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  
#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9:7@:/#)**+  
)
**+  
,,  
-%./01&%23456.10 (%/71&8049:/;4<=!3%541&354:05:;>?4<4%0"  
庆历  
%
&
太学新体新论  
!
!!兼论欧阳修对庆历"太学新体#的促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许  
瑶 丽  
# #,**#I,成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成都#,**"E"  
A
A
!
AA摘要  
!
学界通常认为北宋  
实际是科场文章的流弊  
所作的 应天以实不以文赋  
赋者规谏之文也 观念的忠实贯彻者  
抑了古文的 精神在科场文章中的发扬  
关键词 张方平庆历新政  
(
太学体  
)
是一种以  
(
奇涩险怪  
)
为主要特征的古文  
的形成与庆历科举新政有密切关联  
的形成 被张方平指认应当承担责任的石介  
!
太学新体 主要针对的是形式逾制的科举程文  
!
然而北宋庆历  
(
太学新体  
欧阳修庆历二年  
则是欧阳修  
客观上却阻  
)
反映的  
!
其中尤以律赋为代表" (太学新体  
则直接推动了  
张方平排抑  
"
)
!
+
,
(
太学新体  
)
"
(
!
)
"
(
)
!
(
载道)#(济世  
)
!
北宋$(太学新体)$欧阳修  
$
$
中图分类号!Q)*#F)A文献标志码!CA文章编号!,***D"!,"%)**+&*#D*,*GD*E  
AA  
AA北宋时期的  
(
太学体  
)
有庆历  
(
太学新体  
)
与嘉 以  
(
奇涩险怪  
)
为主要特征的古文并将其与北宋古  
肯定了张方平欧阳修对文风  
&
然而朱刚先生近来研究指出  
#
(
太学体  
问题对此已有清楚的分析  
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太学体  
太学新体研究最为深入的当属祝尚书先生的  
太学体新论 一文祝先生也认定 太学新体  
是指 一类的古文 但笔者在细读相关文献材  
料时发现庆历 太学新体 所指称的对象中  
最具 成当年的贡举评卷工作后  
代表性的文体似应是科场律赋  
而不是学者们通常 求诫励天下举人文章 在这份奏章中  
认为的古文 而且 太学新体 的形成与庆历学风 时以 为特征的科场文章称  
有密切联系欧阳修则直接推动了 太学新体  
的形 为  
太学新体)#并简要陈述了这种文体的源流所自  
张方平打击 太学新体 然而细读张方平的这份奏章我们却  
举范围内而缺乏文学上的导风引流的意义  
张方平批评的 太学新体 很明显包括了  
论三种科场文章  
)
之别  
#
朱刚先生.(太学体  
)
及其周边诸 文运动进程联系起来  
#
!
/
%
然而迄今为止  
是一种古文  
#
学者 流向的引导之功  
%
#
(
)
#
对庆历 庆历  
(
太学新体 与嘉祐  
,+  
那么此前关于  
)
(
太学体 之间并无直接的  
)
*
(
)
.
北 承继关系  
断也有必要重新审视  
庆历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即以贡院的名义上奏  
张方平将当  
怪诞诋讪)&(流荡猥烦  
( )  
(
#
(
太学体 就是古文的判  
)
(
)
/
#
(
)
%
(
)
%
#
张方平在协助孙抃完  
#
(
)
#
# #  
#
%
#
%
(
)
#
(
)
%
(
)
的意义更多地限于科 及具体表现  
%
#
#
%
不难发现  
律赋  
#
(
)
A%太学新体  
&
的代表文体是律赋  
究竟指的是什么  
&
&
'
关于  
(
太学体  
)
#
自曾枣庄先生  
太学体  
AA今贡院考试诸进士  
!
太学新体  
而每句有十六  
论有一千二百字以上策有置所问而妄肆胸臆  
!
间复有之  
十八字者  
!
$
!
.
北宋古文运动的曲折过程  
&
/
指出嘉祐  
&
祝尚书诸先生相继有  
(
)
其赋至八百字已上  
!
#
一种古文后  
(
#
葛晓音  
)
文章对太学体作出辨析  
东英寿  
#
$
-
).,,*I  
!
)*  
都认为太学体 是一种  
( )  
条陈他事者  
"
收稿日期!)**+D*#D*"  
许瑶丽!,EG"$"#  
作者简介  
!
#
四川简阳人  
#
博士研究生  
#
编辑  
%
,
*G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其中  
陈述也较论  
中的代表性地位  
三场第一场诗  
平按这样的顺序来陈述也许并无轻重之意  
者注意到  
故下诏书册  
#
律赋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  
#
对其具体特征的 赋  
0
依自来格式考定1#而对策  
&
#
似乎有所更改  
某些士子的怪僻文风得以乘机而入一变  
但是北宋熙宁三年以前省试 传统的体式故称之为  
0 /  
变体1%)(.积善成德论  
第二场论第三场策所以张方 言切规谏  
但是笔 政治 改变了论题的惯有作法  
%
&
策为多这似乎显示了律赋在  
#
(
太学新 殆由于此  
#
#
)
%
#
#
&
#
#
#
0
#冀以感寤人主1#盖它能紧密联系时事  
故有 变体 之  
# 0 1  
朝廷在景祐元年殿试前强调了要对  
论精研考校但并没有对其格式作出变改倒是  
允许不依次押官韵  
宋太宗下诏 自今广文馆及  
并以平侧依次用  
而景祐元年  
则明文放松了对这一施行了五十多年的定规的执  
在载录杨 行这是非常明确而且难得的变化 事实上早在  
%
#
*
I+G!  
#
张方平在上奏中还说'(朝廷恶其然也  
#
罕能自 策  
%) 的确#  
#
丁宁诫励  
#
而学者乐于放逸  
#
& #  
#
*
)+,,*I  
#
)*  
%)  
也就是说  
#
在张方平之前  
#
朝廷已有 对律赋的格式要求有所松动  
#
%
诏书诫励  
院的杨察之请下诏  
%
的确在庆历五年三月  
#
#
朝廷应时权判贡 自太平兴国三年九月  
#
(
"
(
科场旧条)(一切无易) #将庆 诸州府  
&
礼部试进士律赋  
#
*
!+  
,E  
历新政中  
(
(
精贡举  
)
的相关举措通通废止  
#
并对举人 韵  
策论即以激讦肆意为工  
续资治通鉴长编  
)
#
考官出题官韵必定四平四仄  
#
诗赋即以汗漫无体为高  
#
)
提出严厉批评  
%
李焘  
.
/
#
#
%
#
察该奏疏后又注云'(本志又于此诏后书张方平知 天圣五年正月朝廷已诏'(贡院将来考试进士  
不得  
*"+I)#E  
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  
朝廷又有诏'(自今试人  
#
*
!+  
,#I  
#
请下诏戒辞赋新体%) 李焘将张方平所指 只于诗赋进退等第  
斥的太学新体径称为 就在两年后  
辞赋新体)#这说明在李焘 但是  
看来当时的科场律赋是最能代表  
舍人院试诗赋如旧制)#原因是  
的文体张方平批驳的也主要是律赋  
李焘是南宋人他的理解也许不够准确  
七年范祖禹上奏亦云  
#
(
)
(
#
#
#
令学  
#
(
太学新体  
而非论  
但哲宗元祐  
)
特征 士  
&
(
近岁所试策  
&
*
!+  
,*G  
#
#
&
%
论其文汗漫难考也 而景祐元年又重申  
(兼考策论)#说明在仁宗朝前期#  
关于进士科考试  
#
科目的轻重轩轾是热议的话题支持诗赋与支持策  
难分胜负 缘此似不能将  
积善成德论 认定为  
房心为明  
变体  
#
)
%
#
#
'
AA往时开封举人路授倡为长赋  
!
