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月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  
)*+*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冯京的角色定位与熙丰党争  
+
)
张邦炜$吴菁菁  
#
!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成都@+**@A$)'成都市成华区政府#成都@+**E+"  
摘要  
#
在熙丰党争中  
#
冯京身为执政大臣  
三魁天下之儒/#但在官场上只是个并无建树的  
本文进而认为研究者无形之中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  
之类或许尚有进一步研究与突破的必要  
熙丰党争角色定位思维模式  
#
究竟是  
.
中正不倚/#还是  
.
旧党  
3
赤帜4/1 本文认为  
#
两说均欠确当  
%
!
!
冯京虽然是位颇为难得的  
较为理性的旧党人士而已  
.
.
/$.  
/
大臣  
#
而在党争中无非是一名  
%
#
#
诸如  
.
亲属一概同党/$.两党水  
火不容/$.官员非新即旧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E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DE!+E')*+*(*#D*+)+D*@  
/
#
%
#
北宋  
&
冯京  
&
&
&
!
!
!
!
冯京  
!
+*)+%+*?#"#字当世  
#
宜州龙水  
降生求学  
从南宋时起即成为戏曲中的主人公  
!
即今广西宜州  
科第婚姻等诸 范祖禹将冯京与新党  
分明是其旧党立场的反映  
另一种是冯京的亲朋故旧如彭汝砺 他在绍圣年间所  
冯京墓志 冯京自以天子为知己  
# #  
第一与范祖禹不同  
态度相当超脱 第二  
冯京当时正担任知贡举  
"
绍圣年间远贬岭南并死于贬所  
#
崇宁年间又名列元祐党籍碑  
&
!
&
由于其生平事迹包括家世  
+
+
+
+
)
不合*+为新党  
)
所倾视为  
*
)中正不倚*#  
多方面均颇具传奇色彩  
#
#
&
在宋元南戏剧目中有  
在熙宁元丰年间变法的关键时期  
是北宋政治史上一位较为重要的人物  
虽然说法不同但学界迄今未作较为具体 的新  
本文试图略加探析  
'
冯京三元记(#其改编本留传至今  
&
#
&
"
+
#
两次担任执政大臣  
#
累 作  
冯 贬损* &应当指出  
'
(
,
)
屹然中立不肯少自  
彭汝砺在熙丰年间  
彭汝砺治平二年  
宋代作碑谀墓  
*
彭汝砺作为门生  
/
!0  
计长达+*年之久  
京在变法中的角色  
#
&
,
#
#
#
#
+
旧党争中  
#
&
#
的考察  
&
#
旨在深化对熙丰党争问题的认 !+*@E"进士第一  
#
&
)
/
#0#  
#+  
&
之风盛行#)谀碑多故吏门生之笔  
屹然中立*#不免有夸大乃至吹捧之嫌  
赤帜2*之说则出自当代学人之口 ,  
他反对新法也颇起劲*$其升任参  
*
#
#
一 所谓  
%
中正不倚  
&
赞其座主冯京  
旧党  
御史中丞冯京为富弼之婿  
至于偏 知政事后更成为旧党  
)
&
!
冯京在熙丰党争中的角色定位  
#
大致有  
之说出自当时人之  
很难作为定论  
则在于力主此说者不外两种人  
一种是当年的旧党人士如范祖禹  
谏议大夫时建议冯京再次出任枢密使  
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正不倚之操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  
渴想仪形不忘梦寐  
而是范祖禹的一己之见  
吕公著的女婿一向认为 果冯京果真是旧党  
在新党执政的 马光也确实夸奖过不少人  
)
中正不倚  
*
)
)
1
&
有学者认为  
1
赤帜2*两种不同的说法&)中正不倚  
*
)
#
/
E0  
#
虽然可供参考  
#
但不免含有偏见  
#
&
#
)
赤帜* &笔者曾采此说,)富弼的女  
/
@0+  
+)  
见的成因  
#
&
婿冯京反对新法*#  
)
旧党在朝廷内部的首领  
他在元祐初年任右 者在内的学人并未对此详加论证以致此说至今仍待求证  
其主要理由是冯京 如所周知当时确有赤帜一说且出自王安石之口  
王安石反对宋神宗重用司马光主要理由  
但在高位即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今用司马 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与冯京并不相干  
*
&
包括笔  
#
&
#
&
#
#
,
#
)
*
#
&
)
初与王安石不合  
#
#
#
为先帝 宁三年!+*"*"  
#
#
/
+0+  
*!#*  
!
指宋神宗  
"
称挹  
确实曾赐诏褒奖  
并非宋神宗所说  
*
&
,
#
宋神宗在冯京 是  
,
司马光  
但 赵卒气夺  
第二 安石所谓  
)
#
&
韩信立汉赤帜  
#
/
)0)  
"
#"  
/+0+  
*"@E  
重病时  
#
#
)
#
*
&
&
!
"
#
*
&
&
&
)
中正不倚  
*
#
&
#
)
赤帜*#分明是就司马光而言  
赤帜*#其党魁司马光势必大加赞赏  
如他在熙宁四年曾说,)臣之不才  
#
范祖禹身为旧党党魁司马光的门人  
+
#
)
/
)0#  
*"@  
)
王安石之法为非*#主张  
)
修复祖宗旧政  
*
#
#
#
收稿日期#)*+*D*#D)A  
张邦炜!+?#?%"#  
吴菁菁!+?A)%"#  
作者简介  
#
#
四川江安人  
#
四川三台县人  
#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
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工作人员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最出群臣之下  
如苏轼孔文仲  
+
#
先见不如吕诲  
#
公直不如范纯仁  
+
程颢敢言不 不愿卷入  
#
)
濮议  
*
之争  
%
围绕应当如何尊崇宋英宗的生父濮王  
/
"0+  
)E#  
#
勇决不如范镇  
*
&
值得注意的是冯京此 赵允让而展开的争斗  
#理由是,)本院  
但司马光恰恰没有称赞冯京 仅由此人们 未有体式乞下礼院议 冯京传 所说  
可见#'宋史4 ( ,  
赤帜之说也难免产生怀疑 京论其更张失当  
旧党  
难怪御史中丞杨绘将冯京与王珪相提并论  
#
#
因此婉言拒绝撰写祝文  
/
)0E  
*#A  
时正任执政大臣  
#
&
#
*
&
/
+0+  
*!!?  
