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卷第3期  
2
011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3  
May,2011  
学术期刊史料校对问题及例释  
许丽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成都610071)  
摘要:在出版实务中,出版物的校对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丝毫不容忽视的工作在校对已然完成了由传统向  
现代转型的今天,校对功能也从校异同为主转变成校是非为主而实际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术论文里引  
用的大量文言半文半白资料,是校对中的难点目前各家杂志社或编辑部对此采取的做法都不能完全保证校对  
出所有的错漏文字,绷紧校是非的弦依然很重要鉴于此,笔者选择自己在编校中遇到并有效处理过的实例,分  
类总结了学术期刊论文中所引用史料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  
关键词:学术期刊;史料校对;校是非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3-0149-05  
在出版实务中,出版物的校对是一项看似简单,  
实则丝毫不容忽视的工作无论做了再好的选题策  
划与编辑工作,或者进行了多么完美的书刊整体设  
,如果在校对的环节上粗疏大意了,最终出版的书  
刊也只能成为不合格品新闻出版总署于2004年  
12图书质量管理规定》,首次明确  
了图书召回制度,而是否召回的主要标准就在于差  
错率,可见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30年的  
今天,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的急剧发展,校对已然完  
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校对功能也从校异同”  
本人叙述语言的文字校对问题,也即是说,主要注重  
的是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问题而实际在编校文史  
哲等人文学科的学术论文时,尤其是涉及中国古代  
及近代的论题时,除作者的叙述性语言外,还往往要  
引用大量的文言半文半白资料,这些资料作为作者  
论证过程中的论据,在文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  
作用,是作者的论点得以建立起来的必要依据,务必  
确实无误可是,校对这些史料,就不能单凭通行的  
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而是要完全忠实原文校  
阅者可能遇到的情形有两种:一是校阅者因自身能  
力有限而无法理解史料中的某些字词;二是原文中  
本来就存在一些文字问题无论哪种情形,校阅者  
都不能依一己之判断,随意更改引文文字,必须核对  
原文后再决定是否改动因此,对于这类史料文字  
的校对,就成为了比一般文字校对更为烦难的工作。  
这个问题在某些方面与古籍的校对有可互相参考之  
,但在校对时间方式,特别是校对者所能掌握到  
的原始资料多少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详见后文)。  
目前尚未见有专文论及此一问题,对此作一专门探  
[1]  
为主转变为了校是非为主在新的形势下,如  
何做好校对工作是值得出版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严肃高尚的出版物,其  
目的是展示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是可以藏之  
名山传之后世的若是在这样的期刊中出现编校  
错误,则除了担心被召回,作为一种难以弥补的  
过失,也会成为作者读者责任编辑乃至杂志社或  
编辑部永久的遗憾目前对校对学的研究,学界已  
经有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对作者  
收稿日期:2010-10-26  
作者简介:许丽梅(1977—),,四川江油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近代历史及编辑学研  