几千言  
!
但为 论的两股力量此消彼长  
#
%
#
浮辞  
!
不求典要  
!
当时能文者往往效之得张方 景祐元年张唐卿所作的 变  
平摈斥而其文遂正 嘉祐初刘几辈喜为怪僻 的代表因为张唐卿在殿试中还作了  
得欧阳修革去而其风复雅 堂赋  
这恐怕是最早将张方平与欧阳修扭转太学文风事件 的代表  
并置的文献了 范祖禹说得非常清楚张方平摈斥  
的是长赋而开封举人路授则是擅作长篇律赋的代 的争论日益激烈  
表人物其赋的特征与张方平所指责的律赋特征亦 赋定去留高下的传统  
相当一致 作为官方文书想来对于本朝事实的表 见隋唐以来以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述应当是严谨的 其实去留专在诗  
史王平又请赋毋得过四百字 去留专决于诗赋的情况直到熙宁前  
太学新体者关注的焦点 朝廷  
祝尚书先生据张方平的上书 策以  
即便是在仁宗  
!
.
/
(
"
!
)
#
.
-
!.  
IG)  
!
"
/
.
和气致祥诗/#它们亦有可能成为  
(
)
%
%
#
#
尽管在仁宗朝关于诗赋策论孰重孰轻  
#
&
&
&
#
#
但在科场评卷时仍然遵行着以诗  
#
#
% 庆历初蔡襄上奏云'(臣伏  
迄今以为永制  
# #  
%
#
&
%
而且就在张方平上书之后#(御 进士虽通试诗  
&
&
&
#
&
*
!+  
,"+  
*#+,*E*  
#
)!  
)
#足见律赋才是 赋%)  
后才有所改变#,*#+  
(
)
%
#孙觉上奏'(近岁以来#  
的 务以经术材识收揽天下之士有司往往阴考论  
# &  
#
(
太学新体  
)
*
G+I!!  
#
,#"  
形成过程归纳为'(一是景祐元年的科举考试  
#
这是 定去留  
#
不专决于诗  
有司也只能  
&
%)  
起点  
,
二是  
0
尔来  
1
的滋生蔓延  
,
三是太学建立之后 朝末年  
的正式出笼  
#
(
阴考策  
&论以定去留)#而不是  
以庆历二年的状元杨寘为例晁说之  
#
范镇并论 国家之初尚诗赋  
士各精于诗赋 如宋祁 杨寘 范镇各擅体  
所谓  
不得遗 前期进士科以诗赋定去留的情况  
*
石介的作用  
#
0
太学体  
1
#
也是它的极 公然行之  
%
*
I+G)  
盛时期%) 并引用了景祐元年殿试之前颁下的一 将其赋与宋祁  
&
#
(
#
份诏书  
#
其文云  
'
#
&
&
*
++,,,+  
#
,
AA贡院所试进士  
!
除诗  
论亦仰精研考校  
赋如欲不依次押官韵者听  
祝先生认为'(从上引三月一日的诏书可以看出  
#
赋依自来格式考定 制  
如词理可采  
)
%
(国家之初尚诗赋)#系指北宋  
%
宋祁为天圣二年  
范镇为景祐五年的省元与杨寘一样精  
王铚默记载杨寘中状元的始末云  
!
其策  
#
!
!
-
".I)G*  
,
"
"
的准状元  
诗 于科场律赋  
#
#
#
%
.
/
'
,
*+  
AA  
许瑶丽  
A
庆历  
(
太学新体  
)
新论$$$兼论欧阳修对庆历  
(
太学新体的促进  
)
-
AA庆历三年 御试进士  
!
时晏元献为枢密使  
避亲勾当三班院  
未放榜间将 到景祐元年这其中的矛盾之处需结合庆历新政前  
后的政治思想大背景来解释  
& %  
见寘之赋己 庆历五年三月  
而寘试罢 科举条制的三项不便  
!
同样是对庆历太学文风的批评杨察明确将庆  
#
杨察  
察之弟寘时就试毕  
先宣示两府  
晏公己之高下焉  
考定第四人  
与酒徒饮酒肆  
!
晏婿也  
!
时自知制诰  
!
!
"
历二年作为文风变改的起点而张方平却将其上溯  
#
!
负魁天下望  
!
!
#
!
上十人卷子  
!
寘因以小赋求察  
!
"
晏公明日入对  
!
#
权判贡院的杨察上奏历数庆历  
#
!
出以语察  
!
之察以报寘  
"
'
第一  
第二  
律赋仿唐人赋体  
晏殊由于事前已知悉杨寘赋卷的内 不限字数致律赋汗漫无体 杨察对当时国子监文风  
所以借入对的机会翻看试卷发现杨寘赋已考定 的表述虽然用词与张方平略有不同但其意思完全  
便立即出来告诉杨寘的哥哥杨察足见直 一致总结其来就是两点一是汗漫无体流荡猥烦  
殿试仍然是以律赋 即所谓的 不限联数不限句数  
否则晏殊应该再探明杨 百字已上而每句有十六十八字者  
此就形式而言二是激讦  
策论虽有问目 其间敷对 多挟他  
条陈他  
因此可以断定杨  
都是指当时流行于太  
国子  
策论即以激讦肆意为  
#
乡试行保举法滋生请托  
省试先策论后诗赋致  
# &  
不限联数  
!
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 之风与避责敷衍之行  
,
-
E.,*!+  
!
卷下  
卫子夺吾状元矣1)  
考校时难以升黜  
,
第三  
#
#
#
(
小赋  
)
即律赋  
#
%
#
#
#
为第四名  
#
#
#
'
&
#
*
!+  
#(其赋至八  
#
论有一千二百  
诋讪  
,#I  
到庆历科举改革呼之欲出之时  
定等第高下而毫无松动的  
寘诗论的成绩方能得出结论  
象在十余年前的景祐元年殿试会以  
考定状元 而且考察景祐元年诏书的措词  
论亦仰精研考校如词理可采  
不得遗落)#意 事  
在提示考校者兼顾策论其重点在于  
(不得遗落)# 二人所指斥的对象是相同的#  
这与直接凭某人策论优异就将其考在第一是有相当 学的特定文风  
%
杨察文末又谓'(自二年以来  
#
(
&
)
#
#
&
*
)+,,*I  
#
)*  
&
#
%
由此  
#
我们很难想 字以上  
之精粗来 即所谓  
,#I  
其云 说  
)
#
,
&
#
(
)
(
#
#
*
!+  
# (策有置所问而妄肆胸臆#  
册卷  
)+,,*I # )*  
此就内容而论  
# %  
%
#
#
)
*
(
&
#
#
)
&
#
#
距离的  
书谒韩琦  
以进士为举首  
有名一时  
凭赋考中状元的实力  
期及南宋人往往羞于言及自己的科场程文  
又尤以律赋为甚大有 悔其少作 之意  
某人的科场律赋写得好也不是一种妥当的做法  
因此不仅宋代律赋留存较少  
寥可数与有宋三百年考赋的历史很不相称  
在张方平上奏以前关于诗  
经非常热烈但在科场的实际考校中  
着诗赋取士的旧制 梦溪笔谈  
四年也是据刘煇的 尧舜性之赋  
如果沈括之言不诬那么嘉祐中进士科还主要 须听读满五百日乃得解荐  
是考察应举者的律赋 崇 之所的状况一个月后石介任国子监直讲  
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 以古文 将太学之建 理解为庆历二年国子监立听读条例  
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  
而诗赋几至于熄%) 似乎更符合张方平的原意  
就是说策论真正在科场中占据中心地位  
祐以后  
其代表文体是律赋  
%
.
