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  
"
+$,-./%$01234,/.'$-5/%6.278-92:;!1$32/%1328.389<=2:2$."  
南朝梁代设立相如县的历史文化意义  
?
伟 业  
?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四川达州@!"))@"  
成都@A))@E(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  
?
?
摘要  
!
蓬安县为古代相如县地域  
!
其命名为  
蜀郡成都人  
主要在于南北军事对峙  
'
相如县(!是因司马相如有故宅在县境  
!
这个史实有着众多史籍记  
是由于对籍属理解的时代差异所致 南朝梁代始  
文化争衡导致相如县设置及其命名具有巩固边境  
载证实  
"
这与  
.
史记  
/
记载司马相如  
'
(
之间的矛盾  
!
"
设相如县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  
!
#
#
耀文章诗赋  
关键词  
#
激励地方人士等多种意义  
"
!
梁代  
$
相如县  
$
司马相如  
中图分类号!_()@C(?文献标志码!G?文章编号!A)))H"!A"%())*&)!H)A(*H)F  
?
?
近年由蓬安学者邓郁章等先生首先提出并探索  
$
巴郡安汉县 的关系  
相如县  
, -  
史记-+,汉书-+,华阳国志  
取得了很大 作也未曾注意到这个问题  
&
%
#
是因为材料  
等史籍的众多注解著  
首先因为  
等史籍记载本身毫无疑问  
南朝梁代设立相如 于这个问题本属偏僻与司马相如研究的古代学术  
这两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领域或关注点没有紧密联系或者说没有出现合适  
蓬安县为古代相如县地域相如县始建于南朝 的学术机会来讨论再加上  
等内容又浩如烟海所以司马相如出身地被  
不记司马相如祖  
按李大明先生所论即是限于材  
自叙之作  
#
+
体例的限制  
&
)
A*  
$
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  
司马相如的关系后又经多位学者研究  
进展 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就  
司马相如生于巴郡安汉县  
县的原因  
%
的问题  
#
考证  
$
%
#
#
,史记-+,  
(
其次在  
&
,
史记-+,汉书  
-
不载 书-+,华阳国志  
-
$
%
$
#
%
&
#
#
(
,史记-+,汉书-+,华阳  
"#是因为古代著名文人司马相 国志 #  
从现存 忽略就完全可以理解& ,  
地理志-$巴 先以及故里的原因  
以及唐宋以来 料/$据刘知几的史通-#司马相如有  
司马相如列传-#即本于相如  
蜀郡成都人2#而司马  
梁天监六年!")F  
-
如有  
$
故宅  
+
别业  
%
在此地而取为新设县名  
隋书  
&
-+,  
-
典籍来看  
#
这个史实首先载于  
,
.
#
)
(**(E  
西郡  
各种古今历史地理著作多有记载  
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 史记  
记载 司马相如者 蜀郡成都人也  
%
#
其后  
,
旧唐书-+,新唐书  
-
,
,
-
&
而司马迁作  
,自叙-&  
司马相如列 也就是说  
司马相如自记为  
自叙  
而且刘知几所读到的  
经籍志  
唐志著录为二  
,
$
%
,
.
#
3
-
$
#
#
字长 迁照抄而已& 00相如  
,
-
之确定  
#
不但有隋  
司马相  
著录  
,
)
!*(KKK  
%
#,汉书  
.
司马相如传-$司马相如字长卿  
#
.
刘炫传  
-
的记载  
#
,
)
E*("(K  
蜀郡成都人也  
之间却存在矛盾 & ,  
也是最早记载司马相如籍贯的权威资料  
到南朝梁代史籍没有另外的不同记载  
%
-+,  
-
如集  
-
中确有其  
,
自叙-#00,隋书  
.
-
#
自此以后 有  
3
汉文园令司马相如集一卷2!  
"#刘氏所读#盖此本也&% 此论明确了两个问  
蜀郡成都人也来自相如自  
+$司马相如者# % ,  
,
-
)
"*  
#
&
?'史记(%'汉书(%'华阳国志  
(
等不载相如 题  
/
!
出生地的原因  
-(  
+
相如  
,
自叙  
-
一直流传到唐代 这两点就  
&
,
史记-+,汉书-+,华阳国志  
-
未曾提到相如与 决定了司马相如故里在  
$
巴郡安汉县的事实不为  
%
收稿日期!())FHA)H(@  
作者简介  
!
熊伟业!AK@!'"#  
#
四川射洪人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
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  
&
A(*  
?
?
熊伟业  
?
南朝梁代设立相如县的历史文化意义  
后人所共知  
问题首先在于司马相如何以不记  
隋书 刘炫传  
季长郑康成等皆自叙风徽  
史通 序传  
按屈原  
厥生次显名字  
&
验证& ,史记-+,汉书  
尚无 籍贯  
籍贯  
% %  
还不一定是故乡的意思#$蜀郡成都  
指出生地  
/$通人司马相如 马 所在地#$巴郡安汉% #  
传芳来叶&% 重要  
/$盖作者自叙  
-
$
%
这一词语而  
指家业  
而家业所在地更为  
#
$
祖先所出%&  
$
,
.
-
+
扬子云  
+
)
(*AF((  
+
#
#
&
,
.
