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月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9?;96@9.#())*  
())*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藏区僧俗首领朝贡  
与明朝对藏主权问题辨析  
邓 前 程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西安FB))A("  
成都AB))A*-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
!
!
#
!
!
!
!
摘要  
与元  
清二朝相比  
明朝治藏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点明朝除对接邻内地的藏族地区进行了较为直接  
政治统治的维持和维护主要通过该地区僧俗首领定期与不定期入京朝贡来体现  
&
它既不同于吐蕃朝贡唐朝也有别于周边  
的统治外  
!
对所谓的  
$
三十六番  
%
但是  
属国朝贡明朝  
关键词明朝  
!
这种朝贡是以明朝在藏区建立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的  
本质上是明朝行使藏区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治藏政策藏区主权藏区僧俗首领朝贡  
!
!
!
&
!
'
'
'
中图分类号!a(G*!文献标志码!D!文章编号!B)))E"!B"(())*))"E)B(AE)F  
(
#
!
"
!!  
与元清二朝相比  
明朝藏区施政具有明显的非 三大法王与五大教王首领的朝贡事实  
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有明一代除在 关于藏区八大教王 西  
'的朝贡#0明会典1 )&  
接邻内地的藏族地区进行了较为直接的统治外对 番古吐蕃地 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 于  
# # %  
所谓的三十六番政治统治的维持和维护主要通 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  
过该地区僧俗首领定期与不定期入京朝贡来体现 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  
学人将其概括为 优予贡利三级 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 成化十七年题准每三  
对于明朝的这种治藏之道不仅国 年一贡各番王差人填写原降勘合 阐化阐教  
内外学界有不同的解读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国 教三王差来人从四川布政司比号  
赞善王差来人从  
并赉有印信番本咨文方许入贡  
多不过一百五十人 大乘大宝二法  
不定所不管束番民不给勘合亦无进  
止听其欲来许差僧徒十人赉印信番本  
护教王弘治以后来贡例与辅教王  
其后入贡人数益多 隆庆三年奏定阐教  
辅教三王大乘大宝二法王俱三年一贡 每贡  
兹以明代藏区僧 各一千人  
内五百人全赏  
其中  
强制性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分封'(&朝贡  
'
&
'
#
%
)
*
B+(AA  
连环体系  
%
#
#
%
(
(
#
#
内外的分裂势力因此否认明朝拥有藏区主权的事 陕西布政司比号  
#
#
%
%
基于此  
#
有必要对相关问题作系统的梳理并加 每贡各一百人  
#
%
(
以辨析  
%
王原系游僧  
贡年例  
(
(
#
#
!
藏区僧俗首领谨修朝贡  
#
#
#
#
0
明史  
1
上说  
)
明初完成藏区的设治封官后#&诸 四王贡使赴京  
%
#
*
(+  
!!B  
番朝贡惟谨  
'
%
查诸明代史籍  
藏区僧俗首领的朝贡 化  
为证明之  
#
有关明中央王 同  
%
%
)
(
朝与藏族地方关系的记载中  
#
(
#
(
#
%
*
!+  
B)*朝贡四  
占有绝大部分的篇幅  
%
#
#
#
五百人减赏%'  
俗首领按制朝贡事实罗列于下  
%
#
永乐五年!BG)F"三月和十一年!BGB!"  
收稿日期!())FE)GEBA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  
#
0
一统与制宜  
)
明朝藏区施政研究1!批准号)AeW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
邓前程!B+A"$"#  
四川平昌人历史学博士  
#
%
#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  
#
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B!)  
!
!
!
邓前程 藏区僧俗首领朝贡与明朝对藏主权问题辨析  
月分别赐封的大宝  
游僧不定所不管束番民  
%明制有)&洪武七年#  
不在三年之列但他们终明世 给银印 十八年改  
# % #  
宣宗封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 朵甘思宣慰使司及万户府招讨司东道万户府塔尔  
子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后虽释迦也失不幸圆寂于 千户所每年一贡给与勘合与四川比号雅州入  
归途中的河州其封爵遂绝但大慈法王创建的格鲁 境 每贡止许五六十人多不过一百人 后三年一  
派与明中央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则一直延续下来 每贡一百人  
乃第五任第悉吉 本朵甘思宣慰司部落  
贡期人数与本司等  
定俱三年一贡每贡各一千人  
(
大乘法王  
#
隆庆三年以前  
#
朝廷  
!
"
其它政教首领的朝贡事实  
招讨司  
奉贡不绝'%宣德 升朵甘卫为西安行都指挥使司  
(
&
(
(
'
而不给勘合贡期也  
#
B&朵甘思诸宣慰  
(
!
