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卷第3期  
2
011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3  
May,20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  
整体性特征与推进思考  
陈万松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打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分别研究的狭窄视域,将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  
,是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后理论界一个新的关注点作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理论  
特征上和过去有所不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切入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则是理论研  
究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3-0018-07  
009,央  
,而且都差异不大,归纳起来主要是时代性特征、  
革命性特征群众性特征和创新性特征,而将马克思  
主义三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概括其特征的基  
本没有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涵和辩证关系来  
,笔者认为具有以下八大特征。  
2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  
时代化大众化命题(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三  
”),并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作为建设马克思  
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首要举  
由此不仅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的  
战略任务,也指明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全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的前提是要打破过  
去对马克思主义三化重在分别研究缺乏整体性  
研究的传统研究思维,把马克思主义三化作为一  
个整体来加以思考由此思路出发,分析总结马克  
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  
拟对此作出尝试性探索,以求抛砖引玉。  
1.历史性与时代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发展进  
程是一个历史的推进过程,而时代性之一是指马克  
思主义三化的内容表现形式都具有各个历史时  
期的时代特征,也即是说相对于今天是历史的,但相  
对于各历史时期又是时代的;二是指中国化和大众  
化都是正在进行着的现实,是现时代继续赋予马克  
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  
虽然马克思主义三化包括了时代化,但并不  
能因此而把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的时代化分离出  
,简单地定义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  
恰恰相反,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中提出  
时代化,正是要说明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伴随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特征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特征的概括,对时代化大众化的特征概括较  
收稿日期:2011-02-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项项目资助成果,项目批号:10JD710001。  
作者简介:陈万松(1952—),,四川资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18  
陈万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特征与推进思考  
着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发展的整个历史  
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和具体化,使之成为广大人  
民群众能理解能接受能掌握的武器。  
进程的,每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同时是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它们从理论成  
果的诞生时间看是历史的,但从理论内容和表现形  
式看又是反映和贴近时代的,是大众的。  
3.学术性与大众性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  
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但马克思主义不  
是简单的政治口号和条款,类  
文化精髓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理论,有其完整严谨的  
理论体系理论结构理论内容理论概念和理论方  
,就此而论,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是政治理论和学  
术理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在马克思  
主义三化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马克思主义三  
进程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性  
的总结和哲学指导,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特征大众  
性则是指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一个共同要求:要让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为人民大众看得懂记得住、  
用得来的理论武器。  
2
.民族性与世界性  
所谓民族性,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程  
中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打上了中  
华民族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  
国气派的新理论而世界性则是指马克思主义三  
的民族性不是狭义的封闭性,而是立足中国放  
眼世界,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执政党执政的成功经  
验与教训,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  
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它有三层含  
:一是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  
[1]373  
文明成果” ;二是要不断研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  
教训;三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来研究和对待世界问题,应对时代挑战。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学术性特征具有三方面的  
内涵:一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现实性、  
严谨性逻辑性的思想体系;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特征和前  
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  
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 三化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去探  
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  
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  
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  
研究中国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提出符合社会  
发展规律并能发挥指导作用的理论的过程;三是强  
调要在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  
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来推动马克思主  
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  
三化的持续发展。  
[
2]288  
。”  
世界性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创新和发展的  
强调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学术性不是淡化其鲜  
明的政治性,更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三化置于高深  
莫测的境地毛泽东早就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神  
圣化,主张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  
出来,成为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用中国百姓喜闻乐  
见的方式来表达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是大  
众化的要求而主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同样不是  
对其学术性的否定,因为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既要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中的尖端问题难点问  
,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经验,指导社会的科学持续  
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学术层面的高端领  
,需要具有精深理论素养的专家结合世界和中国  
实际来进行学术性的探讨和研究,提出指导性的理  
论新思维和针对性的对策举措,是推动马克思主义  
必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发展潮  
流之外,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世界  
发展的大趋势,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马  
克思主义三化所体现的世界性特征就是摆脱了因  
片面强调民族性而囿于封闭性,以开放的理论品质  
来体现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各民族的精神  
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  
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  
[3]276  
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两大特征  
的统一,坚持中国化就必须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质,具  
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坚持时代化就必  
须坚持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  
主题,主动应对时代挑战;坚持大众化就必须体现马 三化向深入发展,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指导性的必  
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扬弃过程创新性是  
马克思主义三化学术性和大众性特征就是充  
指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论与时  
俱进不断丰富更新的过程。  
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用的层次和对象,是深  
邃与通俗相统一专业与大众相融合。  
继承性是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所共有的特征,也  
是一种理论的溯源阶  
级性和政治性特征,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有其博大  
的理论胸怀,对一切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兼收博  
,并加以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三化也是如此,  
体现出三方面的继承性特征:一是坚持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  
;三是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由此形成博大  
精深的科学理论。  
4
.理论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  
,如上所说,有其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理论结  
理论内容理论概念和理论方法马克思主义  
三化也是如此,其具体的体现就是所形成的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  
实践性是指理论来之于实践并被实践证明其正  
确性马克思主义三化就充分体现出与中国革命  
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其产生的毛  
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  
,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继承不是照搬,而是有批判的兼收并蓄如毛  
泽东所指出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  
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  
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  
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符合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取得  
胜利的基本保证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哲  