-
#
其流出于中古乎  
下列祖考先述 响巨大  
实基于此 降及司马相 但  
-
1
,
史记-$司马相如者  
#
蜀郡成都人也的记载影  
%
,
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  
#
(
#
而成都也是司马相如主要活动地点之一  
史记的这个记载并非一定是指司马相如的出  
从司马相如开 生地祖居地或者说蜀郡成都的说法并不一定  
或者说隋唐时期能看到的自叙以司马相如 是指司马相如的故里  
既然如此最早的自叙没有成例参照体例 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对籍贯记载的要求当然  
比较深入而且时代较晚司马迁自然比司马相如对  
逮于 这个问题的理解要完备 史记因资料的详略  
则蔑 体例并不统一 所载人物有的就没有籍属  
也多 陵侯傅宽以魏五大夫骑将从为舍人  
之前的史籍 信武侯靳歙以中涓从  
所以在司马迁之前的司 陆贾者  
中也许本来就不必交待祖先 到乡 陈丞相平者  
扬雄的自序 祖先所出 邑中阳里人  
是文体和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有赖于所 人也  
掌握资料的完备  
门阀氏族制度化之前  
当有区别 特别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祖先未必会带来现实利益  
隋唐那么强烈祖籍出生地大约还从属于户籍  
东汉以来至隋唐对籍属的确定除习惯外还加上了 记  
个人认同的因素  
所载人物祖先一般都是有可称道者或奇异者  
才会着笔也才能够着笔 如刘邦张耳陈馀淮阴 必非其出生地  
侯韩信丞相萧何陈平张苍等人祖先皆未提及而 地就是两个概念  
这些人发迹之前皆或微或贱想见其祖先也无可称 分别的例子说到出生地  
所以司马相如祖先所出  
为奇 屈原司马迁扬雄的祖先皆非常人  
司马相如的祖先或者就是平民  
&
#
&
自叙发迹  
#
&
,
)
@*@*"  
#
始以自叙为传&% 这类自叙  
#
+
#
$
%
始兴起  
为最早  
#
&
#
#
#
,
-
#
内容和后来居上的自叙比较自然会有些不周全  
/
#
#
$
然其所叙者  
#
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  
#
&
&
,
-
#
)
@*@*"  
祖先所出  
#
则蔑尔无闻&%  
$
祖先所出  
#
&
#
如 阳  
$
尔无闻  
%
就是一个缺点  
则蔑尔无闻  
祖先并不在意  
&
,
史记  
-
所载人物  
#
#
#
#
起横阳%#  
$
祖先所出  
#
%
& ,史记  
-
$
#
#
起宛朐%(有的只是泛言  
对人物籍贯  
+
#
$
楚人%#  
$
#楚人也%(有的就很详尽甚至写  
马相如时代#$自叙  
%
$
+
#
$
#
阳武户牖乡人也%#$沛丰  
姓刘氏%#$老子者  
!*(F)F#(F)K#(@KF#()"A#!EA#(A!K  
所出%& 稍后司马迁  
+
,
-
$
%
#
#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还有的写到祖先所出  
蜀郡成都人  
有更多信息  
比如编户地的可能的变迁等信息就没有反  
并不一定就是司马相如的出生地  
而 而出生地也并不一定就是后来的编户地这在  
人物所属地域记载中存在不止一处  
如云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  
冯唐究竟是何处人氏 至少确知  
以司马迁本人来说出生地和编户  
当然多是合二为一但也有不少  
并未提到编户地而需要  
# #也不一定同时指出出生地& ,史记  
则蔑尔无闻%#就不足 说明编户地时  
自有光 太史公自序 耕牧河山之  
# . - #  
/$迁生龙门  
句下索隐  
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  
)
就比较详细  
#
#
%
(
#
&
迁徙变动的情况等等& $司马相如者#  
对于籍贯的理解和此后 也%#  
#
是史记  
,
-
的一般格式  
#
并不详细  
#
&
$
%
的西汉  
#
祖 被忽略  
&
+
#
荣耀之感远不如南朝 映& $蜀郡成都  
%
#
#
+
#
#
,
#
#
-
&
#
更不完全是出生地的反映& ,  
$
#
#
#
汉兴徙安  
安陵  
)
!*(F"F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
#
也无曲折惊奇事 阳&%  
$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引  
却说 年  
#
三年六月乙卯除  
也完全可以说司马迁是  
右扶风茂陵显武里是司马迁当时编户所在地  
龙门河山之阳是司马迁出生地故里 太史  
也 公自序则并未提到  
意识很 又如  
所载是登记的 就和  
这在出土汉简中可以 和成都  
%
,
-
迹可叙& $故其亲名之曰犬子%#即透露着相如父祖  
,
博物志  
二十八  
这 的意思  
编 即  
-
$
)
!*!(K@"  
身份修养的某些信息  
其次当是相如自叙  
与西汉时代对故里籍贯等的认识有关  
户齐民是基本制度  
只要没有封侯就是平民身份  
要服徭役  
在何处编户  
依据也就是籍贯  
&
#
#
六百石 按此处  
$
右扶风茂陵人%#  
#
%
&
,
-
就说他自己是成都人  
汉代  
#
#
+
&
$
$
%
%
#
丞相尚不能免/$汉代身为丞  
$
+
%
+
#
$
右扶风茂陵显武里%&  
吕不韦列传所载吕不韦的籍贯  
-
战国策所载不同其中阳翟濮阳的差异  
%的差异如出一辙/$3吕不韦者#  
蓬安 阳翟  
A(K  
,
#
#
&
虽宰相之事  
户籍  
#
-
)
F*  
#
与编户齐民等&% 所以  
就是何处人#$户籍  
$
%
,
史记  
.