#
&
#
九年!BG!G"六月  
#
#
#
#
#
#
#
#
%
#
%
%
#
#多不过一百五十人'-&直管招讨司  
初附本司进贡袭职 成化以  
# %  
后因人数渐多  
内五百人全  
B&帕竹噶举被封为阐化王者  
#
剌思巴监藏巴藏卜  
%
此人洪武十八年!B!*""执掌地 后乃分为二  
二十一年!B!**"被封为灌顶国师  
BG)A"加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  
#
%
#
方政权  
#
#
永乐四年 庆三年  
!+  
B)*朝贡四  
并赐螭纽玉印 此 赏五百人减赏  
' %  
并大多秉持三年一贡之制  
阐化王的最后一次朝贡是在万历四十六年五 三年一贡的定制  
#
#
%
*
!
#
%
#
#
该派首领修贡惟谨  
#
%
成化六年!BG)*"以前  
#
各部争相朝贡以致不守  
#
史载  
#
#
明廷疲于供亿 为此成化六年重  
国师以下不许贡于是贡使  
此后未再见 渐希'%但终明之世  
朵甘各部恋贡市之利且欲保  
(+  
!!B  
不敢为变  
'
%
#
月戊申#&乌思藏阐化王差番僧三旦朵儿只等一十五 申#&诸番三岁一贡之例  
#
#
*
G+  
"F)  
#
进献珊瑚  
阐化王朝贡的情况记载  
前后藏都被藏巴汗占领  
明中央朝贡的自由  
止贡噶举首领真巴儿吉监藏于永乐十一年 一贡  
阐教王 初遵行  
(
犀角  
(
氆氇等物  
可能是藏巴汗政权建立后  
阐化王自顾不暇或失去向  
'
%
#
&
#
*
#
#
世官  
#
%
#
#
(&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
其贡制几经变易  
置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每年  
于四川比号雅州入境 每贡止许  
人数渐  
不许过一千人 隆  
内五百人全赏五  
#
%
%
史载#&洪武十六年  
#
#
(&  
#
给与勘合  
#
#
%
!
BGB!"被封为  
&
'
#
&
比年一贡'#成化 五六十人  
#
多不过一百人%55弘治以来  
#
四年!BGA*"改行  
&
三岁一贡之制'%0明史  
又据  
1
)&迄嘉 多  
%
嘉靖二年  
(+  
!!B  
'
阐教王修贡不辍 直 庆三年定三年一贡  
仍有阐教王朝贡情况 百人减赏  
其中  
惟以马易茶  
#
题用弘治以前例  
每贡一千人  
!+  
B)*朝贡四  
' %  
#
%
*
靖世  
#
%
0
明实录  
1
#
#
#
#
*
到天启元年!BA(B"五月癸卯  
#
*
"+  
B)  
的记录  
%
#永乐十三年!BGB""#贡使言)&西番无它土  
近年禁约 生理实艰 乞仍许开  
% # #  
申诸番三岁一贡之  
六年颁定二年或三年一  
!&  
萨迦派的一支僧首南渴烈思巴于永乐十一 产  
!BGB!"被封为&辅教王'#遵行三年一贡之制%史 中'#被朝廷允许%&成化四年#  
*(+  
!!B  
该王历正德嘉靖世奉贡不绝 令惟长河西仍比岁一贡  
) & ( # ' % # %  
永乐五 贡之例  
起初此王入贡无定期间岁 破贡制  
甚有一岁再贡 一时并贡  
但赞善王部似乎不大遵 滥送'%然其后来者愈多  
而致内地有司疲 令不得过一千人 隆庆三年定令五百人全赏  
也使得朝廷为此一再申明三年一贡之制 人赴京之制如阐教诸王  
#
#
G&萨迦派的另一支僧首著思巴儿监藏  
#
#贡使不得过百人'%但该宣慰司首领常常突  
#
如弘治十二年!BG++"#礼官言)&长河西55  
!BG)F"被封为赞善王  
#
#
或一岁即贡  
#
%
至成化元年!BGA""#朝 诸番  
#
#
使者至二千八百余人 乞谕守臣无  
%
廷始定其守三年一贡之例  
#
#
卒不能却%&嘉靖三年定  
守定制  
于供应  
嘉靖后犹入贡如制  
馆觉僧首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  
#
一再派规模庞大的朝贡团  
#
%
(
遣八  
*
!+  
B)*%  
#
#
#
'
*
(+  
!!B  
&
'
%
!&董卜韩胡宣慰司  
#永乐十三年!BGB""六月设#  
旧每年一贡后三年一贡于四川比对勘  
# #  
题用弘治以前例  
加渴瓦寺  
虽在英宗时两度  
"&  
#
永乐五年 其贡制为  
记 合人数照朵甘思例  
其爵遂 不许过一千人  
中又有其朝贡的记载  
万历二十二年四月辛未#&乌思藏护教王并董卜韩胡  
&
!
