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  
())*  
"
+$,-./%$01234,/.'$-5/%6.278-92:;!1$32/%1328.389<=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  
新农民开发研究  
A&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A))FE((&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都@A))@*"  
A%(  
(
?
冲 刘晓奕  
!
!
?
?
摘要  
!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  
三农问题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  
而且还能改变和创造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民  
!
大批农民被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条件与生产生活方式  
必须通过政府有规划地组织开发使其成为不仅能够  
从而实现新农民新农村  
!
伴随着出现了许多新的  
'
(
"
!
!
主动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条件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 问题  
$ (  
新农民$'三农  
!
!
'
(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号!B!()C($DE)(CF?文献标志码!G?文章编号!A)))H"!A"%())*&)!H))AAH)"  
?
?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
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  
#
聚集到了一起搬进了由政府  
从原来的散居到现在的群  
从原来条件较差的家搬进了由政府统一规划  
一建设居住条件较好的新的小区里居住这里投入  
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村容也较为整洁广大农民有了  
宽敞的大 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部分地感受到了来自城市  
享受到了如同城市般方便的新农村生活  
但这并不  
甚至不是主要  
#
并给出了  
$
生产发展  
+
生活宽裕  
+
乡风文明  
+
村容 设的集约化  
#
降低投入成本  
#
整洁  
+
管理民主  
%
的总体目标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广大农民离开了旧居  
提高其综合 统规统建的房屋居住  
&
三农  
#
#
村的主体是农民  
素质与劳动技能  
问题的关键  
#
而通过对农民的开发  
#
#
培养一批新农民既是解决  
$
%
#
+
#
也是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  
&
#
#
?
"
新农民  
#
#
#
在广大新农村试点村  
完善的公共设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写照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部  
#
#
整洁的楼房  
+
#
+
+
便利的交通条件00#这便是 的文明  
#
#
#
但这并没有实现中央 现了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  
&
提出的()字总体目标  
#
新农村 的  
#也没有真正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字总体方针&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以前 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  
$ % #  
村民都以分散居住为主有自己承包经营的集体土 增收问题所以必须改变农民原本习惯的传统的生  
地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采取的是一家一户的传统 产生活方式创造和构建一种更高劳动生产率的新  
农业耕作模式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或在家 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农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务农 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后为了改 总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  
&
#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FH)@H)@  
作者简介  
!
王冲!AKFA'"#  
士生导师博士  
#
四川眉山人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
#
#
#
(
刘晓奕!AK*!'"#  
#
#
&
AA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因此  
不仅要使农民从散居到群居  
地点和生产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他们传统 的真正目标  
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成为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条件 比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为困难  
创造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农民 其中改变生产 国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通过农业资源市场化与农  
生活方式的问题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地区同样是 业的现代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相结合即农业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变工业土地变车间农民变工人土地经营规模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民面临的新问 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通过培养新农民实现农  
民身份的转变将新农民的开发同当地农村产业的  
原 发展紧密结合最后实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真正减  
在新的住宅区 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家畜饲养等生产活动能否继续进 科学开发新农民是解决新农民问题的根本  
没有这些生产活动农民怎么获得收入 又怎 前提  
样实现增收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的根本  
目标 没有了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活动农民平时 建立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应该干些啥 他们的精神生活怎样丰富起来 如何 生活得比原来更加富裕作为最终目标  
才能安心地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他们又怎样 农民的问题实质上还是三农问题  
才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共同致富 题的关键还是调整农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都是新农民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是必须转变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  
改变新农村  
#
广大南方地区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养新农民  
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 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但是改变我国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必须转变我  
#
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
通过发展生产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搬进新居是件让人欣喜的事  
来一直耕作的一亩三分地怎么办  
由于环境的限制  
#
但农民移居后  
#
#
#
1
#
&
#
?