对冯京系旧党  
)
*
&
)
王安石为政#!  
"
#
累数千百言 并不  
*
#
二 关于  
%
(
赤帜)&  
可信  
&
#
上疏请求  
!
/
)0E  
!#@KE!#"  
所谓  
)
赤帜  
*
#
领袖人物也 令各振其职无苟且焉  
司马光作为旧党  
)三旨相公*#他只知)取圣旨*+)领圣旨*+  
党人士中罕有其匹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 而冯京与王珪相似 或可称为 苟且执  
& # )  
四海望陶冶 儿童诵君实  
文正公以高才全德大得天下之望  
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  
之民皆罢市往吊 及葬四方来会者盖数万人  
这类不无夸张之嫌的记载较多不必一一列举  
冯京的才智和威望其实相当有限 学者之所以将他视为旧党 忘  
赤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冯京估计过高  
其实他是考 无非是  
场上的高手政坛内的低能者 表明冯京为官一方政绩平平  
仅就考试而言冯京确实能力非凡 他在鄂州治今湖北 的仕宦生涯中仅有一事略显才干  
获得解元后 殿试中拔得头 汶县凤仪镇少数民族事变 熙宁九年  
因其  
力争与其首领修好于是夷人出大豕  
如果出了差错冯京会沉痛检讨  
如熙宁三年九月大理寺上奏指责麟治今陕西神木  
治今内蒙古五原西南地方官  
冯京立即上疏自劾,)臣昨为本路经略使  
事无不  
#
出众的才智和崇高的威望是 宋神宗  
)
指挥冯京  
+
王珪等  
#
#
*
&
其必备的条件  
&
)
赤帜*#其才智与威望在旧 如所周知  
#
王珪绰号  
/
+0+  
*)#!  
&
'
(
诗云,)先生独何  
已得圣旨  
#
走卒知司马&* 史载,)司马*&  
/?0+  
"
* "  
#)!天下  
以公为真宰 其二  
京师 的包拯外号  
哭之如哭其私 冯京的趣闻生活方面居多  
而 面有不少亲民  
)
*
/
A0A  
)
#
&
#
#
无明显政绩  
&
在北宋中期  
的赵抃都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而包拯赵抃的美谈集中在政绩方  
+爱民的故事广为流传#)所至称善#  
民思不  
' (  
可是宋史本传有关冯京政绩的记载相当笼统  
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  
在朝任职并无建树  
即平息茂州治今四川茂  
冯京在知成都府任  
愿世为  
以争  
#
冯京与人称  
)
阎罗包老  
*
/
A0)  
E)  
/+0+  
*"@"  
*
#)所至  
#
#
*
$)及卒  
#
+
)
铁面御史  
*
#
&
#
#
#
+
+ @#  
/*0E  
*
&
#
&
#
/
+0+  
*!!)  
&
*
&
#
/
+0+  
*!#*  
)
&
#
)
#
#
即历究之  
*
云云  
在数十年  
!
&
恰恰  
#
&
#
#
&
#
&
!
#
#
武昌  
"
#
皇祐元年!+*#?"又在省试  
+
"
&
#
/+0!  
+ E+  
&
)
所试皆第一*#于是  
)
名声走天下  
*
#
人称  
)
冯三 上  
#
不滥杀  
#
#
)
# #  
/
+
)0"  
@
/+E0!  
?#  
*#博得  
)
三魁天下之儒  
*
的雅誉&'宋史  
4
论曰(,)进士 汉藩  
*
&
处理政事  
#
#
#
自乡举至廷试皆第一者才三人  
#
王曾  
+0+  
*!E)  
文献通考  
宋庠当时名叫宋郊  
当以南宋史家李心传所说为是,)孙汉公  
自开封至南省廷试皆第一  
即王曾青州  
+
宋庠为名宰相  
选举考五  
仅为殿元 吏玩忽职守  
而因循苟简  
前未有 神宗优诏释其罪  
#
冯京为 取主动  
&
#
!
/
名执政  
*
&
此说有误  
&
'
4
(
可知  
#
"+  
!
治今陕西府谷"+丰州  
!
"
天圣二年!+*)#"的省元是吴感  
#
#
#
#
+ +!  
/@0"  
即状元  
&
!
即孙何"#  
#
#
不能提振  
#
以至上烦圣虑  
#
望蚤降黜&*  
/
)0E  
)#"  
淳化三年!??)"举进士  
至咸平五年!+**)"#王沂公  
庆历二年!+*#)"杨审贤  
#
+
#
)
*
&
王安石曾说,)! #  
"
京在中丞充位  
/
)0E  
+
@
"
/+"0E  
!
&
!
"
!
今属山东"+南 耳  
*
$
邓绾也称,)冯京预政日久  
#
殊无补益  
#
*
&)充位  
#
但从上述史实看并  
#
+
廷试皆第一  
&
!
即杨寘"#皇祐元 耳*+)无补益  
*
一类说法虽出自政敌之口  
年冯当世  
!