#
#
%
,
-
#
$
+
%
#
$
%
的本义  
#
$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大贾人也&2,索隐  
地理志县名属颍川  
-
注阳翟/3!  
"
音狄  
以不韦为濮 人  
班固虽云太史 承祚  
#
俗又音宅  
&
应当不少  
#
至湮灭 谯周为 巴西西充国  
(
陈寿本为巴西安汉人/$陈寿字  
A!*寿西#(A!F 汉人也 少好学 师事同郡谯  
& #  
后贤志  
&
$
%
)
A(*蜀书  
.
#A)(F  
,
-
#
&
/,战国策  
-
+
阳人  
#
又记其事迹亦多  
#
与此传不同  
&
#
)
公采战国策  
#
然为此传当别有所闻见  
#
故不全依彼 周  
%
& ,华阳国志  
.
-
$陈寿00  
&
或者刘向定  
令不与史记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
战国策  
-
#
以己异闻改彼书  
#
遂 锐精  
,
-+,  
-& 00撰为 益部耆旧传十篇-&  
,
)
!*(")"  
)A)**EK  
,
-
合也&2%  
,
战国策  
.
秦策  
-
/
00又著  
,
古国志  
-
五十篇&% 他们对司马相如  
)
**卷七#A*K  
$
%
#
这与其说是刘向 的出生地问题应当了解  
#
没有记载可能是这个问题  
或者因为体例笔法不至记载  
蜀郡成都人也的记载与司  
巴郡安汉县之间在陈寿等相如故  
名 里人看来也并非一定就是矛盾也不必特意指正  
也是和吕不韦的籍贯同样的 陈寿 华阳国志等囿于体  
再如 例除蜀主之类帝王将相外于一般人士的出身居处  
先贤士女总赞上  
$
以己异闻改彼书%#不如说是吕不韦本身籍属有变 不太重要  
动更为合理亦即出身地与户籍地不一太史公仅闻  
一端而载  
齐人也  
#
不必记载  
#
#
&
#
#
,
史记-$司马相如者  
#
%
#
&
又如孙子#,史记  
.
孙子列传-/$孙子武 马相如出生于  
$
%
#
)
!*(A@A  
#
%
#
,
吴越春秋  
-
/$孙子者  
#
#
&
)
K*  
E@!  
#AF  
#
吴人也  
道理  
与司马迁同时的张汤  
张汤传赞  
而司马迁不言  
如籍属的这些  
因此  
并不统一  
郡成都也不就是指司马相如的出生地  
于其出生地  
不重要而相如本人自序就未曾写入  
知道  
%
#
,
益部耆旧传-+常璩  
,
-
#
完全可以看作是孙子居处籍属的变动  
&
#
#
#
其祖先所出也未记载  
#
,
汉 之地不至细述& ,华阳国志  
.
-
)
A)*F!(  
.
-
/$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  
#
$
言此四十三人也  
!
注云四十二人"%  
#
无一有  
)
E*(@"F  
#
故阙焉&% 同样地  
异闻%#太史公也未能知晓  
关于人物籍属记载的具体内容#,史记  
#
关于司马相 迁徙记载 蜀志  
&
,
.
成都县  
-
条录  
$
豪富  
%
$
先有  
此列  
字通  
$
&
程郑%#,华阳国志校注  
-
注云/$程郑本临邛人  
#
#
)
A)*(!*#(E)  
#
-
入成都籍  
#
大约又在成都落户&%  
$
郭玉  
)
A)*#F@(#  
#
完全根据材料的多寡详略而载  
#
所以  
$
蜀 直  
至 传  
#
-
#
新都人也  
郭玉者  
后徙广汉二书各取一端而已  
注引  
%
,
后汉书  
.
方术列  
)
AE*(F!"  
%
+
故里  
&
$
#
广汉雒人也&% 可能是生于新  
#
+
故里未记载  
#
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当时并 都  
#
&
又云  
西京杂记  
A)*先贤士女总赞下#FK"+FK@  
,
三国志 吴书  
$
杨王孙  
#
#
太史公也就不 成固人也%#,华阳国志校注  
-
,
-
巴郡临江人也&%而裴注引  
/
)
&
$
京兆人也&%  
/$甘宁字兴霸  
/$宁本南阳人  
弃官归家&%  
.
.
,
华阳国志  
为世矩 司马相如  
阳国志衡量  
相如 巴郡安汉人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
先贤士女总赞  
-
/$长卿彬彬  
#
文 宁传  
吴书  
补蜀郡丞  
-
#
)
A)*FA(  
&
#
字长卿  
#
成都人也&%  
,
,
-
#
其先客於巴郡 宁为吏举  
A(*A(K(  
后汉书  
, .  
&
)
-
#
西汉以来至梁天监六年以前#$司马 计掾  
任乃强先 栾巴传-/$栾巴字叔元  
/$取材于扬雄  
益州记-#陈寿  
蜀都赋-+来敏  
#
#
顷之  
#
%
$
%
的历史不传于世  
前言  
&
#
魏郡内黄人也&%而李贤注  
少而学道不修俗  
益部 事&% 上举人士的籍属或出生地本有变动#  
,
.
