+
&
?
?
!
文翁遣相如东授七经  
!
&
+
#
!
,E-KF!  
"
"
!
+五丁计"#约四+  
&
按照上述诸说  
#
#
&
#
个蛮荒未化之地  
#
#
#
&
1
$
%
&
#
&
+
+
+
大族迁往四川  
&
在汉  
四川师范大学王文才先生在  
,
-
#
汉代因袭秦朝政策  
#
继续移民到四川  
&
/$旧论两汉蜀学者  
#
#
#
+
发配官员到外西汉政府还允  
这些移民不仅带了较为先进的生  
#
东京而昌  
&
然蜀学之兴  
#
由来尚矣  
#
&
)
"*(KK  
&% 又说/$学亦别有所承  
#
#
+
不同于四川本土的风俗人情  
其中自然也包括儒家文化在内  
四川已经并入汉朝版  
已经六  
#
还带来了中原  
)
"*!)(  
非自文翁倡教始也&%  
#
&
万光治先生在  
前言中说过在中原人士看来  
尚属文明未开的蛮荒之地  
文翁兴学  
,
蜀中汉赋三大家  
-
中说/$我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F  
1
#
显然是在后者&%  
#
山东大学龚克昌先生说/$像司马相如这样一 道  
#
还有长江水路直到武汉等地呢1 ,史记  
.
位继屈原之后的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  
生在中原而是出现在僻居西南的蜀郡成都  
到万分惊异和不解 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  
是一个很偏僻封闭原始落后甚至是野蛮的地方  
包括后来的蜀郡作家自己也这样看00可是在班固 括儒家经典在内  
等人的心目中蜀郡的落后蒙昧野蛮状况好像也 可明显看到  
没有什么改变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么怎有可能 子等内容  
产生司马相如这样名冠全国的杰出赋家呢 这是绝 习过儒家经典  
#
不是产 相如列传  
-
)
**(KKK  
#
#
令人感 句/$少时好读书  
#
学击剑  
从当时读书能够提供的学习的材料看  
全可以大胆推断司马相如所学的东西其中一定包  
从现存司马相如作品看  
%
#
没有透露更多的信  
&
#
蜀郡原 息  
&
#
我们完  
+
+
+
#
#
#
&
#
其中即  
#
+
+
,
尚书-+,周礼-+,诗经-+,周易-+,  
&
#
-
&
因此  
#
可以肯定地说  
而且还进行了深入钻研  
#
司马相如不仅学  
儒家思想是  
1
#
#
AA*  
?
?
?
凯 司马相如与儒学  
?
其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资源  
析其作品中呈现的儒家思想即可清楚看到  
儒学在武帝时期的情况及其与赋创作的关  
&
此点下面我们在分  
!
风之以乐  
天下方闻之士  
洽闻举遗举礼  
弟子崇乡党之化  
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对于汉武帝本人对儒学思想和汉赋兴盛的巨大  
历代也多予了充分肯定 班固在两都赋序  
"
今礼坏乐崩  
咸荐诸朝  
以为天下先  
!
朕甚闵焉  
其令礼官劝学  
太常其议予博士  
"
故详延  
&
!
"
!
讲议  
?
!
!
"
!
!
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  
,
A-AFAUAF(  
司马相如年轻时在四川地区学习过儒家著作  
熟悉儒家思想已如上述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司马  
相如成名于武帝时期又正是儒家思想独尊天下开 作用  
始的时代可以设想如果要取得汉武帝的欣赏不 中说  
懂儒学显然是行不通的 但迄今为止关于司马相  
如与儒学的关系仍然缺乏专门的研究 不过在整  
个汉赋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  
湾地区简宗梧先生汉赋源流与价值商榷中即探  
讨到此问题云南大学冯良方先生汉赋与经学  
汉赋与经学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但这些都  
是宏观的整体的探讨针对司马相如个人与儒学之  
关系尚未见专论 显然这一问题是值得认真探讨  
探讨司马相如与儒学的关系其意义至少表现  
于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借此清理司马相如与儒学的  
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见出四川地区在司马相如之前  
儒学接受的一般情况  
应该说司马相如的儒学思想是与整个汉代思  
想发展的一般状况密切相关的 汉景帝后元三年  
是为汉武  
经济  
但同样面临许多重大的现实困难  
一是地方势力过大危及中央政权的问题二是由于  
土地兼并带来的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三是边境问  
如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两越等都严重威胁到汉  
王朝的国家安全 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汉武帝建立  
起一个强大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此背景之下建元  
元年 根据司马  
资治通鉴 就在建元元年这次策试中  
仲舒以天人三策  
后来影响深远的  
#
!