即冯京"#复皆第一  
&
宋有国二百余年  
连中三元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  
冯京的才干很有限 宋神宗  
他对冯京的总体评价 蔡确  
京如何  
在另一场合  
很值得玩味 所谓  
则显然具有贬义 所谓  
宋神宗的评论相当中肯冯京实属  
下面两  
无突出政见  
不是例行公事之作  
人们或许会说原因在于冯京  
而值得注意的是宋人赵汝愚所编宋朝诸臣奏议  
杨士奇所编历代名臣奏议 居然未收录冯京一篇奏议  
很清楚从赵汝愚到黄淮杨士奇都认为冯京的奏议质量太 背景是  
充数而已无收录价值 冯京在政坛内是个多栽花少种 不争的事实  
遇到棘手问题绕道走的官僚 王安石否认  
王建庙  
#
为三元者止 非纯属向壁虚构  
&
/
+
!0)  
"+K)  
")  
$
此四人耳  
但就政坛而论  
+ *#@K!*#"  
/#0!  
*
&
足见  
#
&
冯京恰恰由于  
)
*+)  
*#其宦海生涯虽非一帆风顺  
#
#
&
)
锐意为治*+ 无大起大落  
#
与同时代的高官如王安石  
曾布等人明显不同 王安石  
失意时则遭贬逐 年  
&元丰四年!+*A+"正月#  
逾花甲的冯京被解除枢密使纯属自愿应视为荣退 史载  
# & ,  
京数以疾求解机务*#宋神宗终于批准其请求  
并下制褒  
冯京政绩  
庸官少风  
然而在人  
+
司马光乃至吕惠卿  
+
)
事事留心  
*
#
对臣下了如指掌  
#
+
章惇  
+
&
+
司马光等人得意时  
#
不外乎  
)
*+)  
*
两字  
&
神宗曾说,)!  
"
#
似平稳*$王 皇上言听计从  
$
#
+ ?)K!?E  
/E0!  
安石附和道,)京似平稳  
*
&
#
神宗又说  
,
#
/
)0E  
+@"KE+@A  
)
京弱  
*
&
神宗这两句话  
二字  
#
&
)
京似平 )!  
"
#
+ ?*  
/*0#  
*#尚属中性$)京弱  
*
#
&
)
*
#
#
其中有 等语 总之  
但政治地位突出 但仕途平坦  
&
能臣多坎坷这在传统时代很常见不足为奇  
冯京这等平庸之辈则很难成为所谓  
究竟与谁为党与  
学者将冯京视为旧党  
及明人黄 这些片言只语均有待考究  
第一句是王安石所说,)士大夫不逞者以  
熙宁六年秋至次年春各地久旱不雨  
但因政治见解不同而说法不一  
)
始终眷遇  
#
出入显荣  
*
&
#
平庸也  
#
低能也  
大臣  
其一  
&
#
)
*+ 不突出  
#
$
为官平庸  
#
)
*
&
)
*#即是其证  
&
#
#
#
&
#
&
今人所编  
'
全宋文  
便是不疼不痒之  
潜山集已佚  
(
+!@)收录冯京 才济济的旧党  
#
)赤帜*&  
文章仅++  
#
#
!
%
&
/@0"  
+ ++K"+A  
&
#
'
(
&
)赤帜*#其主要依据不外三句话&  
&
#
'
(
+
'
(
&
冯 其  
! "京为归&*  
&
#
+
#
,
#
旱灾原本是个  
#
#
&
#
+
#
&
宋神宗就此事  
#
&
如治平三年四月#)濮安懿 询问大臣  
#
)
天旱更失人心*#冯京则禀报道,)臣亦  
#
当行祭告&*冯京身为翰林学士 但他 闻之&*王安石立即指责冯京,)士大夫不逞者以  
#
理当撰写祝文  
#
!
"
京为归  
#
+))  
张邦炜  
!
吴菁菁  
!
冯京的角色定位与熙丰党争  
/+0+  
*?*"  
诸如 谄事王安石  
/
+0+  
*E#A  
故京独闻其言  
别史事的真伪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宗实录数次反复编修要加以辨析难度更大  
王安石此言仅见于宋史本传为宋代各种史籍所不载 盖冯京所恃以为心腹肾肠者  
第三句是王安石所说,)  
何况此言与王安石所说冯京 等语显然并 陈襄  
+刘攽而已&* 这一激愤之词仅见于李焘'长编(#为王  
不吻合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 京为 安石文集及各种文献所不载 陈襄刘攽虽然属于旧党人  
' ( & +  
的含义是不快意 士大夫不 士但他们如何与冯京结党不仅查无实据而且有其反证  
称冯京为 宋史 陈襄传 宋神宗 襄以司  
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 苏轼至于郑侠三十三人  
#
臣未之闻也&* 考察史料的来源并进而辨 击  
#
)
*
#)安石颐指气使  
#
无异家  
/
+0+  
*E))  
#
尤其是熙丰史实因  
'
神 奴  
*
等等  
&
由上所述足见  
#
所谓  
)
士大夫不逞者以冯京  
!
"
(
#
&
应当指出的 为归  
*
之说很难令人置信  
&
#
'
(
#
&
!
"
#
/
)0E  
+@"  
)
似平稳*+)充位耳  
*
&
,
究竟哪些士大夫  
不称心王安石所说  
果真如此  
)
!
"
*- )不逞  
*
+
#
)
#
#
#
&
逞者*#应当是指不满新法的旧党人士  
&
#
'
4
(
,
)尝访人材之可用者#! "  
旧党  
)
赤帜*#确实言之凿凿  
&
+
+
+
+ +  
范纯仁  
/
+0+  
*#))  
第二句是张琥  
熙宁七年四月  
郑侠上疏宋神宗  
所谓马递者传送密急文书的快递也  
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 安石作新法  
惠卿朋党奸邪壅蔽聪明 独冯京立异敢与安石校  
京及元绛孙永  
奏侠谤国  
非为身也  
!