-
,
蜀 引  
,
神仙传  
-
/$  
#
蜀郡人也  
&
#
)
AE*A*EA  
本纪-#应劭  
,
风俗通-#谯周  
,
,
耆旧-#与扬雄  
+
左思两  
,
,
本蜀论-+  
,
华阳国志  
-
等只取一点  
#
应属体例所致  
#
也有博取  
$
,
乡俗记  
-
及常氏自所见闻  
#
而以  
与陈寿  
严君平  
则疑其或属虚记  
,
史记-+,汉 约用  
#
精练再三00 又略于往古而详于当  
)
AA*前言#@  
的时代风格的原因  
-+,续汉书-+,汉纪-+,续汉纪  
-
+
王崇  
,
蜀 近  
%
&
-
之文参订之  
&
其他所云司马相如  
+
#
阳城  
,
华阳国志  
-
对王褒  
+
张鲁籍属的记载最能说明  
王褒传  
先贤仕女总赞上  
子玄等之  
或仅传闻  
司马相如  
任熙八家  
,
#
+
,
蜀本纪-#皆既佚之书  
#
#
问题  
&
王褒#,汉书  
.
-
/$王褒字子渊  
#
)
E*(*(A  
莫得而征之矣  
&
按其  
阳城衡  
,
自序  
郑廑  
-
所举  
尹贡  
#
获见 人也&%  
,
华阳国志  
.
-
/
严君平  
+
扬雄  
+
+
+
+
谯周  
+
$
王褒  
赵 俱又入  
圣主得贤臣颂  
资中而言  
#
字子渊  
#
资中人也&%  
,
华阳国志  
资中男子  
-
目录  
+
)
A)*FA!  
蜀本纪-#旁所引据复有何英  
+
杨终  
+
$
蜀郡士女%#,僮约  
-
$
%
#
)
E*(*((  
+
王崇  
+
陈术  
+
祝龟  
+
习凿齿  
+
王隐  
+
虞预  
+
干宝之书  
#
,
-
又云/$今臣辟在西蜀  
则不得称  
%
&
)
AA*@  
多有永和时已经散佚者&% 可见以上诸书并没有 以  
记载这个问题  
巴郡安汉人的记载  
当时名士甚众司马相如出生于  
$
%
#
$
西蜀%#  
$
西蜀  
%
当指其  
#
即常璩所见资料没有司马相如为 长期为益州刺史服务所居的成都而言& ,华阳国志  
此条注云/$,汉书  
所出 校注 误又本志亦应列入犍为  
的事实知者 人士 目录  
-皆误&%其实皆不为误#  
$
%
&
东汉以来至梁#$安汉  
%
-
-
(
#
$
安汉  
%
#
此处及卷十二  
,
A!)  
?
?
熊伟业 南朝梁代设立相如县的历史文化意义  
?
这和司马迁既云  
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  
籍居处变迁的反映也是不同场合  
三国志 魏书  
沛国丰人也 祖父陵  
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 其后务恢境宇  
陵死 子衡行其道 衡死 鲁复行 淮浦  
柯  
)(**)F  
张鲁自祖父起即迁居蜀  
$
迁生龙门  
#
耕牧河山之阳%#又作 所必然  
&
到南朝梁  
#
这个趋势愈演愈烈 梁天监年  
&
$
%
的道理一样  
#
是户 间  
#
分析州郡县涉及梁全境  
#
相如县即在这个分析州  
#
+
不同时期对籍属 郡县的运动中产生  
&
的不同理解  
&
再如  
,
.
.
张鲁传  
客蜀学道鹄 有旧吴  
故 二十二  
平俚洞  
-
/
,
隋书  
.
地理志上  
.
有州二十三  
-/$梁武帝除暴宁乱  
#
$
张鲁字公祺  
#
&
#
#
&
天监十年  
#
#
郡三百五十  
频事经略开拓闽  
又以旧州遐阔  
者也包括郡县  
地域仍然十分  
西充蓬安岳池武胜等县  
#K@#相当于梁以后数郡之大  
从地  
安汉县新分出一个县这个新县境内  
比较规范一 有司马相如旧宅所以就取名  
武帝纪上 以后还一再被分析 遐阔可以想见  
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 当然这种分析不仅南朝 资治通鉴  
#
县千  
克复  
多有析  
鸣山中  
#
#
#
&
#
#
+
#
世号米贼  
&
#
&
#
#
#
#
#
)
A(*A(K(  
&%  
#
而此处尚归其 置&%  
$
遐阔  
安汉县  
汉晋安汉县辖今南充  
%
者不止州#$析置  
%
&
祖籍  
$
沛国丰%#则说明西汉以来迄东晋  
#
对籍属的 西汉所设  
但出生地与籍贯已渐渐分明  
A)*巴志#  
$
%
直到梁  
#
$
遐阔%/  
理解还未完全统一  
#
#
$
+
+
+
+
)
属的确定更多地是以习惯和个人认同为主& , 地  
%
&
-+,三国志  
-
诸注也都未曾注意到这些问题  
出身地与籍贯的区别  
而此前则未免混乱 梁书  
讳衍字叔达  
&
$
遐阔  
%
$
%
#
南朝以来  
#
#
#
$相如县%#而相如县  
% &  
#
&
,
.
-
/
#
$
$
高祖武皇帝  
南兰陵  
大明八年甲辰岁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  
#
#
#
#
#
,
.