宋史  
/
载张唐卿  
(
少有学行  
#
年十七  
#
以 监生  
俱 工中外相传  
黄庠一 的起点为庆历二年  
也有 讲石介课诸生试所业  
太学之建  
而其中 杨察所言之庆历二年有两年的时间差  
#
诗赋即以汗漫无体为高  
#
*
!+  
,#I  
#
琦甚器之  
%
与黄庠  
&
杨寘自景祐以来  
能与杨寘  
#
#
#
愈远愈滥%)  
他所指的文风丕变  
*
,*+,!*EE  
#
有名一时%)  
&
%
张方平则称  
因其所好尚  
的庆历四年四月  
(
至太学之建  
#
这与  
#
#
想来其科场律赋的水平亦不俗  
#
#
#
#
而遂成风)#  
/
%
只是宋人  
#
尤其是北宋中后 为风气转捩在  
(
)
#
#
#
%
然而笔者检  
#
(
)
#
当然褒赞 索张方平  
.
乐全集/#发现他所言之太学  
#
其实就是  
#
%
国子监  
%
张方平在李宥墓志铭序中说'(!李肴  
"
#
#
就是相关的评述亦寥 典太学考 试  
#
皆首送杨寘  
杨寘乃庆历二年状元  
因此张方平此处之 太学 即国子监  
太学之建  
不过笔者注意到一个事实  
将其取在第一 那就是在庆历二年闰九月应王洙之请诏国子监生  
改变了国子监仅为寄应  
所以  
#
寘竟廷试第  
那时太学尚未  
但张方  
*
)+,,*I  
#
!E  
#
%
虽然 一%)  
#
#
&
&
&
论优劣的讨论已 建立  
#
(
)
%
#
#
仍然严格遵循 平奏状中明确指出为  
(
#
石介课诸生)#  
#
.
/
#
欧阳修嘉祐 明确指出是庆历四年  
%
#
.
/
#
#
.
#
#
#
#
故苏轼谓'(昔祖宗之朝  
#
#
#
%
#
#
,
自嘉祐以来  
#
(
)
*
,,+!*,  
#
#
#
否则我们很难想象#(  
0
&
#
还是在嘉 学新体  
)
能在不到一年 的时间里就成燎原之势  
%
%
综上可知  
#
张方平所摈斥的  
而不是大家习知的论  
(
太学新体)# 而且  
#
就在庆历四年十月石介便在 众人皆欲杀  
#
(
)
#
&
策类古 的危迫情势下离开京城  
#
其即使入主太学也仅只半  
#
%
年时间  
怕于理不通  
#
因此要将文风丕变的责任完全归诸石介恐  
A%太学新体  
&
与庆历二年  
%
所以  
#
杨察与张方平对  
(
太学新体 流  
)
,*E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行的时间实际上认识是一致的  
方平坐实了石介的责任而杨察则将责任归咎于庆  
历科举新制  
庆历二年对于庆历新政而言确乎是一个关键的 早期诗风的  
在这一年富弼两度出使辽国以强硬的态度 别具只眼但指认欧阳修对  
拒绝了辽朝要求退还关南十县的无理要求取得了 律赋的影响还有更直接的依据  
对辽外交的重大胜利 范仲淹建立大顺城巩固了 庆历二年二月当时任集贤校理的欧阳修在获  
对西夏的边防线 欧阳修正月任别头试考官三月 知殿试的赋题为应天以实不以文 随即拟赋一  
进献 关于进赋的原因欧阳修在状  
#
所不同的仅只是张 诗  
&
&
&
"
有间接甚至直接的影响  
#
对仁宗时期  
#
!
尤其是庆历年间到嘉祐初  
"
日益兴盛的怪异思潮  
*
,)+,*I  
%
起到过推波助澜作用%) 吕先生论证了欧阳修  
(
奇险  
)
对庆历  
(
太学新体  
)
的影响  
#
可谓  
时期  
#
#
#
#
(
太学新体)#尤其是对  
#
%
%
#
#
%
#
(
)
#
.
拟御试庆天以实不以文赋/#四月差同知礼 篇并上呈仁宗皇帝  
%
#
%
而就在这年秋天  
国子监直讲开始了他的国学教员生活  
仁宗任命为谏官的王素  
#
石介受杜衍的再次推荐  
#
担任 文中有清楚的说明  
'
#
%
而即将被  
AA臣伏睹今月十三日御试  
+
应天以实不以  
中外群臣皆欢然以谓至明  
有小心翼翼事天之意 盖自四年来天灾  
故陛下欲修应天以实之事 时谓出题以  
询多士而求其直言 外议皆称自来科场只是  
考试进士文辞但取空言无益时事 亦有人君  
能上思天戒广求规谏以为试题者此乃自有殿  
试以来数百年间最美之事独见于陛下 然臣  
窃虑远方贡士乍对天威又迫三题不能尽其说  
以副陛下之意 臣忝列书林粗知文字学浅文  
不自揆度谨拟御题撰成赋一首 不敢广列  
前事但直言当今要务皆陛下所欲闻者 臣闻  
古者圣帝明王皆不免天降灾异  
则变灾为福永享无穷之休  
其赋一首谨随状上进  
应天以实不以文一语出自西汉末贤相王嘉之口  
这些新兴的观念不 汉哀帝时息夫躬借天象言灾异挑动干戈针对此  
应天以实不  
况于上天神明而可欺  
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觉悟反正推诚  
应天以实  
之意  
体味出了仁宗广求  
同时又担心贡士们碍于种种原因  
辜负了皇帝的一片求言若渴之心所以  
破例重操旧业拟赋一首进呈 欧阳修在状文中申  
欧阳修对奇险风格的矛盾态 明此赋不敢广列前事  
了解律赋做法的人都知道  
以古证今是律赋写作的基本方法宋人郑起  
声律关键 谓作律赋有 择事  
#
庆历二年也正同判国子监  
%
,
!
题目初出  
!
!
此时关于科举变革的议论也已成为朝廷议政的焦  
至圣  
频见  
!
"
!