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  
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  
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4]740  
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继承也不是止  
于如此,而是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就是与  
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5]132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  
三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  
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  
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所  
体现的理论创新品质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  
告中所言:“《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  
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  
[2]122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真  
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  
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  
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马克思列宁  
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  
[4]494  
证明的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  
也如邓小平所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  
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
1]213  
[6]12  
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实事  
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  
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  
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6.宏观性与微观性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宏观性特征是指其站得  
看得远想得宽,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气魄;微观  
性则是指马克思主义三化不仅有高瞻远瞩的宏观  
思考和指导,而且有立足细微的具体举措,实际实  
用和可行。  
[
1]382  
,靠实事求是。”  
事实也是如此,没有马克思主  
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就谈不上  
理论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谈不上切合  
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谈不上理论为中国广  
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运用,更谈不上对中国革命和  
建设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三化宏观性特征的站得高是理论  
思考的立足点,是站在中国与世界的高度来观察和  
思考问题,和  
特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时代的发展相结  
;看得远是理论思考和指导的时间维度,不仅要关  
5
.继承性与创新性  
继承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过程,就是一  
个不断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  
20  
陈万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特征与推进思考  
注中国与世界的昨天和今天,更要考虑中国与世界  
的明天,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昨天、  
今天和明天的问题,来回答时代的课题应对时代的  
挑战把握时代的机遇;想得宽是理论思考的空间范  
,不仅要回答中国性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世界性的  
问题,不仅要回答和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而且要回  
答和解决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党建等各个  
领域的问题。  
花独放罢黜百家,因为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指  
:“文明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  
[4]537  
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  
而在实际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继承性特征就表现出了对  
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兼收博采,体现出博大的理论  
胸怀,这也正是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  
,是理论修养理论气度和理论信心问题。  
8.统一性与对立性  
微观性的实际是指马克思主义三化不是抽象  
的理论空洞的教条,而是切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  
,具有针对性;实用是指马克思主义三化因其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  
,因而其提出的具体政策和举措具有可操作性,能  
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取得应有的效应;  
可行是指马克思主义三化立足时代的特征中国  
的国情和党情,因而不仅对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具  
有指导作用,而且对社会各方面的具体事务也具有  
指导作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其哲学名著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  
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的  
[2]137  
法则。”  
也即是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  
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抵制互相对立的”,一切对  
立的成份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  
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  
[
2]168ꢀ169  
” 。马克思主义三化上述诸特点就是对  
立统一法则的体现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民  
族的个性与世界的潮流传统的继承与理论的创新、  
学术的深邃与大众的通俗理论的思考与实践的印  
宏观的大略与微观的精细主体的权威与包容的  
胸怀等,无一不是既有相互的对立,而最终又是统一  
的协调也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发展进程,赋予了马克思  
主义三化不竭的生命源泉。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从某种意  
义上讲就是数学概念中的大和小的问题,这一特征  
所体现的就是既要思考和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看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  
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些关系党和国家命运与前途的  
大事,形成宏观指导的方针和战略;同时也要思考和  
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应该怎样做的小事”,形成  
微观操作的具体可行的政策和举措,发挥理论对实  
践的普遍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推进思考  
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三化特征的最终目  
的是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对此,应注重  
以下七个方面。  
1.注重三者的相互联系  
7
.主体性与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但  
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又存在各自的特点,在相互  
联系中存在差异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的相  
互联系不能准确定位三者的作用,势必会造成理论  
思维的混乱,其结果是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主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地位;包  
容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胸怀。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历史和人民作出  
了选择: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  
具体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中所产  
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  
种指导核心的主体性地位是在与各种思想比较博  
弈中建立的,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  
利中巩固的总之,是经过历史与实践考验而确立  
,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容动摇  
而必须坚持,这是原则问题,是政治立场政治方向  
和政治态度问题。  
对于三者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目前在理论界有  
所分歧,主要在谁是核心上有中国化和大众化两种  
观点我们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  
主义三化的前提和核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  
克思主义三化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目的和要求。  
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前提和核心,因为这  
是一个基本定位,一切问题的研究都是在这一范畴  
坚持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主体性地位并不是一  
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开展的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和发展  
的理论时代品质,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  
践目的和要求正因如此,所以中国共产党最早提  
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要求,“离开中国特点  
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  
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  
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  
永逸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而应是能始终反映时代  
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的鲜活的思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也就必须要根据时代发展变  
,结合时代新特征吸收时代新内容,“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  
[6]12  
永不停滞” ,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应对之策,  
使马克思主义三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始终处于  
时代的前列。  
[
2]288  
” 。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  
调的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全党亟待理解并亟  
需解决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是前提和核心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生命力的不竭源泉;而大众化则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目的和必然要求,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能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信  
掌握和运用的必须但所有的前提都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都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进行,可  
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无  
从谈起。  
4.注重中国国情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特殊命题表明了一个基本  
的目的:通过马克思主义三化创立三化了的马  
克思主义,也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  
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符合中国国情能正  
确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成果  
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背叛,而是在新的历史  
