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卷第1期  
2
012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1  
January,2012  
出土文献与天问所见商末周初史事  
代生,江林昌  
(烟台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楚辞·天问有关商末周初史事的记载,在楚辞学界仍存有歧义通过对新出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  
天问反映了商末周初的基本史实:文王被封西伯,“号衰以行九邦;商纣俎醢梅伯以与文王等诸侯盟誓,巩固自  
身统治;周人迁岐社社主为军社,开始征商历程;周公不嘉武王对殷纣的猛力射杀,在他制礼作乐时取消了以人  
为牲的习俗。  
关键词:天问》;商末周初;出土文献;史事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6(2012)01-0125-05  
周关系是商周史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久难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何亲就上帝罚,殷之  
命以不救?  
破解的难点具有史诗性质的天问多处涉及商末  
周初诸问题,: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坠,夫谁畏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  
?  
到击纣躬,叔旦不嘉何亲揆发,周之命以  
?  
咨嗟?  
这些词句,有的浅显易解,且多可与诗经》、《尚  
》、《史记等文献对照;有的却很难索解,不为它书  
记载笔者不揣谫陋,试在前辈时贤研究基础上,结  
合考古资料对相关问题作一疏解。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  
?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  
?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  
该句注解,学者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以王逸、  
朱熹等为代表,认为秉鞭是虚指,是借言文王被  
,行西伯事如王逸说:“,执也鞭以喻政言  
?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  
[1]113  
?  
纣号令既衰,文王执鞭持政,为雍州之牧也。”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  
详狂?  
一种看法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认为是实指文王牧  
。“‘之古字,‘当读为’”,是说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何令彻彼岐社,命有 文王这位酋长,他披着簑衣,拿着鞭子看牛羊”。  
殷国?  
迁臧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谭介甫先生也有同样观点,并引尚书·无逸》“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为证,但此说受到了学者的反  
收稿日期:2011-09-14  
作者简介:代生(1981—),,山东曲阜人,博士,烟台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楚辞学;  
江林昌(1961—),,浙江临安人,烟台大学暨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楚辞学先秦两汉学术史。  
1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以上两说虽可圆通,但又缺乏文献依据我们  
指出:“素端,周礼·春官·司服等书是凶事所  
,其服作缟冠,白布衣,素裳,素履兵事为凶事,  
[
6]288  
认为,“秉鞭作牧”,朱注大体正确。“”,为诸侯  
,左传哀公十三年子服景伯曰王合诸侯,则  
伯帅侯牧以见于王”,杜注:“,王宫伯;侯牧,方  
故文王服之。”  
笔者认为,“号衰即指素端”,二  
者同为白衣,又皆为凶服,应该是后人在追述此事时  
产生了歧义在这里,无论荷簑还是素端”,都不  
是因为发生了凶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记载,  
季孙意如因出鲁昭公而受到晋国质问时,“季孙练  
[
2]1678  
。”  
”,郭沫若先生的解释更合理。“”,各本多作  
”,不作”。“初文,如上引谭介甫先  
因此,“作牧应指文王被封西伯。“号  
[
麻衣跣行”  
2]1510ꢀ1511  
。“练冠”、“麻衣”、“跣行”,  
生说,号与何皆匣纽字,古可假用”。同时,、  
可二字形近,皆从口从丂,只是口的位置不同。《说  
礼记间传》、《问丧等篇记载都属丧服,但此  
处并非已有丧事,如杨伯峻先生言,“季孙如此,表忧  
[3]卷五号部》  
[2]1510  
0》:,“从口,在丂上”  
;,“从口丂,丂  
戚之深” 。可见,《天问容成氏都是以即  
[
3]卷五可部》  
亦声”  
据学者研究,“‘字所从的’  
将发生凶事而言,从某种程度讲是一种威慑(不服从  
则兵戎相见,镐不服文王乃起师以向丰、  
”),这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早期作‘ ’古文字中常见的竖笔添加饰点的  
现象,而后又将饰点变作短横,这种情况在战国文字  
中非常普遍。‘字在战国文字中又变作‘ ’、  
由此可知,《天问记载的正是文王被命西伯后,  
着凶服以军事威慑使诸邦臣服的事迹其实,九邦  
之名已见于甲骨文,《容成氏所记文王使九邦臣服  
[4]  
” 。战国文字中有写作,由于  
在古文字中,“从偏旁位置变异的现象非常普  
[8]113  
应有其事 因而,《天问的相关记载也有很大  
[5]226  
,“随着从之位置的变化极有可  
的真实性。  
能异化为“ ”,”。所以号衰荷簑极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有可能。  
天问此句众说纷纭,王逸认为是言武王既诛  
,令坏邠岐之社,言已受天命而有殷国,因徙以为  
天下太社也。”洪兴祖则说:“,通也。……武王既  
有殷国,遂通岐周之社于天下,以为太社,犹汉初令  
如此作解,恰能得到上博简容成氏的印证,兹  
抄录相关记载如下:  
(
)于是乎作为金桎三千既为金桎,又  
为酒池,厚乐于酒,溥夜以为淫,不听其邦之政。  
于是乎九邦叛之:鹿彻彼岐社”,这些看法完全颠倒了彻彼岐社命  
[
1]113  
民立汉社稷也。”  
他们都认为,“有殷国之后而  
密须氏文王闻之,:“虽君无道,臣敢勿事  
? 虽父无道,子敢勿事乎? 孰天子而可反?”  
