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卷第1期  
2
012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39,No.1  
January,2012  
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学术个性之比较  
周文玖  
(北京师范大学a.历史学院,b.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要:梁启超胡适郭沫若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具有坐标意义的学者他们都以但开风气不为  
为旨趣,在多个学术领域尽显才华,球形的发展式的天才学者他们均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其中的同异,与  
他们的个人气质经学倾向求学经历政治观点等,均有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民国史学;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学术个性;异同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6(2012)01-0013-06  
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在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由传  
统向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均扮演了开风气的角色,可  
点而言,他们在文体改革文章写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  
贡献,都有杰出的天赋,都属于球形的发展天才类型  
的学者其所以在群星璀璨的20世纪前半期特别显  
谓是中国史学近现代转型的三个坐标他们都具有鲜  
明学术个性,其中的同异短长,从比较中方可彰显揭  
示他们的学术个性,比较其异同,对探讨民国时期的史  
学现象及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耀
,很大的原因即在于此。  
[2]116  
陈寅恪称赞梁启超:“高文博学,近世所罕见。”  
梁启超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1400万的文  
,涉及政论经学诸子学佛学史学文学等多门学  
3岁开始识字读书,7、8岁时已能写上千字的文  
,13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早年在学海堂接受严格  
的汉学训练中举后从学于康有为,接受今文经学。20  
岁之前打下了扎实的做学问的基本功。21岁时协助康  
有为做宣传,办报纸,写文章。23岁时任上海时务报》  
主笔,每日写作常常达5000余言。24岁在长沙任时务  
学堂总教习,最早开展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教育在史  
学领域内,他研究和介绍的范围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  
界历史他对西方历史的译介,是中国人建立世界史学  
科的滥觞在中国史的范围,梁启超注重的是”,他  
一生的最高目标是写出两部大型的通史,中国通  
”、“中国学术通史”。他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都  
是为撰著中国通史作理论基础的,此后,他注重地理民  
年代的研究,许多著作的写作都是在向通史方面努  
,1902年发表论地理的一组文章:《亚洲地理大势  
2
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在致宗白华的信中说:“我  
常想天才底发展有两种Typus:一种是直线形的发展,  
一种是球形的发展直线形的发展是以他一种特殊的  
天才为原点,深益求深,精益求精,向着一个方向渐渐展  
,展到他可以展及的地方为止;如像纯粹的哲学家,纯  
粹的科学家,纯粹的教育家,艺术家,文学家,……都归  
此类;球形的发展是将他所具有的一切的天才,同时向  
[1]14  
四面八方,立体地发展了去。” 郭沫若关于天才类型  
的归纳是很精辟的梁启超胡适郭沫若都治学领域  
宽广,都不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以有限的精力涉  
猎众多学科,且都能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这不是仅  
仅靠勤奋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极高的天才就治学特  
收稿日期:2011-11-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国时期史学之研究”(项目编号:10JJD77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文玖(1964—),,山东金乡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理大势论》、《欧洲地理大势论》、《地理与文  
明的关系》,是他通史理论中关于地势的进一步扩展  
和深入。1906年写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1922  
年写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是其通史理论关于人  
内容的深化以后又著有地理与年代》,是关于历  
史基本要素的理论阐发三十年自述,他说:“欲  
的论断,更是给人打上无法泯灭的烙印如论述顾炎武  
对清代学术的影响:“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  
[6]53  
个人。” “亭林一面指斥纯主观的王学不足为学问,一  
面指点出客观方面许多学问途径来于是学界空气一  