1
#
庆历二年二月  
#
富弼上言论  
因诏罢殿试  
(
省试有三长  
虽三日后即诏复殿试  
闰九月应天  
#
殿试  
!
"
*
!+  
,!"  
有三短  
如旧  
)
#
#
!
"
!
#
但开启了贡举制度改革的先声  
%
#
!
!
"
章阁侍讲王洙之请#(诏国子监生自今须听读满五  
!
!
*
!+  
,!G  
百日  
场罢日  
客观上也为石介等国学教员们发挥其影响创造了条  
#
乃得解荐  
)
%
这改变了国子监此前  
(
!
!
"
*
"+),GG  
#
则生徒散归  
#
讲官依席  
)
的散漫状态  
#
!
!
"
!
!
%
!
!
"
此间  
#
不仅富弼欧修蔡襄  
&
&
&
王珪等连连上章  
就连被石介目为  
论通考以定去  
关于兴建学校先策  
放松律赋的声律要求去封弥誊录等问  
显然  
那些正准备参加贡举考试 事  
的举子无疑对此是最为关注的而举子聚集的国子 以文  
监当然更是得风气之先 所以尽管科举新制在庆 哉  
历四年才正式颁布但新制的实际影响早已发生 行善  
因而杨察认为庆历二年是国子监风气转关之时并非 不以文  
妄言 事实上庆历二年欧阳修进呈 拟御试应天 阳修透过皇帝亲拟的殿试题目  
以实不以文赋对于太学新体 的风靡比石介任国 规谏的用意  
子监直讲更具指导性意义 能畅所欲言  
欧阳修对 太学新体  
吕肖奂先生  
!
!
"
*
G+I!!  
#
,#I# ,#"  
推动科举变革  
#
(
!
!
惟能修德修  
臣不胜大愿  
)
的夏竦也有奏章  
#
请诗  
&
&
&
!
!
" !  
*
G+I!!  
#
,#I  
-,!.  
GI  
%
在这些奏章中  
#
#
!
"
&
后诗赋  
#
#
&
(
)
#
题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
#
#
#
#
会仅仅只停留在朝堂上  
#
#
王嘉指出'(臣闻动民以行不以言  
#
#
%
下民微细  
#
犹不可诈  
#
%
#
3
天之见异  
#
#
#
*
,I+),+I  
#
%
#
民心说而天意得矣%) 仁宗以  
推诚行善  
(
)
为题  
#
正有  
(
觉悟反正  
#
)
#
%
#
.
#
/
(
)
%
#
%
#
#
A
%
&
形成的推动  
#
%
.
(
#
但直言当今要务)#这是一  
$$$兼论其对太学体形成的影响  
/
一文指出'(庆 个非常重要的表白  
%
#
历时期正是  
修盛赞石介对太学的贡献  
一时期他对奇险诗风的推崇  
诗歌创作无疑对当时日益怪异的  
0
太学体  
1
形成并逐渐兴盛的时期  
#
欧阳 经据典  
&
#
#
肯定石介的文章  
#
加上这 潜  
.
/
(
五诀)#  
(
)
居第  
*
,"+,G,G #,*  
&
他的一些效仿韩孟的 三  
#
所以李调元总结唐宋律赋特征时说  
'
*
,#+,G,"  
##G,  
#
0
太学体1!包括  
(
唐人雅善言情  
#
宋人则极讲使事%)  
可见  
,
,*  
AA  
许瑶丽  
A
庆历  
(
太学新体  
)
新论$$$兼论欧阳修对庆历  
(
太学新体的促进  
)
(
广列前事  
郑重申言要放弃这一传统  
弃旧习惯对律赋进行改造  
)
是宋律赋最突出的特征 但效果上往往是 不讽反  
表明了他是有意识地摒 劝)#欧赋颠覆了律赋但为 #  
空言之文 的陈说以  
试引其文中数段以证 讽谏精神支起了律赋的脊梁 甚尔欧阳修 应天  
以实不以文赋的第八韵就是一个标准的奏疏的结  
则当频见于众灾 不问直言之狂斐 惟冀愚  
臣请述当今 衷之可采苟避诛夷而则岂 盖赋者古人规谏之文  
至如阳能和阴则雨降  
臣故敢上干于旒扆%) 若将将欧赋与韩琦  
%
而欧阳修却 一)&(曲终奏雅  
)
的传统  
#
(
#
(
)
#
#
(
)
%
.
'
/
AA若国家有阙失之政  
!
$
欲人 '(臣生逢纳谏之圣明  
#
%
主知戎惧之心  
之所为引近事而为证  
若岁大旱  
不侵阳则地静  
!
所以保安于万乘  
"
#
6
#
*
,!+  
GI  
!
"
!
&
并州地震后所作的奏章 并读  
#
欧赋简直就是一篇有韵之奏疏  
初期不免杂有衰陋之气但自景祐以后  
2
!
则阳不和阴而可推$3去年大旱"4籍在景祐四年沂州  
则阴干于阳而可知  
&
!
若地频动  
!
"
%
北宋律赋上承五  
3
去年河东地频动"4又如黑者阴之色  
!
晦者阴 代  
#
#
# &  
以宋祁  
之时  
"
或暴风惨黑而大至  
黑风起  
!
白昼晦冥而四垂  
白日晦"4日食正旦  
"
!
"
宋庠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士#(始以雄才奥学  
#
一变山  
发为朝  
3
康定元年三月  
!
!
川草木  
廷气象  
&
人情物态  
#
归于礼乐刑政  
册序  
%
宋龚鼎臣评  
&
典章文物  
#
*
E+!+E,  
#
雨冰木枝" 3今春二月"4如此之类  
!
皆阴之为  
#
其规模闳达深远矣  
)
/
/
宋祁赋云'(宋子京明道初召试学士院  
#
彼绩不建  
.
琬圭  
是谓应以实者  
左右而察小人  
!
臣敢列而言之  
"
若夫慎择 /#其辞有曰'0尔功荚谎  
则增圭之重  
肃清宫闱而减冗 则贻玉之羞 是以上无虚授 尔  
#下靡妄求%1又曰'0  
孔宣父之明 公尔侯  
宜念吾王之厚报%1时翰林盛公度奏御曰#  
又若西师久不 极褒称之曰'0此文有作用  
#
,
#
!
则视听之不惑  
$
%
!
$
!
则恭俭而成式  
放宫女者  
宜究兵弊而改作  
在陛下之至圣  
虽有灾而自息  
方今民疲赋敛之苦  
尽于私室苗稼尽于农田  
流离道路老幼相连  
如天 在于仁圣非不矜怜  
赦书行赈济之权 然而诏令虽严  
多慢人死相半朝廷之惠未宣  
为了说明 阴阳不调则天灾频起  
尽举时事以证之而且他唯恐文章不够直白  
的表现是  
"
况乎远佞人者  
!
#
!
唐太宗之盛德  
叛羌久未服  
行此事而不忒  
"
#
有劝戒  
#
虽名为赋  
大约这就是律赋中  
#
实若  
*
,G++#)  
$
!