。  
1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数年来供职于一家综合性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做为一名史学责任编辑,且长期  
承担本杂志社文学哲学稿件的终校工作,对于学术  
期刊的史料校对问题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经  
,也有许多自己的思考,愿贡献出来,以抛砖引玉。  
在目前各家杂志社或编辑部的做法中,对人文  
社科类论文中的史料校对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这种做法的风险性在  
于作者自身的严谨与否事实上,很可能的情形是,  
如果作者本身的态度是严谨细致的,那么在原先写  
作论文时,便已经较为仔细地核对过资料了,这样的  
作者让其再核对一遍,既存思维上的盲点可能依  
然难以避免如果作者是较为粗心的,即使让他重  
新核对资料,大概也会比较大意,核对不出真正的问  
。  
从形近音近字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多加注  
,有疑问的地方不轻易放过,提请作者核对资料原  
,就可能有效地查找出作者的笔误这样做的好  
处不仅仅在于尽量将可以发现的笔误查找出来,并  
且在向作者提出质疑后,可能引起作者的负疚感,进  
而自发地将原文中的史料再核对一次这种情形下  
核对的结果,就可能比没有被怀疑意识不到自己会  
有笔误的情形下核对更认真有效一些以下笔者选  
择自己在编校中遇到并有效处理过的实例,分类说  
明学术期刊论文中所引用史料可能出现的错误类  
,以及如何怀疑史料是否有误。  
1.因形近音近而造成的错别字  
现在研究者中仍然用手写稿件的已经微乎其微  
,大多直接使用电脑写作而汉语的输入法无非  
两种,字形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字形输入法因为  
是在拆分汉字结构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故而因形  
2.这种做法的问题  
在于受现实条件的局限比较大不是所有的编辑部  
或杂志社都有藏书足够丰富的图书馆可资利用,尤  
其是史学类文章,作者可能是利用跑遍全国大大小  
小的图书馆与档案馆搜集到的资料,甚至可能利用  
的是海外收藏的史料,才写出来的研究论文这种  
情形下,让编辑也亲自将这些资料再查找核对一遍,  
不仅不现实,而且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2]  
近而造成的笔误较为常见;而利用拼音输入汉字,  
则容易产生音近错别字略举三例:  
(1):旧式的政洽史专注朝代兴亡及战  
踿
,并政治趋势之变迁亦不能说明。  
其中,“字是因为与字形近而误。  
(2):随后竟发展到与堺利彦幸德伝次  
郎等人交往,并出习彼等之讲习会。  
踿
3
.,编辑根据复  
其中,第一个字为与字音近而误。  
印件核对资料这种做法在所述三种做法中,是相  
对现实可行的,而主要的问题是比较费时费力作  
者可能要将大量的资料原件复印并邮寄给编辑部,  
而复印件是否清晰完整是可能存疑的,尤其是史学  
论文所使用的史料,可能原件本身就不太清晰,作者  
查找一手资料时已然复印过一次,为寄给编辑部再  
当然,也有一些因既读音相近,又字形相近造成  
的别字这当是汉字中多形声字的缘故:  
(3):江苏也因客米稀少,转须协济他省  
赈需,以至目下米梁市价比较上年昂贵”。  
踿
其中,“字为字之误。  
以上所举三例笔误较为明显,“政洽”、“出习”,  
次复印,有些原本模糊之处可能更加模糊又如果 米梁是绝对不通的搭配,应当立即能判断其为误。  
作者本身使用的是他查找资料时的手抄件,只核对  
手抄件而不与原件对照,可能舛误之处会依然存在。  
当然,这三种做法虽然均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无  
法达致完美结果,但是在没有更好的做法出现之前,  
斟酌选择使用之仍然是很必要的,只是应注意尽量  
避免其弊端。  
只是字形相近的笔误,更加需要仔细看清其笔画,稍  
微大意,可能就会把错别字放过去了。  
从笔误的产生来看,可能大多数笔误都源于汉  
字的形近或音近将其单独列为一类,是因为有些  
笔误不像前三个例子那样,是明显的绝对不能搭配,  
容易识别因此,在校读时感觉语气不那么妥帖时,  
也可以反推一下:是否可能是某个形近或音近字之  
?此外,还需要熟练利用其他校读技巧。  