梁纪  
里人  
!
#
今江苏武进县境"00高祖以宋孝武 三  
-
/$是岁  
!
天监十年"#梁之境内有州二十三#  
!
秣陵县 三百五十县千二十二 是后州名浸多  
)AF*E@)A  
因 不可胜记  
不载司马相如出生地 因名人旧宅取县名  
安汉县%#根本原因在于对籍属问题的理解和后人 唐书  
不完全一致比较简略对祖居地出生地籍属迁徙 丘昌乐二县界四乡置  
#
&
#
废置离合  
#
)
A"*A  
今南京一带"&% 籍贯与出生地分得很清楚  
&
& 魏朝亦然&%  
#
相如县尚非孤例  
#,史记  
-
以来自  
,
华阳国志  
-
&
如 旧  
大历七年割顿  
#
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  
,
$
.
地理志-$河北道  
%
/$清丰  
#
#
#
+
+
+
&
#
)
A**AEK"  
变动等等还未足够重视& ,史记-+,汉书-+,华阳国 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生地巴郡安汉县人之间的变化  
-
诸注未曾注意到司马相如  
$
蜀郡成都人%#与出  
以名人旧宅取乡  
相如县所属巴西郡地域  
焦点之一其地利人文特点北魏非常清楚  
之战略要地 魏书 邢峦列传  
古代有 郑相离一千四百去州迢递恆多生动  
等 日以其统绾势难故增立巴州镇静夷獠  
相如县的设立 利因而表罢 彼土民望 非唯五三  
族落虽在山居而多有豪右 往往可观  
都不 冠带风流亦为不少 但以去州既远不能仕进  
功劳盖世以 于州纲无由厕迹 巴境民豪便是无梁州之分  
多生动静  
仍使行事  
+
村地名的就更多  
为南北朝争夺拉锯的  
是必争  
&
$
%
#
也就完全可以理  
#
&
#
+
#
?
梁代设立相如县的历史文化意义  
郡县名称事非寻常直接以人名作县名  
可靠记载的不过  
#
,
.
-
/$又巴西  
+
#
#
#
#
&
昔在南之  
梁州借  
$
不韦县%+$清丰县%+$相如县  
%
#
#
#
#
$
数例而已  
必然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  
比司马相如更有名影响更大的大有人在  
见作为县名如孔子 至于东晋谢安  
及南北朝各代功勋卓著者还有很多  
名县  
原因  
环境下的政府行为  
首先是三国以来  
魏书 僭晋司马叡传  
梁三州之土因其故地  
郡县户口至有不满百者&% 根本的原因在 本地的人文特色  
于南北朝争战激烈社会各方面动员管理需要更为 亮的部分  
有力特别是征发赋役不容松懈缩小行政区划势 涵义  
#
每一例都有具体原因  
&
#
&
#
+
+
文学笺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未曾以其名 以郁怏  
#
&
比建议之始  
#
严玄思自号巴州刺  
&
也就是说#$相如县  
%
之得名还有具体的特殊 史  
#
克城以来  
#
&
巴西广袤一千  
#
户余四万  
#
&
以人物名县者古代绝少#$相如  
%
县名是特殊 若彼立州  
#
镇摄华獠  
#
则大帖民情  
&
从垫江已还  
#
&
复劳征  
#
自为国有  
&
世宗不从  
资治通鉴  
&
又王足于涪城辄还  
系此于  
#
)
A@*AEE(  
#
由于各种原因郡县数量不断 遂不定蜀&2%  
,
.
梁纪三  
-
$
)
AF*E"""  
扩大  
有扬  
&
,
.
-
/$!司马  
"
叡割 监四年  
分置十数州及诸郡 文学笺启  
A@*()K!  