[6]56ꢀ57  
,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  
论述晚清  
学术思想变迁:“黄梨洲顾亭林朱舜水王船山……之  
,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  
这时忽然像闪电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  
[3]19  
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心之发达” ,并拟有中国通  
史目录》,在他的残稿存目中有国史稿”、“中国通史  
稿”,晚年著作太古及三代载记》、《纪夏殷王业》、《春秋  
载记》、《战国载记及其中的大量附录都是他著述中国  
通史的一部分他在学术史方面的修养也很深,1902  
,他不到30岁就写出了关于中国学术史的通论性长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构建出学术史框架。  
[6]28ꢀ29  
。” “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  
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动力,我敢用  
[6]29  
一句话来包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这些论  
,都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给人以震撼梁启超经常用  
有趣的比喻把枯燥的学术史内容写得生动,而又不失其  
严肃性,这是他的著作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他  
的撰述才华。  
2
0年代所写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  
》、《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他学术史研究的组成部  
他写有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  
》,前者偏重通史的做法以及材料的搜集考证,后者  
偏重专史的做法,阐述了众多专史研究写作的理论和  
方法,其实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梁启超致力于通史编  
,经过几年的实践,他感到没有专史做基础,通史不能  
完成因此,他利用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做导师的有利条  
,号召研究院的学生研究专史他传授研究方法,希  
望将来大家通力合作,写出一部顶好的中国通史梁  
启超的史学,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总的来看,比  
较大气他对清代人的治学以及20年代受清人影响所  
胡适的专业是哲学或哲学史,但他却是因文学改良  
出的名,而且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以提倡白话文推动新  
文化运动为最大胡适发表文章数量众多,产量极高。  
现在他的全集已出版几种,从字数来说也近2000万字。  
他的写作范围包括史学哲学文学政论文化生活治  
学方法杂文等。20年代,他在北京大学任教于哲学系,  
还当过英文系的系主任。1928年到上海出任中国公学  
校长,兼文学院院长,撰著白话文学史上卷。1931年  
,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民政府驻美大  
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也就是说,从  
出现的繁琐考据提出批评:“一般作小的考证和钩沉30年代以后,他已居于学界领袖的地位他在高校并没  
考古,就是避难趋易,想侥幸成名,我认为病的形态。  
真想治中国史,应该大刀阔斧,跟着从前大史家的做法,  
有在历史学系担任教授,但他却担任了中央研究院历史  
学科的评议员,这点颇让一些史学专家心里不平。  
用心做出大部的整个的历史来,才可使中国史学有光 1947,中央研究院举行实施院士制度,遴选院士胡  
[
4]168  
发展的希望。”  
可见,他更愿意做司马迁司马光  
适拟定的院士候选人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傅斯年拟  
定的名单中,把他归到文学门类;另有人把他归到哲学  
门类这种现象可以作出多种解读胡适拟定的名单  
没有列上他本人,一方面可能出于谦虚,另一方面也可  
解释为他自感在专业研究上还没有达到高深的程度。  
别人把他提为哲学门的候选人,看重的是他在哲学研究  
上的贡献;而把他提为文学门的候选人,看重的则是他  
那样的史学大家,而不是王念孙王引之那样的考据学  
,虽然后者的成就也很令人敬佩。  
梁启超的文笔具有改革中国近代文体的意义诚  
如他说的:“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  
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  
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  
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  
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他在许多领域都有著作,以至于  
[
5]62  
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那个时代的  
青年人,大都受到他的文风的影响即使到了20年代,  
白话文已盛行,他学术论著的半文半白的文字表述,由  
于简洁生动,富有情感,仍然不乏感染力,受到学者的喜  
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就  
是这样的作品其中的观点可能有偏颇,但是研究清代  
