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卷第4期  
2
011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4  
July,20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认识框架研究现状理性判断  
刘吕红,张英花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中国实践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的有机结合。  
因此,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前提,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遵循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坚持理  
论与实践结合的标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已有研究的梳理,笔者厘清了现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  
的学术判定,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作出理性判断,认为:逻辑起点是李大钊的言论,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本质做出明确的描述;实践起点是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第一次明确在实践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  
的结合;理论创新的起点是中共二大召开,第一次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实际,将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并有了第一个  
理论结晶———切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认识框架;研究现状;理性判断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4-0019-06  
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的思想,最早当属李大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学术界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这  
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的起点在哪里? 近年来,学术  
界关于此问题研究颇多,但认识却存在较大分歧。  
本文试图在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认识框架的  
基础上,对近年来研究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  
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  
的理性判断。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李大钊有这样的  
主张:“应该细细的研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怎样应  
用于中国今日政治经济情形”,以及怎样去作民族  
独立的运动,把中国从列强的压迫之下救济出  
[
1]557  
” 。完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  
是毛泽东他在193810论新阶段的报告中  
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  
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认识框架  
[
2]659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表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从  
而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人民就一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着  
不懈的努力,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中国洋务派领导的  
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无一例外都失  
泽东的这个阐释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  
,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具体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  
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关于马  
收稿日期:2011-01-07  
作者简介:刘吕红(1966—),,四川资中人,博士,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  
张英花(1984—),,河北衡水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败了艰难的探索和残酷的现实表明:封建统治已  
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和理论创新过程。  
经腐朽,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  
之后,受着十月革命苏俄政治影响的中国先进知识  
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马克思主义唯物  
史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在探索中找到了符  
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  
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  
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建立起了社会  
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以此为基  
,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崭新  
实践,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过程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它决定了研究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必须而且首先应该结合中国的  
社会背景经济政治状况思想文化动态来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表现为把中国革命建设  
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重要理  
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这些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  
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  
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  
,这是在同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和深刻总结历史  
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  
国实际不断结合的产物,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创造  
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  
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  
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种现实的历史  
活动又是一种理论发展过程,即表现为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与中国实践过程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用实践来检  
验马克思主义,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来对现  
实的偏差进行纠正和反思,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起点问题,要遵循逻辑与历史的原则。  
第三,判断的具体标准是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实践和在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有  
机结合起来,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最初的  
实践,也有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这是  
理论创新与实践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研究现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近年来一  
直是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笔者从所接触的  
研究资料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传入中国之日就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卢培琪王立胜认为:“从马  
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了它的中国化的  
[4]  
历程。” 何一成教授同样认为:“作为一个实践过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传入中国时  
就开始了,尽管那时并不是真正自觉地中国化’,而  
[5]2ꢀ3  
且理解和表述都不完全标准科学。”  
叶险明教  
授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也  
[6]  
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肇始  
于李大钊赵付科李安增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19198月李大钊发表的再论问题与  
主义一文……已初步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  
原理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  
中得到发展的思想,因此,这篇文章应视为马克思主  
[
3]  
[7]  
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  
在中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它决  
定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必须依据中国化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义中国化进程的起点。” 包宏杰等人也认为,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肇始于李大钊,即是李大  
[8]  
钊在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彦林王素  
莉坚持李大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  
观点,并进一步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进程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应该是合一的,即首先  
来自于李大钊所主张的从中国的实境出发,实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判断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起点的认识框架:  
[9]  
第一,前提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社会根本解决的思想。  
20  
刘吕红张英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认识框架研究现状理性判断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为中  
国共产党的创立汪青松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1921年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从思  
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的飞跃,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16]  
化的历史起点。”  
此外,还有井冈山道路说、《反对本本主义、  
遵义会议说六届六中全会说等观点井冈山道路  
说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部分学者据此认为  
井冈山的道路就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并把它作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反对本本主义说认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的完成就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开端,而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理论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实际的土壤,并  
由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程,全燕黎马启  
[10]4  
想传播进入理论运用和实践结合的阶段 梅荣  
政教授也持同样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程同它的理论反映有一个时间差。‘自从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就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  