%
&
+
+
#
#
$
#
往往可观  
(
冠带风流亦为不少  
#
%
司马相如无疑是这个特色中最闪  
)
#
#
#
+
#
$
相如  
%
名县自然有着激励地方人士的  
#
#
#
&
A!A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对南朝梁来说  
#
巴西郡地距北魏较近  
的必经之地还是富于  
又当东道冲要  
#
在梁代不 礼乐冠带诗赋文辞是文化争夺的  
军资 三国以来文章诗赋在社会生活个  
+
刺史经 人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到梁代达到一个高峰  
这是相如县  
正统  
+
正朔  
+
+
+
仅是巴蜀连通江东  
$
%
#
$
%
重要组成部分  
&
之土/$巴西郡居益州之半  
#
#
#
#
)
A"*张齐传#(*(  
#
军府远涉  
元起在道久  
民多诈疾若检巴西一郡籍注  
#
多所穷匮&%  
梁和北朝相争中也是一个有用的武器  
蜀土政 命名的第二个基础  
&
$
#
军粮乏绝  
&
或说之曰  
困而罚之  
使君前有严敌  
若纠以刻薄民必不 个方面  
何必起疾可以济师 膺请 化成就中  
3
&
#
#
#
#
所获必  
正统既是政治的宗法的概念  
#
也是文化的概念  
外交文化各  
诗赋文辞等深层的文  
南北朝正统之争实质上就是文化之争  
舆论上证明自己的先进性合法性从而争  
稳固统治是与军事相配合的斗争手段  
检巴西 北朝时期直到梁代南朝在争夺正统地位的斗争中  
天监元 基本上是处于优势的 从东晋以来至梁南北方之  
间军事实力大体相当正统正朔礼乐冠带诗赋  
秦二州 文辞的高下就成为争论的着力点也只有在这种条  
郡民严玄思聚众 件下正统正朔礼乐冠带诗赋文辞之争才有现  
实意义而在这个方面南朝的礼乐文教诗赋文辞  
天监四年四月00冠军将军孔陵等将兵二万 就成为这个争夺中的砝码  
也是正统优势的根本来  
戍深杭鲁方达戍南安任僧褒等戍石同以拒魏  
至于侯景之乱以后# $ 疆埸日  
刑峦遣统军王足将兵击之所至皆捷遂入剑阁 陵 蹙  
梁州十四郡地东西七 努力就只有一点自我安慰的意义了  
#
&2元起然之  
&
涪令李膺谏曰  
3
#
后 二者互为表里  
&
正统之争体现在政治  
+
+
无继援  
#
山民始附  
#
于我观德  
#
#
#
而核心在于礼乐教化  
+
#
众心一离  
出图之  
膺退  
#
虽悔无及  
#
#
&
#
#
#
不患资粮不足也&2元起曰  
3
#
一以委卿&2 思想上  
+
+
#
)
A"*邓元起传#AKK  
#
率富民上军资米  
#
俄得三万斛&%  
取人心  
#
#
&
分设相如等县的目的之一  
#
正在于此  
$
#
一郡籍注  
#
所获必厚%& ,资治通鉴  
-
系此事  
$
&
#
)
AF*E"("  
%&  
#
+
+
+
+
$
天监四年二月00魏以  
!
"
峦为梁  
+
#
刺史  
&
巴西太守庞景民据郡不下  
附于魏攻景民  
#
#
+
+
+
+
自称巴州刺史  
#
#
#
斩之&%  
#
#
+
+
$
#
#
#
#
&
&
)
AK*#A@*F#南朝正统失去现实基础  
#
#
&
%
#
这种  
等退保梓潼  
#
足又进击破之  
&
#
&
百里  
#
$
#
南北千里  
#
皆入于魏&%  
梁天监年间  
#
南北拉锯战十分剧烈  
&
#
正是势均力  
天监四年冬十一月00魏王足围涪城  
#
蜀人 敌  
#
南北正统之争  
+
文化之争也十分剧烈 梁代礼  
是文化史文学史自  
也是梁与北朝相争的重要资本这甚  
杜弼传载  
- /$高祖  
天下浊乱习俗已久 今  
&
黑獭常相招诱  
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  
天监十四年冬00葭萌民任令宗因众心之患 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我若急作法网  
士子悉奔萧衍  
震恐  
益州城戍降魏者什二三  
刑峦表于魏主  
天监十三年冬  
平蜀大都督将步骑十五万寇益州  
史傅竖眼出巴北梁州剌史羊祉出涪城安西将军奚 督将家属多在关西  
康生出绵竹  
#
民自上名籍者五万余 乐  
+
文章繁荣达到南北朝顶点  
#
+
&
#
请乘胜取蜀&%  
身发展的结果  
#
#
$
!
#
十月  
"
辛亥  
#
以司徒高肇为大 至令对手忧心忡忡& ,北齐书  
.
将军  
+
#
(
命益州刺 曰/3!  
"
弼来  
#
我语尔  
&
#
#
#
#
#
人情去留未定  
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  
不相饶借  
# #  
&
#
抚军将军甄琛出剑阁&%  
#
#
$
&
魏也  
#
杀魏晋寿太守  
#
以城来降  
#
+
獠多应之  
(
益州 恐督将尽投黑獭  
#
#
则人物流散何以  
#
)
()*!EF  
刺史鄱阳王恢遣巴西  
+
梓潼二郡太守张齐将兵三万 为国  
1
尔宜少待  
北朝诗赋文辞在双方的日常生活中都成为  
贬辱对方的记载在  
新设县能够以辞宗  
符合梁朝一贯作为 当然司马相如在南北  
亦为不少%#这个特点在当时既然特 朝时期的影响能不能达到可以夸耀对手  
鼓励地方  
南朝梁新县以相如为名就能 的程度还要看当时对他的具体评价  
作为文化发展的区 两汉文章以华彩而言司马相如显然属于标志  
#
吾不忘之&2%  
)
AF*E"E*#E"EK#E""(#E@)*#E@()  
迎之&%  
+
可见相如等县地域是严酷的南北拉锯前沿之 珍品  
是梁在北魏强大军事压力下设置的  
巴西一带自汉代以来始终文学笺启  
冠带风流  
#
互相以礼乐文章夸耀自己  
+
#
&
此时的史籍中比比皆是  
往往可 名命名  
&
$
%
#
$
#
#
&
(
#
+
别为北方所注意  
很贴切体现当地人文发展水平  
#
$
%
#
#
&
#
#
#
域性标志  
特殊作用  
一样  
#
在南北激烈争夺中体现一种文化宣传的 人物  
正如此时南北朝皆加封孔子后人的做法  
在于  
&
#
,
史记  
靡丽多夸  
.
太史公自序评价司马相如文章核心  
-
)
!*!!AF  
&
$
%
&
扬雄也是如此认识& ,汉书  
A!(  
?
?
熊伟业  
?
南朝梁代设立相如县的历史文化意义  
EC梁帝王的关注&  
.