学术者,谁也难于绕过它们特别是一些带有切身体会  
别人和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专搞什么研究的梁  
实秋曾说:“当时想起胡先生平夙常说他自己不知是专  
[7]97  
攻哪一门,勉强的说可以算是研究历史的。” 李方桂  
也说过类似的话。  
胡适著述的特点是好写半部书中国哲学史写了  
上卷中卷,就没有写出下卷来;白话文学史写了上卷,  
同样也是没有写出下卷他不是那种甘坐冷板凳,不关  
14  
周文玖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学术个性之比较  
追不上胡适,并赞叹胡适是天才”。胡适的文字深入浅  
心政治扎实研究某一学问的人。20年代末,他因发表  
称赞苏俄的言论得罪了国民党,受到政治压迫,不得不  
辞去中国公学校长职务,潜心研究学问这段时间是他  
著作的黄金时期他个人雇用的助手兼家庭教师罗尔  
(罗也是他的学生)对他这段生活和他一生学术的特  
点这样评述道:“1930519(胡适)交代了中国公  
学校长职务,便蜗伏起来了胡适是因受了政治的压迫  
才不得不蜗伏起来的人生际遇,祸兮,福兮,是难说  
,但对胡适,却成为他著作的黄金时代如果胡适一  
生都如此,他就断不会只有上卷书’,然而也只有使他  
成为戴震王引之一类的学者,而不会成为开拓一代风  
,明白如话,文笔清爽高深的学问能够表达得干净  
利落,通俗易懂,这确实是他的高明处他的有些专业  
性很强的论文也有这个特点他提倡白话文,身体力  
,言行如一,一生极少用文言文写作,虽然他早年也打  
下了深厚的文言文写作基础这在力倡白话文的先驱  
者当中是比较少见的梁漱溟说:“胡适先生功劳很大,  
提倡语体文,促进新文化运动,这是他的功劳他的才  
能是擅长写文章,讲演浅而明,对社会很有启发  
[8]289  
。”  
这个评论对胡适的文字写作来说,是准确的。  
郭沫若的专业本来是医学他的重听以及爱国报  
国的高远志向,使得他弃医从文他在文学历史学考  
古学古文字学翻译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  
涉及的学术领域,甚至比梁启超胡适还要宽广他一  
生所留下的文字,已经出版的郭沫若全集38,分  
为文学史学考古三编,这还不是其文字的全部据与  
郭沫若熟悉的资深专家估算,“郭老一生中的创作量,如  
果从他的出生到去世的八十六年间,计算他已经发表的  
[8]70  
气的历史风云人物了。” 他的北京大学旧同事朱希祖  
也看到这一特点,这在朱希祖儿子朱偰的回忆录中有所  
反映:“父亲不大看得起他,批评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写得肤浅,而且肯定地说,他出了中卷以后,下卷是写不  
下去了,因为他既不懂佛学,又不懂宋明理学果然,  
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到中卷为止,下卷始终没  
[9]17  
有能够出版。” 有类似的看法的还有陈垣梁漱溟。  
陈垣说:“像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类的所谓名著,  
著作和未发表的讲话题字等等稿件,大约他每天要写  
[10]45  
[12]200  
很像报章杂志,盛行一时,不会传之永久。”  
梁漱溟  
约千字。”  
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在国内外学人  
:“他的缺陷是不能深入;他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  
有卷上,卷下就写不出来因为他对佛教找不见门径,  
对佛教的禅宗就更无法动笔,只得做一些考证;他想从  
佛法上研究,但著名的六祖慧能不识字,在寺里砍柴舂  
,是个卖力气的人,禅宗不立语言文字,胡先生对此就  
,有这样大的写作量的作者也是很难找到的郭沫若  
的聪明和才气,无人能够否定,即使是撰文揶揄他的余  
英时也说:“郭沫若以新诗人一变而为甲骨文金文的专  
,大家都说他聪明绝顶他的聪明自是不在话下,其  
[
实他以殷契周金治史正得力于他是诗人。”  
13]404  
郭沫若  
[
8]289  
毫无办法。”  
这些都是从批评的角度评论的。  
的治学面宽的特点,与他的个人气质有关老舍与郭沫  
若相识很早,他对郭沫若的性情之刻画,惟妙惟肖,很能  
解释他的这一特点他说:“由四年的观察,我觉得沫若  
先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沫若先生是个  
五十岁的小孩,因为他永远是那么天真热烈,使人看到  
他的笑容,他的怒色,他的温柔和蔼,而看不见,仿佛是,  
他的岁数他永远真诚,等到他因真诚而受了骗的时  
,他也发怒———他的怒色是永不藏起去的这个脾气  
使他不能自已地去多知多闻,对什么都感觉趣味;假若  
是他的才力所能及的,他便不舍昼夜去研究学习,他写  
,他作诗,他学医,他翻译西洋文学名著,他考古……  
而他都把它们作得好;他是头狮子,扑什么都用全力。  
等到他把握到一种学术或技艺,他会像小孩拆开一件玩  
具那么天真,高兴,去告诉别人,领导别人;他的学问,正  
和他的生命一样,是要献给社会国家与世界  
作为开风气的学者,胡适善于综括和凝练思想,文  
字表达清新晓畅精炼他留下了很多经典性的语言,  
如治学的十字箴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谈做学  
问和做人关系的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  
疑处不疑等等,虽然历经争议,甚至遭到批判,却让人  
耳熟能详,难以忘却顾颉刚是受胡适影响很大的学  
,在读大学时就听胡适的哲学史课程多年后,重读  
胡适的第一部专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依然不由得非常  
佩服他说:“适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予尚系  
三十年前所读比来因病得闲,而静秋室中适有是书,  
居然在六日内读讫而其澈骨聪明,依然追攀不上想  
不到古代哲学材料,二千年来未能建一系统者,乃贯穿  
[
11]138  
于一二十七八岁之青年,非天才乎!”  