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个理论最大的  
特点就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  
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表  
现出强烈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的理论成果。  
诞生马克思主义国  
国情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同样需要坚持  
与中国国情实际的结合列宁早就指出:“在东方那  
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  
2
.注重世界形势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  
创新,但又不是孤立的封闭行为,如上特点所说,具  
有世界性的特征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大变  
大调整之际,“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  
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  
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当代中国同世界  
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  
[7]778  
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正是这种有别于俄国革命特殊性的存在,中国革命  
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绝不是盲目的照搬硬  
,而必须将马克思主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  
相结合,发展为能切合中国国情实际的指导理论,毛  
泽东思想即是如此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同样面临国情差异,同样不能照搬照学外国的经  
,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  
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  
,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  
[6]46ꢀ47  
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推  
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显然不能脱离这一现实状况,  
而必须以世界的眼光和发展的思维来研究和思考中  
国的问题,这样才能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参与  
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作出符合世界发展趋  
势的应对之策。  
[1]260  
3
.注重时代特征的变化  
情况  
,
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 。  
邓小平曾告诫全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  
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  
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  
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凝结了几代中国  
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  
[6]11ꢀ12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  
最新成果这两大理论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  
结合的理论结晶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在今天继  
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中仍然是必须坚持的基本  
[
2]291  
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达了一个明确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应是一劳  
邓小平的上述告诫表  
22  
陈万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特征与推进思考  
原则。  
.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理论来自于实践,并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因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  
怎样发展这些关系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基本问题。  
5
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一次理论的创新,就是一  
次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推进,并且都体现出共同  
的理论创新特征: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创新基点,以世  
国情党情为创新依据,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为创新原则,以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历史  
经验为创新借鉴,以广大人民的需要为创新目的,以  
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为创新动力这些创新特征,  
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宝贵财富,是过去现在和  
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7.注重研究成果的普及。  
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一次实践检验理  
论的过程,就是一次实践经验总结的过程,也是一次  
推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胡锦涛在谈到科学发  
展观时就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  
[6]13  
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而毛泽  
东思想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前进的基础和动  
力都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能  
不断发展,每个国家每个政党都是如此因为每  
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  
新时期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就必须  
注重其研究成果的推广普及,让马克思主义三化”  
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去充  
分发挥指导作用,并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看是否符  
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实  
,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  
毛泽东曾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  
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  
[1]272  
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 。马克  
思主义三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总  
创新发展的过程在总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挫折的实践经验基础  
,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三化”  
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同样在总结中国社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  
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展中的  
成功经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诞生了马  
克思主义三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诞生发展的历程说明:注  
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  
的必由之路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总结30年改  
革开放和十一五经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  
推进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  
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  
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实  
[2]131  
际意义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的作风,就是要求任何理论的产生不仅要来源于实  
,而且要用之于实际,在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中去发  
挥指导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目的也在于  
,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  
原理和当代的世情,面  
临的实际问题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制  
定出指导全局的方针和策略。  
6
.注重理论研究的创新  
[6]12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也需要不断地根据世情国情的变  
化而不断创新,因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  
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  
注重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成果的普及是其学  
术性与大众性特征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必须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就是要让马克  
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是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范畴,仅  
成为少数理论专家的研究对象而应让研究成果走  
下高深的学术论坛,进入社会,成为人民大众看得  
记得住用得来的理论武器这符合理论研究和  
创新的目的,符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目的,也  
符合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  
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  
[3]248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均产生形  
成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  
,又指导着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  
历史进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  
实践发展,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革命谁来领导  
革命怎样革命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  
。  
[2]136  
世界和客观世界”  
这一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
[
[
[
[
[
ComprehensiveFeaturesandFurtherStudyon  
Marxism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andPopularization  
CHENWan-song  
CollegeofPoliticalEducation,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8,China)  
(
Abstract:BreakingthenarrowvisionofstudyingtheSinicizationofMarxisttheory,moderni-  
zationandpopularizationseparatelyandregardingthemasanindivisibleunityhasbeenanew  
concerninthefieldofacademictheorysincetheChineseCommunistPartyꢁsSeventeenthSession  
oftheFourthPlenarySession.Asawhole,Marxism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andpopulariza-  
tionaredifferentfromwhattheywereintheoreticalfeatures,whichisconsideredapointcutthat  
cannotbeneglected.Therefore,howtopromoteMarxism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andpopu-  
larizationbecomesanessentialtaskandaimfortheoreticalresearch.Thisessayattemptstogive  
anexploratorysummaryforthegeneralfeaturesofMarxism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andpop-  
ularization,andofferssomeadviceonhowtofurtheradvanceMarxismsinicization,moderniza-  
tionandpopularization.  
Keywords:Marxism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popularization;comprehensivefeatures  
[责任编辑:李大明]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