2.利用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的特点  
在这里,笔者想要提出的,是除了上述三种基本  
可以纳入纯粹校异同的方法外,更需要编校者在  
编校时绷紧校是非的弦虽然不可能将所有的原  
始资料都掌握在手边,一一比校,但是在校对阅读的  
过程中,如果能熟悉作者可能出现笔误的原因,进而  
之所以对史料文字校读要特别提出字字研读的  
要求,是因为古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单音节词,  
150  
许丽梅学术期刊史料校对问题及例释  
一句话里几乎每一个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意义单  
的极好方式:  
(6):国家造宪法者也,宪法者非造国家  
,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意思降至近代,许多半文  
半白的文字仍部分具有此种特色而对于校读者而  
,由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用字用词构句等方  
面存在许多差异,除了要不断丰富自身古汉语知识  
和提高辨识能力外,面对不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也  
不必产生畏难情绪利用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的特  
,只要弄清每一个字在句中表达的意思,就很容易  
判断其是否恰当,或者是否有多余遗漏的情形这  
,因为细嚼了其中每一个字,如果是在全句中表达  
了恰当的意思,那么即使是不熟悉的表达,也不必多  
计较,避免了下大包围向作者提出过多无谓的问题。  
反之,则不能轻易放过可疑之处:  
者也。  
这句引文中,经笔者提出疑问而作者查对原文  
后确认,起首国家一词后遗漏了一个之所  
以能够找出此处笔误,就是利用了对仗的特点要  
么两个分句的主语后都有者字,要么都没有者字,一  
个有而一个没有的情形,至少是不常见而可疑的。  
古汉语中结构对称的句式,不仅是用在如上独  
立的句子里,也常常出现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其中  
两三个小分句对仗工整的情形利用这一点校读史  
,除了可以查找缺漏之外,还可以因其词性含义  
的类似或相反,判断其是否有误:  
(4):南东其亩,徒持人力。  
(7):且继者或历清操,勤庶务,而不明远  
踿
踿
试译这句话。“南东显然是指方位,在这里活  
,未必不颛己自是,岂甘事事让人?  
用为动词;“是指示代词,相当于”;“是田  
田埂的意思连起来,“南东其亩就是或南其  
,或东其亩。“为光只的意思,“人力指人的  
劳力,较常用的意思为握住对待扶持等,放  
在这里均讲不通据此提请作者核对原文,结果  
在这个句子里,“历清操,勤庶务明显应该是两  
个具有类似结构的分句,都是动词+形容词+名词  
结构从词性上讲,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从含义  
上看,“清操前应该是一个与字具有类似感情  
色彩的词,字却与此毫无关联经作者查核  
原文发现,“字为字之误。  
字为字之误。  
到了中国近代,在从以单音节词为主转向多音  
节词为主的过程中,许多多音节词的搭配临时而不  
固定对于这类半文半白的史料,校读者既不能用  
现代汉语中固定多音节词的标准去对待这些正在转  
变中的多音节词,又不能放过任何可能的错误此  
时更需要拆分开组合起来的词,一个字一个字地琢  
磨其意思:  
4.利用古汉语中顶真句式的特点  
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文学艺术修饰效果,或者是  
出于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会使用顶真句式顶真作  
为一种修辞方式,是指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  
下文的起头由于顶真句式有相当明显的特征与规  
定性,故当发现史料中使用了这种句式时,充分利用  
顶真句式的特点来校阅史料的正误,有时能获得良  
好的效果:  
(5):顾先生不过主张探发史事记录或  
史事传说的原本质索”。  
(8):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  
,动则得矣。  
踿
其中,“字为字之误在这句史料中,  