后改名张璪  
光州治今河南潢川  
论新法进流民图(#因擅发马递而受到查处  
郑侠此后又上正直君 看出  
不在其中  
请黜惠 语所谓  
)0@  
)*"K@)*A  
王存四 王安石所说  
确属  
大凡旧党要员  
治 几乎都有名讳 而冯京这位经历熙丰变法及元祐更化全过程  
并劾冯京 的风口浪尖上的人物竟碑上无名 如果是因为他早逝那么  
有诏趣结 在他之前去世的司马光吕公著王岩叟范百禄等人无一幸  
冯京终于在熙宁八年 免  
于是岂止赤帜之说就连冯京是否属于旧党也是一  
知亳州  
其实在宋代很常见  
宰相富弼的女婿他在其夫人王氏  
富氏去世后又娶其妹为妻因此  
其实  
仅官至枢密副使  
"
所说,)冯京为党与&*其起因 对&*并特别强调,)  
+
+
公著皆股肱心膂之臣&* 如果  
心腹肾肠*#为什么他不利用这个难得的机  
在皇上近前将冯京盛赞为股肱心膂之臣 从中还可  
旧党当时的赤帜是司马光乃至韩维吕公著冯京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的陈襄刘攽而已  
而已者仅止于此不过如此之意也假若此言确系  
恰恰是藐视冯京党与极少太可怜不在话下  
&
争而不力  
在宋徽宗崇宁年间颁布的元祐党籍碑中  
,
#
!
"
司法参军  
+
监安上门 陈襄真是冯京的  
)
'
&
#
)
* -  
#
&
'
#
)
*
+
#
(
奏称,)!  
"
#
为民害&!  
"
&
#
)
+
*
#
&
#
&
#
)
*
+
#
/
#
用京为相&* 又说,)!  
+ "*K#"+  
/*0#  
皆仁义人也&*  
"
+
+
#
)
*
#
#
人者  
#
吕惠卿  
)
#
欲置之大辟*&  
忠诚亦可念  
!
%
&
宋神宗还算比较开明  
#
他说,)侠所言  
#
#
#
#
+ )!  
/A0!  
岂宜深罪之&* 郑侠先编管汀州  
!
今属福建"#后徙英州  
!
&
今广东英德"&吕惠卿趁机陷害冯京  
)
嗾御史张琥  
#
#
&
#
/
+0+  
*#!"  
为党与  
*
&
神宗无处分冯京之意#)以其枝蔓  
#
+
+
+
/
)0@  
!++  
*
&
迫于来自吕惠卿等人的压力  
正月被解除参知政事一职守本官  
冯京宦海生涯中遭受的最大挫折  
多大的处分  
冯京究竟与谁  
也并非确切无疑  
#
&
#
)
*
#
#
#
#
!今属安徽"&这是 个有待论证的问题  
&
#
算不上  
冯京确实是旧党中坚  
去世后娶富弼长女为妻  
#
+
#
&
#
#
#
#
#
+ @  
/)0"  
)
为党与*- 即使称冯京与郑侠  
宋神宗问冯京,)卿识郑侠 京的前富氏夫人在世时  
尝从 此严格说来冯京仅一娶相女  
#
阅视宾客无 因反对新法而罢相以后对政坛的实际影响大大减小  
但不过选入即 冯京对于富弼未必事事依从 如嘉祐末年冯京知开封府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士 富弼要他去拜访韩琦 指韩琦  
并因而受到某些史书称赞  
冯京在变法中的角色究竟应当如何定位 显然不能主要  
而且其政 依据他是富弼的女婿就贸然下结论而应当重在他本人的理  
王存大体可以视 念和作为  
主要在于元祐年间出任尚书 力与之争者  
但其政见并不偏激宋神宗认为其忠实无 从前未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既维护元丰官制改革又主 的表现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并反对迫害新党 诚不 首先 冯京确实反对新法  
而孙永在党争中  
他肯定青苗助役 析  
强民出息输钱代徭不能无重敛 田  
仅仅因为其 论 由  
至于元绛则是标 喜  
)
为党与*# 有前富  
+
后富夫人之称#)两娶相家之女  
*
之说  
&
#
&
据史书记载  
#
#
富弼尚未拜相  
#
#
/?0+  
+ "!K+"#  
-*冯京的回答是,)臣素不之识&*张琥指责冯京  
)
!
"
#
)
*
&
富弼在熙宁二年  
何况  
#
侠借书画 取当世  
+ ))  
/A0!  
何况郑侠虽系治平四年进士  
#
遗之钱米*#  
)
!
即冯京  
"
门历  
#
#
#
&
!
"
侠名  
幕职州县官  
大夫 在当时的士大夫当中  
存与冯京  
为党与*#原因在于他们同时被郑侠称赞为  
这四人为党与不仅无蛛丝马迹可寻  
并非都是所谓旧党人士 其中  
他名列元祐党籍碑  
左丞等要职  
*
&
#
#
&
#
/
+0+  
*#!"  
#
仅一  
)
区区小官  
*
#
#
他颇有理由地回答道,)  
!
"
/
+0+  
*!!?  
&
#
人们难免会怀疑元绛  
+
孙永  
+
王 宰相  
仁义  
#
从官不妄造请  
*
#
&
)
)
-
*&可是  
#
)
*
#
#
见各不相同  
为旧党的人  
右丞  
#
&
#
当王  
&南宋史家吕中指出,) ! "安石变法之时#33  
) @*  
/*0!  
唐介也 争而不力者赵抃  
# & # +  
冯京也&* 此说  
其实相当中肯  
#
#
+
#
#
)
#
&
冯京在变法中  
*&王存后来在旧党执政期间  
#
#
#
&
张继续施行保甲法  
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  
态度相当超脱 宋神宗时曾知开封府  
#
#
认为,)人臣朋党  
#
#
&
史载 冯京 数与安石论  
/+"0E  
!
但应作具体分  
,
)
/
+0+  
*A  
"+K+  
*
A
"
!
/+0+  
*
!
!
?
#
#
*
&
#
*
$
与吕惠卿  
他所反对的主要是免役法和保甲法  
法诚善*#认为其弊病在于  
又修差役作保甲  
之患*#他反对市易法 立法未尽*&'宋史 宋神宗的反驳很有力,)兼询访邻近百姓  
+0+  
*?*+K+*?*!  