宜讲庙谋之 诏诰词也%1即授直史馆%)  
庶天意之 的所谓  
(
朝廷气象)#带有明显的朝廷政令的庄严正  
大的气质 欧阳修与宋祁同时其赋亦有诏诰气李  
% # #  
畏天者保其国赋 虽前人推许  
失得  
"
!
$
可回  
!
"
!
又值饥荒之年  
劫掠居人  
陛下视民如子  
"
赀财 调元云'(宋欧阳修  
.
/
#
*
,#+,G,"  
###G  
!
"
!
盗贼并 然终是制诰体  
#
未敢为法%)  
诏诰代天子行  
应天以实不以文赋 显然  
而近于笺表这也是欧赋的突  
$
!
"
!
覆民 文  
#
义尚光大  
#
但欧阳修  
.
/
"
!
"
故德音除刻削之 已突破了诏诰的风格  
#
#
!
"
!
州县之吏 出特征  
中语  
#
所以李调元有评论云'(欧公佳处乃似笺表  
欧赋  
以古为俳)#而且体现在语言的  
-
,!.  
*,#+,G,"  
###"  
$
!
"
#
难免陈无已以古为俳之诮  
)
%
(
#
)
的道理  
#
欧阳修 似笺表不仅表现在  
(
#
#
竟然在 切直  
去年大 学新体  
&
内容的规谏上  
%
而此三者正是后来形成 太  
为律赋走向长篇  
内容的规谏则被末  
(
文中做起了注释#(阴不和阳  
)
(
)
的重要原因#(以古为俳)  
)#(阴干于阳  
)
则表现为  
白日晦  
(
去年河东地频动)#包括 大轴创造了条件  
#
而语言的切直  
今春二月的日食与 俗学子发展为攻讦诋讪  
文中还讲到天下百姓苦赋敛  
民不聊生皇帝应慎择官 时所有题目是要标明出处  
讲庙谋一一皆为  
&
康定元年三月  
冰雨都是阴盛的表现  
#
黑风起  
%
&
#
%
根据宋代科举制度的相关记载庆历二年殿试  
#
543  
之重  
&
&
灾害频发  
&
盗贼肆虐  
#
#
#
所以参加殿试的举子  
当今要 应该也能清楚地理解到仁宗出此题的用心那么他  
指 们是否也如欧阳修一样对时务直言不讳呢 庆历  
切 二年状元杨寘所作赋今不存但该年另一位居进士  
今略引数段  
肃清宫闱究兵弊  
&
&
#
(
#
陈当世阙失  
)% 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对其父此举评价是  
(
#
3
*
,!+附录卷"  
#
言甚切至  
)
%
欧阳修此赋之  
(
#
)
甚至比专门论事的奏疏有过之而无不及  
#
而欧 甲科者金君卿的殿试律赋则全文俱在  
#
阳修之所以在此赋中标新立异  
#
盖由于他有意识地 如下  
规谏之文  
GI  
这种解释可以算得上是对班固 赋者  
的一种创造性误读 汉大赋有 劝百讽  
'
把律赋当成了谏书  
#
他说' (赋者  
#
AA圣人考古建中  
!
握符居上  
"
且谓一细民之  
固非可妄 由  
遣伪之饰恶  
!
*
,!+  
)
#
(
#
行者  
!
当率以正  
$
应上灵之心者  
!
"
诗之流也  
)
%
(
是宅大顺以昭事  
!
尽至诚而寅亮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真之丧  
"
天元贵信  
!
我乃抱诚一以相符  
"
天道 律赋的特征$$$(其赋至八百字已上  
#
而每句有十  
*
)+,,*I  
#
)*  
棐忱  
!
我乃屏浮华而靡尚  
"
&
十八字者  
)
#
欧赋可谓标准的  
篇幅适中  
#
严格按官题押韵  
应天以实不以文赋  
(
太学新  
句式骈  
平仄相  
谅夫牧群灵之命  
!
保重蓄之资  
志在顺纪动皆乘彝  
念高明之听卑  
安在文为  
民之所顺在乎德  
不可以罔蔽违天之则  
矫枉以归正  
体正观以宣 楚了  
载最为详尽  
应之以文 新制对赋仍有声韵  
顺之则享 乎无异于景德科举条制  
示了庆历科举新制对律赋评判标准的重要改变  
以赋声病偶切之类立为考试式  
人程试一字偶犯便遭降等 至使才学博识之  
临文拘忌俯就规检美辞善意郁而不伸  
如唐白居易 放驯象  
自有意义  
今后进士依自来  
"
顾洪造之 )% 而金君卿赋全文共IE#  
#
非远  
!
奉一心而敢欺  
1
!
"
整  
间  
#
最长的句子仅,)  
,
#
虚诬而自任  
!
与精祲以相推  
即真纯而履信  
"
!
%
因此欧阳修的  
.
/
算得上是  
由善应  
$
!
"
对当时律赋通用写法的超越  
方向  
#
为律赋的发展指示了  
是何天之所应本于诚  
!
"
%
不可以矜忲  
!
干民之誉  
奉兹钦翼  
$
!
"
关于这一点  
#
我们只要将庆历科举新制中有关  
所以推以悃愊  
!
"
!
考宜而 律赋形式的描述与欧阳修所献之赋进行比照就很清  
建极  
"
对明威而凝命  
!
务达精衷  
!
%
庆历科举新制的具体条例#.宋会要辑稿  
/
!
奚烦末饰  
"
#
尽管在赋的不考式  
对偶字数文理方面的要求  
但其中一条补充说明却显  
&
抹式  
&
点式中庆历  
得非应之以实者  
!
顺天理以惟精  
$
&
&
&
#
夫治平  
!
违天心而足明  
"
违之则速彼谴告  
!
#
"
故我悉道钦承之意  
!
都捐矫举之名  
西邻之祭受福  
"
!
%
至如宋景之言退星  
!
不虚其应  
$
AA旧制  
!
!
"
盖主于诚  
由是虑善干干  
逞浮夸而失则  
简于上帝  
从其厚而不从其菲  
金君卿此赋准确地把握住了题旨  
岂尚文饰为中心引经史以证反复辨说  
一语及于时政 然而这却是一篇被取在甲等的程 律赋  
而且此文的作者金君卿以能文著称还是范仲 赋体  
欧阳修的朋友 金君卿少年时适逢范仲淹出守 关于白居易律赋的特点  
饶州建州学金君卿被 延致门馆议论纵横闻望 出白居易律赋用韵章法灵活  
榜于郡庠 对偶精工语言平坦简易  
其赋应该不属庸常阘 点也一一都为欧赋所有比如长对句  
议论纵横 的评价来看似 以实不以文赋  
染有东州党人逸气 又其集中与范仲 和阴则雨降若岁大旱  
欧阳修均有唱和四库馆臣谓其为 一代端人正 阳则地静若地频动  
其殿试所作赋 以李调元谓  
"
!
"
!
饬躬亹亹  
"
思正直以无贰  
!
!
!
!
!
"
"
岂期灵贶之鉴祐  
!
保珍图于盛  
+
性习相近远赋,#独孤绶+  
"
!
贵其约而不贵其华  
$
崇彼令仪  
!
,!皆当时南省所试  
!