"
#
&
#
#
#
&
,
-
#
#
#
/
&
#
??昔成康没而颂声寝  
!
王泽竭而诗不作  
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  
石渠之署外兴乐府  
润色鸿业 是以众庶悦豫  
赤雁芝房宝鼎之歌  
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  
若司马相如  
"
#
&
#
汉初定  
考文章  
以兴废继绝  
应尤甚 白麟  
神雀五凤  
言语侍从之臣  
枚皋王褒刘向之属  
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兒宽  
仲舒宗政刘德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  
!
日不暇接  
"
#
!
!
#
&
!
内设金马  
#
!
#
协律之  
,
-
!
!
"
!
#
,
-
"
#
#
#
!
荐于郊  
&
"
#
#
#
!
"
+
#
!
#
虞丘寿王  
日月献纳  
#
东方朔  
#
#
&
#
#
#
!
朝夕论思  
!
"
&
#
#
太常孔臧  
#
太中大夫董  
/
#
#
太子太傅萧望之等  
!
时时间作  
"
"
#
#
!
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抑亦雅颂之亚也 故孝  
而后大  
&
雍容揄扬  
成之世  
汉之文章  
刘勰在  
!
著于后嗣  
论而录之  
!
"
#
!
"
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
,
K-@)(  
&
!
炳焉与三代同风  
"
!
公元前AEA  
"#年仅A@岁的刘彻即位  
#
,
文心雕龙  
.
时序中说  
润色鸿业  
-
/
繁荣  
&
此时的西汉王朝经过@)余年的休养生息  
#
??逮孝武崇儒  
!
!
礼乐争辉  
!
$
!
辞藻竞  
征枚乘  
叹兒宽  
#
国库充实  
&
#
$
柏梁展朝讌之诗  
!
金堤制恤民之咏  
(
以蒲轮  
之拟奏  
是史迁  
!
$
#
申主父以鼎食  
买臣负薪而衣锦  
寿王之徒严终  
遗风余采  
驰骋石渠暇豫文会  
发绮縠之高喻 于是王褒之伦  
$
擢公孙之对策  
(
!
相如涤器而被绣  
枚皋之属  
莫与比盛  
$
#
!
#
!
应对固无  
&
!
!
!
"
篇章亦不匮  
实继武绩  
!
!
"
越昭及  
底禄待  
#
#
!
!
!
集雕篆之轶  
!
公元前AE)  
"#汉武帝下诏求贤  
&
!
!
,
A)-@F(  
,
-
记载  
#
#
这其中即包括了  
独尊儒术之说  
,
-
为武帝赏识  
&
上述两段文字  
#
都同时把汉武帝崇重儒学和奖  
同时也  
的确如  
研究者也发现儒学的复兴与独尊和赋创作的兴  
盛有着内在的关联 简宗梧先生在汉赋源流与价  
上林 值商榷中说  
也是儒家定于一  
汉赋是这个时代文学发展的主流  
能文之士因辞赋而得宠入仕于是辞赋繁富  
家云涌而儒家思想也在此时深植人心奠定稳  
$
罢黜百家  
+
%
&
此时 掖赋的创作看作是汉武帝的重大文化政策  
#
司马相如正E)  
&
作为景帝时期已经为郎的司马 隐约说明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
相如自然知道来自于武帝旨意的这一政策的含义  
因此我们看到在作于梁孝王时期的子虚赋  
涉及儒家思想很少而在后为汉武帝所上的  
儒家的思想即得到了鲜明体现  
征召人才崇重文教是汉武帝一以贯之的政策  
武帝时期曾经多次下诏征召贤人  
夏六月  
&
#
#
,
-
#
&
,
#
,
-
/
-
#
&
??两汉是辞赋擅场的时代!  