纣闻之,乃出文王于夏台之下而问焉,:“九邦  
者其可来乎?”文王曰:“。”文王于是乎素端褰  
裳以行九邦,七邦来服,镐不服文王乃起  
师以向丰,三鼓而进之,三鼓而退之,:“吾  
所知多尽,一人无道,百姓其何罪?”镐之民  
闻之,乃降文王文王持故时而教民时,高下肥  
毳之利尽知之,知天之道,知地之利,思民不疾。  
有殷国的因果关系,显然不足取萧兵先生指出了  
这一不足,但他认为是周人自毁神社,表示破釜沉  
[
9]788ꢀ797  
我们认为这仍有可商之处,依据如下。  
首先,从先秦文献记载来看,周人伐商皆与岐社  
有关墨子·非攻下》:“赤鸟衔圭,降周之岐社,  
[10]151ꢀ152  
: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  
吕氏春秋·应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  
[11]682  
。” “赤鸟衔圭”,虽不一定实有其事,但可以  
看出,岐社对于周人灭商具有重要意义,不可能遭破  
[6]285ꢀ290  
昔者文王之佐纣也,如是状也。  
。  
可以看出,此时商周关系已经进入比较紧张的  
阶段文王受商纣之命使七邦来服起师以向  
”,即是史记·殷本纪纣乃赦西伯……赐  
其次,据上海博物馆藏竹书()《鬼神之明篇  
记载:  
[
12]  
此以桀折于鬲山而受首于岐社  
[
7]106  
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 ,也正是天问》  
秉鞭(对叛逆诸侯的讨伐)作牧(受封西伯)”具体所  
值得注意的是容成氏》“素端一词,李零先生  
”,即商王纣,该句是说夏桀和商纣不行仁  
,桀终败于鬲山,而商王纣()头颅被祭祀于岐  
。《逸周书·世俘解也记载了武王由商返周后的  
126  
江林昌出土文献与天问所见商末周初史事  
祭祀情况:“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  
以先馘入燎于周庙若翼日辛亥,祀于位,用籥于天  
越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国周庙……于  
不高,而周代社神地位大大提升,出征前或凯旋后都  
要在社中举行祭礼,商代出征前的这一告神礼是对  
帝或者祖先进行,如贞问出征能否得到帝的允诺和  
保佑的卜辞:“:王勿从,帝若()”(《合集》7407  
正乙),“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佑,一  
[13]33  
誓社。” “于誓社”,即誓于社也这里的社,便是  
鬼神之明》、《天问中的岐社郭沫若先生指出:  
逸周书中可信为周初文字者仅有三二篇,《世俘  
[20]497  
” 。商周间的文化差异,可能为屈原所关注。  
[14]299  
即其一,最为可信。”  
可见,上博简鬼神之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的记载也应是可信的既然武王斩纣首献祭于  
岐社,则岐社在武王灭商后仍是存在的。  
此句王逸释为:“纣醢梅伯,以赐诸侯,文王受  
,以祭告语于上天也。”虽没有错,但只是简单地解  
释了字面意思,没能说明其中的真实内涵。《天问》  
中多次提到俎醢的问题,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而商纣赐西伯兹醢的目的却很少有人探究,我们认  
,这一点可以从马王堆帛书黄帝书·正乱篇得  
到启示:  
再者,周原甲骨也有在岐地举行祭祀的记载:  
祠自蒿于周。  
H11:117  
祠自蒿于壴,囟无眚H11:20  
,祀也,岐周徐中舒先生指出:“此皆武  
王自镐京(,当释为郊———引者注)前往周原祠祀  
周宗庙之事。……壴地不详,其地亦当在周  
(黄帝在战胜蚩尤后)腐其骨肉,投之苦醢,  
使天下之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  
()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留  
(),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  
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  
,视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不生不死,  
悫为地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视  
[15]1428ꢀ1429  
。”  
社与宗庙等建筑在一起,就是左祖  
右社”。陈梦家先生根据对大量青铜器铭文的研究  
指出,文献及青铜器所称的宗周,并非丰镐两地,  
乃宗庙所在之地。……武王时之周为宗周,当时未  
营成周,故宗周应指岐周。……自清以来陕西出青  
铜器最多之处,是扶风凤翔宝鸡武功等处,  
[
21]136ꢀ137  
大盂鼎》、《大克鼎王在宗周命臣工而皆出土  
()后人。  
,《集韻》:“,歃也” ,歃血为盟之意。  
直先生也通过考证指出岐周虽然不再是政府中 黄帝书·五正篇则明确说战胜蚩尤后“()帝箸  
[
16]371ꢀ372  
[22]764  
于岐山,可以暗示岐山之周是宗周”  
张光  
[17]266  
”,但一直是西周宗教上的核心” 。作为宗  
教中心,不可能没有神社。  
之明(),():‘反义逆时,其刑视蚩  
[21]121  
’” 。《释名》:“,明也,告其事于神明  
[
23]卷三释言语》  
因此,学者关于彻彼岐社的解释并不准确。  
我们认为,这里的岐社,是社主。“彻彼岐社是取岐  
