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鸿
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及改革展望
历史总是那么凑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
我国改革开放的发轫期。在此之前,我国的国家和社会结构
具有高度的“总体性”,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
呈现出强烈的一元化色彩。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唯一合法
主体,拥有绝对的权力,“政府支配着经济舞台。政府的支出
决定了就业的程度,政府的税收影响了无数的决策,政府的
决策控制着国际贸易,政府的国内规制(regulations)涉及几
织形成固定资产总值约1864亿元,收入1525亿元;全国社
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达618.19万人,兼职工作人员500多
万人,还有注册的各类志愿者2500多万人,建立党组织7.3
[6]
万个,党员人数达26.7万多人。社会组织涉及科技、教
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保、法律服务、社会中介
服务、工商服务等众多领域,初步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基本适应、门类齐全、层次各异、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
系。
[2]3
乎每一个经济活动” 。为了配合政府指令性的经济调控
行为和计划经济的有效运行,国家织起了一张严密的公共权
力网络,并运用政治动员的手段将这一网络铺撒到社会的各
个角落。国家通过公权之网对社会和经济进行全面的控制,
市场与社会完全笼罩在国家权力之下,政治、经济与社会三
者高度重叠。在此之下,社会成员并不存在自主支配的权力
和资源,社会成员的权利完全镶嵌在单位之中,所以主张社
会成员自主权利的社会组织也就无从生长。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经济领域内的市场化改革,国家的经济控制角色逐渐淡
化。与此相应,社会逐渐脱离了国家权力的高度控制,有了
一定的自主空间。借助市场经济之力,社会逐步获得了可观
的且受到法律保障的自主空间、自主资源,这就为民间组织
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制度前提和资源基础。随着经济领域
的日渐繁荣和社会自主性的逐步增长,原有的单位制公共产
品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需求。社会组织
的成长为这一新需求的满足提供了组织基础,“在人们新产
生的利益需求中,又有一部分涉及到既非能由政府有效供给
也非能由市场有效供给的准公共物品或称‘俱乐部’式公共
物品,由利益相关的公民联合起来自主供给这种公共物品却
二
中国社会组织的功能及管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日益明显。一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组
织尤其是行业协会配合政府宏观调控,在规范市场秩序、开
展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调解贸易纠纷等方面,已经成为
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
作用。二是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大量的
民办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体育等机构,发挥贴近群
众、了解群众、机制灵活的特点,向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填补了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扩大了公共服务供给,使社会
的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通过引导受助群体努力改
变自己的现状,增强他们自力更生的意识,不仅使他们脱离
物质贫困,也使他们脱离心理贫困。非政府组织的慈善救助
行为,不仅有利于协助政府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也为公众参
与提供了平台,有利于营造一个管理完善、秩序良好、人民群
[
7]
众安居乐业、社会宽容友爱的和谐社会” 。三是成为推动
我国文化繁荣发展与社会创新进步的重要力量。广大学术
团体和民办文化服务机构,聚集了我国上百万专家学者、专
业人才,通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不断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各种形
式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积极推进我国理论创新、科技创
新、制度创新,是党和人民事业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四
是成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培育了民主政治发展
所必须的公民文化。正如阿尔蒙德所言,“与非组织成员比
较,组织成员作为一名公民,可能把自己看作更有潜力,在政
治上更能动的参与者,也可能更了解政治和更关心政治。因
[3]134
可以达到需求满足的最优效果” 。
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一个“管退民进”的民主化、自主化进
程。在这一进程中,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开始苏醒,权利意
识逐渐养成。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社会财富在量上有了可
观的增长,并且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分化与重组。在社会利益
分化与重组的过程中,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社会组织应运而
生。这些组织既不同于政府之“基于权力的强制”,又不同于
市场之“基于利益的驱动”,它是“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
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
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志愿地结合而成,以保护
[8]386
此他更可能接近成为民主制公民的典范” 。社会组织作
为现代组织形式,一方面为群众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
提供了有效平台,有利于公民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合理维护
自身权益、增强社会自治、化解不和谐因素、有序扩大政治参
与;另一方面又是党和政府联系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民
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既听取不同意见改进工作,又有利于团
结和凝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五是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
要渠道。社会组织提供了超过1000万个的专兼职工作岗
位,也为数千万志愿者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民办职业培训
机构2万多家,每年培训近1000万的新生劳动力,为提高就
[4]64
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
织逐步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11年3
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4.7243万个,其中社会团
体24.6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9万个、基金会2243个,
与1988年我国社会组织数量4446个相比,大约增长了100
倍,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5%ꢀ10%;同时,在各级民政部门
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4万多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有
[5]
2
0万多个。此外,还存在大量未登记但以社会组织名义活
[9]
动的组织和在华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
业者的就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六是成为民间对外交
往的重要平台。社会组织配合政府外交决策,对外倡导和
中国社会组织总体实力逐步增强。2010年,我国社会组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