相结合的开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而关  
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则发端于延安时  
[11]  
。” 涂小雨认为:“在中国,唯有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旗  
,用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和改革,所以,无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推动主力和关键,是主语所以,1921年中  
国共产党成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才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力量和领导力量在实  
[17]  
民持这种观点 遵义会议说认为:随着遵义会议  
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革命转危为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步入正确的轨道,部分学者据  
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从此开始六届六中  
全会说认为:毛泽东在193810月主持召开的六  
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  
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部分学者据此  
把六届六中全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同时,在研究中还可以看出有历史起点和逻辑  
起点的说法比如王素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应该是合一的。  
张远新教授认为:“1920年前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群体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形成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只有如此理解,才能把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内容合符逻辑地构架起来,才  
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相  
统一的问题,才能深刻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12]  
践上和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张红认为:  
按照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规定,中国共产党是马  
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然而,如何  
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领导中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  
这成了摆在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马克思  
[13]  
主义中国化由此起步。” 肖铁肩李真真等人也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就是中国共产党  
[14]  
的成立。” 很显然,他们都比较一致地认为,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应为  
中共二大马乙玉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  
史起点是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何时开始了它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这个历史起点是中  
共二大……因为中共二大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党的第一个也是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  
命纲领,同时中共二大还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基  
[18]  
实践性品格。” 王增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起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但真正走自己的  
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探索……实践意义上  
[
19]  
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于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李彦林认为:“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它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是合一的,即首先来自  
于李大钊所主张的从中国的实境出发,实行社会  
[15]  
本问题做了初步而正确的阐述。” 持相近观点的  
[9]  
还有贺朝霞李亮,他们认为:“7月召开的党的二 根本解决的思想与主张之中。” 的确,马克思主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  
问题的思想,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以及实现纲领所必须采  
取的政治主张,在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认  
义中国化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起点需要理性判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理性判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观点辨析  
第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并非马克思主  
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义中国化的起点辛亥革命以后,结束了两千年帝  
制的中国并未能脱离苦难,许多知识分子都在为国  
家寻找出路各种新思潮滚滚而来,如基尔特社会  
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而马克思主义也就作为新思潮  
的一种传到了中国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在当时  
传入中国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况且,传入之初,先进  
知识分子虽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和提  
,但在理论上还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  
一些人还对马克思学说作出了片段的不确切  
的表述,加上针对中国的具体实际缺乏认识,不可能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更谈  
不上针对中国实践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总结  
与概括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  
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产物,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遵义会  
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重大历史事件,  
由此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坚强的领导核心集体独立  
自主地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办事联系中国实际情  
况形成新的理论并运用新的理论解决中国不断出  
现的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基  
本要素它开启了独立自主地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开拓了马克思  
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所以说,遵义会议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境界,而不是历史起点。  
六届六中全会是在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  
索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命题,故而也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  
起点。  
第二,19217月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并没有开  
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首先,一大对中国的  
国情了解不够,没有认识清楚中国的社会实际和革  
命实际,没有认识到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也就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  
和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问题,所以没能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中  
国实际的革命纲领及方针政策也就是说,中共一  
大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但还没有认识到马克思  
主义是普遍真理,是共性,而中国革命是个性,具有  
民族特点其次,因为缺乏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中共一大没能把马克思主义  
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更没有认识到建立革命  
武装组织发动农民等工作任务的重要性,也就没能  
确定党成立后的具体工作任务,因此也就无从开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理性判断  
依据前面的论述和辨析,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起点做如下理性判断。  
1.逻辑起点:李大钊言说  
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  
知识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  
运的工具,重新考虑中国的命运。19187,李  
大钊在言论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  
出俄国革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  
文明的曙光同年10,他又发表以庶民的胜利》  
为题的演说,颂扬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在当年的新  
青年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1919  
,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  
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比  
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初  
步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中国革命和中国思  
想史的若干问题,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  
第三,井冈山道路说、《反对本本主义》、遵义会  
六届六中全会等都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起点井冈山道路说之所以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起点,是因为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  
独立自主地走出的一条有别于苏俄模式的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  
践成果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过程中的一  
种实践成果,故而不能成为起点。《反对本本主义》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  
程中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为一种  
理论成果,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  
特别是针对胡适的改良主义论调,李大钊1919  
8月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明确表示问  
主义是分不开的,具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  
主义的指导他还强调,“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  
资本主义”,必须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为此,  
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所以不谈主  
,没有多数人参加,社会问题则无从解  
[20]228ꢀ234  
李大钊坚决反对胡适的改良主义论  
22  
刘吕红张英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认识框架研究现状理性判断  
,坚持中国问题从根本解决的革命主张他以  
很大的作用;他们为了发动工人并开展工人运动,还  
在各地建立行业工会工人俱乐部工人夜校和补习  
学校,并创办了工人通俗刊物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还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并在各地成立了  
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些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  