字或可理解为质地,“字可理解为本始的意  
这个例句中明显存在着顶真的修辞手法,其第  
一句”、“二字均是首尾相连,第二句也使用顶  
真句式的可能性很大,但显然,“是连不起  
来的经查庄子原文,“虚则静后面脱漏了静则  
三个字。  
素二字相连,与前后的意思能够一贯通畅,  
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质素这个词而  
字的意思和字毫无关联,连在一起,就令人  
难解了。  
.利用古汉语多对仗的特点  
古汉语的另一特色,是喜用对仗,往往上一句的  
3
5.利用古汉语写作艺术中力避出现重复字的特  
结构与下一句类似,近代的半文半白语言也未能骤  
然改变此种用语特色因此,在校对过程中,如发现  
史料有运用对仗手法的可能时,注意一下史料用语  
上下文结构是否一致,往往可以成为一种查漏补缺  
在古汉语的写作艺术中,尤其是古诗词的写作,  
为了增加文字的感染力与丰富性,常常会避免重复  
使用同一个字因此,在校阅一则史料中,如果看到  
了重复使用的字,多留意一下,请作者再核对一下原  
1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有时可能会有助于纠正作者的笔误。  
(9):夏竦的一首词曰:“霞散绮,月沉钩,  
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新秋。  
瑶阶曙,金茎露,凤髓香和云雾三千珠翠拥宸  
动作的动词经查对全唐诗》,“前掉了。  
7.注意引文中的提示性语言  
有的引文中有一些提示性的语言,暗示了前后  
文可能应该有的内容如果在文稿中没有发现与此  
类提示性语言相符合的内容,那么很可能就是作者  
在引用资料时出现了文字上的疏漏:  
(13):日本分教习二人,华人各一。  
,水殿按凉州。”  
踿
这首词中,“字出现了两次一般来说,词作  
者会尽量避免在短短一阕字数不多的词中重复使用  
同一个字,使得词作在用字上显得单调,影响词作的  
艺术感染力经核对原文,第二处字为字  
之误。  
这个句子里,“字是一个明显的提示性语言,  
提示着至少有一个以上的对象才谈得上”,而这  
里只提到了一个对象:“华人”。经作者核对原文后  
发现,。  
6
.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  
这是指在校读中,尤其是当句子结构或其中某  
个成分过于复杂,不容易一下子看明白其讲述什么  
,简单分析一下句式结构,有助于简化句式,便于  
理解在了解其所欲表达的内容后,再认真考察每  
个词所承担的语法结构功能,能较快发现其使用是  
否恰当,是否有多余或者遗漏的部分就这三类情  
,以下各举一例说明。  
有的时候作者甚至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误,兹  
举一例:  
(14):今请自州县以至省库部库,各立  
预算表,综一县之用款如之;省上之户部,综通  
国之用款,亦如之。  
在这句引文中,“如之二字是比较明显的提示  
性语言,它提示着前文应该有对该类情形比较详细  
的描述,而后文与此类似,才使用如之以使语言简  
但是细读这句史料,第一次使用如之二字时陈  
述的对象是县,而前文只是说自州县以至省库部  
,各立预算表,并没有描述过某级行政机关具体预  
算的情形,那么,此如之到底是如谁? 似乎无所可  
后文的国家预算亦如之更是无根之水了经  
提请作者查对原文,综一县之用款后遗漏了一  
整行文字:“胪列条目,纤悉备载县上之省,综一省  
之用款”。这样,在县级预算的情形被完整陈述后,  
省级预算如之就有据可依了这种疏漏的造成,  
可能是作者在录入资料时,因为几句话中都有如  
二字,结果就看跳行了。  
(10):浙省之秋瑾与大通学堂,故无论是  
踿
否果为徐党,就令确为徐党,亦不过在预备阴谋  
之列。  
在这个假设复句中,“就令是表示让步假设关  
系的连词,它连接着两个分句而用表示因果关系  
的连词字连接起来的两部分,并不是两个分句,  
其前半部分只是两个并列名词,不是独立的主谓结  
,不当用连词与后半部分连接从内容上说,二者  
也不存在因果关系经核查,“字之误。  
为副词,放在这里全句意思通顺,语法结构上也  
没有冲突了。  
(11):现在教材大都皆书店老板所定。  
这个例句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充当的都是状语,颇有重复之嫌经作者查对原文,  
8.反复引用时一定要相互对照  
有时某条资料是作者论述的主要依据,或是先  
完整引用后再具体论析的,所以会反复引用但是  
