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卷第2期  
2
011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2  
March,2011  
史记词语古今注译辨正  
1
2
管锡华,许巧云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2.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成都610041)  
摘要:史记注译著作甚多,然于词语注释亦颇多歧义今择取史记几千里”、“”、“空人之国”、“为  
”、“5个词语的古今译注进行考辨,以纠正古今译注中的错误和偏颇。  
关键词:史记》;词语;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2-0082-04  
[
4]5,231ꢀ232  
先达时贤史记注译著作颇夥,三家注”、  
全注全译史记》、《史记笺证》、《史记注译等皆为治  
土地有几千里”、“土地几千里”  
;许嘉  
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地几千里译为辖  
[5]1364  
史记者所必参必用,然其中于史记词语各说不  
地数千里” 。  
:上书中的两个都当是几近之义,不表  
见仁见智者亦复不少本文选择几千里”、  
”、“空人之国”、“为家”、“五个语词,排比分  
大于一而小于十的不定的数目我们遍检上古重要  
文献,“与数()结合皆不表大于一而小于十的  
不定的数目,表大于一而小于十的不定的数目则例  
”。史记》,“要表示大于一而小  
于十的不定的数目亦皆与结合,229而  
,折中取舍,并附以己意,以求其是,为治史记者  
提供参考。  
几千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严安上书:“今外郡之  
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旁胁诸侯,非公室 ”、“数千”89,“几千仅此2从用例看,此  
之利也。……今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 2例之表大于一而小于十的不定的数目没有什  
,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  
么可能此其一严安上书乃呈汉武帝,汉书·  
地理志下记载:“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  
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  
武帝开广三边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景各六,武  
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  
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  
[
1]2959ꢀ2960  
遭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讳也。”  
千里今人译注有两种理解其一是几近”、  
将近”,如刘起釪吴树平等全注全译史记地  
其中两个几  
[2]2953  
或几千里下注:“,jī,将近。” “地或几千  
”、“地几千里分别译为土地或近千里”、“地方几  
[2]2966  
[6]1639ꢀ1640  
近千里” ;韩兆琦编著史记笺证地或几千  
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3]5639  
辖地或有近千里之遥”,” 。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其二是或今义之”,如杨锺贤等主编全校全  
注全译全评史记》“地或几千里”、“地几千里分别译  
减去昭帝一,武帝时郡国仍有一百二,外郡几近千里  
已是往大处说了,数千里根本不可能此其二严  
收稿日期:2010-06-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史记词汇系统研究”(批准号:06XYY016)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管锡华(1953—),,安徽全椒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许巧云(1974—),,山西寿阳人,文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副教授。  
82  
管锡华许巧云史记词语古今注译辨正  
安上书亦载于汉书·严安传》,师古于地或几千  
典尊圣相违背。《史记的上文是孔子为儿嬉戏,常  
陈俎豆,设礼容。”下文用孔子殡母五父之衢事,正是  
要以事实证明孔子知礼,司马迁正切儒家经典之旨。  
仅就字而言,后世注家除孔颖达之类疏不破注  
之外,不以郑注为然者并不在少处司马贞索隐》  
即注为:“谓孔子不知父墓,乃且殡其母于五父之衢,  
[6]2813  
下注:“几音巨依反次下亦同。” “巨依  
”,即读jī。师古也明确告诉读者,此字不是不定  
的数目义的jǐ,而是表示几近义的”(jī)。  
次下亦同是师古注所用的一个术语,共用了4  
4
,意思是下面相同的字与本注的字读音(有些也包  
括字义)相同具体到本条,是说下文地几千里与  
本注地或几千里,都读jī,都是几近之  
此其三由此,把严安上书中的两个都理  
解为几近之义当是。  
[1]1907  
是其谨慎也。”  
唐代以后的如:宋卫湜礼记集  
·檀弓上引宋张载:“孔子殡母于五父之衢,以在  
衢故其殡周密有如葬然,故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  
其实是殡之周慎,故曰其慎也,盖殡也’。‘其慎也’  
[
11]117,318  
又按:下文的地几千里”,所见译注本皆不注,  
注了上一字的也不见像师古那样指出上下二字的关  
,不妥地几千里翻译也值得提出来说一说。  
属下读之则意明。”  
元吴澄礼记纂言·檀  
》:“孔子少而孤,母既死则不知其父墓所在矣殡  
者当殡于家,殡于家则三月之后启殡正葬,既未知父  
墓所在,则正葬之期不可豫定,故不殡于家而殡于  
盖在野则虽久而未得正葬亦未害,人见将柩出  
外皆以为正葬,其礼又甚谨慎,与正葬同虽甚谨慎  
[7]2396  
如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译为郡广千里” ,略  
去重要的文字不译而导致违失原文本意,亦不可取。  
这些也都是做今译今注值得注意的地方。  
[12]121,380  
如葬,盖但是殡而非葬也。”  
清纳喇性徳  
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陈氏礼记集说补正·檀弓上》:“郑注云:‘慎当为  
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  
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  