其对偶之外  
拘检太甚  
特许依仿唐人赋体  
庆历新制允许依仿唐人赋体写作  
晚唐各具风格庆历科举条制所谓  
是指以白居易独孤绶等为代表的中唐律赋  
赵俊波曾有专文论述他指  
以散体笔法行文  
!
-
,+.,*E"  
!
,
"
可观  
所试赋格外  
却无 也就是说  
!
非如今时  
!
"
!
-
".I)G"  
显然  
#
#
(
推诚在  
!
"
#
)
#
#
#
#
%
唐人  
唐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述特  
346  
*,E+,G) H,++  
卓著) #其赋又尝被范仲淹  
(
#
以为格式)# 使长句  
#
#
%
是知金君卿赋得范仲淹赏识  
#
#
#
欧阳修 应天  
.
347  
茸之作  
亦颇有论才  
%
从富临 对其  
(
)
#
/
中就有三十八字的长联'(至如阳能  
#
%
#
#
则阳不和阴而可推  
,
阴不侵  
*
,!+  
GI  
&
#
(
#
#
则阴干于阳而可知%)  
)% 但即便能文端士如金君卿者  
#
(
爽健之句#22后来永叔诸公专学此  
*
,#+,G,"  
##II  
也是无一语论及时政  
#
全文语气也很淳厚  
&
平和  
又迫三 严格遵守一韵一意的惯例  
第六韵皆言时政之阙失  
而且 赋之盖阴为小人与妇人  
许多方面突破了律赋的体式限 民疲赋敛之苦又值饥荒之年  
北宋景德四年颁布的科举条制规定 劫掠居人盗贼并起  
字以上成篇欧阳修 应天以实不以文赋 等句皆通俗如口语 此外白赋善于言理  
多出一倍多 而且句式 议论的特点也为欧阳修所继承从而形成了其赋  
不按官韵顺 似笺表中语 的特点 欧阳修表现在律赋中的上  
太学新体 关于 述诸项特点实际也是他写作骈文的特点陈师道  
#
无 种  
)
%
又比如章法#.  
/
赋虽八韵  
#
但却不  
尖锐词句  
#
无怪乎欧阳修有  
(
贡士乍对天威  
#
#
而是两韵一意  
再如语言平易#.  
#
比如第  
#
不能尽其说  
欧阳修所献赋不仅在内容上迥异于常作  
在形式上标新立异  
)
之虞  
%
&
%
/
#
(
#
又为大兵与蛮夷)#(方今  
#
#
#
赀财尽于私室  
流离道路老幼相  
善于  
#
苗稼  
%
#
赋限!#* 尽于农田  
全文共 连  
%
#
,
#
#
.
/
)
%
#
G!* 余字  
#
较常规的!#*  
#
%
#
明显散化  
#
其中不乏长达,E 字的句子  
,
(
)
%
序押韵且有五字不见本字  
#
%
揆以  
(
)
#
#
,
,)  
AA  
许瑶丽  
A
庆历  
(
太学新体  
)
新论$$$兼论欧阳修对庆历  
(
太学新体的促进  
)
.
后山诗话  
/
(
四六  
)
'(欧阳少师始以文体为对 说'(今贡举之失者患在有司取人先诗赋而后策论  
#
&
*
)*+,IG+  
#
又善叙事  
#
不用故事陈言  
论宋代律赋  
#
而文益髙  
)
%
使学者不根经术  
便可剽盗偶俪  
不 诗赋取士大加挞伐  
也不完全遵守四 深的用意在其中  
这正是欧氏特点 应举者力去空言浮辞  
以古为 写出经世致用之文  
的写法反映了宋代古文运动向纵深发展时  
文的写法向其它文类 入侵 的情况  
治通鉴长编 记载神宗与王安石的一段对话  
到了唐人赋体  
宋神宗  
人以唐人赋体  
#
不本道理  
#
但能诵诗赋  
#
节抄六帖  
*
,!+  
,*I  
曾枣庄先生  
.
/
指出'(欧阳修现存律赋 初学记之类者  
#
#
以应试格%)  
十二篇  
#
内容亦多针规之语  
#
形式多以己意行之  
#
%
显然欧阳修如此反常之举有更  
完全遵守律赋规则  
#
既不依次用韵  
#
#
那就是要给举子们做出榜样  
#
希望  
#
六句式#22以古文笔法为律赋  
#
#
#
大胆写出自己对时事的看法  
既然是为举子做榜样其文至  
但是欧阳修此赋  
*
),+"G  
并开启了宋代律赋的新阶段%) 这种  
(
%
#
)
#
古 少应当符合当时的考校规范才对  
#
(
)
%
此外#.续资 若用当时科举衡文标准来评判的话 %  
#
必置被黜之列  
/
#
也谈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极不合规范的赋居然得到了仁宗  
及其代表作品% (神宗熈宁九年五 皇帝的奖谕,!+% 仁宗对欧阳修的这篇  
*
(
)
(
)
变体 律  
#
!
"
又论范仲淹欲修学校贡举法  
#
乃教 赋的首肯等于向天下应举人宣称  
假使作得 动 律赋的榜样 加上在这年的十月  
#
这说明白居易的 讲这种不拘体制  
这可以从  
'
这就是将来科场  
石介任国子监直  
#
但求直言的文风在国子监里加速  
.
动静交相养赋  
/
为法  
#
.
%
*
!+  
)G"  
静交相养赋/#不知何用3)  
#
.
动静交相养赋  
#
/
也是庆历革新者所树立的律赋范 传播开来  
#
.
湘山野录  
/
的记载中得到证  
义上的律赋  
.
动静交相养赋  
/
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成文较 实% .湘山野录  
/
'(石守道介  
#
康定中主盟上庠  
#
#
且不遵守律赋的声律规则  
#
甚至不能算是严格意 酷愤时文之弊  
#
力振古道  
宗孟夏銮舆有玉津鏺麦之幸  
于首善堂出题曰  
强调 劣  
这也是白居易对诗文功能的 之王  
欧阳修早年殿试所作之  
#
时庠序号为全盛之际  
%
守道前数日  
#
庆历科举改革者也以这篇律赋为范文  
#
#
道由上庠  
#
足见其在律赋形式上的解放尺度是相当大的  
%
.
诸生请皇帝幸国学赋/#糊名定优  
又学者周安邦指出'(白居易论辞赋创作  
#
#
中有一赋云'0今国家始建十亲之宅  
#
新封八大  
元俨为荆王之事  
*
))++  
美刺  
#
讽谕之功能  
)
1
盖是年造十王宫  
守道晨兴鸣鼓于堂  
老蚌蔑 游上庠提笔场屋稍或出落 悲哉吾道  
'0上苟 之衰也  
又 如此是物宜遽去 挞以  
下岂求于难得%1疏畅之中时露剀切#他 惩其谬%1时引退者数十人%)  
仁宗幸玉津  
*,#+,G," ###G  
#斯篇已见一斑%) (  
疏畅之中 园 此时是国学最为  
庆历科举新制刚刚颁布形势对于新政  
则 人士是一片大好所以国学里的石介得以毫无顾忌  
不仅欧阳修 地执行欧阳修 赋者规谏之文也 的指导思想  
范仲淹也是唐人赋体 那些喜为谀词的学子直接赶出国子监以保证应举  
#
封八大王  
#
一贯主张  
%
.
