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卷第5期  
2
011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8,No.5  
September,2011  
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钟华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类型整体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以道为根本的哲学观念方块字这一传承工具,都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了鲜明的特殊性正是这种文化上的特殊性,从根本上造就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独具特  
色的基本形态。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殊性;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5-0113-07  
农耕文化类型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缘情、“物感、“观物取象说以  
尽管地理环境决定论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至少在阐释一种文化原初形态的成因方面还是比  
较有效的中国除东面临海外,其余三面都被高山、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等等;也很容易在文艺  
类型学方面形成以抒情性文艺创作为主的格局,  
从而在文艺理论类型方面催生大量关于”、“”、  
森林草原大漠环绕,中间是大片适宜耕种的土地, “”、“小品文”、“写意画等等这些抒情性文艺样式  
再加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并且沿途都有发  
达的支流水系,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中  
国传统文化必然成为一种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大  
陆文明黄色文明),也决定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必  
然体现为马克思所说的典型的亚细亚生产生活方  
。  
的相关理论(与之相反,必须时常在浩瀚凶险而又  
神秘莫测的大海中求生存而孕育出的海洋文明蓝  
色文明,则易催生强调人的主体性征服自然”  
的观念,容易催生叙事性文艺创作及其相关理  
)。  
2.随大陆农耕文化类型或者说亚细亚生产生  
活方式而来,必然形成中国人重视血缘宗法”、“敬  
老尊上等等崇尚礼义和追求情理平衡等等观  
(相反,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则易催生强调个体的  
那么,这样的文化类型及生产生活方式对中国  
古代文艺理论有何影响呢?  
.土地自  
1
然因素,都必然成为中国人的生存所依生命之根, “独立”、“平等”,“尚力”、“尚勇”,以及要么作为胜  
并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息息相关这就从根本  
上决定了中国人视自然为母体,追求人与自然之间  
的和谐,形成天人合一观念;而对自然的崇尚与亲  
对自然万象及其变迁的敏感对人与自然间和谐  
关系的体验等等,很容易在文艺发生学方面形成言  
利者灿烂辉煌地生”、要么作为失败者悲壮惨烈地  
等等观念),进而在文艺创作原则和文艺批评标  
[1]《为政》  
准方面要求思无邪” 、“乐而不淫,哀而不  
[1]《八佾》  
[1]《雍也》  
”、“尽善尽美” 、“文质彬彬” 、“放郑  
[1]《卫灵公》  
” ,要求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  
收稿日期:2010-11-05  
作者简介:钟华(1964—),,重庆永川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毛诗序》  
[3]卷五十  
” 、“温柔敦厚,追求一种中和之  
思维方式一体两面,二者互为因果,相互生成就现  
存材料看,早在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中国人就不仅  
强调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始终处在生生不息的生  
命过程之中,而且特别强调生命的有机整体性不可  
分解理析性,因而在思维方式上向来重视整体直觉  
感悟超过逻辑分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除名家学  
、《墨经》()的作者与惠施斗嘴时的庄子等比较  
重视逻辑分析和推理外,大都更重整体直觉感悟思  
这一点与西方尤其是希腊文化精神很早就注  
重明晰的概念定义和命题注重严密的逻辑分析和  
推理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  
”;在文艺的社会功能方面要求诗可以兴,可以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1]《阳货》  
兽草木之名” ,要求诗能够风天下而正夫  
”,能够正得失”,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移风俗”,能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  
[2]《毛诗序》  
” ;要求乐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可以善  
[4]《乐论》  
民心”、“移风俗” ,能够通神明,立人伦,正情  
[5]《礼乐志》  
,节万事”  
等等。  
3.亚细亚生产生活方  
式而来的敬老尊上”、“崇尚礼义等观念,一方面有  
利于形成稳定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很  
容易滋生出一种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的文化心态(相  
,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则易催生勇于冒险敢于创  
新的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弑父式的文化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其典型  
写照)。前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形成一套结  
构稳定历史悠久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而后者又  
很容易在文艺发展论上形成一种文艺退化史观和  
不断反复出现的复古主义文艺思潮”(如唐代韩愈、  
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宋代严羽主张的以汉魏  
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明代前后七  
那么,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又有何影响呢?  