,盖其慎也郰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  
,礼家读然,声之误也孔子是时以殡引,不以葬  
。’《集说本之而为此解,然不若如字读之为  
[13]127,39  
。”  
清江永礼记训义择言·檀弓上》:  
[1]1906ꢀ1907  
葬于防焉。”  
张守节正义》:“慎谓以绋引棺 其慎也,盖谓夫子再三审慎,不敢轻启父墓  
[1]1907  
[14]128,307  
。” 更有直接批评不屑一顾者,宋黄震  
就殡所也。” 《汉语大词典》“义项⑧:“谓用  
大绳引棺就殡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母死, 《黄氏日抄·读礼记·檀弓》:“郑氏改慎为引盖惑于  
[15]707,389  
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张守节正义:‘慎谓以绋  
野史鄙说。”  
清汪绂参读礼志疑卷上:  
[8]4353  
引棺就殡所也。’” 《汉语大字典》“义项⑦:孔子少孤,不知其父之墓殡于五父之衢,盖非全不  
’。用大绳牵引灵柩。”亦引史记及张守节  
知也,但以少孤而知之未审,此以将合葬其母,则审  
慎之至,故更访问之,故下文曰其慎也’。旧注以  
字为,大失,此似不必辨  
正义,并引礼记·檀弓》“其慎也,盖殡也及郑注  
[9]977  
慎当为引,礼家读然,声之误也” 。  
[16]129,598  
:《史记此句之释为用大绳引棺就殡  
。”  
各家对礼记文理解略异,然皆一致  
”,颇值怀疑。《史记此文当本礼记·檀弓上》:  
认为读如本字,谨慎”、“周慎周密之  
除此之外,我们也从用字的角度进行了考察,所  
有能够检索到的上古文献没有再能见到一个读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  
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郑玄注:“慎当为引,  
礼家读然,声之误也殡引饰棺以輤,葬引饰棺以柳 之用例。《史记述用礼记》,所谓的读  
孔子是时以殡引,不以葬引,时人见者谓不知 仅有一例而已这也可以旁证难以  
[
10]1275  
。” 《礼记文意十分明晰,因为孔子不知父  
,先殡于五父之衢而不葬,见到的人以为是葬,实  
际上孔子是很谨慎的,是殡而不是葬郑注引慎当  
为引,礼家读然甚为迂曲又把人之见之者,皆以  
为葬也说成孔子是时以殡引,不以葬引,时人见者  
谓不知礼”。《礼记文仅有”、“”,无涉挽棺之  
可信由此,我们认为当解释为形容词谨慎、  
周慎之义才能符合原文之意郑注用礼家读然”  
之误,进一步发挥之,误上加误;张守节正义承郑  
注之误以训诂释词的方式误释其义;《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则又沿正义之误而误矣。  
空人之国  
()”,时人见者谓不知礼”,更与上古儒家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曰:‘不可夫空  
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200  
[7]1508  
必定在贫穷偏僻的地方,建住房不修筑围墙。”  
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义。’”  
:汉语大词典》“3[kònɡ]”义项①“穷  
杨锺贤本译为:“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  
[9]4899  
[4]3,474  
;贫乏”,书证引有史记此文 实际上,《史  
并非穷困,贫乏之义,“空人之国不是  
使别人的国家穷困或贫乏之意。“义近,  
使空虚,形容词用为使动。“空人之国是使别人的  
国家即越国兵力空虚之意我们如果细阅上文,即  
僻的地方,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为家译为建造房宅”、“营造宅第建造家  
”。这与上文()购置(土地)房屋相重复、  
相矛盾为了避免这种矛盾,刘起釪本就把垣屋译  
成了围墙”,径直略去了”。这些问题是出在对  
可知之子贡所言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 “为家的理解之上,不用是为了  
皆为上文所及之事。《史记上文是这样记载的:田  
常欲作乱于齐,子贡出说田常,“请往使吴王,令之救  
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为吴王出谋划策成就霸业,“存越示诸侯以仁,  
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并说王  
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  
不治垣屋避复,家生,家计,亦即家庭  
生计之义,并非房宅之义为家,即持家过活。“何置  
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这句话的意思是:萧何  
购置田地房宅一在贫穷偏僻的地方,持家[节俭],不  
去修治垣墙屋舍前人述引萧何事,也可证明这样理  
解应当符合原文之义明夏良胜中庸衍义卷十二  
诸侯以伐也”。吴王使子贡之越,子贡回报吴王曰 九经之义》:“萧何治家不治垣屋,欲后世师其俭,更  
[17]715,617  
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后五日,越使  
欲以侈导上决不为也。”  
替换”。  
大夫种顿首言于吴王,说句践闻大王将兴大义,诛  
强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  
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  
藏器,甲二十领,鈇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  
吴王大悦,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  
?”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  
,不义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  
乃谢越王。“空人之国“(令出兵以从,此实)空  
”,“悉人之众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从  
其君越王欲身从寡人”。“空人之国的确切含  
义很清楚可以看出来是使越国兵力空虚”。今人译  
宋叶适习学记言卷四十九吕氏文鉴》:“萧何尝有  
赐金置卫请苑之疑,而为生乃不治垣屋,买田宅必  
[18]849,791  
于穷僻处。”  
即治生。  
替换”。可见,“为  
史记·太史公自序》:“桓公之东,太史是庸。  
及侵周禾,王人是议祭仲要盟,郑久不昌子产之  
,绍世称贤三晋侵伐,郑纳于韩嘉厉公纳惠  
[1]3310  
,郑世家第十二。”  
:“太史是庸古人不注今人主要有  
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功劳,刘起釪本注:  
[2]3364  