藏珠于渊赋/#  
李调元评论云'(其佳句云'0将令物遂乎生  
骊龙无探颔之难%1  
%
#
集诸生谓之曰'0此辈鼓箧  
#
#
#
#
尚腾谤有司  
#
剖胎之患  
赋于所好  
日立朝謇谔  
时露剀切已初步显示了欧赋以富有规谏意义的内 兴旺的时候  
容为律赋张本的努力而称 赋者规谏之文也  
是对律赋讽谕济世功能的公开宣言  
处处以中唐元白之赋为榜样  
的支持者范仲淹编  
唐人赋而范氏之律赋也有以古为俳的特点  
庆历科举条制提出允许仿唐人赋体范仲淹  
应该是主要的提议人 而欧阳修的  
文赋则在承唐的基础上又有 变唐  
内容上直言当今时务语言上剀切  
,
民知非尚  
#
%
#
#
不尔则鼔其姓名  
#
*
)!+)GI#  
册卷中  
#
#
&
观种稻事在庆历四年四月壬申  
#
)
#
#
#
(
#
)
#
&
%
(
#
)
#
#
#
#
.
律赋衡鉴/#所选作品就多为 者将来都能做敢于直言进谏的诤臣  
%
而年青学子人  
#
#
所以  
#
生阅历尚浅  
#
但见老师鼓励直言时弊  
)
&
针砭现实  
#
#
*
,!+  
,,)  
#
&
欧阳修 此竞为  
(
髙谈虚论以求材识之誉  
迎合庆历  
%
.
应天以实不以 新政前狂飙突进的时代氛围  
#
但流风所及不免陷于  
应天以实不  
国子监也还未订立听读  
太学新体 的直接责任人  
#
/
(
)
的成分  
直接都远超唐 以文赋  
条例  
#
比如  
#
攻讦  
&
诋讪  
%
值得注意的是欧公写作  
石介还在山东  
因此如果要追究  
.
#
&
#
/
#
#
%
%
(
)
欧阳修在献赋状引中说  
#
写作此赋是为了向仁 恐怕欧阳修不该漏掉  
%
宗指陈时政阙失但是作为朝廷命官  
书的机会很多  
经国之术了不相关  
欧阳修素来反对诗赋取士  
#
#
向皇帝陈词上  
A
余论  
张方平所指斥的 太学新体 主要是庆历党人  
况且 欲图改变律赋拘检过甚的毛病而导致的缴枉过正  
%
太学新体 的排抑主要体现的还是一个  
#
为什么偏偏要以律赋这种  
(
于治民  
(
)
*
#+,*E*  
#
)!  
)
的文体来写呢  
3
#
庆历中其上疏论科举时 张方平对  
(
)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考官的立场  
#
他所黜落的也只是那些  
(
尤诞漫不合 刘辉  
而 其櫽栝声律  
某种意义上更像一 称刘辉为  
一方面引朝廷诏敕弹压被黜落的 而且据朱刚先生所论  
另一方面告知将来的应试者知循常道 毕竟 比欧公学术更为前行的东西  
宋代举子讼告考官的事件屡有发生张方平恐怕也 此时的举子一样可以在律赋中大谈性理  
有这方面的忧虑 张方平对 太学新体 的指责会 祐五年起 试举人 非国子监见行经书  
的旧习当 题 律赋题皆自经书中来非常方便举人发  
在意的总是考官的 挥性命之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律赋题出经子典籍  
所以张方平排抑 促成了宋人喜谈性理的风气 当然要更确实地论定  
嘉祐太学体的具体对象还需更有力的证据  
其对宋代古文运动发展 讨论 与古文运动之间的关  
其实质是一个关于宋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嘉祐四年欧阳修尚且不免凭 这需要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  
与此历程相伴随的社会思想风气以及士人对  
毕竟 科举程文的态度等方面南宋人对科举文章就异常  
王铚 鄙视个人书写中唯恐脱略不尽科场习气学者评论  
此时的科举与文学  
只有把科举与文学之  
才能更准确地  
#
工致纎悉备具  
#
发露天地之藏  
#
造化殆无余巧  
%
*
E+  
!+E,  
程试者)#其影响主要还是在科举文章范围内  
%
#
至此可谓诗赋之集大成者%)  
于当年殿试后所上的这份折奏  
份评卷补充说明  
举子  
#
(
诗赋之集大成者)#其评价不可谓不高  
%
#
#
嘉祐  
(
太学体)(本身包含着  
#
%
)
(
性命之理)% 那么  
#
#
因为自景  
毋得出  
%
(
)
#
(
#
#
*
!+  
,))  
导致举子回复到骈词俪句&(但为空言  
)
)
#
#
#
因为以取科第为目标的举子  
#
%
#
&
口味  
#
而不是文章器识的高下  
&
%
%
(
太学新体)#客观上阻抑了古文的  
(
载道)&(济世  
)
(
)
#
%
精神在科举文章中的发扬  
#
(太学新体)&(太学体)  
#
的影响是间接的  
&
负面的  
%
#
而正如前文所论  
律赋将刘辉擢在第一  
奇涩险怪的文风未尝不体现于律赋当中  
刘辉的律赋在北宋律赋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远矣  
试诗赋各一首自此八 之间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始以雄才奥学  
归于礼乐刑政典章文物  
其规模闳达深远矣 继以滕 吴处厚  
#
&
#
那么嘉祐二年欧阳修所打击 程  
&
&
#
(
)
#
#
#
#
#
#
通论北宋律赋发展历程时说'(赋之兴  
#
唐天 文章优劣也多有此方面的考量  
#
宝十二载  
#
始诏举人策问外  
#
#
%
韵律赋始盛% 22至二宋兄弟  
#
#
一变 间的诸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研判  
发为 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
山川草木  
朝廷气象  
&
人情物态  
#
&
#
%
#
%
&
&
&
注释  
!
!
参见曾枣庄  
.
北宋古文运动的曲折过程/#.文学评论/,E+) 年第  
"
,
葛晓音  
.
欧阳修排抑  
(
太学体  
,
)
新探/#.北京大学学  
/,E+!年第  
"
,
东英寿  
.
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创新/#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祝尚书  
.
北宋  
(
太学体  
宋赋体发展过程中昙花一现的少年玩意  
)
新论/#.四川大学学报/,EEE年第  
!
%
邓国光先生虽曾指出  
(
太学体  
)
不过是  
(
)
!
参见邓国光.7宋史  
8
论宋文/#.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但其所依据的仅有  
.
溪笔谈  
续资治通鉴长编  
志以为杨察建议而实录但云上封者言新制不便  
杨察初议也 按察本传察权判贡院初建此议  
不知此时察仍判贡院或已罢尔 今两存之 仍于此年依实录不出察主名  
新体 按方平以六年二月知举 本志不误庆历五年上奏者应是杨察  
杨察似乎没有必要在文中历数庆历科举改革的诸项不是  
贡院其条奏此事正属理所应当 庆历八年不过是复申前旨而已  
下诏书丁宁诫励而学者乐于放逸  
葛晓音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  
从庆历到嘉祐十多年间科场考试基本上以经义试策为主  
进士科考诗 虽有帖经墨义但从来不曾考校  
非如上文所称  
宋史  
/
的一条记录  
#
证据单薄  
#
且仅就嘉祐  
,#I隶杨察上奏于庆历八年四月  
(
太学体  
)
而言  
#
未涉及庆历  
(
太学新体)%  
"
.