作者可能会出现反复引用时,同一句话却有文字上  
的歧异的问题因此,当作者反复引用同样的资料  
,回过头去对照一下前后引用的同样文句是否一  
,是非常必要的如有一篇文章曾经先完整引用  
了庾信的一首步虚词,中有这样两句:“云度弦歌响,  
星移空殿回。”但是在后文论析时再次引用,却变为  
:  
字为字之误。“大部修饰主语教材”,  
限定谓语。  
(12):李白同吴王送杜秀芝举入京: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在这个诗题名中,加上省略的作者共有三个人  
,又是兼语句式,主语与宾语各自发生了不同的动  
,可能会令阅读者一时之间弄不清人物之间的关  
而仔细分析一下句子结构便一目了然:(作者)  
同吴王并列为主语,“是谓语,“杜秀芝是宾  
( ):云度弦歌响,星移宫殿回。  
15  
,“举入京看来是宾语的动作,然而却缺乏一个表  
这个例句中,无论是空殿还是宫殿”,似乎都  
152  
许丽梅学术期刊史料校对问题及例释  
能读得通但既然是在一篇文章中引用的同一句  
有怵惕恻隐之心”。  
另如:  
(18):至裹湖葛荫山庄,其地今为复性书  
,显然只能有一种写法遇到这样的问题,只能去  
查核原文,而查核的结果空殿是正确的。  
有时作者参阅了同一资料的不同版本,而在写  
作过程中随意引用,没有注意前后一致的问题(不包  
括专门讨论不同版本史料的文章)。这时校阅者应  
该注意提请作者依据同一种资料讨论较好如有作  
者曾引用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牍,其中有这样一句:  
,投刺谒马一浮先生。  
了解西湖景色的人应当知道,“裹湖里湖”  
之误这可能是因原文使用的是繁体,造成  
了作者的笔误。  
此外,如将苏东坡误写为苏东波”,“元祐某  
年误为元佑某年等等,诸种情形尚多,此不一一赘  
述了要校阅出此类失误,除不断提高自身文史修  
养外,别无他途。  
衰也,()。”然后紧接着:  
(16):一般学者认为其中“……衰焉,少  
)”,应是对小雅的评论。”  
衰也成了衰焉”,“()成了()  
(
以上笔者所做的简单分类,并非壁垒分明,决然  
划分的,而是同一处笔误,可能多种方式都可以校阅  
出来如例(5)也可以从因形近而造成别字这个角  
度来看,而例(13)也可以利用句子结构大致对称的  
方法来校读因原文所引资料全句为:“设溥通学分  
教习十人,皆华人英文分教习十二人,英人华人  
各六;日本分教习二人,华人各一;德俄法文分教习  
各一人,或用彼国人,或用华人,随所有而定。”这句  
话中,谈及溥通学英文分教习与德俄法文分教习时  
均是先言共多少人,而后言用何国人及各多少,唯独  
在提到日本分教习时,,说  
日人多少,也可看出其中可能有笔误此外可能出  
现笔误的情形尚多,这篇小文章不可能一一都谈到,  
还需要编校界各位同仁共同努力,总结经验。  
总之,学术期刊的史料校对工作需要以耐心细  
致的态度,读懂每一个字的意思,不随便放过任何一  
个可疑点发现可疑点后,要不惮烦地向作者提出  
质疑,请作者再次核对原文,不自作主张地随意更  
,那么,恐怕绝大多数的笔误都会在校对的过程中  
被消灭掉。  
”。可能是作者在单独引用时使用的释读版本,与  
读到有关学者对此进行的分析而使用的释读版本不  
,故而造成文字上的歧异但既然这里直指其  
表示再度引述其内容,无疑在文字上应该保持相  
。  
附带提一下,不仅仅是反复引用的史料文字可  
能有误,再次提及的人名诗题名词牌名地名等等  
都可能出现与前文不一致的情况,在校阅时都应该  
回过头去对校一遍。  
9
.充分运用自身的文史知识  
这是指在校对时,不能单纯就文字看文字,还要  
充分调动校对者自己具有的文史知识,理清作者的  
论点论证与论据,搞清楚作者在讲什么,以判断正  
误是非这包括对经典的熟悉,对历史人物与朝代  
年号的了解,以及平时尽量多掌握各种可能遇到的  
文史知识。  
(17):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  
乍见孺子之入于井,皆有沐惕恻隐之心。”  
稍微熟悉一点孟子的人应该都可以看得出  
,“字为字之误。《孟子原话应该为:“皆  
参考文献:  
[1]周奇.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转变———校对工作三十年回顾[J].中国编辑,2008,(3).  
[2]黄知学,蒋椆媛.形似字与文稿纠错[J].编辑之友,2008,(5).  
[责任编辑:凌兴珍]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