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圣不可侵犯的了。
微博助推的否定性思维,其积极意义在于能否
动放大,而习惯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否定性反思排除
力越来越弱。网络出现后,在网络世界中,只有“与
众不同暠,足够雷人,也只有不符合习惯和惯例的意
外信息和意见才能引起关注。在这种情境中,否定
常识的思维方式成了网络个体实践努力的方向,否
定性的思维将进一步加剧自我内心深处的漂泊之
感。而因为否定性思维对具有稳定感的习惯和惯例
的排除,自我将陷入为不确定性而注目的焦虑状态
之中。
定任何虚假的意识形态,让任何个体都能打破对外
界权威的膜拜而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性存在;在消极
意义上,否定性思维危及了本体性安全。自我之所
以能区别于他人而显现出自身,在于自我的本体性
安全。所谓本体性安全,指“时间上的连续和有序的
感受,这包括那些并非直接是在个体感知环境中的
[11]272
感受暠
。面对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无序世界,我
们的生活之所以还能继续,在于习惯和惯例组成了
持久而牢固的日常生活秩序。“主要由习惯和惯例
所组成的持久而牢固的日常生活秩序,是日常行动
者的持续成就,以一种全然惯常的方式而被引发,在
微博允许多元性意见同时呈现,现实生活中任
何一个被评价的对象,微博中都会有一些人去作“辩
证法暠分析补充,被评价对象的不足会被毫不留情地
展现出来。而一旦这种“辩证法暠分析脱离现实生活
的表达压力,借助于网络得到尽情释放,盛行的否定
型思维就会消除对典型和模范不质疑的虔诚态度,
这虽能打破迷信,避免自欺欺人,但也同时取消了人
的神圣感所依托的对象,加深了现代人的漂泊感。
‘习焉不察暞中进行着,正是这种惯常性,维系和加固
着我们的本体安全感,也同时维系着我们这个表面
[12]
上井井有条而实际上却混沌不堪的世界暠 。在后
现代主义的鼓励下,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被我们主
参考文献:
[
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杨宇良.微博客:生活的刻录族[J].软件工程师,2009,(5).
4]陈赛.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专访《最愚蠢的一代》作者马克·鲍尔莱因[J].三联生活周刊,2009,(34).
5]李林容.社交网络的特性及其发展趋势[J].新闻界,2010,(5).
6](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喻季欣.微博对新闻传播的拓展[J].新闻战线,2010,(5).
8]梁佳,刘进.从巴赫金的“广场暠理论看微博空间[J].新闻界,2011,(2).
9]秦露.网络“围观暠的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杂志,2010,(9).
10](苏)科恩.自我论[M].佟景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1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2]李慧敏.“本体安全暠———解读安东尼·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唐暋普]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