,把马克思主义深入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进一步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明确指出:一旦经  
济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  
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  
解决”;要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阶级斗争,进行革  
,否则,“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  
[20]233  
” 。这样,李大钊就初步地表述了马克思主  
义的一般原理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结  
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思想关于问题主义”  
的这场争论,实质上是中国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是  
否需要革命的争论李大钊批判了胡适的改良主  
,论证了中国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彻底  
革命的必要,从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有力  
地推动了人们遵循正确的方向探索中国革命的道  
。  
上述一系列重要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  
实践中开始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但由于  
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机构来执行,实践分散,且对中  
国总的实际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故以共产主义小组  
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更为合理。  
3.理论创新的起点:中共二大召开  
19227,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  
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  
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将马克思主义  
理论和中国实践形成有机结合,并形成了第一个理  
论创新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  
会宣言》。因此,中共二大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  
论创新的起点。  
更为重要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使中国先进分  
子第一次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中国革命实际  
相结合的思想只是由于传入的早期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实践性不够,又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政党,尤  
其是对中国具体国情还没有深入研究,而且理论与  
实际的结合还只限于少数人的理论观点,所以说,  
李大钊说只能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  
首先,中共二大全面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所  
面临的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会议指出:“自第一次  
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政治发生两个正  
相反的趋势:()是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列强企图  
协同宰割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是  
推翻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即全世界无产阶级  
的先锋———国际共产党和苏维埃俄罗斯———领导的  
世界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革命运动。’……  
中国的反帝国主义的运动也一定要并入世界被  
压迫的民族革命潮流中,再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联合起来,才能迅速的打倒共同的压迫者———国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本质的规定也只是作  
出明确的描述,即从中国的实境出发,实行社会  
根本解决”。  
2.: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问题主义之争以后不久,马克思列宁  
主义在中国日益广泛传播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壮  
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列  
宁主义投身工人运动的实践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  
国工人运动最初的结合最早在中国酝酿建立共产  
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他们的思想很明确,走十  
月革命的道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为此,  
一定要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以担负起革命的组织  
者和领导者的重任。19208,由陈独秀发起创  
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北京长沙武汉济  
广州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21]12  
际资本帝国主义。’”  
其次,中共二大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会议指  
:“一方面,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无不受帝国主义  
列强的控制,实际上已经成为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所  
支配的半独立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在政治方面还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建立的同时,都开展了马  
克思主义的宣传活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在自  
己创办的一系列刊物上,介绍苏俄情况和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的经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较系统地宣传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发挥了  
[22]32  
是处于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 。中共  
二大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和把握,是认清中  
国国情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  
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无此,  
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从谈起。  
步骤,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  
次深化,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  
体实践开始相结合的结果,为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  
指明了方向。  
再次,通过对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  
况的分析,中共二大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性  
目的动力等问题,规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  
纲领会议指出,“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  
当然,中共二大纲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  
,其中主要是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以  
工农为主体的主张,也没有提出工人农民的政权要  
求和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它毕竟正确地分析了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的革命性质对象动力等问  
,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及各项议案表明它已  
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结合起来,它们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并具有中国民族  
形式和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方针和政策,  
而且这是一个组织机构的共同主张,有了更强的执  
行力因此,中共二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创新的起点。  
[
22]32  
,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革命  
的基本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  
资产阶级因受帝国主义和军阀封建势力的压迫,也  
是革命的力量之一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  
[
21]13  
民族是革命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革  
命性质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  
,目的是建立真正的统一民族主义国家和国内的  
[21]13  
和平’” 。此外,《宣言规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  
最高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  
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将党在民主革命中要实  
现的目标同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实现的长远目  
标结合起来,初步规划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参考文献:  
[
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毛泽东.论新阶段[G]//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12-19.  
4]卢培琪,王立胜.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学刊,1993,(6):2-8.  
5]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叶险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1,(2):3-10.  
7]赵付科,李安增.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88-91.  
8]包宏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与成果研究综述[J].传承,2009,(24):32-35.  
9]李彦林.李大钊根本解决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32-36.  
10]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梅荣政,杨军.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新篇[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20.  
12]涂小雨.起点·成果·逻辑·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若干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8,(2):14-17.  
13]张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述论[J].理论界,2007,(1):15-17.  
14]肖铁肩,李真真.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  
15]马乙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理论辨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9-51.  
16]贺朝霞,李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再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0,(7):196-201.  
17]全燕黎,马启民.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J].浙江社会科学,2007,(5):3-10.  
18]张远新,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新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100-105.  
19]王增智.“走俄国人的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兼与周尚文张远新两位教授商榷[J].探索,2010,(2):175-179.  
20]李大钊.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资料室.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凌兴珍]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