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月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9?;96@9.#())*  
())*  
+
,$-./0%$12345-0/'$.60%7/389.:3;<!2$430%2439/49:=>3;3$/"  
改革开放 年三次思想交锋  
!)  
的回顾与启示  
!
高 林 远  
四川师范大学  
#
成都AB))A*"  
!
!
!
!
!
"
#
$
%
!!  
摘要改革开放!)年来  
我国一共发生了三次大的思想交锋和观点争论 社姓  
的争论和改革成败的争论 虽然这三次争论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争论的重点和特点也不尽相同  
绕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和如何评价改革这样事关中国何去何从的主题因此很有认真回顾和重新解读的必要  
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交锋真理标准问题  
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姓  
但争论围  
&
$ %  
&
!
!
#
!
!
'
'
'
$
%
姓资  
$ %'改革成败  
中图分类号!CABA!文献标志码!D!文章编号!B)))E"!B"(())*))"E)))"E)"  
&
'
#
&
'
!!  
邓小平当年提出不争论  
的主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去回击苏共中  
集中精力搞建设起到了促进 央对我党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革命和建设所进  
思想交锋 行的攻击这就说明在我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中  
虽然在一度 以  
时期对平息无谓纷争  
作用  
和观点争论其实一刻也没停止过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计算在内  
我国一共发生了三次大的思想交锋和观点争论  
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的争论和改革 大革命  
成败的争论 虽然这三次争论发生的时代背景不 的大浩劫  
争论的重点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都围绕要不要 念上这场浩劫的最大危害就是造成了唯心主义的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造  
所有人都只能按照一个人的指示来行动  
所有事物都成了需要靠一个人的意见来检验和评判  
的对象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  
的语言崇拜  
的理论主张  
(
#
但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年的历程  
如果把B+F*年 真理标准问题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  
改革开放!)年来 真理标准问题到上世纪F)年代之所以成为人  
即 们争论的重大问题根源就在  
&
文化大革命'%&文化  
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和中国文化  
更是中国思想观念的大倒退 在思想观  
#
#
#
#
%
%
#
#
#
#
(
&
'
&
'
'
%
#
%
改革  
#
#
#
(
怎样改革和怎样评价改革这样一个事关中国 大泛滥和造神运动的大普及  
%
何去何从的主题  
#
因此很有认真回顾和重新解读的 神运动中  
#
#
必要  
%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
&
'
&句句是真理'(&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
真理标准问题本来是 句顶一万句  
'
#
到上世纪F)年代中后期  
一个早已取得共识的话题  
的进程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理论观点所不同的是#&文化大革命'  
的基本观点早为大家所熟悉 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 理论是以政治和权力为载体  
国情出发所走出的独特革命道路更使这一观点深 迅速冲出书斋  
入人心 即使在中苏两党的争论中  
%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  
&
两个凡是  
'
#
就是这一运动在思想领  
与历史上唯心主义  
中的唯心主义  
利用全民的朴素情感  
#
完成了从理论观点到政治主张从哲  
我们也曾明确 学思潮到社会思潮的转变 伴随着这一转变大多  
#
经过延安整风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活 域所形成的唯心主义理论成果  
%
#
%
#
#
#
(
%
#
%
#
收稿日期!())*E)*EBB  
高林远!B+"A$"#  
作者简介  
!