庶得其中焉&*  
盖虽令出钱而复其身役无追呼刑责之虞  
历任翰林学 也&*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最终目的是以府兵制逐渐代替  
因力主新法而备受攻 募兵制 冯京反对保甲法理由相当充足 正如苏轼所说  
)
议事  
#
亦多矛盾  
*
&
&
#
&
+
#
&
冯京说,)府界既淤  
)
)
#
#
#
#
人极劳敝&*他反对免役法  
#
并无充足理  
#
亦皆以免役为  
人自情愿故  
#
)
4
&
/
(,)孙永之为人  
#
&
#
#
/
)0E  
!"*  
准的新党  
知开封府  
#
绝非旧党人士  
&
他在熙宁  
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要职  
+
元丰年间  
#
+
+
+
#
&
#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昔三代之法  
为长征之卒  
兵出性命以卫农  
#
兵农为一  
#
至秦始分为二  
民不知兵  
天下便之  
&
及唐中叶尽变府兵 其主要缘故在于冯京无坚定立场  
#
#
能力又较弱  
#
不偏激不碍  
#
&
自尔以来  
#
#
兵不知农农出谷帛以养 事 冯京身为执政大臣并无多大建树与作为  
虽圣人复起 不能易 布为都检正故事白荆公即王安石即行  
社会进步的表现 即王珪并参政  
法从根本上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倒退之举 此外冯京还 相已定何问彼为 俟勅出  
#令押字耳&2* 冯京例行公事#  
/)0@  
@)#  
押字而已  
难怪当时人指责,)京在政府#曾无补益&*  
#
&
#
&
史载,)! "  
#
#
&
#
#
!
"
&
#
冯当世即冯  
!
/
+0+  
*A++  
&* 募兵制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
#
保甲 京"+王禹玉  
!
"
&
或曰,1当更白二公&2布曰,1  
) ##  
/#0+  
&
#
#
-
反对罢制科,)汉唐以来  
#
豪杰多从此出&*吕惠卿反驳道,)  
)
*
&
科止于记诵  
神宗乃诏罢之  
提高耕地肥力  
对的理由是淤田如饼薄  
一项敷衍塞责的工程就断然否定  
#
非义理之学*$)进士已试策  
#
与制科策无异*#宋 又说,)若夫冯京  
+
王珪  
以 虽心悟其非而无所救正  
"0+  
)@A  
#
同列预政  
#
皆依违自固  
又媕婀而不决  
王珪曲事安石  
始终言可行者  
余皆叛而复附 或出或  
冯京与当时大多数大臣一样大致属于  
并非态度偏执的旧党  
亲属趋向各异  
关于熙丰党争从南宋以来  
旧党正新法恶旧法善  
势终于被突破 然而无形之中形成了若干思维模式  
冯京对宋神 党进步旧党保守新法应行旧法当废等等 上世纪晚期以  
这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方式明显改善 以冯  
就其政见来说他固然大体属于旧党但很难说他是  
个保守分子 冯京反对某些新法对与错有理与无理兼而  
不可一概而论 熙丰党争错综复杂以下三点似乎值得  
#
不扶颠持危  
皆非所谓  
无异厮  
曾布  
#
) @@  
/+0#  
)
*
&
至于淤田  
#
即用水将淤泥引入农田  
#
#
#
己之进退  
#
#
/
&
宋神宗  
)
令取一方土  
#
如面  
#
厚尺余*#冯京反 辅臣之体&* 还说,)冯京知而不言  
#
#
/
)0E  
#
)
!
/)+0#  
EEK#E@  
)
*
#
仅仅因为淤田在某些地方是 仆&*  
而王安石则称,)自议新法  
#
#
#
理由欠充足  
) A"K)AA  
/E0)  
司马光的信条大体是  
文彦博也认为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 出或入  
与司马光等人不尽相同冯京并不一概  
本意出于爱民  
尽天下之议便者行之  
其态度相当理性  
&
&
言不可行者  
#
司马光也  
&
#
其次  
宗之法不可变也  
)0E  
!"*  
#
冯京的态度并不算偏激  
&
)
祖 入&*  
其实  
#
#
)
/
A0)  
E)  
*
#
)
#
*
#
)
*
&
/
#
以失人心  
*
&
#
!
%
&
否定新法  
措置之间  
有不便者  
#
主张适度肯定新法#)朝廷立法  
#
&
#
#
人们往往一概认为新党邪  
这一传统的思维定  
诸如新  
+
#
或有未尽  
#
不吝改作  
&
但当开广聪明  
#
#
#
#
+
&
)*世纪中期  
#
/)0@  
) *#  
#
则天下受赐矣  
*
#
&
&
#
冯京与王安石之争一定程度上是轻重缓急之争  
&
+
#
+
&
宗说,)臣常言,1天下事  
#
不可急&2*王安石当面反驳,)有一日 后  
#
&
/
)0E  
!E?  
行之  
#
而立见效者  
#
亦不可不急&* 冯京说,)此等事不宜仓 京而论  
#
#
#
/
)0@  
+
+*  
&*王安石回答,)因循至今  
#
所以不免仓卒&*  
&
#
+
#
再次  
石屡次提出要将他  
并不完全是事实  
#
冯京是王安石尚可接受的人物  
&
有学者说,)王安 有之  
#
&
#
/
E0  
!
指冯京罢黜宋神宗反  
#
"
1
以为可用2* # 进一步注意  
&
&
由于冯京毕竟是旧党中人#)王安石恶  
!