注有不采用汉语大词典解释的,如许嘉璐本译为 :功劳。”  
译为:“桓公到了东方,是太史建议  
[5]919  
使越国空虚” ,刘起釪本译为使他人的国家空  
之功。”无论译文确切与否,也是把理解成  
[2]2125ꢀ2126  
[2]3378  
”  
,王利器本译为使人家国内空 其二,听信信用采用,王利器本  
[
7]1683  
” ,杨锺贤本译为使人家国内空  
:“此句谓请教周太史伯而从其言桓公见周室多  
,向太史伯请教迁往何处可以逃脱灾难,太史告诉  
他应东迁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并预言齐、  
楚将兴起桓公听纳其言遂东迁太史,官名。  
[4]3,701  
”  
,虽不完全贴切,但仅就这一个词  
来说,理解为使空虚还是很有见地的。  
为家  
[7]2768  
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任用此处指听用,听信。”  
杨锺贤  
[4]5,733  
家不治垣屋:‘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  
本注:“:,任用。”  
译为:“桓公东迁,信  
[
1]2020  
[4]5,758  
所夺。’”  
:所见对为家译注大同小异许嘉璐本译  
:“萧何购置田宅必在贫穷偏僻的地方,建造房宅  
用太史之言。”  
许嘉璐本译为:“桓公向东迁  
[
5]1562  
,采用太史的建议。”  
二者之中,当以后者为  
。《太史公自序史记每篇都用极其简洁的语  
言加以总结概括,每句话都可以在相对应的篇目中  
找到相关的内容。“桓公之东,太史是庸同样可以  
郑世家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桓公之东,太史  
[
5]813  
不修筑围墙。”  
刘起釪本译为:“萧何购置土地房  
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  
[
建围墙。”  
2]1914  
王利器本译为:“萧何购置田地住宅,  
84  
管锡华许巧云史记词语古今注译辨正  
是庸在本段之首,其事亦在郑世家之首,王注实  
郐之民皆公之民也。’……桓公曰:‘。’于是卒  
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  
是据郑世家下注,为能更加清楚看出之词义,  
于此略详引原文:“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  
[
1]1757ꢀ1758  
。”  
太史伯对桓公问,桓公曰”,即是  
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 太史是庸”。这是动词宾语用提前的句式,说  
。’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之君贪  
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  
居之,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  
顺了即庸太史”,亦即听用了太史之言。“桓公之  
,太史是庸又是由果及因的句式,意思是:桓公徙  
,是听用了太史之言。“听信信用之释是。  
参考文献:  
[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刘起釪,吴树平,.全注全译史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3]韩兆琦.史记笺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杨锺贤,.全校全注全译全评史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5]安平秋分史(主编).史记[Z]//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王利器,.史记注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8]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9]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等,1992.  
10]礼记正义[G]//阮元.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卫湜.礼记集说[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吴澄.礼记纂言[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纳喇性徳.陈氏礼记集说补正[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江永.礼记训义择言[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黄震.黄氏日抄[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汪绂.参读礼志疑[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夏良胜.中庸衍义[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叶适.习学记言[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
[
[
[
[
[
[
[
[
[
[
[
[
[
[
[
DiscriminationandCorrectionofSomeWordsBetween  
theAncientandModernAnnotationsofShiJi  
1
2
GUANXi-hua,XUQiao-yun  
1ꢁInstituteofLiteratur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8,China;  
(
2
ꢁCollegeofYiStudies,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Chengdu,Sichuan610041,China)  
Abstract:ShiJihashadabundantannotationswhichalsogavequitedifferentinterpretations  
onsomewords.Thispaperherechoosessuch5expressionsasjiqianli shen kongrenzhig-  
”,“ ”,“  
”,“ ”,“ ”,  
uo weijia yong makesacomparisonbetweentheirancientandmoderninterpretations  
andattemptstorectifytheerrorsandbiasedinterpretations.  
Keywords:ShiJi;words;annotations  
[责任编辑:唐普]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