BG)F"被加封为  
&
护教王'#关于此王朝贡#0明史  
1
#
%
嘉靖二年  
#
#
载 宣德中并入贡  
(+  
!!B  
'
)&洪熙  
(
%
已而卒  
#
无嗣  
#
%
其部落别思寨安抚司  
(
#
如 治以后另贡'%该宣慰司之宣慰使  
赐金印'#朝廷均以不符合明制而遭拒绝  
又如天启六 但仍忠心明廷#&世守西番  
*
%
但在  
0
明实录  
G+  
(F(  
给赏有差  
'
1
#
#
&
乞封王  
#
#
*
宣慰使司等各进贡  
#
%
#职贡不缺'#&迄万历后#  
*
(+  
!!B  
年八月丙辰#&四川乌思藏护教王及董卜韩胡宣慰使 朝贡不替'  
%
*
"+  
F"  
司等进贡方物  
' %  
G&天全六番招讨司 天  
#洪武六年!B!F!"十二月#  
B!B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全土司高英遣子敬严朝贡  
#
明廷合天全  
并定秩从五品许其每三年一贡  
该招讨司一直遵守三年一贡之制  
还有金川寺番僧杂谷安抚司洮岷等处 后方  
也是争相朝贡#&来人数渐 的手段来推行其藏区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甚至有 在其所推行的朝贡制度上可以得到最为明显  
不得贡为辱'%如万历三十 一点  
朝廷议复乌思藏等八番入贡 的反映 与来自其它各民族地区土官朝贡使团相  
四川巡按御史以番人混冒方物滥恶 明廷对藏区僧俗贡使不仅锡之以金帛劳之以  
尽革乌思藏大乘大宝 即所谓  
的朝贡资格致有各藏 其赏赐甚  
(
六番设一招 蒙古间  
朝统治者对如何施政藏区寄予了双重期望  
之持久地臣属明中央王朝二是使之成为  
这就是我们看到明朝为什么要以怀柔和安抚  
关于这  
&
申以盟誓  
#
重以婚姻  
'
的牢固结盟  
%
因而  
一是使  
御虏  
#
讨司  
#
隶四川都司  
#
#
%
#
*
(+  
!BB  
有明一代  
此外  
#
%
-
&
'
#
(
(
#
番僧与B)*族  
#
%
*
!+  
'
#
&
#
七年!BA)+"四月丙寅  
#
%
事宜#&先是  
#
#
#
#
&
#
*
A+  
("B##而且回赐偏厚  
所奉敕书洗补可疑'#一度  
&
(
(
宴礼  
各夷年例进贡 惟西番人数甚众  
*G+ *B#万历六年十一月癸丑条  
' %  
'
#
)
长河西  
王皆以不得贡为辱  
藏区僧俗首领朝贡的内涵  
(
护教  
(
董卜等八番  
'
#
&
&
#
#
*
G+  
G"F  
#
呶呶苦辩  
#
实兹疑畏  
'
%
!
明朝的这种不惜以巨大财力和物力来吸引和刺  
国外学者以明史  
是什么原因使藏区僧俗首领有如此大的朝贡动 激藏区僧俗首领朝贡的作法  
#
0
1
*
(+  
!!B  
力和热情呢, 0明史  
1
有这么一段概述)&  
#
太祖以  
使不为边患  
倚中国茶为命  
而入贡者又优以茶  
且欲保世官不敢为变 迨成 人再次于明朝恢复了对南方和北方的统治  
西天佛子等俾转相化导以 的中国这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 明朝的朝廷因  
即是说藏区僧俗首领之所以谨 此就会自然地重提昔日唐朝汉人辉煌时代的历史模  
&
太祖惩唐世吐蕃之乱  
#
思制御之  
'
一语  
#
而认  
西番地广  
故来者辄授官  
设茶课司于天全六番  
诸番恋贡市之利  
益封法王及大国师  
#
人犷悍  
又以其地皆食肉  
令以马市  
#
欲分其势而杀其力  
#
#
&
当太祖开始执政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西藏时  
#
他是  
%
#
#
故 以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经验为中心来考虑的'#原因是  
#
#
&
北方在经历了四个世纪之久的非汉人统治之后  
#
%
#
#
%
%
在当时  
#
(
#
#
#
%
*
(+  
!!B  
共尊中国  
修朝贡一是  
所谓  
恋贡市之利  
制甚至违例多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丰厚的物质利益刺激四夷或属国朝贡  
诸多中原王朝惯用的手法 这其中不乏显示所谓 能把对明朝的朝贡看成是中国对任何一个国家拥有  
天朝大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炫耀心理并以之 宗主权的证据的看法导出不能因藏区僧俗对明朝  
满足天下共主的虚名实现一统天下的中国式政 的朝贡定论西藏自忽必列汗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  
治理想 但也应看到这一手法事实上已成为历代 诸侯国并且这一地位贯穿元明两朝始终  
%
中原王朝统治者所常用的驭边或治边手段 明朝以 费氏之言何如且不置评 但是以上述这些言论来  
优予市贡之利来换取包括藏族地区在内的 无疑是一种的  
朝贡无疑是对传统的承袭 如洪武三十年二月癸 误解  
礼部劝谕四川打箭炉 分布在不同地  
大义以时来朝则福汝生汝  
所谓厚往薄来之中  
但是与明朝其它民族地区治策不同的是  
施政除了顾及因俗以求治外还得在具体方式方法 间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利用  
上有所选择 原因是明朝立国后在藏区施政问题 治宠荣与经济实惠的作法  
上与元清二朝相比事实上存在着一些不利条件 的朝贡积极性有明一代来自藏区的朝贡使团人数  
如既没有大蒙古国和元初蒙古人所具有的那种摧枯 不断增加各路贡使从四川陕西进京者络绎不绝  
拉朽的军事力量也缺乏像元朝统治者那样与藏区 即是证明 其中这些来自藏区的僧俗使团中不乏  
各政教势力之间紧密的宗教联系更没有如清朝与 有人以朝贡作为谋利手段  
'
%
#
*
F+A"+SAA)  
#
&
恋贡市之利'#二是  
&
欲保世官'%  
#
而不可能重提令人憎恨的元朝之事  
甚至还有人将明朝重赐藏区僧俗贡使的作法同唐  
毫无疑问是促使藏区僧俗首领依 朝实行的宫廷贿赂政策类比  
从历史上看以 政策的结果似乎与唐朝实行的宫廷贿赂政策的结果  
是中国古代 并无二致 以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不  
'
%
!