1
#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同坚持科学发展观  
+
1
#
#
并将惠及百姓  
#
使农民  
)
A*A@EUA@"  
1
1
&
1
$
%
#
解决新农民问  
#
&
#
#
&
&
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字目标  
#
既有涉  
AC紧密结合产业规划与新居规划#  
更有涉及广大农民生 的生产生活方式  
而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比改  
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  
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  
产生活方式方面的  
#
#
党中央提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充分  
社 考虑了我国国情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使 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基本成熟后  
农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做出的正确决策  
#
&
#
#
+
$
+
+
+
& 地方政府应正确理解中央的()  
#
根据自身发展的实  
下大力气培养新农  
+
管理民主%#其中前两项又是后三项的基础  
#
没 字目标精神  
#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  
但在广大南方地区农民的散居是最大的特点  
使农民搬进了由政府统规统建的新型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大问题之一  
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使农民从形式上过 以首先通过移居实现农村的集中居住是使南方地区  
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享受到了部分城市文明农民得 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 但是在改变广大  
到了实惠 但是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不等于生产 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不等于农村收入结构的改变更 实现村容整洁的同时  
没有因此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使之过上更加富裕的 式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 相反  
积蓄全部用于了购房或建房  
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重新回到了贫困线  
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有背道而驰之 行产业开发  
划与新居规划结合起来  
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对集中居住后的农民 的总体目标  
有规划地实施开发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劳动技能  
有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  
洁和管理民主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 民  
变化最大的是村容整洁特别是南方地区通过 村  
农民的移居  
社区  
#
就谈不上乡风文明  
+
村容整 际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
#
#
改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  
#
#
这就要求政府在统一规划时  
更应根据当地实际  
#
不仅  
进行  
&
#
因为建新房使部分农民将原本不多的 重视新农村居住点的规划  
#
#
#
甚至背负着一生的债 相应的产业规划  
这与中 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使其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  
#
将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与改变新  
对新农民进  
将产业规  
#
#
#
#
#
&
#
真正实现中央提出的()  
所以  
#
&
#
#
(C创新土地经营机制是开发新农民的重要动  
A(  
?
?
?
?
刘晓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开发研究  
?
!C定向培训是开发新农民的具体措施  
对于新农民中的富余农村劳动力只有通过增  
#
采取多种形式的综合素  
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我国经济  
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而产生的重大创 加人力资本质量开发投入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激发了广大 质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运用就地转移或异地转移  
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但它 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来解决其土地集中经营后的出路  
并不能长期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随着我国生 问题 要通过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之路结合当地  
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快速发展这样的土地经营制 农业与非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采用定向培训增加实  
度并不能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要进一步提 效提高广大新农民的收入改变新农民的收入结  
高我国农业产出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提高  
区的生产力水平  
规模化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  
地经营规模化经营权属市场化  
要坚持自愿原则通过一种市场机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大制度环境的前提下  
过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让农民自愿将原来分散经 在各级劳动人事部门设立专门机构  
营的大片土地集中起来通过成立村级新型集体经 理并在乡镇和村一级设立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济组织等模式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土地经营集中起来 别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要为改变他们传统  
统一自主经营或交由业主经营既解决部分农村富 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一般可以分  
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也建立农业集约经 农业集约经营技术培训与非农业技术培训两大部  
营的基础为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现代农业创造重 分通过培训为就地转移或异地转移提高就业能力  
要前提 同时这样的模式也没有改变原来农村土 采取的主要培训方式应有政府自主培训政府委托  
地集体所有的大背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结合 培训企业委托培训订单培训项目培训经营培  
金土地工程在有条件的农村实施土地整理通 训转产培训等 对新农民的培训应特别注意  
过统一规划农民新居将农民的宅基地通过整理成 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与本地龙头企业招商引资  
为可以耕作的土地并通过金土地工程给予搬迁 企业及其对应的基地产业相结合特别是针对农业  
新农民一定的异地建设补助农民再动用部分自己 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企  
的积蓄便可实现了  
土地换新房%& 这是新农村建 业所急需的农业技术工人培训  
设的突破口一方面农民的新居由于是统一规划  
EC转岗是改变新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途径  
专业建造住房质量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为发  
展经济提供了一个安定安全的环境  
民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实施了土地整理  
原来分散的小田变成大田将原来不够完善的农业 民从原来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  
基础设施完善起来成片的农田便于机械化耕作便 土地集约经营后从事农业工作  
于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 这就使得土地这一稀缺资 一户的分散耕作  
源要素被更加合理集中地利用起来不仅便于进行 备转变为产业工人的条件  
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并可将部分整理出来的新增土 立部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地指标依法向工业园区用地流转 同时园区的建 解决部分富余新农民劳动力的转岗问题  
立也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形成了一幅白 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比生产生活条件转变难度更大  