1.无论在文艺创作还是在文艺欣赏方面,都非  
常强调文艺作品的有机整体性(不可分解理析的生  
命特征)。在文艺创作上,在内容摄取和表现形式的  
筹划中特别重视保存描述或吟咏对象的鲜活的生命  
特征,传达真切的人生经验和体悟,并形成了悠久深  
远的传统;在文艺欣赏上,特别重视直接面  
对作品去深入体验,徜徉涵泳,而在表达审美经验和  
批评作品时,绝少采用西方那种先为概念(范畴)下  
定义然后再借助分析推理形成判断命题的形式,而  
宁愿倚重一些模糊多义玄虚难致的概念和非逻辑  
分析的类似性感受的现象描述方式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王夫之古诗评  
》、叶燮原诗》、王国维人间词话等等,莫不如  
;特别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姚鼐复鲁絜非  
》,最为典型就概念言,一个风骨”、“神韵之类  
的概念的翻译和把握就会难坏许多西方人,因为经  
过长期逻各斯浸染的西方文化中压根儿就不会产  
生这样的概念;以言述方式言,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惯  
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从类似性感受的角度进行诗  
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类);在文艺创作论  
上强调师法古人、“守家法”(如宋代江西诗派的  
宗杜”,元代方回的一祖三宗”,清末宋诗派的  
宗黄”,明中叶兴起的唐宋派古文的宗唐宋八大  
”,清中叶兴起的桐城派古文对义法”、“雅洁”  
的讲究等等),强调依经立义”(后  
世历代儒家的诗论文论乐论等等都强调要以原始  
儒家的四书”、“五经等经典以及汉儒朱等人  
的经典阐释为指归和准绳),进而将文艺理论研究变  
成了一种陈陈相因的注经式学问”(这一点还与中  
国哲学对的看法有关,后详)。  
意的现象描述,二是大量采取连用同类的众多意  
如果说天赐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只是从物质生  
生活方面间接地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那  
,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语言文字则  
从精神生产生活方面更加直接地造就了中国文化  
的特殊性相应地,它们也都从根本上更加直接地  
塑造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独特形态。  
象来作比的博喻方式进行描述。  
2.不仅将视为文艺的生命之所在,认为文  
艺创作和文艺欣赏都离不开”,而且还形成了一  
大套以为核心词素的概念和命题体系,并发展  
出了源远流长的养气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  
概念如:“精气”、“灵气”、“神气”、“元气”、“自然  
ꢁꢀ췍  
整体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艺  
理论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质特征与其偏重整体直觉感悟的  
之气”、“清气”、“浊气”、“齐气”、“逸气”、“气  
ꢂꢀ췍  
等等命题如:“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  
ꢃꢀ췍  
二章);“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  
114  
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
6]《人间世》  
[7]《内业》  
以心而听之以气” ;“抟气如神 ;“文以  
[
气为主”  
应的则是逻各斯存在”)。在中国传统哲学观  
念中,“是世界万物的本根本原和最高实体(本  
),也是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  
8]卷五十二典论·论文》  
;“气韵生动”(谢赫古画品  
췍ꢀꢄ  
·六法》);“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意气骏  
[9]《风骨》  
,则文风清焉”,“缀虑裁篇,务盈守气” ;“的根本特性是超验性自由性(超规定性);“”  
[
10]黄叔琳文心雕龙·风骨言气一段批语,1046  
即风骨之本”  
;“气即风  
的根本特征是只可体证不可言说[(超逻辑性)。而  
西方的逻各斯本身即有话语”、“道说逻辑地  
表述之义]。“的这些本性和特征从根本上造就  
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当然也从根本上影响了  
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形态。  
那么,这种以为根本的哲学观念对中国古  
代文艺理论又有何影响呢?  