"
&
恋贡市之利  
'
而朝贡  
#
#
#认为)&明朝喇嘛朝贡  
%
#
*
*+A"FSA"*  
#
'
%
因而  
#
&
%
&
'
(
#
'
#
&
'
#
&
*
*+A")#A"B  
%
#
#
'
%
#
%
#
#
&
四夷  
'
简单类比甚至评判明朝的治藏政策  
#
#
%
%
#
(
长河西土酋)&尔其思君臣  
在长期的民族历史互动过程中  
即 域的民族间形成了紧密的经济交往以及各民族间  
%
明朝通过和藏族僧俗首  
就是对汉藏  
#
*
A+  
("B  
#
#
获利为无穷  
'
#
#
&
#
默寓招夷来远之道'%  
较为固定的相互依赖关系  
对藏 领的贡赐关系以及控制汉藏茶马贸易  
这种使藏区贡使得到政  
极大地提高了藏族僧俗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所谓)&诸番恋贡市之  
B!(  
!
!
!
邓前程 藏区僧俗首领朝贡与明朝对藏主权问题辨析  
'
而朝贡  
#
但还不可就此淡化甚至否认它所包含的 领是否归附新朝的重要标志和是否封职的依据  
早在西北战事尚未平息之时太祖即派使入藏招  
鼓励故元官吏土官部落头人和宗教首领到京  
一旦这些僧俗首领或亲自或遣使朝觐明中央  
被朝贡者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或从属关系这一基本 政府随即给予他们封官授职 可见藏区僧俗首领  
要义即所谓古者中国诸侯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 晋京朝贡并被授予新职已成为元明政权交替之际  
任何人都不会有异 藏区臣服新王朝的一种具有标志性的方式  
问题是不同的乃至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对象的 第二这些来自藏区僧俗首领对明朝的朝贡  
差异在什么地方这才 先是以明帝国边疆官员的身份在履行朝廷赋予的政  
治义务同时也是明王朝所采取的对藏区地方行使  
唐蕃 职权的一种手段  
明代藏区地方的行政建制  
固结邻 的整个疆土管理系统设置原则  
%
政治意义  
%
#
#
!
