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中国地理大势论》、《欧洲地理大势论》、《地理与文
明的关系》,是他通史理论中关于“地势”的进一步扩展
和深入。1906年写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及1922
年写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是其通史理论关于“人
种”内容的深化。以后又著有《地理与年代》,是关于历
史基本要素的理论阐发。在《三十年自述》中,他说:“欲
的论断,更是给人打上无法泯灭的烙印。如论述顾炎武
对清代学术的影响:“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
[6]53
个人。” “亭林一面指斥纯主观的王学不足为学问,一
面指点出客观方面许多学问途径来。于是学界空气一
[6]56ꢀ57
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
论述晚清
学术思想变迁:“黄梨洲、顾亭林、朱舜水、王船山……之
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
这时忽然像闪电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
[3]19
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心之发达” ,并拟有《中国通
史目录》,在他的残稿存目中有“国史稿”、“中国通史
稿”,晚年著作《太古及三代载记》、《纪夏殷王业》、《春秋
载记》、《战国载记》及其中的大量附录都是他著述中国
通史的一部分。他在学术史方面的修养也很深,1902
年,他不到30岁就写出了关于中国学术史的通论性长
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构建出学术史框架。
[6]28ꢀ29
跳。” “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
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动力,我敢用
[6]29
一句话来包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这些论
断,都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给人以震撼。梁启超经常用
有趣的比喻把枯燥的学术史内容写得生动,而又不失其
严肃性,这是他的著作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他
的撰述才华。
2
0年代所写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
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他学术史研究的组成部
分。他写有《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
编》,前者偏重通史的做法以及材料的搜集、考证,后者
偏重专史的做法,阐述了众多专史研究、写作的理论和
方法,其实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梁启超致力于通史编
纂,经过几年的实践,他感到没有专史做基础,通史不能
完成。因此,他利用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做导师的有利条
件,号召研究院的学生研究专史。他传授研究方法,希
望将来大家通力合作,写出一部“顶好”的中国通史。梁
启超的史学,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总的来看,比
较大气。他对清代人的治学以及20年代受清人影响所
胡适的专业是哲学或哲学史,但他却是因文学改良
出的名,而且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以提倡白话文、推动新
文化运动为最大。胡适发表文章数量众多,产量极高。
现在他的全集已出版几种,从字数来说也近2000万字。
他的写作范围包括史学、哲学、文学、政论、文化生活、治
学方法、杂文等。20年代,他在北京大学任教于哲学系,
还当过英文系的系主任。1928年到上海出任中国公学
校长,兼文学院院长,撰著《白话文学史》上卷。1931年
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民政府驻美大
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也就是说,从
出现的繁琐考据提出批评:“一般作小的考证和钩沉、辑 30年代以后,他已居于学界领袖的地位。他在高校并没
佚、考古,就是避难趋易,想侥幸成名,我认为病的形态。
真想治中国史,应该大刀阔斧,跟着从前大史家的做法,
有在历史学系担任教授,但他却担任了中央研究院历史
②
学科的评议员,这点颇让一些史学专家心里不平。
用心做出大部的整个的历史来,才可使中国史学有光 1947年,中央研究院举行实施院士制度,遴选院士。胡
[
4]168
明、发展的希望。”
可见,他更愿意做司马迁、司马光
适拟定的院士候选人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傅斯年拟
定的名单中,把他归到文学门类;另有人把他归到哲学
门类。这种现象可以作出多种解读。胡适拟定的名单
没有列上他本人,一方面可能出于谦虚,另一方面也可
解释为他自感在专业研究上还没有达到高深的程度。
别人把他提为哲学门的候选人,看重的是他在哲学研究
上的贡献;而把他提为文学门的候选人,看重的则是他
那样的史学大家,而不是王念孙、王引之那样的考据学
家,虽然后者的成就也很令人敬佩。
梁启超的文笔具有改革中国近代文体的意义。诚
如他说的:“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
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
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
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
③
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他在许多领域都有著作,以至于
[
5]62
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那个时代的
青年人,大都受到他的文风的影响。即使到了20年代,
白话文已盛行,他学术论著的半文半白的文字表述,由
于简洁生动,富有情感,仍然不乏感染力,受到学者的喜
爱。像《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就
是这样的作品。其中的观点可能有偏颇,但是研究清代
学术者,谁也难于绕过它们。特别是一些带有切身体会
别人和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专搞什么研究的。梁
实秋曾说:“当时想起胡先生平夙常说他自己不知是专
[7]97
攻哪一门,勉强的说可以算是研究历史的。” 李方桂
④
也说过类似的话。
胡适著述的特点是好写半部书。中国哲学史写了
上卷、中卷,就没有写出下卷来;白话文学史写了上卷,
同样也是没有写出下卷。他不是那种甘坐冷板凳,不关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