"
第一  
#
亲属并非一概同党 宋神宗与其不少亲属便政见  
&
/
)0@  
@)#  
*
#
此言不假  
&
在王安石的私人书信中  
冯京也 安石 京皆生于辛酉  
王安石与冯京隔阂较深  
后任参知政事  
熙宁三年  
难遽服 其非若不为人所惑  
#
)
无使齐年 不同  
#
他的嫡祖母宋仁宗曹皇后生身母宋英宗高皇后同母  
故谓齐 弟吴王赵颢都认为,)王安石变法乱天下  
王安石  
对冯京戒备颇严 与其弟王安国韩绛与其弟韩维曾布与其弟曾肇均政见相  
宋神宗都同王安石商 左 造作新法而弟安国  
以得宰相而弟维力  
而弟肇移书力劝之  
&
云云  
但所说兄弟政见不  
研究者们均耳熟能详 可是但凡亲  
仍然大有成为思维定势之势 比如因为冯京  
就断言他必属旧党无疑并且态度一定偏激  
如前所述冯京无非是个相当理性的旧党人士而  
如果说冯京与其岳父富弼政见大体相同那么在冯京的  
孙女婿当中则有与其政见相左者 如蔡懋原名蔡渭  
实属新党中坚他在宣和年间既谄事  
又巴结宦官梁师成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  
为侍从为郎为监司  
也与太岳父冯京政见迥异  
+ +  
+ "!  
/E0!  
*
一语#)齐年者  
#
&
+
#
*
&
此外  
#
) E?  
/!0!  
*
&
可见  
#
#
&
+
+
但冯京先任枢密副使  
并取得其赞同  
朕历与诘  
京何如  
若鼓以流俗  
能自守云云  
枢密副使  
冯京在当年七月  
司马  
用光即异议有宗主  
#
#
&
南宋名士洪迈说,)王安石引用小人  
#
#
#
&
#
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京疏极 力非之  
&
韩绛附会安石  
#
制置三司条例  
#
#
#
#
&
#
亦可用&*并问  
似平稳&*王安石回答道,)京似平稳  
即不能自守&*所谓为人所惑*+)烛理不明*+)不 明是其传统思维定势的体现  
神宗又问,)令作 同则是实情  
,
争之  
&
曾布当元符靖国之间  
+
#
阴祸善类  
#
/
)
@0#  
E
#
)
-
#
然烛理不明  
#
兄弟邪正之不同如此&*  
)
小人*+)善类*+)邪正  
*
#
#
)
#
观点不足取  
#
*
#
换言之  
#
即立场欠坚定  
&
后来  
#
&
凡此种种  
#
&
#
+ ?!  
/E0!  
#
如何-*王安石予以肯定,)欲用之  
#
何不可5* 属即政见相同  
#
&
#
#
出任枢密副使  
&
神宗  
)
欲并用  
!
"
京及 是富弼的女婿  
#
#
#
!
"
*#王安石说,)司马光固佳  
事无可为者&*神宗又问,)京弱  
何如-*王安石坚决反对,)比京差强  
&
今风俗未定  
#
议论尚纷 即是一例  
&
#
#
#
#
并用 已  
&
#
#
#
然流俗必以为宗主  
#
女婿  
+
#
&
!
"
+ +!  
/*0#  
愈不可胜&* 可见  
#
冯京并非旧党  
王安石不仅反对司马光  
神宗初欲用 充参知政事  
)
宗主*#  
)
宗主  
*
乃司马 就与丈人冯京政见不同  
#
#
光也  
&
&
#
而且排斥自己的儿女亲家吴 蔡京兄弟父子  
#
#
+
+ )!  
/*0A  
* &  
)
!
"
#
王安石曰,1充与臣有亲 书左丞  
#
其亲属  
)
+
+
#
一门贵震当世  
#
他献媚蔡京#)  
可见在北宋中后  
& #  
&2上以为无害  
&
安石曰,1充岂能忘形迹  
迹则害国事2&*冯京因而在当年九月取代吴充  
史载,)充性谨密  
#
若论议之间  
任参知政事  
言安石政事不便  
王安石之所以不认同吴充避嫌不是主要  
政见不同才是其要害 至于王安石何以尚可接受冯京  
#
顾形 朱谔  
!
原名朱绂  
"
/
+0+  
+++#  
#
&
走其门  
*
#
大观年间曾任尚书右丞  
#
在两府数乗间  
#
&
上以其中 期  
#
亲属政治  
#
两党并非水火不相容  
)
趋向各异*#分属新  
+
旧两党的现象并不少见  
按照学界多年以来所形成  
与旧党  
&
) "A  
/!0)  
立无私&* 可见  
#
#
第二  
的思维定势  
&
原因  
#
&
#
#
冯京作为旧党与新党人士必势不两立  
#
#
+)#  
张邦炜  
事实并不尽然 冯京与王安石至 九人之多  
) "  
/?0)  
!
吴菁菁  
!
冯京的角色定位与熙丰党争  
中人理当亲密无间  
少能对话  
&
然而  
#
&
&
于是邪正混淆  
#
#
其非正人而入元祐党者  
即蔡京异意者  
! E  
/*0@  
#
盖十六  
#
甚至还可在极小范围内密谈  
安石以病谒告弥旬乃求解机务且入对  
固求罢 令冯京王珪谕旨  
对于王安石来说冯京的话似乎比神 当标准的新党  
冯京与旧党中人并非无争论 史载元丰三年 祐年间曾开列  
孙和甫 即薛 惇蒲宗孟曾布  
同在枢府三人屡于上前争论 上顾 邢恕等四十七人  
问之晦叔方为之开析可否语简而当  
时枢密院的四名长官中可谓旧党压倒新党  
新党中人其他三位都是旧党人士然而他们三人之间争论仍 这张名单的问题同样相当明显  
然相当频繁和激烈 御史中丞吕诲作为旧党人士  
击新党党魁王安石  
简公京传 冯京  
人目为金毛鼠&2以其外文采而中实贪畏也  
表明冯京和当时不少大臣一样  
彭汝砺称赞冯京  
得注意的是熙宁执政  
但冯京次女居然许配蔡确之子蔡懋  
时任右谏议大夫的范祖禹解释道,)京虽有女嫁蔡确  
吴充亦与王安石为  
&
如熙宁五年底#)王 七也&* 王明清也说,)但与元长  
!