[10]纪昀反驳黄氏语,1046  
,更无本末”  
等等。“养气说最迟  
ꢅꢀ췍  
ꢆꢀ췍  
始自孟子·公孙丑》()庄子·达生,王  
充自述曾著养性之书十六篇以养气自  
11]卷三十自纪》  
[
”  
;刘勰文心雕龙亦特著养气,  
认为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  
气衰。……是故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  
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并称其为卫气之  
[
21]卷下  
ꢀ췍ꢈ[6]卷七下  
1.“道生万物”  
却非任何一物  
,“道  
[
9]646ꢇ648  
ꢀ췍ꢉ[6]卷七下  
”,主张玄神宜宝,素气资养等等  
.强调、  
”、“”、“”、“”、  
无所不在”  
췍ꢊꢀ[21]卷上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  
” 。这就是说,“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根”  
本原”,它是一种超验的最高实体(本体)。《易  
3
等等,名相克而实相生,名相分而实相 ·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
22]卷七  
,把它们分开来说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方便之  
相关的言述俯拾即是譬如关于”“”“”  
” ,并随之形成了重的传统这  
一点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譬如,它认  
为各种文艺类型都有自己的”:文有文道”,诗有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品云不著一字,  
[12]21  
尽得风流” ,笪重光画筌实景清而空景现诗道”,画有画道”,书有书道等等且探寻其  
[13]694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关于是首要的根本的,其他都是细枝末节所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云思理为妙,神与 文心雕龙开篇即是原道第一》。加之有重轻  
[9]493  
物游”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思与境传统,所以中国文艺理论中还将文艺创作及其  
[12]50  
” ,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一云  
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由低到高排出了”  
[
14]卷二十九  
[6]卷二上  
身与竹化”  
夜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王夫之  
古诗评选评谢灵运登上戍鼓山诗情不虚情,  
;关于”“”,范晞文对床  
[15]卷二  
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 ,并且主张以为本,  
ꢌꢋ췍  
为末[相反,西方文艺理论则一直十分重视  
各种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技法技巧规律的探寻,并  
形成了突出的知识化科学化倾向”。如亚里士多  
诗学中对悲剧”、“喜剧创作技法技巧的探  
,贺拉斯诗艺中对作诗技法技巧的探讨,布瓦  
诗的艺术对戏剧创作中三一律法则的强调,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对陌生化”、“延宕技法的探讨,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对间离效果的强调,解释学和  
接受美学学派对解释学的循环”、英美新批评对  
[16]卷五  
情皆可景;景不虚景,景总含情” ,《姜斋诗话》  
内编一六亦云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  
[17]卷二  
” ;关于”“”,《论语·雍也篇云质胜  
[1]卷六  
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9]537  
篇云文附质也……质待文也” ,胡应麟诗薮·  
[18]卷二  
内编质中有文,文中有质” ,刘熙载艺概》  
[19]卷一  
亦云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也” ,“质文不可偏  
[19]卷二  
” ;关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 “closereading(细读)”等方法技巧的探讨,均其著  
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形神离则  
]。中国虽然也有过四声”、“八病之说,“诗式”、  
[20]卷一百三十  
”  
;关于”“”,《老子第四十五章云 诗格之论等等,但从总体上看不占主流地位。  
[21]卷二  
大巧若拙” ,刘熙载艺概古朴而近华,古  
2.中国儒释三家都非常强调中道”(以儒  
[19]卷一  
[23]第一章  
拙而近巧” 。以上可统称为文艺辩证法”。  
家为例,《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23]题解  
以道为根本的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艺理  
二程云:“中者,天下之正道” ;西方则相对重视  
片面的深刻深刻的片面”)。道理很简单:由于  
论的影响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西方与之对 ”、“等等一切矛盾因素  
1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统一体,因此依道而行就必须允执其中”,必须  
能通过逻辑言述的方式言说于是,在中国古代文  
[
23]题解  
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道的强  
艺理论的言说方式上,重视用诗性话语作类似性感  
受的现象描述胜过概念定义和逻辑分析推理,除  
,有着深刻久远的思想史渊源譬如:《老子第  
[
21]卷下  
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文赋》、《文心雕龙》、《原诗等少数文本外,更多选  
择紧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  
”、“ ”  
[22]卷七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第  
[21]卷上  
点等等样式, ”  
可言说,影响所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遗去机  
其次既然道只可体证不  
二章又云有无相生” ;《庄子·齐物论:“厉  
[6]卷一下  
与西施,……道通为一” ,等等这一方面催  
生了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理论中十分丰富的文艺辩  
证法思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中国古代文艺鉴赏理  
论中追求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关于  
这两点前文已有详论,不再赘言)。  
[28]20ꢇ21  
,意冥玄化、“妙悟、“以禅喻诗”  
[29]《诗辨》,11ꢇ12  
等等便应运而生复次,“体道需要  
一种特殊的心境或心态:老子讲涤除玄鉴”,庄子讲  
”、“”、“心斋”、“坐忘”。影响所及,中国古代文  
艺创作心理学和文艺鉴赏心理学中便有了虚一而  
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  
.
