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考官的立场
#
他所黜落的也只是那些
(
尤诞漫不合 刘辉
而 其櫽栝声律
某种意义上更像一 称刘辉为
一方面引朝廷诏敕弹压被黜落的 而且据朱刚先生所论
另一方面告知将来的应试者知循常道 毕竟 比欧公学术更为前行的东西
宋代举子讼告考官的事件屡有发生张方平恐怕也 此时的举子一样可以在律赋中大谈性理
有这方面的忧虑 张方平对 太学新体 的指责会 祐五年起 试举人 非国子监见行经书
的旧习当 题 律赋题皆自经书中来非常方便举人发
在意的总是考官的 挥性命之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律赋题出经子典籍
所以张方平排抑 促成了宋人喜谈性理的风气 当然要更确实地论定
嘉祐太学体的具体对象还需更有力的证据
其对宋代古文运动发展 讨论 与古文运动之间的关
其实质是一个关于宋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嘉祐四年欧阳修尚且不免凭 这需要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
与此历程相伴随的社会思想风气以及士人对
毕竟 科举程文的态度等方面南宋人对科举文章就异常
王铚 鄙视个人书写中唯恐脱略不尽科场习气学者评论
此时的科举与文学
只有把科举与文学之
才能更准确地
#
工致纎悉备具
#
发露天地之藏
#
造化殆无余册巧
%
*
E+
第
!+E,
程试者)#其影响主要还是在科举文章范围内
%
#
至此可谓诗赋之集大成者%)
序
于当年殿试后所上的这份折奏
份评卷补充说明
举子
#
(
诗赋之集大成者)#其评价不可谓不高
%
#
#
嘉祐
(
太学体)(本身包含着
#
%
)
即
(
性命之理)% 那么
#
#
因为自景
毋得出
%
(
)
#
(
#
#
*
!+
卷
,))
导致举子回复到骈词俪句&(但为空言
)
)
#
#
中
#
因为以取科第为目标的举子
#
%
#
&
口味
#
而不是文章器识的高下
&
%
%
(
太学新体)#客观上阻抑了古文的
(
载道)&(济世
)
(
)
#
%
而
精神在科举文章中的发扬
#
(太学新体)&(太学体)
系
#
的影响是间接的
&
负面的
%
#
而正如前文所论
律赋将刘辉擢在第一
奇涩险怪的文风未尝不体现于律赋当中
刘辉的律赋在北宋律赋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远矣
试诗赋各一首自此八 之间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始以雄才奥学
归于礼乐刑政典章文物
其规模闳达深远矣 继以滕 吴处厚
#
&
#
那么嘉祐二年欧阳修所打击 程
&
&
#
的
(
)
#
#
#
#
#
#
通论北宋律赋发展历程时说'(赋之兴
#
唐天 文章优劣也多有此方面的考量
#
宝十二载
#
始诏举人策问外
#
#
%
韵律赋始盛% 22至二宋兄弟
#
#
一变 间的诸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研判
发为 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
山川草木
朝廷气象
&
人情物态
#
&
#
%
#
%
&
郑
&
&
注释
!
!
参见曾枣庄
报
.
北宋古文运动的曲折过程/#.文学评论/,E+) 年第
"
期
,
葛晓音
.
欧阳修排抑
(
太学体
,
)
新探/#.北京大学学
/,E+!年第
"
期
,
东英寿
.
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创新/#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祝尚书
.
北宋
(
太学体
宋赋体发展过程中昙花一现的少年玩意
)
新论/#.四川大学学报/,EEE年第
!
期
%
邓国光先生虽曾指出
(
太学体
)
不过是
(
)
!
参见邓国光.7宋史
8
论宋文/#.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但其所依据的仅有
.
梦
溪笔谈
续资治通鉴长编
志以为杨察建议而实录但云上封者言新制不便
杨察初议也 按察本传察权判贡院初建此议
不知此时察仍判贡院或已罢尔 今两存之 仍于此年依实录不出察主名
新体 按方平以六年二月知举 本志不误庆历五年上奏者应是杨察
杨察似乎没有必要在文中历数庆历科举改革的诸项不是
贡院其条奏此事正属理所应当 庆历八年不过是复申前旨而已
下诏书丁宁诫励而学者乐于放逸
葛晓音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
从庆历到嘉祐十多年间科场考试基本上以经义试策为主
进士科考诗 虽有帖经墨义但从来不曾考校
非如上文所称
宋史
/
的一条记录
#
证据单薄
卷
#
且仅就嘉祐
,#I隶杨察上奏于庆历八年四月
(
太学体
)
而言
#
未涉及庆历
(
太学新体)%
"
.
/
#
并附注称'(五年三月己卯
#
已诏贡院所试诗赋
乃具贡院申请 贡院申请
八年四月贡院复有申请其议则实察五年所建者
本志又于此诏后书张方平知举请下诏戒辞赋
如果说此文始作于庆历八年那么
一切无易且庆历五年杨察权判
否则张方平庆历六年的上奏中不会称 朝廷恶其然也
&
经义并如旧制
%
本
#
#
不出主名
当五年三月
%
八年四月丙子
既已施行
#
又下诏
#
%
#
即本志所书
%
#
#
#
#
#
#
#
但
%
%
%
#
%
#
本志误矣%)
按
.
/
#
%
#
#
因为庆历五年已有诏科场旧条
#
#
#
#
%
#
(
#
故
#
#
#罕能自还)%
据宋会要辑稿
/ .
认为'(
*
.
(
)
/
卷
,*#I,#张方平庆历六年知贡举
#
王珪皇祐五年知贡举可知
#
#
#
便于述经的古文也就因此大行于世%)事实上
#
神宗熙宁三年以
#
策的地位还并
前
#
&
赋策论
科场考试基本上以经义试策为主)%
载 与兄庠同时举进士
/ #
'(祁字子京
&
&
#
#
#
而且在进士四科当中
#
诗赋仍然占据决定性位置
(
,
.
/
卷
)+I.宋祁传
#
礼部奏祁第一庠第三
#
%
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
#
乃擢庠第一
#
而置祁第十%)
-
应为庆历二年
#
此误
%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