"
#
人无贤  
#
#
#
上面还其章  
于是安石复入视 法或许言过其实  
就新党人士名单来说  
&
安石 否  
#
官无大小  
#
悉列其中  
#
屏而弃之  
#
殆三百余人&* 这些说  
#
上不许&*宋神宗  
仅就此而言  
)
+
#
#
但碑上有名的章惇  
+
曾布  
+
张商英分明是相  
/)0E  
) ?"  
*
&
#
#
&
#
左谏议大夫梁焘在元  
宗更有效  
冯当世  
&
#
&
,
#
&
这份名单分为两部分,)蔡确亲党  
,
安焘  
舒亶王觌  
吕惠卿张璪  
陆佃谢景温黄履  
张商英等三十人  
如曾肇前文已论及  
并非新党人士 曾肇既被梁焘  
或许恰恰表明他在新旧党争中  
其政见介乎其兄王安石与其弟  
+
)
+
!
即孙固"+吕晦叔  
!
即吕公著"+薛师正  
!
+
+
+
曾肇  
王安石亲党  
曾布曾肇  
叶祖洽赵挺之  
+
蔡京  
+
蔡卞  
蔡确  
彭汝砺  
+
黄履  
+
吴居厚  
+
+ +  
"
#
#
晦叔独默不言 既而  
&
#
&
,
+
章惇  
+
+
+
/A0)  
+ A@  
#
#
#
上尝纳之  
*
&
在当 焘  
除薛向一人可称 吕嘉问  
+
蒲宗孟  
+
王安礼  
舒亶  
+
+
+
+
+
+ +  
+ !"  
/*0E  
#
#
+
沈括  
+
+
+
+
*
&
#
#
&
#
#
洪迈便  
&
#
既猛烈抨 认为  
#
他与乃兄曾布政见不同  
冯文 列入新党又被蔡京列为旧党  
再如王安礼  
#
&
#
又高调弹劾旧党中人冯京&'实录  
4
#
#
(
,
)
为御史吕诲所劾  
#
且论,1京所至嗜利  
#
西 态度比较超脱  
&
#
+ ?!  
/E0!  
*
&
种种迹象 王安国之间  
#
只怕不能将他视为新党&'宋史  
4
论曰(,)安石  
/
+0+  
*EEA  
#
#
朋党偏见并不太深  
&
范祖 恶苏轼而安礼救之  
#
!
"
惠卿而安国折之&* 谏官指责  
+
)
中立不倚*#并非纯属信口开河  
&
尤其值 彭汝砺为蔡确党羽  
元丰宰相蔡确可谓标准的新党中坚  
人们对此不免很不理 安石亲党  
然趋 政无彼此之辨 并以此立身行事 他在  
冯京墓志中盛赞冯京  
自是党也&* 的志趣和面貌来塑造自己已故的座主  
趋向各异*#并不影响双方联姻  
据此邓小南 授颇有依据地认为他是真正置身于两党之外的官员  
教授指出,)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与人际关系  
并不像重在政 此外熙丰之际曾任宰相的吴充与王安石同中有异  
治事件的史籍所显示的那样紧张 即便在党争气氛日益严 光异中有同  
新旧交往亦非罕见&* 这一论断相当精 人士  
重的北宋中后期 而官至给事中的程师孟  
理应引起学界重视 置身于党争漩涡之外 由于政见比较接近  
第三士大夫并非非新即旧 熙丰党争的研究者往往总 员的关系相当融洽  
想开列两张较为准确的新旧两党人士名单然因新  
壁垒并不特别分明而难度较大 其实  
当时人早已开列过这 书&* 对吴充可谓敬重有加  
类名单但没有一份是准确无误的 就旧党人士名单来说以 其送程给事指程师孟知越州  
但错 首归来万里身 持节气凌沙漠使  
碑上有名的 见熙丰年间的士大夫并非非此即彼  
后来附益者非 的孙永  
章子厚即 任何一党  
无非一时忠贤 汝砺一类的游离于两党之外的中间人物同样值得探讨  
其后每得罪于诸人者骎骎附益入 此方有助于接近熙丰党争的真相并揭示其复杂性  
京悉举不附己者籍为元祐奸党至三百  
#
当时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的宋英宗  
/
+0+  
*?"E  
#
+
#
高皇后反驳道,)汝砺岂党  
!
"
确者5* 梁焘将他列入王  
&
#
同样不确切  
&
关于  
)
新旧之政*#彭汝励的主张是  
/
+
E0)  
)A  
#
#
)
#
一于是而已  
*
#
&
/
!0  
向各异&*并称,)文彦博亦与蔡确为婚姻  
#
'
(
)
屹然中立* #很大程度是按照自己  
/
)0#  
*E!  
亲家  
#
何尝相党  
-
若趋向皆同  
#
纵不为亲  
#
&
至于陆佃罗家祥教  
) )@  
/"0)  
* &  
#
#
虽然政治  
)
&
#
#
)
#
#
#
#
与司马  
!0+  
*)#*  
是一位较为理性的新党  
/
&
1
2
#
号称  
)
中立无与  
*
#
/
+
?0+  
AE  
/!0+  
*@@)  
#
&
#
)
累领剧镇 远离朝  
冯京与这类官  
赐宴史院和首相吴公指吴充原韵  
! " (  
二典帝皇  
*
#
#
&
#
&
#
#
&
&
'
+
#
+
旧两党 诗云,)天密丛云晓  
#
风清一雨余  
&
三长太史笔  
#
! E  
/*0E  
&
#
&
冯京对程师孟亦赞不绝口  
( #  
诗云,)才毫无地展经纶  
/!0@  
"?@  
#
怀章荣动会稽人&*  
#
#
&
#
'
!