"
谨修朝贡与  
&
欲保世官  
'
#
(
(
中国历史文献中的  
&
朝贡'#展现的是朝贡者与 朝贡  
#
#
%
#
#
&
#
#
#
#
"
年一大聘'%应该说  
#
对于此  
#
%
%
#
#
&
朝贡'#其内涵是否有差异  
#
#
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首先吐蕃王朝对唐王朝的朝贡  
间有达八次之多的和盟  
次重申唐朝皇帝与吐蕃赞普  
安危同体 甥舅之国 将二百年  
这一时期的中原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的关系  
往伴随着彼此力量的变化而出现起伏而且唐蕃二  
者都是当时并存的政权两者间本身并没有建立起 由都指挥司  
稳固的臣属关系 因而  
上尊卑高低的字眼如吐蕃使者朝贡  
的到来  
思想在作祟  
其次周边属国对明朝的朝贡  
被明统治者列为所谓不征之国  
的国王嗣立还需明朝皇帝加封认可  
保持着一种朝贡关系 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类型的 讨司四  
朝贡是被当作一种政治外交模式来使用的  
说明这类国家与明朝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  
说它们是明朝的属国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国王有权 司  
根据自己国家的传统任命大小官员而且它们对明 升格为行都指挥使司  
朝是否恪守臣责而朝贡还与这些属国政权更替  
力变化和明朝国力强弱等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  
明朝对这些国家朝贡使团的赐封还得冠以这类 政权属下仁蚌宗设置领思奔寨行都指挥使司  
国家的国名 如朝鲜安南占 见朵甘乌思藏等地军政机构无论是初创还是调  
城三海岛诸国来朝贡者 完全符合明朝统治者所号称的凡幅员之内  
应该说同样是 的原则  
四夷 明廷对应招来朝的所有僧俗首领进行分别封  
这主要因藏区僧俗势力与明王朝之间的朝贡关 授俗职有指挥使同知 副使  
是以建立行政区划为基础以分封政教首领为依 元帅招讨万户等僧官有法王 西天佛子  
以驿站和茶马贸易为纽带而确立的新型的政 国师国师等职并将他们安插在相应机构中任职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且所封的这些官员无论僧俗  
自明初始明太祖朱元璋在致力于确立藏 们既不同于接受唐王朝赐封的吐蕃官员  
区地方统治权的过程中朝贡即被视为藏区僧俗首 朝加封的周边属国国王 首先他们仅有有限的自  
%
#
#
%
在唐代  
#
%
&
'
&
会盟'#以及盟文中屡  
#
并没有超出明帝国  
明朝立国后对于  
基本上是以两个平行的  
即由承宣布政使司直隶府  
府属州构成的行政系统  
&
代代为婚姻  
++  
B+A吐蕃  
' %  
但 整个疆土管理系统的设置  
往 系统来完成的  
#
%
#
*
#
#
#
#
#
#
)
!
(
"$  
#
#
!
直隶布政司的州"$  
!
"
#
#
!
行都指挥司  
(
直隶都督府的卫"$  
!
%
#
唐文献中一概用体现政治 隶都指挥使司的守御千户所"$千户所构成的军事  
&
'
描述吐蕃使臣 系统  
%
后者表面上仅是一种军事机构  
与前者不同的是它既统军  
西番朵甘  
明廷即依边  
#
而实则是边  
#
&
容或合法理由'#也有的是因  
&
天朝至尊 疆地方的一级行政单位  
#
*
B)+  
'
之故  
%
又治民  
有 思藏各族部属  
%
自洪武六年!B!F!"二月癸酉  
&
(
#
%
明代文献中  
#
#
闻我声教  
#
委身纳款  
' #  
&
'
#
甚至有些国家 疆行政设置的办法来建立这些地方的行政机构#&  
#
它们皆与明朝 置乌思藏  
万户府十三  
又以  
为由 升乌思藏  
(
朵甘卫指挥使司宣慰司二元帅府一  
A+  
F+  
千户所四  
' %  
地广民稠  
#
(
(
*
%
(
(
洪武七年  
不立重镇治之何  
朵甘二卫为行都  
#
#
这只能 !B!FG"七月己卯  
#
&
#
#
#
或者 以宣布恩威  
'
#
(
*
A+  
+B  
#
%
之后  
#
于洪武十八年!B!*""#将俺不罗卫  
#
-
永乐十一年!BGB!"#在帕木竹  
#
(
实 巴的政治中心$$$山南的内邬宗设置了乌斯藏卫牛  
%
所 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  
-永乐十四年!BGBA"#又在帕竹  
%
#
#
%
即所谓)&外夷封王  
#
(
(
#
(
#
*
BB+ B#!B  
#
各以其国名封  
'
%
#
&
#
#
&
朝贡'#上述两种朝贡是与包括 推一视之仁  
'
%
藏族地区在内的  
&
'
对明朝的朝贡存在着质的差  
%
#
!
(
佥事"(宣慰使同知  
(
(
#
#
(
(
#
(
教王  
(
(
#
!
"
(
#
#
治统治关系  
%
%
#
&许之世袭'%显然#  
#
更异于明  
第一  
#
#
#
%
#
B!!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主权  
政权首脑  
他们均无权决定下属  
如意宝树  
无权委派官吏  
须得到明中央政府的认可  
%
这充分体现在  
还是宗教威望甚高  
即如  
#
无论是世俗势力强大的帕竹 独大的格鲁派的强列不满  
影响力很大的领袖 的自传中表露无遗  
法主历辈噶玛巴传略 说).在吐蕃的四个王当中  
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 的是乃东贡玛有向朝廷进贡的惯例  
即便有意荐举何人为官亦 断 此后遍知一切索南嘉措和夏仲阿旺扎巴结为福  
方具有合法性 因此明 田与施主心投意合 索南嘉措前往脱思麻时又重  
其承袭人 新建立了以价值三千两白银的物品朝贡的例规  
虽在万里 洛桑羊官巴和札底的贡使轮流前往朝贡 后来因对  
他们必须担负起明廷 主巴人说起似乎不能按朝贡文书规定的数量进贡  
#
这就是为官者务 故议定主巴派人前来一起去朝廷进贡此事一直为  
率民 双方所重视 汉地的朝廷改换以后未得到新的朝  
益遵纪 贡文书  
藏区僧俗首领一 为进贡之家  
即成为帝国边疆职官系统中的一 雅隆之王被藏巴汗击破之后  
明朝的这种册封以及有关谕令理所当然地得 差民一般  
具有很高的权威 以皇帝改变心意  
却典喇嘛前去后藏的期间  
帕竹政权珍视阐化王及按制袭替封号的有关事 巴二人随衮布格隆前去乃东孜观察情形  
尤能证明这一点 帕竹政权自第五任第悉扎巴 们对当地情形做了奏报所以乃东人不仅没有得  
封 到新的朝廷颁赐的进贡文书而且连其原有的大明  
响彻天界55 皇帝赐给的在吐蕃称为珍宝的水晶印也在送往朝廷  
#
这在五世达赖晚年编写  
#
(
#
%
自传写道)&乃东人向朝廷奏请  
%
0
#
受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  
1
所说)&一般说来  
#
#
#
#
后来一度中  
*
B(+(*!  
