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松暋制度设计的逻辑前提、路径选择与意义评析———政治制度生成的学理阐释
可能。具体而言,承载着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政
类行动、社会背景和制度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对
于政治生活来说,这些复杂的互动过程和意义的形
治科学的不断蓬勃发展,实际上就是这种理性光芒
和批判建构的现实体现。“政治科学不仅关注于解
释和评价,还重视那些建立良好的政治体制和改善
[15]
成机理是十分重要的暠 。其次,制度设计者所构
思的计划秩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无法确立,现实政
治的发展使制度设计经常产生非预期的结果,“文本
意义上的制度化水平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实践中的规
[8]26
现有机制的实践活动暠
。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者虽然以不同的方式或在
不同的程度上肯定制度设计的积极意义,但更多的
学者却将目光聚焦在制度设计的缺陷上。首先,制
度设计在逻辑前提上关于人类建构理性和完备知识
的假定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人类就其现
实存在及作为实践者而言,除了具备理性之外,还在
其意识和行动中体现出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由
于人类现实政治生活的复杂程度,拥有完备知识并
基于此作出精确的预测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人
[16]
范化程度暠 。制度设计的结果不仅可能背离设计
者的良善初衷,甚至还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并损害人
类能动性以及个人价值。对于制度设计者所坚持的
绝对理性原则,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工具理性的极端
运用“无异于规劝手持钝刀的凶手换上一把更锋利
的刀暠,以工具理性代替道德判断的行为实际上是
[17]70
以价值相对主义为借口对人生价值的漠视
。
参考文献:
[
1]马雪松,刘乃源.当代西方制度演化理论的研究视域[J].广西社会科学,2012,(2).
2]KarolSoltan,Eric M.Uslaner,Virginia Haufler.InstitutionsandSocialOrder[M].Ann Arbor:TheUniversityof
MichiganPress,1998.
3]夏皮罗.政治的道德基础[M].姚建华,宋国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4]昂格尔.知识与政治[M].支振锋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5]B.GuyPeters.InstitutionalTheoryinPoliticalScience[M].NewYork:Pinter,1999.
6]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7]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埃尔金,索乌坦.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9]刘军宁.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6.
10]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1]ItaiSened.ContemporaryTheoryofInstitutionsinPerspective[J].JournalofTheoreticalPolitics,1991,(3).
[
[
[
[
[
[
[
[
[
[
[12]KennethA.Shepsle.StudyingInstitutions:SomeLessonsfromtheRationalChoiceApproach[J].JournalofTheoretical
Politics,1989,(2).
[13]胡伟,张向奥.选举与民主:制度设计的工程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4]马雪松,刘乃源.秩序状态、权力结构、行为背景:政治制度本质属性的规范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1).
[15]JamesG.March,JohanP.Olsen.TheNew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FactorsinPoliticalLife[J].American
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4,(3).
[16]张贤明.当代中国问责制度建设及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政治学研究,2012,(1).
[17]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苏雪梅]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