"
崇宁三年!++*#"六月颁布天下的元祐党籍碑最为有名  
#
&
) #@K)@*  
/"0)  
谬乃至荒唐之处也最多  
当事人刘安世就说元祐之党  
&
早在宣和年间  
#
#
#
非新即旧 如前面谈到  
&
,
)
止七十八人  
#
)议论常持平*#)庶得其中焉*#很难将他列入两党之中  
其实新旧两党的中坚人士固然应当研究像彭  
& # + #  
) @?)  
/A0+  
*
&
南宋时  
卞得志  
可指数也  
#
费衮进一步指出,)盖绍圣初  
#
!
&
章惇"+蔡京+!  
"
#
凡元祐人皆籍为党  
#
#
#
%
七十八人 者  
#
&
#
#
&
&
至崇宁间#!  
"
#
#
注释  
#
'
(
A#'庆远府  
(
,)冯京  
#
宜之龙水  
!
今广西宜州  
"
#
从其父游  
#
寓籍江夏  
!今湖北武昌"&*!'影印文渊阁四  
!
李贤等编明一统志  
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A!年版  
鄂州江夏人*#则误  
第一次自熙宁三年!+*"*"七月至熙宁八年正月  
#
总第#"!  
#
"@+  
"
'
宋史  
(
第 页称  
+*!!A  
!+"'冯京传(!中华书局+?""年版# " ,  
)
冯京字当世  
冯京两次官至执政大臣  
先知枢密院事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
江夏仅是其寄居应考之地  
&
#
#
历任枢密副使  
+
参知政事  
$
第二次为熙宁九年十月至元  
"
丰四年!+*A+"正月  
#
#
后任枢密使  
&
)
杨审贤  
*
原作  
)
杨审言*#  
#
'
(
本改&'宋史  
(
##!'文苑传五  
4
孙唐卿传  
(
'
杨寘传载 字审  
( ,)杨寘#  
#
*!  
+!+**  
"&  
+)E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所谓  
连中三元*#通常是就进士科而言  
+
廷对皆第一*!  
七十八人*#王明清  
)
#
不包含明经科&'宋史  
"#有学者认为王岩叟连中三元*#不确&  
七十三人*&  
(
!#)'王岩叟传  
(
,)!仁宗  
"
初置明经科  
#
岩叟年十八  
#
乡举省  
+
$
+*A?+  
)
)
'
挥麈录  
(
后录卷  
一书中以陆佃为例  
孙永只怕也应当属于这类官员  
+
)
%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
#
颇有见地地指出,)还有一些真正置身于两党之外的官员*!  
))@  
页 彭  
"&  
&
罗家祥在  
汝砺乃至曾肇  
+
&
参考文献  
#
/
+0脱脱  
#
'
宋史/H0'北京  
,
中华书局#+?""'  
/
)0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H0'上海  
!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群书会元截江网/G0'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A@'  
密县五虎庙北宋冯京夫妇合葬墓/,0'中原文物#+?A"#!#"'  
上海古籍出版社#+??+'  
也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0'杭州大学学报#+?A@#!)"'  
两宋卷/G0'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
'
/
#0不著撰人  
E0何忠礼  
@0张邦炜  
"0赵汝愚  
A0苏轼  
?0王辟之  
+*0徐自明  
'
,
/
'
/
'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  
,
,
/
'
宋朝诸臣奏议/H0'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东坡七集/H0 四部备要  
'
北京  
,
中华书局#+?A?'  
中华书局#+?A+'  
中华书局#+?A@'  
"/H0'北京文物出版社#+??#'  
台湾商务印书馆#+?A!'  
,
/
'
渑水燕谈录/G0'李伟国点校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G0'王瑞来校补  
++0中国文物研究所  
氏族大全/H0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北京  
,
/
'
'
北京  
,
/
#
'
新中国出土墓志  
,
河南  
!
,
/
+)0不著撰人  
+!0李心传  
+#0黎靖德  
+E0洪业  
+@0曾枣庄  
+"0魏泰  
+A0司马光  
+?0邓小南  
)*0吕中  
)+0陈均  
))0佚名  
)!0彭百川  
)#0邵伯温  
)E0曾慥  
)@0洪迈  
)"0罗家祥  
)A0王应麟  
)?0费衮梁溪漫志/G0'上海  
!*0王明清挥麈录/G0'上海  
全宋诗/G0'北京  
'
'
台北  
,
,
/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H0'徐规点校  
朱子语类/G0'王星贤点校  
琬琰集删存/H0'上海  
'
北京  
中华书局#+??#'  
,
中华书局#)***'  
/
'
'
北京  
,
/
#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全宋文,!+  
/H0'成都  
,
巴蜀书社#+?AA'  
中华书局#+?A!'  
中华书局#+?A?'  
/
'
东轩笔录/G0'李裕民点校  
涑水记闻/H0'邓广铭等点校  
'
北京  
北京  
有关冯京家世的  
,
/
'
'
,
/
'
剪不断  
#
理还乱  
,
)
拼织*/Y0 黄宽重  
基调与变奏第 册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A!'  
北京  
,中华书局#)**@'  
'
,
+
'
台北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A'  
,
/
'
宋大事记讲义/H0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
/
'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H0'许沛藻等点校  
宋史全文/H0'李之亮校点  
太平治迹统类/H0'扬州  
邵氏闻见录/G0'李剑雄等点校  
类说/H0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
'
'
哈尔滨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E'  
/
'
,
/
'
'
北京  
,
中华书局#+?A!'  
/
'
'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A!'  
上海古籍出版社#+?"A'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A'  
上海古籍出版社#+?AE'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容斋随笔/H0'上海  
,
/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G0'武汉  
困学纪闻/G0'翁元圻等注  
,
/
'
#
栾保群等点校  
'
上海  
,
/
'
,
/
'
,
/
!+0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
,
!
责任编辑"凌兴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