社之主而为军社周礼·春官·大祝:“大  
,宜于社,造于祖,设军社,……及军归,献于社。”  
贾公彦疏曰:“言大师者,土出六军,亲行征伐,故曰  
。”  
可知古人赐的目的,除了威慑,  
便是意图结盟商王纣也正是如此。《吕氏春秋·  
行论篇的记载提供了一些线索:“昔者纣为无道,杀  
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以礼诸侯于庙文王流  
涕而咨之纣恐其畔(),欲杀文王而灭周文王  
:‘父虽无道,子敢不事父乎?君虽不惠,臣敢不事  
[
大师云宜于社者,军将出,宜察于社。”  
18]2027  
因为  
[
11]1398ꢀ1399  
在周人眼里,社成为战争的保护神,武王献纣首于岐  
社是告慰神社凯旋而归。《礼记·大传》:“牧之野,  
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  
于牧室。”这是武王克商后班师途经牧野进行祭祀的  
记载,郑注:“,告天地及先祖也。……,  
君乎?孰王而可畔也?’纣乃赦之。”  
所载  
可与天问对照,“礼诸侯是商纣借盟誓,“恐  
其畔()”是他对文王最大的担忧,因为此时文王已  
[24]84  
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文王在做出臣不敢不  
事君的保证后才得到赦免。  
[19]904  
社主也。”  
武王所祭祀之社,无疑是随军的社  
与此可以参证的是上引的周原甲骨,尤其是  
因此,屈原所问当是为什么社主随军,就能注 H11:1、H11:82、H11:84、H11:112四片兹引徐  
定得到商朝的政权”?  
中舒先生对其中三片的释文及论述如下:  
癸巳彝文武帝乙宗,王其昭成唐,将  
禦服二女()。其彝盟牡三豚三,西又正。  
屈原为何有此一问?这或许与商周两代对”  
的态度不同有关据学者研究,商代社神的地位并  
12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此言文王在文武帝乙宗,祠祭成唐及  
有异议,孔子评价武王乐曲时说尽美矣,未尽  
[
24]33  
其两个配偶,杀牲为盟,在殷王祖先神明监临下  
与周大臣同吃血酒,共效忠诚。……  
善也” ,实质上就是对武王行为的侧面批评关  
于武王对待商纣的做法,于省吾先生指出:“根据近  
年来地下所发现的商代遗址和墓葬以及文字资料来  
,当时的统治者对战俘(包括对方的君长)和奴隶  
的大肆残杀,令人惨不忍睹这种作风,周初还有一  
定程度的存在可见武王对于敌人殷纣的猛力射  
彝文武宗,王翌日乙酉其拜爯,丙戌  
武豊()裂卯()佐王。  
文王在周民族中举起周方伯旂,也要与西  
正同饮血酒,同心同德,保卫周邦,效忠殷王。  
徐先生总结说:“以上四例,充分说明文王时代  
周之事殷,处处都要通过盟誓之言,作为周不叛殷的  
[28]177  
,显然是符合于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的。”  
此看来,武王的行为在当时虽然是得体,却没有  
得到周公的认可。  
保证。”甚确这正与天问记载若合符节。  
作为殷商方国联盟中的一员,在没有足够实力  
王晖先生在周公改制考一文中指出:“西周时  
期对以人为牲制的改革应是在传说的周公制礼作乐  
时代,因为周公称王之后几乎没有以人为牲的情况  
……大概周公在制礼作乐中就是以作为原  
,废除了文武王时代继承殷礼而袭用的以人为牲  
与殷王朝抗争时,文王被迫与商纣盟誓他之所以  
上告天帝,因为商代固定的盟誓对象便是天帝,由  
[25]  
天帝对盟誓仪式予以监督 。“亲就上帝罚”,则是  
指文王受帝命翦商这种说法文献屡有记载,诗  
[26]268  
[29]  
·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尚书  
。” 天问记载来看,王先生的推测是正确  
[27]145  
·
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到击纣躬,叔旦不嘉”  
,正是由于周公对到击纣躬并不满意,所以他在  
进行制礼作乐时去除了这种以人为牲的礼俗。  
天问》“到击纣躬”,史记·周本纪所说 天问所言为周公制礼作乐找到了依据。  
(武王)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天问详实地记载了  
商末周初的系列史实,为我们勾勒了商末周初的基  
本图景,有的并不为其他传世文献所载,而完全可以  
与周原甲骨出土竹简等记载相印证,显示出重要的  
史料价值。  
,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大白之旗。  
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  
[7]124ꢀ125  
,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  
天问又说叔旦不嘉”,叔旦即周公旦,“不嘉指周  
公对周武王的行为不满儒家学者对武王的做法也  
注释:  
,方言为赘婿,这里指姜太公,如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吕望为臧棘津”。此节是言文王依凭梦象(或占卜)而举姜太公  
为师详参代生《<楚辞·天问>所见姜太公事迹考》,《云梦学刊》2010年第2。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上海书店2003年版,98萧兵先生亦认为衰即簑衣,但对读为持反对意见,参其号衰  
·
撤社·迁主》,《楚辞新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788-797。  