#
四川仁寿人  
#
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
教授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数人对真理标准的认识日见模糊  
#
直至最终滑向唯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速成为中国社会的共同选  
但是改革开放作为一项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  
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亦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那么在理论需要实践来  
但在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首先在中央 检验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的这样一个关系逻辑中  
#
一种意见 究竟那一种理论是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又成为  
继续 人们争论的话题  
对立意见则主张彻  
心主义的泥潭  
%
%
#
#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后  
#
#
#
发展问题  
%
#
(
领导高层就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  
%
主张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指导  
#
%
&
文化大革命那一套来发展  
'
#
发生在上世纪*)年代和+)年代初期的这场争  
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及其实践即 论  
#
直接影响着改革开放具体政策和措施的选择和  
制定 因为与真理标准讨论不同的是真理标准问  
这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国 题的讨论是从意识形态出发所要解决的是实践和  
但实质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 理论的一般关系问题而姓 问题的争论  
因为争论的双方在为自己的政治主 直接涉及的是改革操作层面的问题所要解决的是  
而在对 具体的改革政策违不违背一般原理的问题 或者  
待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这一具体对象时 前一次讨论解决的是理论需要不需要用实践来  
双方意见却尖锐对立赞成者认为这一理论是真理 检验的问题而这次争论要解决的是评价实践本身  
必须坚持反对者则认为这一理论是谬误必须彻底 的是非标准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理论界形成了两  
否定 这样争论就自然涉及到了一个必须回答的 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哲学问题究竟什么是真理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两种观点都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什么 因此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我国何去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但是在什么是社  
何从的不同政治主张而引发的思想观念大交锋  
可以看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要解决理论和实践的本位问题而在政治上却是要  
回答中国要不要通过改革另寻发展道路的问题  
这场争论中双方都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以马克 度上  
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为依据来阐述自己的立场和 性和按劳分配的公平性  
观点 是以极左意识形态来解 则的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改革  
读经典而改革倡导者则是要拨开极左迷雾恢复马 革就是资本主义复辟 根据这些原则  
克思主义经典的本来面目 所以双方都以马克思 开放中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都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对真理标准进行了各自的诠释和 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化改革以及允许生产要  
这场争论最终以改革倡导者的全面胜利而结 素参与分配等都被视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改革派理论家则认为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导实践的理论必须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  
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  
人们得以从唯心主 分配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改革就是对社会  
重新用理性的眼光来审 主义本质特征的再探索 因此在探索中决不能用  
这场讨论最终直接导致了在政治上 固有的而且被实践证明是不合适宜的理论来束缚改  
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以及文化大革命的 革实践 而保守派理论家则针锋相对认为改革是  
彻底否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背离社会主义主义方向  
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门 的改革就是资本主义复辟 因此对改革的具体政  
关于姓 策和措施必须首先弄清其究竟是姓 还是姓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唯一标准的广泛共识改革开放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  
&
文化大革命'#重新开拓中国的发展道路  
%
%
#
从形式上看  
#
#
理念的分歧  
#
#
&
'
姓资  
&
'
#
真理观的交锋  
%
#
张寻找理论依据时都声称自己在坚持真理  
#
%
#
#
#
#
#
%
#
%
#
%
)
#
#
%
#
%
%
会主义问题上则形成了保守派理论家和改革派理  
#
#
#
在哲学层面是 论家两大阵营  
%
#
保守派理论家认为  
#
改革开放要坚持但社会主  
具体到经济制  
计划经济的优越  
他们认为坚持了这些原  
背离这些原则的改  
他们对改革  
#
%
在 义基本原则不能变  
#
而其所讲的原则  
#
#
#
#
就是坚持公有经济的纯洁性  
(
%
#
%
不同的是#&文革派  
'
#
#
#
%
#
%
#
#
主义继承者自居  
#
(
解读  
%
#
%
*
B+  
%
#
#
但指  
新中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  
&
%
一标准  
'
观点的重新确立  
#
是当代中国的一场伟大的 国建国几十年的实践证明  
#
(
思想解放运动  
义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  
视我们的过去  
%
经过这场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的争论  
达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  
走自己的路建设  
& '  
*
(+  
#
& '%  
#
#
#
可见  
#
争论双方的焦点在于  
#
A
!
!
!