天大人厂里上班小孩学校上学老人社区活动娱乐 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其原本一家一户的农业小生  
的怡然自乐景象 这种对于土地集中合理高效利 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业产出 原来  
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发展经济的 的分散种植分散养殖可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宝贵经验 散经营使新农民既能移居也能生存但新的种养殖  
#
#
#
#
#
#
#
&
&
#
#
#
#
&
#
#
#
#
提高农村地 构  
#
&
#
就必须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  
+
品牌 新农民的劳动力质量  
#
各地应  
从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体制  
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  
卓有成效  
管理上应以县为主  
#
由专人负责管  
$以县为主%#结合当  
+
#
#
因此必然要求土 地经济发展实际  
#
+
创新  
+
&
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
+
#
#
在不改变 高农村劳动力培训效果等四个方面着手  
通 地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过对新农民的开发与新农村的产业发展顺  
#
+
#
大大改善了农 利实现新农民的转岗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民增收实  
#
(
#
#
将 现中央提出的()字总体目标  
&
转岗就是要将新农  
#
改变为部分继续在  
但不同于原来一家  
#
#
#
#
&
(
另一部分则通过开发培训使其具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或建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新农民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与原来的种养殖应有投入机制和生产机制的不同  
可以是新农村统一规划建设分散经营亦可是业主 经济的必然途径  
投资建设承包经营 竖立起农产品品牌  
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新农民就 打出了品牌才能利用品牌效应增加需求  
业基地是解决新农民问题的重要方法 获得长期的发展  
要通过招商引资或政策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 之后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的相关产业的兴起和  
并通过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走龙头企业加基地 发展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也为解  
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利用集中的场地机器设备 决新农民中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地转岗就业的条  
等资源进行集约化生产是改变新农村生产生活方 件 一部分人继续在基地从事专业化的农业生产  
#
转变新农民身份实现就地转岗的现实途径也 另一部分人则在农产品加工厂转变为有一定技术含  
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即通过资本劳动 量的产业工人即基地已成为龙头企业的车间属于  
力的集约化投入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资 农产品加工的一个环节即便是继续在基地从事农  
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 业耕作的新农民也已经成为了农业产业化后的生产  
当地经济发展 工人真正实现了传统农民身份的转变 通过龙头  
首先实现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发挥当地龙 企业的带动加上龙头企业加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  
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 龙头企业是基础雄 展模式既解决了市场问题也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  
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新农民的就业问题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了传统农  
或企业集团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 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延长农产品的销售时间和空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 活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  
#
到利用  
#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通过打造品牌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赢得市  
(
品牌化的生产则是发展  
注重产品的包装宣  
只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  
+
#
真正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建  
)
(*  
值等综合功能  
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好地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的农业发展模式  
政府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也有重要作用  
的承载能力和吞吐能力可以扩大对与之配套的初级 农民新农村  
加工企业和适销体系的需求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 新农村建设主体  
问题为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提供可能和起到扶持作 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广泛建立农业生产专业 传统观念培养一批新农民  
合作组织将农民的生产组织起来便于推广先进农 引导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业生产技术  
建立多层次的集约技术体系  
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建立起技术  
相协调统一的技术体系努力实现高产  
并且节水节地节能的集约化生产实现集约化的 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新农民  
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政府在初期所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中的  
其次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传统加工产品种 政府是发挥规划引导和宣传发动的职能新农村的  
通过龙头企业的打造容易实现农产品生产的 建设主体是农民而后者在建设之初则是以政府为  
规模化和品牌化 标准化的产 主导通过政府的强制职能要求农民建设新农村  
品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方便进行统一的技 没有真正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两条路径  
术指导适宜当地劳动力熟练操作便于使用统一标 所依靠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不同的前者是依靠新  
准检验降低成本提高农副产品质量统一聚居后 农民自己发展产业为主辅之以政府规划产业布局  
方便了在集中的土地资源上建造厂房等生产资料 与引进部分外来企业发展而后者则是首先靠政府  
也方便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使资源最大化得 规划产业与引进部分外来企业发展新农村的产业  
&
龙头企业就像农产品市场  
#
龙头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
#
并能较  
?"新农民新农村  
#
路径是解决新农民问题  
%
#
对促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
强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两条主要途径  
#
/$  
%
$
新农村新农民%& 前者是以农民为  
#
#
首先通过基础教育  
特别是转变  
然后依靠新农民加政府  
后者则主要是由政府  
+
培训等方式提  
#
+
#
$
等靠要  
%
&
#
#
#
#
#
(
#
使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技术相结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首先规划建设一批新农  
#
#
使传统农业  
经济  
优质  
+
+
+
常规 村  
生态 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要  
高效 途径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同的但实质却又都是要最  
其中  
#
然后再通过加大农民培训等方法来培养新农民  
#
#
+
&
政府和农民在两条  
#
+
#
+
+
#
&
#
&
&
#
+
#
#
#
(
$
三化%#即标准化  
+
&
#
#
#
&
#
#
#
#
#
#
(
#
#
#
(
#
#
AE  
?
