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筱颖翻译文学地位的多元系统解读———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例
[
13]
恋,竭力回避已经被边缘化的文化地位,仍极力维护
封建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调”,因而在翻译策略
中体现出明显的归化特征。于是,在同一历史时期、
同一文化背景下,便出现了异化和归化这两种不同
的翻译策略并存的状态。多元系统论对这种现象也
给出了理论支持。作为一个系统,翻译文学自己本
身也是有层次的,当一部分翻译文学可能取得中心
位置的时候,其余的翻译文学仍处于相当边缘的地
位。就新文化运动时期而言,异化策略指导下的翻
译文本显然比归化策略指导下的文本更能满足当时
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因此,更容易占据翻译文学这个
次级系统的中心位置。
学和翻译文学经典。” 一个社会的文化文学多元
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经典形式库不可能
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种动态的变更推动了社会文
化文学多元系统的发展。翻译文学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一种本质上与原创文学相异的异质文学,对于
精神的启蒙,作家的养成,读者审美趣味的熏陶,文
学表现领域的开拓,文体范型与创作方法、创作技巧
的示范引导,文学语言的成熟,乃至整个文学文化的
迅速萌生与茁壮成长,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
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文
学多元系统的中心地位可以看出,翻译文学不仅仅
是新文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甚至能够积极参与或
是直接塑造新的文化文学多元系统,因此,翻译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对当时的翻
译文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个时代有
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翻译文
参考文献:
[
1]廖七一.多元系统[J].外国文学,2004,(4).
2]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4).
3]谢天振.当代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沈雁冰.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J].小说月报,1921,12(12).
6]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8,(4).
7]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M].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
9]陈国恩.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秦弓.“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价值体认及其效应[J].天津社会科学,2005,(4).
11]Toury,G.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 [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95.
12]Gentzler,E.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3.
[
[
[
[
[
[
[
[
[
[
[
[13]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J].中
国比较文学,2004,(2).
[责任编辑:唐普]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