高林远 改革开放!)年三次思想交锋的回顾与启示  
义和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和指导改革  
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代政治伟人邓小平的南方 败和社会分配不公  
谈话对此一锤定音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此他们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政治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改革进程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基础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评价改革政策和措施 和上层建筑通过政治民主化来强化对政府权力的  
是非曲直的具体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监督与制约断绝政治权力与市场经济的联姻之路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 而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路径上这部分人中又有  
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 三种不同的主张  
一种人主张政治改革渐进推进 其理由是  
传统社会主义 会的改革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保障  
经济观念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所取代中国正 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社会  
式步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 更需要相对安定的政治秩序来稳定和维护社会的运  
关于改革成败的争论 因此政治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应通过扩大公民  
的争论最终在社会形成了改革是 的政治权力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来逐步完  
标准来评价的统一认识 这一认 成政治民主化进程  
为改革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舆论 另一种意见则主张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来改造  
许多改革措施得以在不要问姓 在他们看来遏止腐败的根本途  
先试一试再说的名义下迅速实施 中国市场化改 径是加大对政府权力的制约而制约政府权力的有  
革的历史进程因此而加快推进 效办法不是靠政府官员的廉洁自律和政府内部的自  
迅速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走 我监督而是从政府外部建立起一套互相制约的制  
一方面改革步入深水区涉及 度体系 西方国家三权分离的政治体系就是一种  
改革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已被 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  
举步维艰的局面所取代另一方面原有改革所积累 还有一种人则推崇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其理由  
起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一 是经济上追求公平政治上追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  
的 题中应有之义而经济上的公平首先需要政治上的  
思想舆论环境已经给改革提供了十多年的实验机 民主来保障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  
现在是到了全面审视和检讨改革得失成败的时 此民主社会主义是我国政治改革的必由之路  
候了 于是 一场关于改革得失成 总之在这部分人看来过去进行的经济改革尽  
败的大争论在中国迅速展开 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体是成功的现实社会中  
与前两次争论不同的是 而是政治改革  
家之间的哲学对话也不是理论家之间的口舌之争  
而是一场由社会现实问题引发的全民大讨论 当今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经  
场争论中争论各方都从三个有利于 因为市场化改革坚持的是效  
对中国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检验和评价 鼓励和放纵强者对弱者的掠夺形成  
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 弱者愈弱的社会生态环境由此必然产  
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社会公平缺失 因此解决社会不公必须  
大家都想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探索这些问题的 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从根本上扭转改革的市  
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时则存在尖锐的分歧 场化取向 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群中又存在着几种  
一些人认为社会不公和腐败横行根源在于政 不同的情况  
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政治民主进程落后于经济 一种是在改革中失利的弱势群体他们对现实  
民主进程这种局面使不受监督的垄断权力随时可 的不满和对改革的置疑不是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引  
以通过合法途径进入经济领域寻租或者假借国家 致的意见相左而是因利益受损而引发的利益诉求  
,
就在双方 和全局名义为单位和集团捞取好处  
#
由此造成了腐  
#
#
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
%
#
#
#
&
#
#
#
#
*
!+!F!  
#
'
-
#
&
#
%
#
#
#
%
*
!+!F(  
'
%
这场争论以邓小平  
&
社会主义本质论  
'
%
)
&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暂告结束  
'
#
#
#
#
%
!
%
#
#
&
'
&
'
#
非用  
识的形成  
环境  
&
三个有利于  
'
%
%
#
#
&
.
/
.
/# 中国的政治体制  
%
#
'
%
#
%
(B世纪初期  
#
#
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
#
#
%
&
'
#
%
-
#
%
%
#
#
(
些人提出#&不要问姓  
.
/
.
/#先试一试再说  
'
#
#
%
#
%
#
())G年左右  
#
#
#
%