谭介甫说见其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500赵光贤先生对谭氏对尚书·无逸的理解提出了质疑,见  
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15-218。  
当前学者对“ ”、“ ”两字的释读也存在争论,分别有可吁和号吁等不同见解,这恰证明了两字易讹的可能性。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1424-1425,笔者对所作个别释文存  
保留意见,但完全赞同徐先生学术观点。  
参考文献:  
[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王庆卫.试析战国楚系文字中的”[J].考古与文物,2004,(3).  
5]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
[
[
[
128  
江林昌出土文献与天问所见商末周初史事  
[
6]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沈建华.甲骨文中所见楚简九邦诸国[C]//中国殷商文化学会.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  
9]萧兵.楚辞新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0]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曹锦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墨子佚文[J].文物,2006,(7).  
13]逸周书[M].贾二强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4]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G]//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C]//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7]张光直.青铜挥麈[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18]孙诒让.周礼正义:第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0]王震中.商代王都的社与左祖右社之管见[C]//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1]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2]丁度,.集韻(校订本)[M].台湾:学海出版社,1986.  
23]任继昉.释名汇校[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5]张国硕.试论商代的会盟誓诅制度[J].殷都学刊,1998,(4).  
26]诗经[M].程俊英,蒋见元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0.  
27]尚书[M].周秉钧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28]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楚辞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9]王晖.周初改制考[J].中国史研究,20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heUnearthedDocumentsandtheHistoryoftheLateShangDynasty  
andEarlyZhouDynastyfromTianWen  
DAISheng,JIANGLin-chang  
InstituteofChineseLearning,YantaiUniversity,Yantai,Shandong264005,China)  
(
Abstract:Asanancientepic,TianWenpreservesalotofprimitivehistoricalmaterials,such  
asShangZhouforcingZhouWangtoformanalliance,WuWanglookingforprotectionfromQi  
She,ZhouGongdiscontentedoffersupasacrificewiththeZhouhead,soheabolishedthisone  
conventionafterbeinginpower.WecouldnotgettheinformationfromtheotherPre-Qinancient  
books,whichhavedataverifyingarchaeologicalstudies.ThedatapreservedinTianWenareba-  
sicallytrueofhistoricalfacts.  
Keywords:Tian Wen;lateShangdynastyandearlyZhoudynasty;theuneartheddocu-  
ments;historicalfacts  
[责任编辑:李大明]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