扬雄传上  
-
/$先是时  
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  
#
蜀有司马相如  
#
作赋甚弘  
又怪屈  
E*!"A"  
#
#
#
常拟之以为式  
&
梁武帝天监初所作  
相如工而不敏枚皋速而不工  
,
手敕答张率云  
- /$省赋殊  
卿可谓兼二子于  
)
原文过相如& 00辞莫丽于相如&% 东汉班固 佳  
#
#
#
)
A"*张率传#EF"  
亦云/$文艳用寡  
#
子虚乌有  
#
寓言淫丽  
#
托风终始  
#
金马矣&%  
见识博物  
马相如传  
辞宗  
辞宗  
响属于第一位  
魏晋以来至于梁代  
章成就的通用标准 因为魏晋至于南朝  
章审美意味的基本尺度之一  
辞宗地位仍然保持着  
比较而言司马相如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 裔传  
两汉还有提高  
#
有可观采蔚为宗  
#
#
赋颂之首  
&
,
太子萧统  
,
答晋安王书-/$相如奏赋  
#
孔璋呈  
集许多  
)
E*  
#E(""  
)(A*  
#!)@E  
-
第二十七&%  
(
曹刘异代  
并号知音&%  
司马相如具备古代文人所有基本特征  
#
$
%
一词  
#
为班固首创  
&
言相如为  
$
赋颂之  
#
%#  
$
%
誉相如  
#
即是肯定其文辞在两汉的影 矛盾于一体  
#
生平事迹富于戏剧性  
#
属于极富华彩人  
&
#
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好的谈资#,西京杂  
所载就多达十余条  
)
("*  
第 册  
&
查考此时史籍  
在其  
FK  
#
司马相如的作品是评论文 记 司  
-
#
&
#
华丽是文 马相如无疑是汉以来古人被谈论最多的文士  
&
#
从此上溯#$辞莫丽于 故乡巴蜀之内#也是逸闻流传不绝& ,三国志.  
)A(*KF!  
书 秦宓传载宓有为相如 立祠 张  
& . - $ %  
之议 #,  
又有裔与孙权关于卓文君  
不但是以文章辞赋著名的人物中被 嘴 #,华阳国志  
蜀志  
相如%#  
$
%
#
-
$
亡奔 相如的斗  
%
)
A(*A)A(  
#
.
.
蜀郡州治  
-
还有相如  
)
A)*((F  
谈论描写最多的对象  
#
而且还被看作是高尚的  
$
$
赤车驷马  
司马相如作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辞宗%#  
具备足够称许夸耀于北方的影响力  
古代对郡县  
地理志上  
或遥采嘉名  
孙权赤乌五年  
%
的传说  
#
皆是证明  
&
%
之一  
#
为南北方文士歌咏  
&
AC与屈原同列  
&
&
曹丕  
优游案衍  
然原据托譬喻  
,
典论  
.
论文  
-
/$或问屈原  
+
相如之赋孰  
相如之 书  
长 诸王  
十万  
#
+
官爵等等名称相当重视& ,  
长也  
1
3
#
屈原之尚也  
(
穷侈极妙  
#
.
-
/$刘备章武元年  
#
亦以郡国封建  
其户二十万九  
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  
A!*EAE  
张瓌传  
封瑰义成县侯  
&
#
其意周旋  
#
绰有余度矣  
(A*全三国文#A)K@  
&
#
#
不由检土地所出  
&
)
+
子云意未能及已&2%  
&
#
)
(
C
衡文标准  
曹植云/$以孔璋之才  
&
&%  
,
南齐书  
.
- /$即授辅国将军吴  
#
不闲于辞赋  
#
而多自谓 郡太守  
#
#
邑千户& ! "  
齐太祖故以嘉  
)
(@*E"E  
能与司马长卿同风  
(A*全三国文#AAE)  
#
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 名锡之&%  
,
南史  
.
齐高帝诸子传云  
- /$武帝幸  
)
&%  
#
置酒为乐  
#
顾临川王映/3王邸亦有嘉名  
)
AK*A)*(  
左思  
悠悠百世後  
,
咏史诗  
-
/$言论准宣尼  
#
辞赋拟相如  
&
12  
,
梁书  
.
孝行传  
-
/$!  
"
蒨乃因智者启  
乞赐嘉名 敕答云  
晋世颜含遂见冥中送药 近见  
知卿第二息感梦云饮慧眼水 慧眼则是五眼  
之一号若欲造寺  
陈元康传  
)
(!*F!!  
#
英名擅八区&%  
舍同夏县界牛屯里舍为寺  
#
&
3
)
常璩云/$长卿彬彬  
#
文为世矩&% A)*#FA( 臣孝子  
#
往往感应  
&
#
&
)
((*风骨#  
#A)"F#AFFF# 智者  
刘勰也称司马相如为  
文心雕龙  
高尚贤士  
嵇康圣贤高士传  
不耻其状 托疾避患  
$
辞宗  
%
#
#
&
)
A"*@"@  
,
-
谈到司马相如约()  
&
#
#
可以慧眼为名&2%  
,
北史  
以从嘉  
.
!