#
#
#
这次争论既不是政治 许多问题不是经济改革本身造成的  
#
#
#
滞后的结果  
%
%
在这  
相反观点则认为  
#
#
&
'
的标准出发  
#
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  
%
%
大家都承 率和竞争原则  
#
#
#
&
'
#
现实社会的确存在着许 了强者愈强  
(
#
#
#
腐败愈演愈 生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  
%
#
%
#
#
#
%
%
#
#
%
#
#
#
#
#
#
%
F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另一种是以弱势群体代言人身份出现的青年 传统理论的束缚  
他们出于对底层群众的同情努力仗义执言大 必然的选择必须尽快迈开步伐  
声疾呼维护社会公正 但是他们在分析社会不公 是新事物没有经验和理论可资借鉴  
产生的原因时不是以历史和实践的眼光来看待改 一步 所以用传统理论来束缚改革手脚是不合适  
而是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来质疑改革把现实 宜的因争论而导致对改革的延误更是不可取的  
社会的全部问题都归结为改革动摇了社会公平这一 正是基于此他提出了不争论的主张  
他们根本不了解改革起步的艰难和改革之路的 但是不争论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意见分歧  
艰辛喜欢用事后诸葛亮式的智慧去评判和指责过 意味着在政治强人时代人们出于对权威的敬畏而  
去的一切却提不出任何可行的解决办法 暂时沉默 但一有机会人们总是会利用政治权威  
否定改革的第三个群体是少数计划经济体制的 所许可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政治权威则会  
拥护者 这些人表面上也是以弱势群体代言人自 巧妙地借助争论通过对争论进行总结和归纳来阐  
以群众不满情绪为依据来质疑改革 进而达到统一思想凝聚民意  
他们是从极左意识形态出发 如果没有  
措施开始到进而全盘否定改革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  
他们认为 问题的  
政策措施正不正确 也就不会催生出  
就是错误的 因此  
济时代去 至于回归计划经济的具体路径  
为最好是通过搞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形式来实现 所以  
来团结人心  
三次思想交锋的启示 第二公众对争论的参与度折射出政治的民主  
改革开放!)年来发生的三次思想交锋和观点 化程度因此政治民主建设必须保证公众对热点问  
不仅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关键时期为改革开 题的话语权  
放提供了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也为我国进一 解读三次大争论  
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从三次争论的参与者来看  
第一不允许争论并不表示不存在争论政治决 英到理论精英最后向普通民众的扩展过程  
策者必须善于利用争论来统一思想集中民意 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基本一致在开展真理标准  
如前所述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 问题讨论时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走出文化大革  
不争论的主张但实际上 的阴霾政治上的威权主义和经济上的计划经济  
历史进程中争论几乎是与改革形影不离 每一项 仍处于主宰地位 对于事关中国何去何从这样的国  
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观点争论 家大事一般的理论家和普通民众是绝对没有资格  
争论是人们互相学习的一种必 去评说的 因此第一次大争论其实是高层政治精  
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重要方法 英之间开展的一场政治辩论 第二次大争论是在改  
就不会形成诸子 革开放的进程中展开的 这时社会的主要任务是  
没有文艺复兴时代的学术争 破除计划经济加速向市场经济迈进 经济民主化  
邓小平当年 进程的推进必然将政治民主化提上议事日程与此  
决不意味着邓小平不懂得争 相适应计划经济时期的威权主义政治逐步向市场  
论对于把握真理的重要性而是他基于对当时争论 经济的民主政治方向转变社会的思想和舆论环境  
的复杂性和改革的紧迫性判断所提出的一项政治主 变得相对宽松 同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又是理论  
因为当时发生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用什么 和改革实践的关系问题这就为那些具有专业背景  
理论来指导改革这一点上 保守派理论家坚持要用 的理论工作者提供了说话的机会和舞台由此引发  
传统的理论来束缚改革改革派理论家则坚持摆脱 了以理论工作者为主体的第二次大争论 第三次大  
%
而在邓小平看来  
但另一方面  
只能走一步看  
#
一方面  
#
改革是  
#
#
#
#
#
#
改革  
%
#
#
#
#
%
#
#
#
#
%
#
&
'
%
#
#
#
它只  
#
#
#
%
%
#
#
%
#
#
#
但实质上  
#
述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
(
#
从质疑改革具体政策 的目的  
%
三次思想大交锋的实践也证明  
)
%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就不会形成  
没有姓社姓  
#
&
#
当今社会全部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改革的 的唯一标准  
'
的社会共识  
-
&
'
& '  
#
而在于选择改革这条道路本身 争论  
他们主张停止改革回到计划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他们认 置疑同样也不会催生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真理越辨越明政治领导人必须善于利用争论  
整合民意  
#
就不会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
#
-
没有()))年以后对改革的  
%
#
#
%
&
'
#
#
*
G+  
计划经济的复归  
%
#
%
!
#
#
争论  
#
%
#
#
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这  
存在一个由政治精  
这也与  
#
%
就是  
#
#
#
#
%
#
%
#
#
#
#
&
#
#
在中国改革开放!)年的 命  
'
#
#
%
%
#
和思想交锋  
%
本来  
#
%
#
要渠道  
#
(
%
%
可以说  
#
没有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
%
#
百家百花争妍的局面  
-
#
%
提出  
#
也就不会形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  
%
#
&
不争论  
'
的主张  
#
#
#
#
%
#
%
#
#
%
#
#
%
*
!
!
!