顾颉刚的文  
字水平很高,1926年写的古史辨自序》,如行云流  
,既是史学作品,也是高水平的传记文学作品因此  
他被人称作史学家中的文学家”。此刻在读胡适的中  
国哲学史大纲,顾氏在功力和先秦史料的掌握方面  
已远远高于当年的胡适,但他自叹在澈骨聪明方面仍  
[14]67ꢀ68  
。”  
郭沫若的这个特点,既赢得不少的赞誉,也  
会引来别人的不满不了解他的人会觉得他恃才傲物,  
好强争胜,好为人师与他有所交往的学者对他之不  
,大多缘于此。  
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郭沫若的历史写作,在力求准确的基础上,具有追  
的研究内容,失掉了封建时代的神圣灵光梁启超的学  
术史著作,胡适提出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郭沫若的  
求生动优美的特点无论是社会史还是思想史的文  
章和著作,作者都尽力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历史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都包含将经学当  
使沉寂的历史苏活起来他的历史写作思想与张荫麟  
很相近,即主张在历史中表现感情生命和神采”,“他  
的文章中,既有对材料的冷静的客观的分析推理和归  
,充满逻辑的力量;又有透过材料的大胆而丰富的想  
他的笔端有感情,有形象在别人那里很可能成为  
呆板的说教的材料,到了他的笔下却是活生生的,引起  
人们爱憎的,可触可感的生命总之,在他的笔下,历  
史呈现出了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内在的逻辑  
力量和外在的形象感把他的认识方式的科学性和研究  
的成果表现得是那样的完美,使他的史学作品不仅丰富  
了人们的知识,而且往往激动了人们的感情他的史学  
作品,体裁多样,与我们当今千人一面千文一式的史学  
史料对经学进行思想分析和批判的内容尽管如此,  
历史上今古文家派对他们的治学仍产生了影响梁启  
郭沫若都受到过今文经学老师的教诲梁启超的老  
师康有为,是近代今文经学的重镇康有为的新学伪  
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均参与了撰写后来他虽  
然不满于康有为学术观点的武断,与康氏的政治思想也  
有分歧,“自三十以后,已绝口不谈伪经’,亦不甚谈改  
[5]65  
’,……梁学派遂分” ,但不可否认,今文经学对  
他的影响是明显的他是由今文经学而接受的进化论,  
在  
讲史学史的时候,他虽然对左传评价很高,但又不把  
它作为编年体的开创性著作,就有今文经学的思想起  
[15]120  
作品迥然不同,更激起人们的兴趣” 。他把文学家  
的才气注入了历史研究和写作中,与梁启超胡适具有  
同样的影响力。  
了作用郭沫若读小学中学时的两位经学老师帅平  
黄经华都是今文大师廖平的高足,郭沫若对这两位  
老师非常敬佩在以后的研究中,郭沫若批评刘歆造伪  
,认为左传》、《周礼等都经过了刘歆的篡改,不能不  
说是受了今文家法的影响胡适说自己不主张今  
[18]98  
’,也不主张古文’” ,但在历史观上,他与今文经  
学是一致的周予同说他继承今文学的思想体系,采  
[16]547  
就学术旨趣而言,梁启超的新史学,不仅叙述历史  
的演进现象,而且进而探求历史演进的公理公例,这与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颇有契合之处,只不  
过一个宗奉进化史观,另一个遵从辩证唯物论,无怪乎  
周予同说梁启超的史学观念浸浸乎和最近的释古派的  
用古文学的治学方法,接受宋学的怀疑精神” 。  
他们的再一个相同点是都对考据学表现了十足的  
尊敬梁启超早年接受了严格的汉学训练。20年代以  
,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重点讲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考  
;对于辨伪,他有专门的著作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胡适一生治学围绕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基本都属于历史  
考据的范畴他写有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对清代历  
史考据学的治学方法给予高度评价郭沫若论述史料  
重要性的文字很多,他说:“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  
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  
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危  
,,正  
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有  
[16]539  
理论相近” 。但他们二人治学的兴趣点又有不同。  
梁启超志在撰修通史著作,写出整个的历史来郭沫若  
注重专题研究,只想把自己不知道的弄明白,弄明白后  
就不想再搞了,他自称缺乏编教科书的古典风味新中  
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史学界的领导工作,“修史方面  
的成绩比较平庸,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与郭沫若对这  
个问题的重视不够,也有一定的关系。  
就个人气质而言,梁启超与郭沫若比较接近趋  
多变,甚至不惜否定自己,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他们  