?
?
?
刘晓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开发研究  
?
新农民为产业发展服务  
新农村  
能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  
新农村首先应培养一代新农民  
资本素质上做文章用人力资本部分地代替物质资 优势  
本和生态资本通过提高新农民的素质发展经济  
&
由此可见  
模式更为合理有效  
能动性更适应经济和社 业的人都有进步提高的机会  
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都能  
在提升农民的人力 所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场地  
#
建设社会主义 及职业种类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更 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让各种文化  
在转化为产业工人后  
&
这样  
#
新农村#$新农民  
'
%
#
#
+
素质  
+
+
#
#
#
&
#
$
人适其位%& 一方面要利用农村当地七站八  
#
#
#
#
加强农民中专的建设  
#
改革农业院校的办学模  
#
&
#
把更多农民引入教室  
(
另一方面  
#
充分运用现代  
这也是韩国在上世纪F) 年代新村运动的经验总 化的教学方式  
#
请专家现场指导  
#
利用卫星电视  
+
+
)
!*  
)@*  
&
+
广播  
同时  
&
在那些农业正迈向现代 要提高新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基础教育的收益率很高基础教育 育程度技术水平还要在改善新农民的医疗卫生条  
的高回报率说明它是导致经济增长的递增报酬的一 件加强道德教育丰富精神生活方面下工夫全面  
国家 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新农民搬进了新居其物质生  
要保证师资 活相比以前有了提高同样需要提高和丰富的还有  
+
计算机网络等进行现代远程教育  
&
首先  
#
应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教育形  
大量证据表明  
#
应千方百计丰富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仅要提高其受教  
式的调整  
化的国家里  
&
#
#
#
#
+
#
+
+
#
)
E*  
种源泉  
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力量的稳定 同时  
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  
该纠正只注重升学率和文化课的倾向  
到素质教育上来  
用技术课程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技之长 同时学校还应具有与培养技能相配套的 进程中的农民告别了从前的生产生活条件  
硬件设施例如建立农业科技教育基地作为科学实 了整齐洁净优美交通方便充满现代化设施的新  
践场所建立图片室电教室微机室标本园等现代 农村集中居住区 在通过基础教育培养一代新农民  
化教育设施培养一批能够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 之外还应重视对现实农民的培训开发使之成为与  
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让他们主动地适应新的生  
是提高劳动 产生活条件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 同时只有  
针对大量已离开正规学校教育 通过对新农民的知识开发产业开发使之从传统农  
而进入生产领域的农民应通过职后的技能培训进 业生产中的劳动者转变为现代农业大生产中的农业  
行开发以提高其人力资本素质同时尽量使他们从 产业工人实现农民的增收和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 对广大进入生 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产领域的农民应按照他们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以  
&
要加强基础教育  
#
普及义务教育  
#
&
#
#
尤其是对贫困地区  
#
#
&
#
基础教育自身也要调整以适应 他们的精神生活  
#
这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  
&
&
因此  
#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应 因此  
#
应该重视乡镇文化站  
+
农村集镇文化中心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
+
#
将重点转移 间文艺团体的建立  
#
&
#
开展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
#
培养他们的一 力构建和谐社会  
#
最终让农民得实惠  
&
新农村建设  
&
#
#
搬迁到  
#
+
+
+
+
#
+
+
+
&
#
#
#
)
"*!F  
村的新农民  
其次办好新农村的各种技术培训  
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A*郜斐  
#
&
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科协论坛#())F#!E"&  
论培养新型农民)+*&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F#(!!A"&  
城乡统筹中如何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内部通报#())FHAAHA(  
利润增长的源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A&  
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E"&  
中国农业出版社#())"&  
(*刘雅静  
&
!*蒋勇  
&
E*舒尔茨  
"*柯炳生  
@*张晓梅  
&
/
#
陈华宁  
&
&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北京/  
"
责任编辑  
#
李大明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