高林远 改革开放!)年三次思想交锋的回顾与启示  
争论则发生在计划经济完全解体的进程中  
由政治精英推动的改革变成了由社会力量共同推动 锐激化的时候  
的改革与此相适应由战争年代造成的政治强人所 争论形成一个可以开展对话的交流平台  
主导的威权政治进一步向由党内民主选举的由常人 同意见相互妥协达成一个各方都可接受的共识  
所主导的民主政治转化政治权力中心不再是真理 但若社会矛盾凸现不同政治诉求尖锐对立争辩各  
中心政治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宽松 再加上 方就难以形成交流的对话平台 这时不同的政治  
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 诉求就会急速的向各自的极端方向发展从而演变  
切相关的问题这就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参与讨论的 成两种极端偏激的思潮 这种思潮会直接撕裂现实  
话语权于是一场以网络为载体以普通民众为主 社会是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的最大隐患 对中国  
体的大讨论由此展开 因此公众对争论的参与程 来说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具有哑铃型社会的典型  
度折射出政治的民主化程度因此政治民主建设必 特征即中间阶级力量薄弱权贵人数虽少但势力强  
须保证公众对热点问题的话语权 农民人数众多但势力弱小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  
和右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维 矛盾最容易激化政治诉求也容易趋于极端 因此  
#
必须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 必须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  
的根本途径是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的根本途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  
三次大争论都是人们基于自己不同的社会背 改革观妥善处理各种群体的利益关系防止社会矛  
景和不同的价值观对社会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的解 盾激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这时  
#
读或提出的政治诉求  
这些不同的解读和诉求往往会通过  
最后使不  
%
当社会矛盾不明显或没有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  
'
#
因此  
#
#
%
护社会稳定  
右防  
#
#
&
'#而反 维护社会稳定  
反右防  
#
#
&
左 而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B+参见  
)
沈宝祥  
)
尹永钦  
&
真理标准讨论始末*H+&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B++F&  
$())G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H+&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G&  
人民出版社#B++!&  
中国经济出版社#())A&  
*
(+参见  
#
杨峥晖  
&
巨变#B+F*  
*
!+邓小平文选  
)
第三卷*H+&北京  
)
*
G+参见  
)
刘贻清  
#
张勤德  
&
刘国光旋风实录*H+&北京  
)
)
"#$%&'"(#)*+,*-./0#"*1"*# 20$""3+"%-%/.()-4%*5$%*#)#.%*&  
!
.
*#0"!)6")$&%5#0"!"5%$1)*+7'"*.*/  
IDJK3/E<-0/  
!
2345-0/'$.60%7/389.:3;#L59/>-#2345-0/AB))A*#L53/0"  
< M  
8
9&#$)(#)N/;59!)<90.::3/493;:-/>9.;0O3/M;59.91$.6E0/>E$?9/3/M?$%34<#L53/09P?9.3E  
/49:;5.99$44-..9/49:$13>9$%$M340%4$/1.$/;0;3$/:0/>839Q?$3/;>9@0;9:#/069%<;59>3:4-:E  
3$/0@$-;;594.3;9.3$/$1;.-;5#;59>9@0;90@$-;Q59;59.3;3::$430%3:6$.40?3;0%3:60/>;59>9E  
0;90@$-;Q59;59.;59.91$.63::-449::1-%$.103%9>&D%;5$-M5;59<$44-.0M03/:;>3119.9/;53:E  
$.340%@04OM.$-/>Q3;5>3119.9/;1$4-:9:0/>190;-.9:#;59<0%%49/;9.$/04.-430%:-@R94;$1;59  
.39/;0;3$/$1L53/0":>989%$?69/;)Q59;59.$./$;;$.91$.6#5$Q;$.91$.60/>5$Q;$980%-0;9  
59.91$.6&N;3:;59.91$.9/949::0.<;$.9839Q0/>.93/;9.?.9;;596:9.3$-:%<&  
";<%$+&).91$.60/>$?9/3/M-3>9$%$M340%4$/1.$/;0;3$/-;.-;54.3;9.3$/3::-9-Q59;59.:$E  
30%3:6$.40?3;0%3:6-:-449::$.103%-.9$1;59.91$.6  
9
:
@
;
$
;
:
4
!
责任编辑  
"
李大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