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康
秦
雯
教师表征对进城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的影响
农民工子女的自我表征和自我身份认同是教师
对其表征和认同的“镜像反映”,正是在以教师为中
心的外部系统和以儿童自身为主体的内部系统的共
同作用下,农民工子女实现了对自身身份的建构。
本研究以社会表征理论为切入点,通过访谈和话语
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教育工作者当中强
势的支配性角色会使教师群体产生支配性表征,这
种表征方式会通过教师将权力性支配施于农民工子
女身上,对农民工子女的身份构建产生强势影响,支
配性社会表征会促使其在解释农民工子女的行为时
具有偏差倾向,往往不利于儿童自我身份认同的形
成;第二,教师的争端性社会表征能反抗群体中的权
力压制,并激发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行为进行相反
解释,这一过程有助于农民工子女形成积极向上的
自我身份认同;第三,在民主型教育管理者的领导
下,群体容易产生三种表征形式和平共存的局面,其
中,无约束性社会表征起主导作用,激发教师对农民
工子女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解释,使其对农民工子女
的身份认同具有双重性特征。在这一作用机制的影
响下,农民工子女对自身身份也体现出双重性、不确
定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揭示了教师表征在农民
工子女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作用
机制的研究,表明教师表征对农民工子女身份认同
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至于怎样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教师
群体形成良好的社会表征,通过哪些途径引导农民
工子女建构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我们还需要进行
更全面深入的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
1]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冯帮.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基于社会排斥的分析视角[J].江西教育科学,2007,(9).
3]高水红.学校教育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J].当代教育科学,2008,(22).
4]黄兆信,潘旦,万荣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概念、内涵及实施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0,(8).
5]刘霞,申继亮.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倾向及其对情感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8).
6]王毅杰,王开庆,韩允.市民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距离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7]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
8]史秋霞,王毅杰.户籍制度背景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图景[J].青年研究,2009,(6).
9]王毅杰,史秋霞.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策略性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10,(1).
10]石长慧.我是谁?:流动儿童的多元身份认同[J].青年研究,2010,(1).
11]Herzlich.HealthandIllness:ASocialPsychologicalAnalysis[M].London:AcademicPress,1973.
12]乐国安,汪新建.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3]管健.社会表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对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社会心理学探索》的解读[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14]Dukheim,E.SociologyandPhilosophy [M].NewYork:FreePress,1953.
1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6]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7]SergeMoscovici.SocialRepresentations:ExplorationsinSocialPsychology [M].PolityPress,2000.
18]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9]周晓虹.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凌兴珍]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