C
&
-
/$!北魏  
"
别封昌国县公  
#
)
(F*陈元康传#K*E  
,
-
/$长卿慢世  
#
越礼自放  
&
&%  
犊鼻居市  
#
&
#
蔑此卿相 乃赋大  
&
北朝皇帝赏赐臣下的嘉名不计其数  
&
)
(A*全三国文#A!EE  
#
超然莫尚&%  
蜀四贤咏  
南北朝双方都曾把州郡县名称作为宣传战以及  
等等也  
以梁天监年间相如县  
地域作为战略要地所取县名一事与以上诸嘉名故  
游梁虽好 事比较也必当具有同样的涵义  
综上可知此时以相如名此县即具有巩固边  
强化郡县管理的历史作用又具有夸耀礼乐文  
激励本地人士的文化意义既有南北文化争衡的  
鲍照  
陵令无人事  
常景赞四君诗  
郁若春烟举  
仕汉常称病 清贞非我事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也录有多条关于司马 防  
相如的评论文辞  
,
-
/$相如达生旨  
&
能屯复能 正统正朔的依据之一#$侨州郡县%+$遥领  
%
)
(!*A(KE  
&
&
毫墨时洒落&%  
司马相如赞-/$长卿有艳才  
蕴含着相当的对抗争论意味  
&
,
.
#
#
直致不群性  
&
#
皎如秋月映  
&
#
&
)
(!*((AK  
#
&
#
穷达委天命&%  
#
#
,
-
+
#
+
&
+
(
A!!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A**(A"  
现实要求  
义于朝廷意志  
如县名是一个具有多重涵义的嘉名  
县名多经改易 旧唐书 玄宗本纪下  
#
又是地方文史传统长期发展的标识  
(
既取 寅  
#
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  
&
而相  
即说明梁代相如县命  
#
又寄予着地方希望 所以  
&
#
梁代取相 如县名历八百余年未曾改易  
#
#
&
梁以来天下 名的涵义完全正确  
#
被后代所长期接受  
&
#
,
.
-
云 丙  
/$  
注释  
!
!
$
刘知几所读到的  
&
,
司马相如集  
-
-
中确有其  
,
自叙-%#  
与司马相如本人曾有否自叙  
,
自叙  
是两个问题  
-
是否是司马相如本人所作  
-
#
尚有疑问  
在这一点采录自司马相如  
#
或以为是编纂者撮取本  
自叙资料的推  
传而成 但此自叙  
,
,
-
#
不影响  
,
史记  
$
%
&
"
$
这一条究竟指司马谈还是司马迁  
蜀书 董刘马陈董吕传  
徙吕氏以充之因曰  
#
尚有争议  
#
但无论是指太史公司马氏父与子  
,
#
司马迁当时居住地  
+
编户地在此无疑  
&
不韦县#,三国志  
.
.
-
卷四三  
#
裴注引孙盛  
,
蜀世谱  
.
华阳国志 南中志  
-
/$  
#
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於蜀汉  
&
汉武帝时  
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  
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  
#
开西南夷  
#
置郡县  
#
#
3
不韦县2&%又见  
.
永昌郡-$孝武时  
0
实之因名  
#
3
不韦2#以彰其先人之恶%& 清丰县  
#
,
旧唐书  
.
地理志二  
.
河北道条  
-
卷三九  
$
#
州田承嗣请为县名%#又见 地理志三-&  
,
新唐书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赵正铭  
(*魏征隋书)>*&北京  
史记)>*&北京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AK@(&  
司马相如生于蓬安)+*&光明日报&())EHA(H!A&  
&
邓郁章  
&
相如故里在蓬安)>*&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A&  
&
/
中华书局#AKF!&  
中华书局#AK*"&  
/
!*司马迁  
&
/
E*班固  
&
"*李大明  
@*刘知几  
F*何兹全  
**张清常  
&
&
&
上海  
史通)>*&四库全书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AK*F&  
第 卷  
)>*&北京/中华书局#())A&  
战国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AK*F &  
上海古籍出版社#AK*F&  
/
&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
!
#
王延栋笺注  
&
K*吴越春秋)>*&四库全书本  
&
上海  
/
A)*刘琳  
AA*任乃强  
A(*陈寿三国志)>*&北京  
A!*房玄龄晋书)>*&北京  
AE*范晔  
A"*姚思廉梁书)>*&北京  
A@*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AKFE&  
AF*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AK*"&  
&
华阳国志校注)>*&成都  
/
巴蜀书社#AK*E&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F&  
/
中华书局#AK*(&  
中华书局#AKFE&  
&
&
&
/
&
后汉书)>*&十三经注疏  
&
北京  
/中华书局#AK@"&  
&
/
中华书局#AKF!&  
&
&
A**刘昫  
&
旧唐书)>*&北京  
南史)>*&北京  
北齐书)>*&北京  
/
中华书局#AKF"&  
AK*李延寿  
()*李百药  
(A*严可均  
&
/中华书局#AKF"&  
&
/
中华书局#AKF(&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AK*"&  
/
上海古籍出版社#AKKK&  
&
((*詹锳  
&
文心雕龙义证)>*&上海  
(!*逯钦立  
(E*林贞爱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AK*E&  
&
扬雄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A&  
/
("*西京杂记)>*&四部丛刊初编  
&
上海  
/
上海书店#AK*K&  
中华书局#AKF(&  
/中华书局#AKFE&  
(@*萧子显  
(F*李延寿  
&
南齐书)>*&北京/  
&
北史)>*&北京  
"
责任编辑  
#
李大明  
$
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