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砚凌诗话新论———对诗话研究中存疑之处的探讨
虽然在“诗话”之名出现后,出现了关于先宋诗话材
料的编著,如劳孝舆的《春秋诗话》、旧题尤袤的《全
唐诗话》、王士禛的《五代诗话》等,但还存在不少遗
漏之处。因此,应该对这一阶段的诗话材料认真整
理,对诗话发展研究给予重视,从而完善中国诗话史
的建构。
注释:
①
②
③
“诗话学”一词最早见于徐英《诗话学发凡》(原载《安徽大学季刊》1卷2期,1936年4月),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990版,1页)一书正式为“诗话”立说。
张麟年在《一虱室诗话》中提出“诗话”实为以话解诗,此条转引自刘德重、张寅彭的《诗话概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
8
页)。
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一书中如此描述《六一诗话》创作过程:“欧阳修退休以后,比较空闲了,便把以往自己亲历或耳闻
的有关诗或诗人的逸闻佚事,也包括自己关于写诗、论诗的一些看法,用笔记的形式一条一条记录下来,‘集’在一起,以供
‘闲谈’时所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4页)可见是将《六一诗话》的内容归于欧阳修一人之言,或为其“亲历”、“耳
闻”,或为其对于诗的“看法”。但既然将诗话阐释为“闲谈”的产物,其创作过程必然是有人参与交谈的。因此诗话内容不可
能尽是一人之言,而应为众人智慧交流的结晶。
④
⑤
⑥
⑦
蔡镇楚在《中国诗话史》中称“诗话,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体裁”(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5页)。刘德重、张寅彭
在《诗话概说》中称“诗话是我国古代诗学著作所特有的形态,它是一种以笔记体为基本形式,具有理论批评性质、记事杂录
性质或讲说诗法性质的诗学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页)。
这种关于诗话演进阶段的划分方式由蔡镇楚在《中国诗话史》一书中提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20—22页)。他认为
“诗话之从论事到论辞,从宗欧到宗钟,从轻松的闲谈随笔到严肃的理论专著,这是诗话之体本身发展演变的主要倾向和必
然趋势”,因此根据“诗话之体内部演进的全过程”,将诗话演进的历史轨迹分为这四个阶段。
秦大士在《龙性堂诗话·序》中提出:“诗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者也。诗而有话,毋乃涉于迹象,落于言诠欤? 然诗话之由来尚
矣:‘诗无邪’,孔子之诗话也。‘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之诗话也。”(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版,929页)
曾燠在《静志居诗话·序》中提出:“夫诗话何昉乎?孟子之论《小弁》、《凯风》与《云汉》之时,盖诗话之祖也。”(朱彝尊《静志
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2页)
参考文献:
[
1]郭绍虞.照隅室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蔡镇楚.诗话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5]欧阳修.六一诗话[G]//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梁冬丽.本事诗、诗话与话本小说文本编创的关系[J].柳州师专学报,2010,(2).
7]五代诗话[M].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8]翁方纲.石洲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薛雪.一瓢诗话[G]//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王士禛.渔洋诗话[G]//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黄彻. 溪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瞿佑.归田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俞弁.逸老堂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查为仁.莲坡诗话[G]//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尤袤.全唐诗话[G]//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吴乔.围炉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7]李建中,吴中胜.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J].江汉论坛,2008,(4).
18]梁九图.十二石山斋诗话[G]//蔡镇楚.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十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
[
[
[
[
[
[
[
[
[
[
[
[
[
[
[
[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