都说过常常是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之类的话,都属  
于感情丰富精力充沛的外向型学人但在变中还有不  
,那就是把历史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不变,对历  
史真理不懈追求的兴趣不变这两个不变对他们二  
人来说,也是相同的胡适也有丰富的感情,但他更富  
有理性,他不会让感情冲破理性的束缚,而成为脱缰的  
野马,所以他言行谨慎,道貌岸然,胡圣人之称  
[
19]599ꢀ600  
郭沫若的多变”,大都是由于发现新的材  
料而变,与梁启超不断接受新思想的影响而多变又有所  
不同。  
他们都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这自不待言,但其特  
点又有不同胡适郭沫若分别在美国和日本接受的高  
等教育,梁启超虽没有在外国大学读书,但到日本后接  
触西学最早有人说,严格意义上的(对中国史学发生  
[17]383  
,不像梁郭似的,留下许多让人指责的话柄。  
他们都受到经学的影响经学到近代已成为史学  
影响的)西方史学的输入,当始于梁启超这个论断未  
必准确,但至少说明了梁启超接触西方史学介绍西方  
16  
周文玖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学术个性之比较  
共的文化部门工作他是文化名人,也是社会活动  
学术的先驱者地位。1918年底至1920年初,他又到欧  
,直接感受了当时欧洲新的学术思潮但梁启超不通  
西文,不免受到局限胡适接受的是19世纪欧洲的实  
证主义思想,受赫胥黎和杜威影响最大郭沫若在日本  
学习医学的同时,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的文学和哲学后  
来转向翻译马克思主义原著,并尊奉辩证唯物论梁启  
郭沫若关于西方社会科学的知识大都是通过自己的  
阅读和研究获得的,其优点是自主性比较强,多有自己  
的创造性见解,其不足是在严谨性和准确性方面不免疏  
而胡适的西学则是经过了西方学院式的训练,有其  
规范性的优点,缺点是容易迂守师说,对师说之外的新  
理论存有门户之见。  
虽然他有机会和能力做一个纯粹的学者或著名的  
教授,但他的志趣不在此,他更愿意以文化名人的身份  
从事社会运动,做直接参与社会变革的实践家这样的  
角色有利有弊,利者是社会影响面大,弊者是没有自己  
嫡系学术传人在一个重师承的国度和社会,这对  
他学术的发扬光大,毕竟是一个不利因素。  
实在说来,梁启超胡适郭沫若都不是纯粹的学  
,他们都热心政治,参与了政治,都深深地卷入了现代  
中国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政治观点对他们的学术主张  
均程度不同地产生了影响与政治关系越深,政治打在  
学术上的烙印就越明显因此,他们的学术关联甚或矛  
盾冲突,往往有政治的因素掺杂其中。  
胡在国内的学术活动舞台都是最著名的大学,  
他们都培养了自己的学生,不少学生日后成为中国学术  
界的巨擘胡学术地位的崇高与其学生在学术界的  
力量之强大也不无关系新中国成立前,郭沫若除了20  
年代在广东大学有短暂的教授生涯外,基本上没有进入  
教育机关或政府的科学研究院在他的学术业绩得  
到学界承认后,他以社会贤达和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与  
他们办报纸和期刊,以建立发表自己言论和论著的  
阵地;组织和团结自己的学术同道,成立学术团体,以扩  
大学术影响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著作量,这些因素  
也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前期,他们的智慧能量都  
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注释:  
参见周文玖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史学特点之比较及其学术关联》,《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3。  
朱希祖在1940229日的日记中写道:“本日接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蒋复聪来函云:‘逖先静庵先生大鉴:  
顷接昆明姚从吾先生来函,拟请先生等对于此次中央研究院改选评议员,关于史学方面,仍请推举胡适之陈援庵傅  
孟真陈寅恪为评议员并谓适之先生虽任驻美大使,实系发于一时救国救民之不忍心,最近尚有长篇论文在北大纪  
念刊发表,固未变其治学初衷,尤望一致推选,敬为奉恳蒋复聪敬启二月二十六日:‘中央研究院历史科第二届  
评议员候选人名单开列朱希祖张尔田汤用彤顾颉刚金毓黻蒋廷黻六人,本科第一届评议员为胡适陈垣陈寅恪  
三君,现仍有被选为评议员之资格。’‘堂堂中央研究院学术机关之评议员,乃出乎运动情面之选举,其污辱学者可谓甚  
上届评议员,已尟史学专家充为评议员,此次又谋连任,大肆运动各学校史学系皆接到运动书,且选举时又有种  
种舞弊情形,如不给以选票;或给票而故迟寄,如下日投票,而上日始将票封于信中寄至各选举人家中,使彼不及选举;  
而彼等乃将未投票者冒名代投黑暗如此。’‘姚从吾为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乃为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供奔走,干  
犯法纪,此史学界败类。’‘中央大学史学系各教授,此次皆未投票:或不屑投票,或无票,或有票而未及投,结果无一人  
投票中央研究院自院长起,皆尸位素餐,根本腐败,选举评议员又何足责。’”(《朱希祖日记未出版,本则日记系由朱  
