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4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18%和20%,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断问世,央视《百家讲坛》强力推出专
1
[
2]
上升速度为2%”。在这种快速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
中,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南开大
学“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课题组对全国27个省市的调
查显示,“社会各阶层92.5%的人对历史表示‘感兴趣’,
家对历史的“解读”,都在普通民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易
中天、王立群、阎崇年、于丹们将传统“讲史”与现代媒体相
结合,对观众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随后他们又出版了一
系列“品读”历史的通俗史学作品,销量急速攀升。而网络
的兴起正日益成为一种知识传播的主流方式,凡是对历史
有兴趣的人都可在互联网上传播历史知识,网上通俗历史
[3]
其中41%的人表示‘很感兴趣’”。这说明人们对本民
族的历史充满了兴趣,看似遥远的历史其实与人们的现实
生活紧密相连。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历史知识普及的基础,
有这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自然就有“历史热”现象的出
现。
[6]
写作出现了写手多、作品多、读者多的“三多”现象。在
过去,历史知识的传播一般要仰赖史学工作者,而如今传
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传播主体向全社会扩大,每个人都可以
在互联网上做出自己对历史的解读。所有这些,自然就推
动了全社会的“读史热”,史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这
么多人的关注。而“读史热”的高涨又反过来促进了电视
讲史的发展和历史通俗读物的撰写与出版,历史之热,前
所未有。
第二,欣赏、阅读的多样化、自由化、个性化以及多层
次,使得历史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逐渐走进百姓视
野。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各种
各样的文艺形式出现,媒体的推动、文人的渲染和市井文
化的崛起,不仅使文化领域雅俗交织,娱乐化倾向日益严
重,而且使人们的阅读情趣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欣赏和
阅读多样化、自由化的时代,历史知识因为内容的“真实
性”而备受青睐。一方面,面对说法各异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人们虽然感到无所适从,但亦激发了他们探究“历史
真相”的兴趣;另一方面,历史已经由读书时代进入到读图
时代,由眼睛看书的时代进入到耳朵听书的时代。在此情
况下,内容干瘪、文字晦涩的史书已经被人们束之高阁,宏
大叙事、见物不见人的规律探寻让阅读者不知所云……身
处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在阅读越来越民主化、
自由化和个性化的当下,在渴望追求“历史真实”、“历史真
相”的心理驱动下,那些具有亲和力、趣味性,号称解密历
史且注意细节描写的历史读物,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第三,历史通俗化的历史传统也隐性地推动了“历史
热”。中国传统史学有着将历史知识通俗化和普及化的优
良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通俗历史读物。自
此以后,历代均有史家撰写通俗读物来满足普通民众对历
史知识的渴求。宋明时期,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史钞,而且
出现了讲史。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传播历史知识。
二
通俗历史消费的内在机理
历史知识之所以能够“热”,通俗史学之所以能够吸引
人,人们愿意“消费”来自通俗史学中的历史知识,完全有
其内在机理。
无论是听还是读,通俗史学都有着与“精英史学”不同
的叙事模式或风格,“舍弃严谨枯燥的学术性语言,追求通
俗活泼的行文风格;过滤掉故作艰深的、在普通人看来抽
象玄妙而又无比空洞的历史‘规律’和‘结构’等‘宏大叙
事’,凸显历史发展过程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故事等元素。
要把历史写得‘好看’,这是大众化历史书写最重要的特
[7]
征”。正是这样的追求和特点,才吸引了读者,形成了波
及全社会的“历史热”。
第一,破除历史作品枯燥乏味的痼疾,采用文学化的
演绎和表达。学术性的史学作品索然无味,已是不争的事
实,一则受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历史观的影响,史学工
作者把历史抽象化,史学著作中充斥了概念和教条,只见
物,不见人,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历史著作中消
失了。二则学术著作资料征引繁富,只追求学术性而不管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通俗化的历史活动虽然时起时落,或 “好看”还是“不好看”,很容易使读者丧失阅读兴趣。但当
[
4]
盛或衰,但却从未消失过”。近代以来,梁启超、顾颉刚、
吕思勉、李大钊等严肃的历史学家都用自己的实践推动了
史学的普及,解放以后吴晗等人所作的工作又让人看到历
史通俗化的广阔前景。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历史的惯性
和现实的需求使人们看到普及历史知识所带来的社会效
应。在现代媒体发达、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时代,具有
历史通俗化传统的中国历史的通俗化自然也就有了“升
温”的土壤。诚如瞿林东先生所言:“中国史学有注重通俗
下的通俗史学则完全不同,海外学者黄仁宇、唐德刚、史景
迁的作品,国内学者李亚平、赵柏田、茅海建、姚大力、吴
思、易中天、王立群、阎崇年、孟宪实、孙立群、于丹、王曾
瑜、张鸣、当年明月、樊树志等人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
点: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刻画人物则栩栩如生、性格鲜
明,描写场景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铺陈故事则层层推
进、引人入胜。历史叙述追求文笔优美,是中国传统史学
的优良传统,当下水平高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史
学作品都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体现了文学与史学的恰当
糅合,用文学的表达手法及讲故事的技巧赋予历史以肌理
和血肉,用史学的研究理念和对资料的重新诠释保证史实
[5]
化的优良传统,这对于普及历史教育有重要意义。”
第四,现代媒体是当下“历史热”形成的重要推手。电
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为历史知识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