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品如此,不胜枚举(参见郭绍虞《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⑨
⑩
姚鼐《复鲁絜非书》中云:“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
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
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于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
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然其如悲”(参见嘉庆原刊本《惜抱轩文集》卷六)。
췍ꢀꢃ中国思想史中的“气”这一概念始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下,《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3年版)。在老子那里,“气”与“道”相随,是成就万物生
命及本根的一个本体论概念;《管子》之《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继承了老子这一思想,并进而突出了“精气”、“灵气”
概念。譬如,《内业》篇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
于胸中,谓之圣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人”;“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
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黎翔凤《管子校注》卷十六,中华书局2004年版)。《心术》下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
则心不得”(同前书,卷十三)。《庄子》亦继承了同样思想,并进而提出了“神气”概念。《天地》篇云:“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
形骸,而庶几乎!”(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五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田子方》篇云:“夫至人者,上窥青天,
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同前书,卷七下)。《淮南子》和《论衡》在继承前此思想的基础上又突出了“自然之气”及“元
气”概念。譬如《论衡》之《谈天》篇云:“天地,含气之自然也”(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一,《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0年
版);《自然》篇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烝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同前书,卷十
八);《辨祟》篇云:“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同前书,卷二十四);《率性》篇云:“禀
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同前书,卷二)。刘熙载《艺概》则明确提出了
“文要与元气相合”、“文得元气便厚”等命题(分别参见徐中玉、肖华荣校点本《刘熙载论艺六种》第41、6页,巴蜀书社1990
年版)。
췍ꢀꢁ此四概念均出自曹丕,并已将“气”这一哲学概念转化成为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概念。《典论·论文》云:“文以气为主,气之
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徐幹时有齐气”(见《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卷五十二)。《与吴质书》云:“公幹有逸气,
但未遒耳”(同前书,卷四十二)。
췍ꢀꢂ췍ꢀꢄ“气韵”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南朝画家、画论家谢赫《古画品录》一书,并且是作为绘画“六法”之首加以谈及的:“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参见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
958年影印本)。
췍ꢀꢅ据该篇载,公孙丑曾问孟子“恶乎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参见焦循《孟子正义》卷六,《新编诸子集
成》,中华书局1987年版)。
췍ꢀꢆ该篇中,列子问关尹:“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回答说:“……壹其性,养其
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
췍ꢀꢈ《庄子·知北游》篇云:“物物者非物”(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下,《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所谓“物物
者”即是“使物之为物者”,也就是“道”。
췍ꢀꢉ《庄子·知北游》篇云: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东郭子又请求说:“期而后可。”于是,庄子
只好在东郭子一连串“何其下邪?”的惊叹中相继回答说:“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
卷七下,《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
췍ꢀꢊ《老子》第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
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参见王弼《老子道德
经注》卷上,《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3年版);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有物”(同前);第三十五章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同前);第四十一章云:“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同前书,卷下)等等,均在言“道”之“超验性”。
췍ꢋꢌ原出《庄子·养生主》(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二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根据该篇的寓意:庖丁之所
以能将解牛这项“技术”活儿变成一种“艺术”表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原因乃在于他对“道”的爱好和追求
超过了简单的对“技”的满足(“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췍ꢋꢁ因此,当弟子问及“何为西来意”之类的问题时,师父要么会答以“汝一口饮尽长江水,方与汝道”之类,要么就是一阵“棒”、
“喝”。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可参阅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赞宁《宋
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等。
췍ꢋꢂ“虚一而静”说出自《管子》。其《心术》上篇通篇讲“心”之“虚静”、“无欲”、“无为”之理,《心术》下篇则强调人当“专于意,一于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