尊的时代  
"
+
&
!
#
/
!
!
?
?%元朔五年  
&
!
诏曰)'盖闻导民以  
$
!
AAK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固的基础  
因明经而拜相封侯  
这究竟是因果的现象  
饶有趣味的问题  
从表面看来  
#
意为宗似乎跟儒家扯不上关系  
心考察就可以发现汉赋因武帝的奖赏而昌 虽然许结先生是就整个汉赋流别与儒道思想的关系  
而儒术也因武帝的独崇而定尊  
之世奏御之赋千有余篇 元成哀三朝  
相者皆一时大儒其不通经术而相者如薛宣以  
经术浅见轻卒策免  
!
形成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
博雅之儒 是一个相互影响的问题  
& 诚如许结先生所说/$  
!
于是经学昌盛  
#
名儒辈出  
或是偶然的巧合  
"
横向研究看汉赋流别的形成  
#
无疑又受到社会思潮  
由此  
#
又无不处于汉代学术与汉代文学  
汉赋作家 阐理 则多儒道哲理  
*
*
该是 之时代性和个人情志之特异性的制约和影响  
&
"
概观汉赋诸风格  
不以立 关联之中因而  
但我们只要细 骋辞  
2亦多儒道旨趣#3写怀2尤多儒道情致&%  
!
汉赋作家以能文为本  
!
#
#
3
2
)
A!*!K  
!
!
3
!
)
!
"
直到孝成 而言但对于分析司马相如赋作中的思想内容仍然  
#
!
!
'
!
是恰切的  
&
!
!
?
司马相如作品中表现的儒家思想  
!
$
朱博以武吏得罪自杀  
!
司马相如作品中的儒家思想表现极为突出下  
#
不得安其位(!其间犹如车之双轨  
!
成平行起 面根据司马相如的作品  
#
分析其中包含的儒家思想  
!
这很难说是偶然的巧合  
"
和儒家价值观念  
司马相如作品中突出的儒家观念首先表现为维  
主张大一统的观念 中国的  
# $ % &  
&
当然!.文心雕龙  
3
时序  
/
)'逮孝武崇  
!
润色鸿业  
但也没有指出其间的因果  
源远流长是有亲密的血 有一统天下的权威  
尤其有汉一代赋家依附儒家而求发 式提出大一统的是  
儒家藉辞赋以达目的同车共辙相形益 乎王正月  
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  
中也说  
赋家的经学家化和经学家的赋家化  
接的结果就是生产了一大批精通经学的赋家和 义正是消灭对手  
擅长作赋的经学家甚至在某些人物身上很难 意义上理解大一统  
思想文化领土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  
彼此 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具体到司马相如时代及其作  
主要的含义是贬低诸侯的地位维护天子的权威  
和地位 如在子虚赋  
诸侯之位不敢言游戏之乐  
汉武帝本人不仅 侯不敢言诸侯之乐  
是使儒家思想独尊天下的强有力推动者也是汉赋 有的礼乐和苑囿是有专门规定的  
创作兴盛重要的推动力量 而这二者儒家思想和 面按周制乐舞八人为一列称为一佾  
汉赋的复兴和兴盛不仅仅源于汉武帝个人的爱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同样苑囿的大小也  
还与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形 是有规定的传云天子之囿方百里大国四十里  
势密切相关也与儒家思想本身所具有价值相关 国三十里小国二十里 由此可以知道司马相如在  
盖因儒家所倡导的大一统思想仁政思想礼乐教化 子虚赋中才借乌有先生之口批评子虚而在  
思想颂美与讽喻的文艺价值观等等对汉武帝建立 林赋中又借亡是公之口批评乌有先生  
统一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好的助益 因 于维护天子的地位和荣誉 喻巴蜀檄  
可以这样说汉赋的发展  
学自身发展创新汉武帝本人之提倡  
儒家思想在汉代的全面渗透对汉赋的创作和评  
价具有极大的影响这二者实有内在的关系而不单  
!
礼乐争辉  
!
辞藻竞骛(!已说明这 护国家的中央集权  
个现象  
!
"
笔者00 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
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  
发现汉代赋家与儒家  
缘关系  
!