希祖之孙朱元曙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参见罗丰夏鼐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中华读书报》200498。  
李方桂先生口述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1。  
参见周文玖论郭沫若史学的特色》,《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  
参见施丁从中国史学传统来看郭沫若史学》,载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编郭沫若史学研究》,成都出版社1990年版,34  
。  
参见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谈史学史的内容。  
参见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26。  
张广智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载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03年版,173。  
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  
1]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寅恪.寒柳堂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郜元宝().胡适印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8]罗尔纲.师门五年记[C]//胡适琐记(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9]朱偰.天风海涛楼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陈智超.励耘书屋问学记(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1]顾颉刚日记:6[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  
12]郭庶英.我的父亲郭沫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13]余英时.余英时文集:5[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李怡,蔡震(主编).郭沫若评说九十年[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15]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巴蜀文化研究基金会().郭沫若史学研究[C].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  
16]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7]梁实秋.梁实秋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18]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9]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
[
[
[
[
[
[
[
[
[
[
[
[
[
[
[
[
[
[
AComparisonofHistoryAcademicCharacteristicsof  
LiangQichao,HuShiandGuoMoruo  
ZHOUWen-jiu  
a.HistorySchool,b.HistoricTheoryandHistoryofHistoriography  
(
ResearchCenter,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LiangQichao,HuShiandGuoMoruoarethemostrepresentativehistoriansduring  
thecourseofChinesehistoriographymodernization.Theyledthreehistoricaltrendssuccessive-  
ly,markingthedevelopingstepsofChinesemodernhistoriography.HavingOnlycreatenew  
academicatmospherebutnotactasmasterastheircommonacademicinterestandobjective,  
theymadegreatcontributiontolotsoffields.Despiteofcloseacademiclinksbetweenoneanoth-  
er,theyalsohadquitesomedebateswhichindicatingtheirdifferentacademicstylesandcompli-  
catedrelationsamongthem.  
Keywords:historicalstudiesintheperiodofRepublicofChina;LiangQichao;HuShi;Guo  
Moruo;academiccharacteristics;similaritiesanddissimilarities  
[责任编辑:凌兴珍]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