'
%
#
%
#
%
#
#
%
#
廷所封僧俗官员  
都必须赴朝请封即所谓  
(+  
!B)  
皆赴阙受职  
'
#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袭替  
#
#
#
&
袭替必奉朝命  
#
%
*
#
%
其次  
#
赋予的职责并完成相应的义务  
%
&
#
遵朝廷之法 为僧者务敦化导之诚  
以共乐太平'#  
为善 体朕心  
A+ +B#洪武七年七月己卯条  
' %  
律 由此可见  
#
抚安一方  
-
#
%
#
#
&
#
#故未能进贡%/因此皇帝准备下诏将乃东列  
并派喜饶喇嘛前往颁诏 喜饶喇嘛说  
# % )  
如今已如甘丹颇章的  
*
#
经明廷封官授职  
份子  
#
.
#
%
#请按察哈尔汗王的后裔的例子对待%/  
派使者们前去察看真伪 因此在  
# % #  
我派色钦温布和仲尼仲  
由于使臣  
到藏区大小僧俗首领的普遍承认  
#
%
#
%
#
%
#
!
"
坚赞  
#
永乐元年!BG)!"遣使入贡  
#
四年!BG)A  
"
#
为灌顶国师阐化王  
所有藏中人士  
#
化王均忠于职守  
出现正统年间第七任第悉桑结坚赞  
期第十任第悉阿汪札失巴坚赞巴班藏卜  
阐化王这样的有违明廷袭替原则的现象  
一现象相当程度上也说明帕竹政权上下太看重明 其目的当然是要以此在西藏争得一席政治地位  
朝所赐阐化王封号 五世达赖又深知中央王朝的封授名号对巩固和提升  
明末清初朗氏家族后裔积极争取清廷再封阐化 藏区地方政教首领的政治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王一事以及由之引起五世达赖不悦也可证实藏区 用认为在只缺皇帝赐封的那颗印信的时候那你  
顺 始终不算在喇嘛的领导行数中 在他  
绝不愿看到乃东再被清朝封  
方今天 为阐化王来分享自己的地位 所以他对乃东人的  
念尔西域从来尊崇 计划的失败不是抱有同情的态度而是加以嘲讽  
其故明所与敕诰印信 自然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事  
上述事实表明藏区僧俗首领之所以对明朝谨  
恋贡市之利只是次要  
而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朝贡这种方式来恪守臣  
%
据载  
)
&
美名  
#
*
B!+B!A  
#
莫不有口皆碑%' 之后  
谨修朝贡  
#
各任阐 验看后在羊官囊素带回乃东时在路上被盗匪砸毁  
*
B"+(FBS(F(  
#
#
以保世官  
%
其间  
和嘉靖时 以对朗氏家族后裔重新获得阐化王名号表现出不  
急于袭职 是因在帕竹政权已经灭亡数十年之后其后人之  
但透视这 所以力图通过向清朝进贡来获取清廷赐封阐化王  
#
虽然  
#
弄得连一点依据也没有了%'  
五世达赖之所  
&
借袭  
'
&
'
#
#
#
#
#
%
%
#
#
#
&
#
*
B!+BG)  
僧俗首领对朝廷封官授职的看重%0清实录  
1
#
'
%
因此  
#
治五年!BAG*"七月庚寅  
#
阐化王来朝  
具见真诚来服之意朕甚嘉悦  
虽远方异域亦不殊视  
臣事中国已有成例  
BG+  
!+  
若来进送朕即改授一如旧例不易  
' %  
#
顺治敕谕)&尔 自己受清朝封授以后#  
等遣使进表  
下一家  
佛教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
当五世达赖喇嘛于BA"(年到BA"!年进京朝见并受 修朝贡且  
&
不敢为变'#所谓  
&
'
清朝封为  
&
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 动因  
之后 职  
阐化王于顺治十三年!BA"A" #&欲保世官'%  
十三年!BA"A"十二月分别遣使朝贡  
并得到 朝贡乃明朝行使藏区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
当然朗氏 明朝以朝贡作为行使藏区治权的表现形式之  
也引起当时藏传佛教各派中一支 一它既是对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边或驭边传统的  
#
喇怛喇达赖喇嘛  
'
#
十一月  
清廷  
(
#
&
如旧例'!即明制  
"
赐封为阐化王  
%
#
后裔的这一举动  
#
#
B!G  
!