!
#
所谓  
$
礼征乐伐自天子出%&  
!
!
$
%
,
公羊传  
.
隐公元年-/$何言  
!
!
!
#
大一统也&%疏曰/$王者受命  
#
制正月以  
故言大一统  
,
AA-A)(  
"
#
#
)
AE*(AK@  
冯良方先生在  
,
汉赋与经学  
-
/
其直 者  
&%  
,
汉书 王吉传  
中称/$春秋所以大一统  
六合同风  
#九州共贯也&% 大一统的原始意  
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今人一般  
# &  
就是中央政权加强对政治  
形成高度  
.
-
)
A*!)@!  
?
?
!
#
!
$
%
+
准确地划分他们的属类" 00汉代的儒家就是 济  
+
+
#
经学家  
"
赋家经学家化和经学家赋家化  
!
&
同谋!'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是经学与汉赋互 品  
促进了经学与汉赋的交流  
#
#
渗互动的主要媒介  
!
#
&
,
-
结尾中乌有先生说/$然在  
苑囿之大&%为什么诸  
苑囿之大%1 因为  
,
A(-F(  
沟通和融合  
"
#
#
从上述诸家的论述可以看到  
#
$
+
#
天子所享  
&
在音乐舞蹈方  
天子八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的正在  
&
&
,
-
#
司马  
#
#
#
一方面当然源自于文 相如以汉武帝的语气诏告巴蜀太守等人  
但是另一方  
/
+
#
??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  
!
时侵犯边境劳士  
辑安中国 然后兴  
交臂受事诎膝请  
!
!
#
#
大夫  
师出兵  
"
陛下即位  
!
存抚天下  
!
"
#
#
!
北征匈奴  
!
单于怖骇  
!
A()  
?
?
?
?
司马相如与儒学  
"
!
!
康居西域  
闽越相诛  
西僰之长  
!
重译请朝  
!
稽首来享  
"
移师东 虚说/$有而言之  
#
是章君之恶  
(
无而言之是害足下  
#
"
右吊番禺  
!
太子入朝  
"
南夷之 之信 章君之恶而伤私义二者无一可  
延颈举踵 之  
#必且轻於齐而累於楚矣&%乌有先生凭借什么来  
山川阻 指责批评子虚呢 违背了儒家  
+ 1 #  
仁义礼智信的教导  
周边各国争 物节用俭朴的思想  
&
#
#
而先生行  
!
常效贡职  
!
不敢怠堕  
欲为臣妾  
!
!
喁喁然皆争归义  
!
!
道里辽远  
!
是因为子虚所言  
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仁民爱  
上林赋中亡是公义正词  
齐亦未为得也  
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  
今齐列为东籓而外私肃  
其於义故未可也 且二君  
不务明君臣之义而正诸侯之礼徒事争游猎之  
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  
批评 名发誉  
,
A"-"(  
文章通过对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  
!
不能自致  
"
$
%
#
#
+
&
,
-
相来朝的兴盛局面  
#
表达了天子一统天下的现实  
&
严批评乌有先生说/$楚则失矣  
#
&
#
文中的描述虽然有一定的夸张成分  
#
但基本事实是 使诸侯纳贡者  
#
非为财币  
所以禁淫也  
捐国逾限越海而田  
#
(
真实的  
&
,
&
非为守御  
#
&
#
难蜀父老  
岂特委琐握龊  
必将崇论闳议  
-
#
司马相如写道/$且夫贤君之 慎  
#
#
#
&
践位也  
#
拘文牵俗  
#
循诵习传  
#
当世 之论  
为万世 乐  
#
#
取说云尔哉  
4
#
创业垂统  
#
#
#
#
#
&%歌颂了汉武帝开拓西南疆土的弘远卓见  
#
#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这里所依据的是儒  
$
%#尽管诸侯王是独立  
了蜀中父老抱残守缺  
本文下又说  
今封疆之内  
而夷狄殊俗之国  
人迹罕至政教未加  
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  
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虏  
内乡而怨  
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思慕若枯旱之望雨盩夫为之垂涕  