3
ꢋ췍ꢂ[7]卷十三,《心术上下  
说  
、“澄怀味象说和畅神”  
[21]卷上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达生篇  
[30]583ꢇ584  
ꢋ췍ꢃ[9]《原道》,《神思》,《序志》  
、“文心说  
、“林泉之心”  
[6]卷七上  
也强调以天合天” 。在这种哲学观念强大而  
深刻的影响下,很容易在文艺创作和批评标准方面  
形成崇尚自然天成”(即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元好问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  
见真淳”),强调以天合天”(即庄子达生篇中所谓  
췍ꢋꢄ[31]9,14  
[32]卷四十朱熹答何叔京》  
33]乙编春风花草[34]卷三  
、“童心说  
、“涵泳说  
、“胸次玲珑活  
[
说  
性灵(公  
安三袁的共同主张,具见袁宏道叙小修  
[35]187ꢇ189  
》)  
等等。  
5.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本  
本原和最高实体(本体),“乃是永恒存在周  
斋以静心”、观天性”),强调得之无意”,反对  
苦思力索”(即胡应麟诗薮·内编中所谓备出天  
而复始亘古不变的,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  
[18]卷二  
”、“动触天真” ),反对过分雕琢(譬如纪昀  
[5]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  
受此哲学观念影响,一是在中  
瀛奎律髓刊误中就特别推崇神来之  
[24]卷四十七  
,《阅微  
国古代文艺创作理论中形成了文以载道”、“文以鸣  
”、“文以明道传道观念和征圣”、“宗经传  
(儒家文艺理论尤为突出);二是将文艺理论研究  
变成了一种陈陈相因的注经式学问”(关于这两点  
前文也已有所涉及,在此不再赘言)。  
[24]卷二十三  
”  
,“自然流出,兴象天然”  
[25]卷十七  
草堂笔记中要求不著力” ,王国维人间词  
[26]4248  
[26]4252  
中要求不隔” 、“无矫揉装束之态” )  
等等观念。  
的根本特性之一是自由性(超规定性),  
4.  
方块字这种文化传承工具对中国古代文艺  
理论的影响  
最后再简单谈谈汉字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塑造  
文字是文化的传  
字  
因而其根本特征之一是只可体证不可言说(超逻辑  
[21]卷上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 ;《庄  
[6]卷七下  
·知北游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天  
象罔得珠”、《应帝王浑沌之死俱为其寓  
,
ꢁꢋ췍  
);佛家也强调第一义不可说言语道断”  
被誉为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这不是偶然的与  
西方靠字母组合而成的拼音文字(音本体文字)不  
,汉字是一种形本体的文字(造字六法来  
,除个别外来音译词外,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  
注和假借,大多都以为基础或根本),其字形本  
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汉字是形义的结合  
,与之相应地,它兼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  
”。这种兼有上述三美的形本体的文字本身就  
具有很强的具象特征;加之中国语法中名词没有性  
别定冠词,词形没有时态数和位格变化,一个词的  
词性丰富多样且经常活用,组合规则和句式变化灵  
(
故而有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禅宗)。既然  
道不可道()”,那么言说便是在说不可说”,  
而对的一切言说从根本上便都只是一种勉强  
之说”、“方便之辞”。为了使自己的言说不落言  
”,同时也使别人不至于死于句下”,如何才能实  
现呢?那就只好诗意地言说”。为此,《庄子中发  
明了重言”、“寓言”、“卮言三种话语方式在我看  
[27]  
,三言笔法均是诗意言说方式” 。在这种  
哲学观念影响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之道  
(
最精微玄妙之处)严格来讲也是不可说的,至少不  
116  
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活等等,这又使得汉字具有了很强的模糊多义性特  
,从而很自然地强化了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影  
响所及,第一,它大大有助于中国成为一个诗歌大  
”(这里的诗歌是广义的,包含其演化形式———  
态的结合,如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中诗画  
完美融合,从而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包括鉴赏  
批评理论)对各种文艺形态之关联的独特理解(如中  
国古人强调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而莱辛的  
”、“中国式戏剧”),而且因其一字一音节, 《拉奥孔则强调诗与画的区别”)等等。  
从而使其具有了许多拼音文字不可能具备或不可能  
完全具备的审美特征,如中国近体诗那种规则的格  
律之美”:句子均齐平仄对仗双声叠韵等等,这就  
造就中国古代文论中广义的诗歌理论和韵文理论的  
辉煌;第二,它也促成了中国文艺创作中多种文艺形  
总而言之,大陆农耕文化的类型整体直觉感悟  
的思维方式以道为根本的哲学观念方块字这一文  
化传承工具,都使得中国文化体现出了鲜明的特殊  
,进而从根本上造就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独具特  
色的基本形态。  
注释:  
言志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尚书·尧典》“诗言志的说法(班固汉书·艺文志征引了此说法),《毛诗序中对其有了具体  
解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萧统文选序征引了此解说),孔颖达诗大序正义中在此基础上又有进一  
步的阐释和发挥。“言志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朱自清先生在其《<诗言志辨>中称之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但  
其影响并不限于诗论(譬如荀子乐论中说君子以钟鼓道志”,已将其扩展到了音乐领域),而是遍及各门文艺理论。  
缘情说得名于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论断(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卷十七),但其思想渊源早已有之。  
譬如,其直接的近源可以追溯至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两见的发愤著书,其间接的远源可追溯至  
孔子诗可以兴”、“诗可以怨学说,以及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的论断。“缘情说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譬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  
于海”,韩愈的不平则鸣”,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香山集卷二  
十八)等论断,以及李贽焚书中提倡抒写童心”、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中提倡抒写深情”、公安三袁提倡抒写性灵”  
等等,均可视为其承继与发挥其影响也不限于诗论(譬如汤显祖已将其扩展到戏曲),同样遍及各门文艺理论。  
物感说成型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谓之乐乐  
,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物感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且不限于乐论譬如,陆机文赋开篇佇中区以玄  