!
!
邓前程 藏区僧俗首领朝贡与明朝对藏主权问题辨析  
承袭也是明帝国对所属边疆民族地区首领的普遍 治统治 至于说明廷常以给  
要求和边疆治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这 予按制朝贡的僧俗贡使价值高出贡品数倍的厚赐  
#
里的朝贡是以贯彻落实因俗以治 以夷治夷 则完全是出于笼络和控制其僧俗上层使他们更好  
的传统治边或驭边策略为前提的 而且它事实上 地为朱明王朝统治效力这样的政治目的 因此  
成为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地区之间维持和维护政治 这个层面上说同样是向明帝国朝贡看来藏区地方  
上统治与被统治的重要纽带 僧俗首领的朝贡所标识的实质含义不仅与明帝国  
应该说在明朝的边疆民族地区政制设计中藏 周边属国的朝贡迥然不同也与历史上如唐朝时期  
族地区并没有质的例外 即从制度上以基本保留藏 这些地区首领对唐王朝的朝贡 有质的差异  
区传统为核心以僧俗双重封授为内容从而保障藏 此有学者明确指出朝贡关系同样出现在唐朝  
地民族上层享有世袭特权和对民族内部事务拥有一 出现在明朝  
定自理权并以此来构建治藏政策以期夯实藏地僧 法尽管也有政治上尊卑高低的内容  
俗首领归附明朝的政治基础 但是在施政力度和 至尊思想的反映而明朝则上升为一种治策  
具体的方式方法上明显有分区施政的色彩 如 正是因为明朝将朝贡作为一种对藏治策这也是诸  
同样是实施 在 番要以谨修朝贡的方式来保世官的实质所在  
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分封级别上突破常例甚至还 所以受明廷封赐的藏区僧俗首领为感谢明王  
有因人而设机构的现象 纷纷遣使进表贡方物 这充分反映  
藏的主权只限于从法律上批准和承认那些事实上已 出明朝与藏区僧俗首领之间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存在的特权和权力%55一般来说取得明朝的封号 非如国外某些人所说的  
供施关系也不是集体的  
和西藏统治者完全无关而且他们也  
#
#
这种朝贡就不能成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意义并不一致#&唐朝只是一种调节办  
#
#
#
#
但更多是天朝  
*
B)+  
%
#
#
' %  
$
#
%
#
&
多封众建'#但对乌思藏和朵甘藏区  
#
%
#
#
#
#
以致有人认为)&汉族对西 朝的优遇之恩  
#
%
#
&
'
#
&
*
BA+G!SGG  
并不特别困难  
僧俗势力如此慷慨的封官  
施的本性而是有其政治目的  
者能守边护方 受封者除了要  
亦须为朝廷提供服务  
给道里费  
明朝对藏地僧俗势力  
'
%
但是  
赏赐  
即希望这些获得封赏  
敬修臣职  
复置驿站  
#
必须明白明廷对藏地 或个人的事务  
并不是出于乐善好 不是官方的代表  
当然由于元  
#
#
*
BF+!B  
(
#
'
%
#
#
#
(
(
清三朝各自的国力边疆民族  
(
%
&
#
抚化番 关系格局以及藏地政教形势的差异对藏区的控制  
以通西 力度和施政方式呈现出较大的相异 如明朝在藏地  
且遣人防护 建立行政区划任命官员恢复驿站等措施但毕竟  
无论是因俗封授还是 未如元清二朝那样派驻军队进行全面直接管辖  
分而治之'#完全是基于使藏区保持长久稳定和实 因此  
采取多封众建贡市羁縻的策略便成为维护  
现对之统治有效而采取的一种施政策略 统一与加强对藏管理的重要手段 这就使元朝文献  
正是由于明朝藏区地方僧俗首领的朝贡是以 中对藏区僧俗官员到来通常以至京 还京字眼  
明廷在藏区地方建立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为基 来记述而不是以 朝贡 来表达 但是也应注意  
础的并赋予僧俗官员相应政治职责因而他们作为 到这仅是中原中央王朝行使治权的方式上的不同  
部族之长 这里的朝贡体 绝不可因此判定对于西藏本身的政治或军事明朝  
现着双重含义 但同时也是他们作 皇帝实际上只有一点或没有任何影响  
为明王朝臣民应尽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义务 所以 控御之宽严本为最高权力当局斟酌时宜所采取之  
明廷以定制朝贡次数人数年限乃至朝贡路线等制 政策主权归属与政策之宽严是性质不同的两回  
来掌控朝贡是否合乎标准 明朝的这种柔和而看似松  
厚赏对于旷贡违期或 还换得了西陲宴然终明世无番寇  
甚至大张挞伐 可见如果没有明朝对藏区的政 之患的客观效果  
#
'
#
#
&
#
%
域之使'#并为往来使团  
&
#
'
%
(
(
#
因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许岁时朝贡  
'
即既是一种权利  
&
'
&
%
&
#
*
*+A"F  
#
#
'
%
是因  
%
#
&
#
(
(
#
#
*
B*+("A  
#
#
并给予依时入贡者以 事  
'
%
更重要的是  
#
褒扬  
(
#
&
贡物不及数者予以惩 散的统治方式  
'
#
&
#
#
%
#
'
%
注释  
!