又恶能已 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劲 为天子的汉武帝真正践履了儒家对君王的要求  
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 全符合儒家所理想的贤君形象 喻巴蜀檄  
以亿计 故乃关沫 镂灵山梁孙 这篇以中郎将身份代表汉武帝所写的檄文中司马  
创道德之涂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 相如明确告晓巴蜀父老  
长驾使疏逖不闭 以偃 悼不肖愚民之如  
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 中外禔 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  
不亦康乎 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弟以不教之过 方今  
反衰世之陵夷 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  
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哉 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  
通过对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  
外则实行 篇中完全塑造了一个圣德君王心系天下的形  
分肯定巴蜀归化汉朝的必然性 所肯定的思想资源仍然是来自于儒家的君仁臣  
在司马相如临终前所作的 父慈子孝的儒家伦理道德  
司马之口建议封禅泰山以昭示天下武帝大一统之 难蜀父老文中司马相如赞扬汉武帝  
义征不憓诸夏乐贡 垂仁义之统 将博恩广施  
功无与二休烈浃洽符瑞众 使疏逖不闭阻深闇昧得耀乎光明  
偃甲兵於此而息诛伐於彼 遐迩一体中外禔  
相如作品中表现的儒家思想之二是要求君王节 不亦康乎 夫拯民於沉溺奉至尊之休德  
用爱民以德治国 子虚赋中乌有先生批评子 反衰世之陵迟继周氏之绝业斯乃天子之急务  
+
拘文牵俗  
#
不愿改化的错误言 家所要求的严守君臣之  
但他在天子的管辖之下  
在同文结尾歌颂了汉武帝幡然醒悟  
舟车不 以及采取一系列为民的措施  
悉为农郊  
使山泽之民得至焉  
而勿仞 发仓廪以振贫穷  
孤独 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  
以天下为始  
司马相如之所以如此赞美汉武帝  
&
/
#
#
应该严守其诸侯王的职  
自我检讨  
/
?
?
!
冠带之伦  
!
咸获嘉祉  
!
靡有阙 责  
&
#
#
遗矣  
"
!
辽绝异党之域  
流风犹微内之则犯义  
放弑其上君臣  
系累号  
德洋  
!
!
!
!
!
??地可以垦辟  
!
!
以赡萌隶隤墙填  
$
!
!
!
!
"
实陂池而勿禁虚宫观  
!
!
!
!
!
"
!
补不足  
!
恤鳏寡存  
易服色更正  
!
"
!
)'盖闻中国有至仁焉  
!
"
!
!
!
!
,
A"-((  
!
!
今独曷为遗己4(举踵  
!
"
!
!
!
况乎上圣  
!
#
都是因为作  
*
!
#
-
"
!
!
$
%
&
,
"
#
!
徼牂牁  
!
!
#
!
!
!
!
/
!
!
阻深闇昧得耀乎光明  
!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  
!
!
"
遐迩一体  
!
!
!
*
夫拯民于沉溺  
继周氏之绝业  
!
奉至尊之休德  
!
"
!
"
!
!
天子之急务也  
!
!
!
,
A"-"*U"K  
!
*
!
!
!
!
,
A"-"!  
#
内则施行仁政  
唯毋忽也  
"
教化  
#
$
%
$
%
并举的政策的歌颂充  
#
&
更借大 忠  
#
,
封禅书  
-
#
+
&
#
,
-
#
/
天下的兴旺/$陛下仁育群生  
#
#
#
??创道德之涂  
!
"
!
百蛮执贽  
#
德侔往初  
#
#
#
抚长驾  
!
!
!
)
A"**(  
#
期应绍至  
#
不特创见&%  
!
"
!
!
*
!
!
+
&
,
-
!
!
A(A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A"-"*U"K  
"
百姓虽劳  
无论是创道德之途  
於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  
!
又恶可以已哉  
*
&
$
#
垂仁义之统%#还是  
$
拯民  
司马相如作品鲜明地体现出儒家的文艺价值  
#
#
#
继周氏之绝 观  
&
这种价值观由孔子在  
,
论语  
.