/
#
并附注称'(五年三月己卯  
#
已诏贡院所试诗赋  
乃具贡院申请 贡院申请  
八年四月贡院复有申请其议则实察五年所建者  
本志又于此诏后书张方平知举请下诏戒辞赋  
如果说此文始作于庆历八年那么  
一切无易且庆历五年杨察权判  
否则张方平庆历六年的上奏中不会称 朝廷恶其然也  
&
经义并如旧制  
%
#
#
不出主名  
当五年三月  
%
八年四月丙子  
既已施行  
#
又下诏  
#
%
#
即本志所书  
%
#
#
#
#
#
#
#
%
%
%
#
%
#
本志误矣%)  
.
/
#
%
#
#
因为庆历五年已有诏科场旧条  
#
#
#
#
%
#
(
#
#
#
#罕能自还)%  
据宋会要辑稿  
/ .  
认为'(  
*
.
(
)
/
,*#I,#张方平庆历六年知贡举  
#
王珪皇祐五年知贡举可知  
#
#
#
便于述经的古文也就因此大行于世%)事实上  
#
神宗熙宁三年以  
#
策的地位还并  
#
&
赋策论  
科场考试基本上以经义试策为主)%  
载 与兄庠同时举进士  
/ #  
'(祁字子京  
&
&
#
#
#
而且在进士四科当中  
#
诗赋仍然占据决定性位置  
(
,
.
/
)+I.宋祁传  
#
礼部奏祁第一庠第三  
#
%
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  
#
乃擢庠第一  
#
而置祁第十%)  
-
应为庆历二年  
#
此误  
%
,
,I  
AA  
许瑶丽  
A
庆历  
(
太学新体  
)
新论$$$兼论欧阳修对庆历  
(
太学新体的促进  
)
.
沈括  
.
梦溪笔谈  
#
/
E'(是时试  
.
尧舜性之赋/#有曰'0故得静而延年  
#
独髙五帝之寿动而有勇  
,
#
形为四罪之诛%1公大称赏#  
小赋内有'0积安行之徳  
擢为第一人  
及唱名  
#
乃刘辉  
%
人有识之者曰'0此刘几也易名矣%1公愕然久之  
#
#
因欲成就其名  
#
#
禀于天%1公以谓  
0
1
近于学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余室 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  
容学者请以锡庆院为太学  
#以潞王宫为锡庆院%1从之%)  
太学建立于庆历四年四月 故前后不到一年时间  
# %  
宝元中仁宗即以进士诗赋策论先后 参见  
意在寻找历史根据是知庆历前关于科举变革的议论已不乏其人  
知制诰的富弼上奏论取士之道欲复三代两汉专求行实的取士之道  
韩琦与庞籍的上疏都引用了动民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来立论  
#
改为  
0
1#人莫不以公为知言%)  
/
李焘  
.
/
,I+  
'(!庆历四年四月  
"
壬子  
唐学舍亦一千二百间  
备乘舆临幸  
杨察上奏时间为庆历五年三月  
咨访于学士李淑并让李淑以故事对  
以至仁宗已在为变革寻求依据  
#
判国子监王拱辰  
&
田况王洙  
&
&
余靖等言'0首善当自京师  
#
汉太学  
不足以  
&
&
生徒三万人  
葺讲殿  
%
%
#
#
制度狭小  
#
#
#
#
0
1
#
#
#
#
!
.
宋史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又庆历元年时为右正  
,!""#  
#
#
#
%
&
#
#
%
2
(
#
)
#
参见  
.
历代名臣奏议  
/
更不令解元上请%)!.宋会要辑稿  
)EE%  
3
#
至日各赐一纸  
#
-
选举八  
金氏文集  
出守鄱阳在景祐三年  
秘书监富严长子  
/
!)#I!E*  
%
3
.
/
富临序#.  
守饶州十八个月  
/
(
少颖悟  
#
#
善属文  
故金君卿受学于范氏当在景祐三四年间富临序误记  
#
康定中文正范公出守鄱阳  
&
#
延致门馆  
#
#
议论纵横  
%
#
闻望卓著)% 按范仲淹  
#
3
#
#
富弼的堂兄弟#.中吴纪闻  
/
称其饱学能文  
(
#终池阳守)%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朱刚'(太学体  
)+张方平  
)
及其周边诸问题*-+'文学遗产#)**G#!""'  
台湾商务印书馆#,E+#'  
上海古籍出版社#,E+#'  
'
乐全集*b+[[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台北  
'
!+!  
"
李焘  
北宋  
徐松  
'
续资治通鉴长编*J+'!  
新论*-+'四川大学学报  
宋会要辑稿*J+'北京  
端明集*b+[[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历代名臣奏议*b+[[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景迂生集*b+[[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默记*b+[[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黄以周等辑补  
'
上海  
'
I+祝尚书  
'
(
太学体  
)
!
哲社版"#,EEE#!!"'  
'
中华书局#,E"G'  
台北  
' '  
台湾商务印书馆#,E+#'  
台湾商务印书馆#,E+#'  
台湾商务印书馆#,E+#'  
台湾商务印书馆#,E+#'  
"+!  
"
'
#+蔡襄  
'
G+!  
++!  
E+!  
,*+!  
"
"
"
杨士奇  
晁说之  
王铚  
脱脱  
'
'
台北  
'
'
'
台北  
'
'
'
台北  
'
"
#
东坡文集*J+'北京中华书局#,E+#'  
'
宋史*J+'北京  
'
中华书局#,EGG'  
,,+苏轼  
'
'
,)+吕肖奂  
,!+欧阳修  
'
欧阳修对奇险风格的矛盾态度$$$兼论其对太学体形成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欧阳修全集*J+'北京  
'
中国书店#,E+#'  
,I+班固  
'
汉书*J+'北京  
'
中华书局#,E+!'  
,"+!  
"
郑起潜  
'
声律关键*b+[[续修四库全书  
雨村赋话*b+[[续修四库全书  
东原录*b+[[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金氏文集*b+[[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中晚唐赋研究*B+'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I'  
后山诗话*b+[[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E+#'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台湾商务印书馆#,E+#'  
台湾商务印书馆#,E+#'  
,#+李调元  
'
'
上海  
'
,G+!  
"
龚鼎臣  
'
'
台北  
'
,++金君卿  
,E+赵俊波  
)*+陈师道  
),+曾枣庄  
))+周安邦  
)!+僧文莹  
'
'
台北  
'
'
'
'
'
台北  
'
'
论宋代律赋*-+'文学遗产#)**!#!""'  
'
居易的赋论与赋作初探*R+'第六届国际辞赋学术研究会论文#)**I'  
'
湘山野录*b+[[丛书集成初编  
'
北京  
'中华书局#,EE,'  
!
责任编辑  
"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