!
明史  
在中国古文献中  
#
别九州随山浚川  
0
1
!!B&西域三  
4
大乘法王载  
' #大乘法王朝贡始于洪武五年!B!F("#终于崇祯三年!BA!)"%  
关于朝贡的记载较多时间很早 如竹书纪年有  
# % 0 1 )&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0尚书  
早期文献中 是分开使用的  
#
4
禹贡载 禹  
1 )&  
是指向天子献  
"
#
任土作贡'%可知  
#
&
'(&  
'
#
其中  
&
'
为觐见天子之意  
#
& '  
B!"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礼 朝  
%&  
'(&  
'
二字合用  
#
始见于  
0
汉书1#有西域各国  
&
修奉朝贡  
#
各以其职一语  
'
#
之后历代史籍均沿用此例  
保证民族上层享有世袭特权和对  
#
%
所谓因俗以治  
&
'
&
以夷治夷'#核心是以全部或部分保留边疆民族地区传统的政治制度  
民族内部事务拥有有限度的自理权为基本内容的 当然在实施这一策略时由于自然的地理条件的限制和中原王朝统治  
力量强弱的不同历代中央王朝对同属其版图的边疆民族地区之不同区域统治的宽严程度不一而且即便是在同一时  
中央王朝对不同的民族地区控制的强度也是不等的这表现为有些民族地区通常享有较大程度的自治权而另一些民  
族地区则受到相对严格的控制  
即对今西藏自治区所辖藏族地区和靠近内地省份的藏族地区别  
#
#
%
#
#
#
#
#
#
#
#
%
#
%
致之之由是多方面的 其中  
%
#
既与西  
藏地方政教分裂的局面有关也与明朝对西南和西北藏区的经营有关 当然这些是与明朝相对萎缩的控制范围和政治  
并保持与西藏地方密切的政治和经  
$
#
%
(
事影响力有关  
济联系  
%
鉴此  
#
明朝统治者在如此条件下更多的是求得实现对西藏的羁縻管辖  
#
#
以及西藏对明朝的归属  
%
参考文献  
!
*
B+石硕 四川人民出版社#B++G&  
(+明史*H+&北京)中华书局#B+FG&  
&
# )新文丰出版公司#B+FA&  
&
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H+&成都  
)
*
*
!+!  
"
李东阳  
明会典*H+&台北  
馆本"*H+&台北  
馆本"*H+&台北  
馆本"*H+&台北  
*
G+明神宗实录  
"+明熹宗实录  
A+明太祖实录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
&
&
*
!
*
!
)
*
F+!  
"
艾略特  
内部资料  
怀利  
4
史伯岭  
北京  
&
五世噶玛巴和西藏与初明之间的关系*L+22陈庆英  
#
&
国外学者西藏历史论文集选译上  
! "&熊文彬  
&
&
)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A&  
明代喇嘛的朝贡*L+22陈庆英  
学研究中心历史所#())A&  
*
*+图雷尔  
4
&
#
&
国外学者西藏历史论文集选译 内部资料  
!
"&熊文彬译  
&
&
北京中国藏  
)
*
++旧唐书*H+&北京)中华书局#B+F"&  
*
B)+张云 ( (  
&
舅甥关系贡赐关系宗藩关系及  
&
供施  
'关系$$$历代中原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形态与实质*,+&中国边疆史地研  
明郑晓  
&
BB+! " )中华书局#B++F&  
今言*H+&北京  
B(+中国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缉*H+&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B+*A&  
B!+五世达赖西藏王臣记*H+&郭和卿译 民族出版社#B+*!&  
BG+清世祖实录*H+&北京  
B"+邓锐龄  
#())F#!!"&  
*
*
*
&
&
北京  
)
*
)
中华书局#B+*A&  
*
&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H+&北京  
意杜齐 邓锐龄译  
西藏中世纪史*H+&李有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室民族学室#B+*)&  
BF+T&=&^3450.>:$/&()?"%&M17&"% " -1G$&*H+&'9Qb$.O#B+A(&  
)中国藏学出版社#())"&  
*
BA+!  
"
&
#
&
北京  
)
*
'
,
*
&
B*+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B++F&  
!
责任编辑  
"
凌兴珍  
#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