阳货中谈得比  
-
%#这都是作为天子的汉武帝应该尽到的义务  
&
较突出和集中& ,毛诗序  
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对于汉人来讲具  
宗庙灭绝%#正 有极大的影响  
-
中所概括的  
$
上以风化  
反之  
身不谨兮  
是因为秦二世没有做到节用爱民  
致身死国亡 哀二世正是为了让汉武帝警醒  
重蹈秦二世的覆辙  
其三是强调礼乐教化  
儒家所倡导的个人修齐治平  
括一般的庶民也包括君王在内  
来教化天下的是  
#
司马相如  
,
哀秦二世赋  
信谗不寤兮  
以德治国  
-
批评秦二世  
$
持 下  
#
#
亡国失势  
&
#
&
按照班固的说法汉赋的起源本来  
#
+
#
最终导 就是  
$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  
司马相如作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  
是主要表现歌颂的 难  
上林赋-+,喻巴蜀檄-+,  
#
&
#
#
以免 孝%& 因此  
#
#
&
#
,
&
以礼乐来施行教化  
的基础  
#
是 蜀父老-+,封禅书-#一是主要表现讽喻的  
#
如大人  
,
$
%
#
这其中既包 赋-+,哀二世赋-+,谏猎疏  
对于司马相如作品中的歌功颂德与讽喻的突出  
中的一段 表现  
# #  
-
&
#
&
比较典型的倡导  
$
诗书礼义  
%
,
上林赋  
-
历来之评价或予以充分的肯定或以为恰好是  
司马相如作品的不足 我个人认为文艺的价值  
建华 仅仅是审美的问题 文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这其  
览观 中即包括对现实的干预 颂美也好讽喻也好其目  
的都是为了让文艺在现实中起到作用 这不是司马  
而是整个中国古代作家受到儒家  
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 司马迁在史记 司马相如  
靡不 列传的评价为后世所接受我个人也赞同这一认  
文字  
/
&
#
#
?
?
于是历吉日以斋戒袭朝衣  
!
!
乘法驾  
!
&
#
!
鸣玉鸾  
之林  
揜群雅  
翱翔乎  
坐清庙  
于斯之时  
喟然兴道而迁义  
功羡於五帝 若此  
这里基本直接引入儒家之  
!
游乎六艺之囿  
!
骛乎仁义之途  
!
&
#
#
.
春秋  
/
!
射貍首  
!
兼驺虞  
!
弋玄鹤  
!
建干戚  
!
&
载云  
!
!
.
伐檀/!  
.
乐胥/!修容乎 相如个人的行为  
#
.
/
!
.
/
!
.
/
!
放怪兽  
四海之内  
乡风而听  
刑错而不用德隆乎三皇  
!
&
,
.
明堂  
受获  
!
!
恣群臣奏得失  
天下大说  
"
!
-
#
"
!
!
!
随流而 识  
/
!
!
!
!
易 本隐之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 /  
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  
,
A"-((U(!  
"
!
故猎乃可喜也  
"
/
$
六艺%''',  
-+  
讥小己之得失  
德一也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  
此与  
当然司马相如作品中不仅仅突出地表现出儒  
但仍然有着汉武帝时期的真实历史 家思想的浓重痕迹也鲜明地表现出道家思想的影  
儒家由在野的一家之说成为封建统 响 而这一点正好是巴蜀文化的特点 许结先生  
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正是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和实现 对汉赋的思想倾向曾经做出如下论断  
司马相如的描写可以说真实表现了汉代的一些  
历史情况  
强调以礼乐施行教化  
教化中的重要性目的是指向教化的结果  
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妇随兄悌弟恭 喻巴蜀檄  
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  
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  
!
其流及上  
"
所以言虽外殊  
然其要归引之节  
"
!
其合  
,
-+,  
-+,  
-+,  
-+,春秋-#设置了一幅君王  
"
!
,
*-!)F"  
游观于儒家经典之林的美好画面  
的教导变成了汉武帝时期的写照  
马相如的想像  
痕迹 事实上  
#
理想化地将儒家  
这其中包含着司  
!
.
/
之风谏何异  
#
#
#
#
&
#
&
#
&
#
/
&
??正因为汉赋艺术本身形成兼容南北文化的  
所以其表现儒道哲学思想有时泾渭分明  
! !  