,颐情志于典坟两句,指出了作文之由不外二途:感于物(观察大千世界),本于学(阅读先贤典籍);紧接着还分别做了形  
象的描述,对前者的描述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钟嵘诗品序开篇也讲:“气之  
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提出书法要同自然之妙有”,张璪提出绘画应外师造化,中  
得心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等等,其影响也早已遍及各门文艺理论。  
观物取象说源自周易·系辞传中的两段话:“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正义卷八);“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  
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同前书,卷七)。王羲之兰亭集序亦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晋书·王羲之  
点校本,中华书局1975年版)。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观物取象学说(参见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73-74)。  
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加上陆机的颐情志于典坟”,正好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总结出的文艺创作的三大基  
本源泉。  
追求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一贯主张,这方面的思想资源非常丰富譬如尚书·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刚  
而无虐,简而无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乐而不淫”,“大而婉,险而易行”,“思  
而不贰,怨而不言”,“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礼记·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等等(本条所涉文  
,均据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梳理,可参见刘绍瑾中国复古诗学文学退化史观的美学审视》,《文学评论》2005年第5。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的描述是:“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纤秾的描述是:“采采流水,  
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典雅的描述是:“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劲健的描述是:“行神如空,行  
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绮丽的描述是:“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品  
1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品如此,不胜枚举(参见郭绍虞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姚鼐复鲁絜非书中云:“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  
,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  
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于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  
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然其如悲”(参见嘉庆原刊本惜抱轩文集卷六)。  
췍ꢀꢃ中国思想史中的这一概念始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冲气以为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3年版)。在老子那里,“相随,是成就万物生  
命及本根的一个本体论概念;《管子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继承了老子这一思想,并进而突出了精气”、“灵气”  
概念譬如,《内业篇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  
于胸中,谓之圣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人”;“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  
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黎翔凤管子校注卷十六,中华书局2004年版)。《心术下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  
则心不得”(同前书,卷十三)。《庄子亦继承了同样思想,并进而提出了神气概念。《天地篇云:“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  
形骸,而庶几乎!”(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五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田子方篇云:“夫至人者,上窥青天,  
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同前书,卷七下)。《淮南子论衡在继承前此思想的基础上又突出了自然之气元  
概念譬如论衡谈天篇云:“天地,含气之自然也”(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一,《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0年  
);《自然篇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烝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同前书,卷十  
);《辨祟篇云:“,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同前书,卷二十四);《率性篇云:“禀  
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同前书,卷二)。刘熙载艺概则明确提出了  
文要与元气相合”、“文得元气便厚等命题(分别参见徐中玉肖华荣校点本刘熙载论艺六种41、6,巴蜀书社1990  
年版)。  
췍ꢀꢁ此四概念均出自曹丕,并已将这一哲学概念转化成为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概念。《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  
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徐幹时有齐气”(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卷五十二)。《与吴质书:“公幹有逸气,  
但未遒耳”(同前书,卷四十二)。  
췍ꢀꢂ췍ꢀꢄ“气韵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南朝画家画论家谢赫古画品录一书,并且是作为绘画六法之首加以谈及的:“六法者何?  
,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参见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
958年影印本)。  
췍ꢀꢅ据该篇载,公孙丑曾问孟子恶乎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参见焦循孟子正义卷六,《新编诸子集  