就其分明而言汉大赋多以儒  
汉骚赋  
&
态势  
有时交叉模糊  
家思想为主体表现出积极入世的精神  
多以道家思想为主体表现出隐身遁世的精神  
就其模糊而言汉大赋中既有对人生珍视的情  
亦有对宇宙渺视的气度骚赋中既有道家遗  
弃尘寰归真反朴之性又有儒家耿介廉正  
绵悱恻之志  
我们认为这一论断是完全符合汉赋特别是司马  
其四是司马相如整个作品创作中的儒家文艺 相如大赋作品的实际的  
#
当然不只是强调礼乐在  
那就是君  
夫唱  
"
!
#
#
$
+
+
+
#
+
+
"
+
&
,
-
中说/$陛下患使者  
!
#
#
故遣信使晓喻百姓  
让三老孝弟以  
另一方面  
父亲没有尽到教育的职责  
!
$
#
#
#
!
#
,
A!-!K  
不教之过&%一方面写出君王的仁民爱物  
#
"
也指责臣下未能尽忠  
#
&
&
A((  
?
?
?
凯 司马相如与儒学  
?
注释  
!
!
关于司马相如为文翁派遣到京城学习儒家经典而后返回蜀地教授的说法  
汉书 地理志  
乡党慕循其迹%#乡党以司马相如作为效仿  
#
已证明该说法有误  
相如为之师也经常被误解  
效法的榜样  
&
具体见龚克昌  
,
司马相如评  
并非教师  
#
-#,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
,
.
-
$
%
&
$
%
而是  
$
效法  
%
之意  
#
即下文中所谓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A*!  
(*!  
!*!  
E*!  
"
"
"
"
班固  
常璩著  
萧统编  
陈寿  
&
汉书)>*&北京  
华阳国志)>*&成都  
卷第四)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AK*@&  
三国志)>*&北京  
/中华书局#AK@(&  
#
刘琳校注  
文选  
& /  
巴蜀书社#AK*E&  
&
/
/
&
/
中华书局#AK"K&  
"*巴蜀文化丛书编委会  
&
巴蜀文化论集)L*&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AKKK&  
蜀中汉赋三大家)>*&成都/巴蜀书社#())E&  
中国辞赋研究)L*&济南/  
/
@*万光治  
F*龚克昌  
&
&
山东大学出版社#())!&  
中华书局#AK"K&  
**!  
K*!  
A)*!  
"
司马迁  
严可均辑  
刘勰著  
&
史记)>*&北京  
/
"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全汉文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AK"*&  
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AK"*&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AK*)&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E&  
江苏教育出版社#())A&  
"
#
范文澜校注  
&
/
AA*简宗梧  
A(*冯良方  
&
汉赋源流与价值商榷)>*&台北  
/
&
汉赋与经学)>*&北京/  
A!*许结  
&
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南京  
/
AE*公羊传)^*bb十三经注疏  
&
北京  
/
中华书局#AK*)&  
A"*李孝中  
&
司马相如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  
C/'$ P/$"9-2$"4+)"*2%/$"/.'  
V_S/2  
!
L42.898_.9:2:,:8#1234,/.'$-5/%6.278-92:;#L48.N=,#1234,/.#@A))@*#L42./"  
1
;.(-$%(/X48Z/. D;./9:;29/.8-/$0L$.0,32/.=$52./:2$./.=0,H3-8/:2.N]-87/%8.38#$0Y4234  
25/[2/.N-, %27892.:48]-258&G9/5/9:8-$00,#125/./:,-/%%;N27898c]-8992$.:$L$.0,32/.295&G.  
./%;929$0:483,%:,-8# 8=,3/:2$. /.= /338]:/.38$0L$.0,32/.2952. 1234,/. =,-2.N125/29:258# :48  
8%/:2$. P8:Y88. L$.0,32/.295$0<5]8-$-R,Q8-2$=/.=0,3-8/:2$./.=L$.0,32/.2952.125/29Y$-W9  
4$Y/3%$98-8%/:2$. P8:Y88. 125/[2/.N-, /.= L$.0,32/.295&  
&= >)-4./125/[2/.N-,(1234,/.(L$.0,32/.295(0, 3-8/:2$.  
1
/
-
9
<
"
责任编辑  
#
?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