》,中华书局1987年版)。  
췍ꢀꢆ该篇中,列子问关尹:“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回答说:“……壹其性,养其  
,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  
췍ꢀꢈ《庄子·知北游篇云:“物物者非物”(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下,《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所谓物物  
即是使物之为物者”,也就是”。  
췍ꢀꢉ《庄子·知北游篇云: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东郭子又请求说:“期而后可。”于是,庄子  
只好在东郭子一连串何其下邪?”的惊叹中相继回答说:“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  
卷七下,《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  
췍ꢀꢊ《老子第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  
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参见王弼老子道德  
经注卷上,《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3年版);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有物”(同前);第三十五章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同前);第四十一章云:“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同前书,卷下)等等,均在言超验性”。  
췍ꢋꢌ原出庄子·养生主》(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二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根据该篇的寓意:庖丁之所  
以能将解牛这项技术活儿变成一种艺术表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原因乃在于他对的爱好和追求  
超过了简单的对的满足(“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췍ꢋꢁ因此,当弟子问及何为西来意之类的问题时,师父要么会答以汝一口饮尽长江水,方与汝道之类,要么就是一阵”、  
”。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可参阅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赞宁宋  
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췍ꢋꢂ“虚一而静说出自管子》。心术上篇通篇讲虚静”、“无欲”、“无为之理,《心术下篇则强调人当专于意,一于  
118  
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执一之君子”,因为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参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  
年版,758-787)。  
췍ꢋꢃ“文心说来自文心雕龙》。序志篇开篇即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58年版,725);《原道篇云:“惟人参之,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同前书,1-2)《神思篇云:“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  
,澡雪精神”(同前书,493)。  
췍ꢋꢄ“林泉之心说出自林泉高致》。山水训:“……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  
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参考文献:  
[
1]论语注疏[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毛诗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礼记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7]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萧统.文选[M].《四部丛刊影宋版六臣注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  
9]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0]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郭绍虞.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3]笪重光.画筌[G]//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14]苏轼.苏轼诗集[M].王文诰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范晞文.对床夜语[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王夫之.古诗评选[G]//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  
17]王夫之.姜斋诗话[M].舒芜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8]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9]刘熙载.艺概[G]//刘熙载论艺六种.成都:巴蜀书社,1990.  
2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周易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3]朱熹.中庸章句[M]//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纪昀.瀛奎律髓刊误[G]//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5]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6]王国维.人间词话[G]//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27]钟华.“言道的悖论及其超越———庄子话语策略新探[J].学术月刊,2006,(9).  
28]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G]//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上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9]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0]宗炳.画山水序[G]//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上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1]郭熙.林泉高致[M].周远斌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G]//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33]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4]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5]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唐普]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