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卷第1期  
2
013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0,No.1  
January,2013  
从文本形态看楚辞的早期传播  
智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
暋暋摘要:楚辞的早期传本有大量异文,并带有口耳相传的特点,加之单篇流传过程中篇目和篇次的不稳定,致  
使楚辞的成书和篇目带了文本形成过程的印记留存的文本传播信息,可以使我们对楚辞文本的形成增加一  
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楚辞》;文本形态;异文;口传;单篇流传  
中图分类号:I206.2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3)01灢0115灢07  
暋暋,专  
165),可惜只有两片残简,一为离骚残句,仅  
有四字,一为涉江残句,仅有五字,文献材料有限,  
不足以作全面的异文考察;又见于前人引述楚辞》  
文字的荀子》,刘向新序也仅有数句,并非完整记  
能有完整篇章的,史记为最早,因而与传世  
楚辞章句可资比较其中仅怀沙一篇,异文  
就达40多处:  
书的传播,则传世文献留存的异文,也可以为我们提  
供一些信息,拓宽我们的视野。《楚辞的异文现象,  
楚辞的早期流传就已经存在,并且为学者所关  
山鬼》“操吴戈兮被犀甲暠,王逸楚辞章句》  
注云或曰操吾科暠,《惜诵》“又众兆之所咍暠,王逸注  
或曰众兆之所异暠,《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暠,  
王逸注云或曰荡春心暠。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有些异  
文时代还更早。《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的怀  
》、《渔父的文字,就和传世的楚辞章句有很多  
不同不过人们对于异文的关注,多在于文献的考  
同异的比较求证文本的面貌宋代洪兴祖楚  
辞考异可谓最早研究的专著后来刘师培闻一多  
多有补充,发明推进现代学者黄灵庚先生更有一  
部洋洋百余万字楚辞异文辩证》,征引浩繁本文  
则是选择从文本形态观察楚辞早期传本的传播方  
,窥探其传播信息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编号  
1
史记》  
陶陶孟夏  
楚辞章句》  
滔滔孟夏  
2
眴兮窈窈  
眴兮杳杳  
3
孔静幽墨  
孔静幽默  
4
冤结纡轸兮  
离愍之长鞠  
俛诎以自抑  
易初本由兮  
章画职墨兮  
前度未改  
郁结纡轸兮  
离慜之长鞠  
冤屈而自抑  
易初本迪兮  
章画志黑兮  
前图未改  
5
6
7
8
异文与楚辞传本  
9
楚辞的早期传本,今天可以见到的最早文本,  
1
0
内直质重兮  
巧匠不斲兮  
内厚质正兮  
巧倕不斲兮  
应该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发掘出  
11  
[1]  
土的楚辞汉简早自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  
收稿日期:2012灢09灢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课基金项目楚辞的传播与形成与作家文学的诞生暠(编号:08BZW027)中期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熊良智(1953—),,四川金堂人,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博导。  
1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陶陶孟夏暠,《楚辞章句滔滔孟夏暠;《史记》“鸡  
1
2
孰察其揆兮  
玄文幽处兮  
矇谓之不章  
变白而为黑兮  
鸡雉翔舞  
孰察其拨正  
玄文处幽兮  
矇瞍谓之不章  
变白以为黑兮  
鸡鹜翔舞  
雉翔舞暠,《楚辞章句鸡鹜翔舞暠;《史记》“惩违改  
忿暠,《楚辞章句惩连改忿暠。这里的陶陶与  
13  
14  
滔滔暠、“暠、“都不同第二种是  
15  
文字多寡不同比如史记》“矇谓之不章暠,《楚辞章  
》“下多一;《史记》“穷不得余所示暠,《楚  
辞章句》“暠,又无;《史记》“夫党人之  
鄙妒兮暠,《楚辞章句》“下有,“暠。  
第三种是语序的不同比如史记》“玄文幽处暠,《楚  
辞章句玄文处幽暠;《史记》“怀情抱质暠,《楚辞章  
怀质抱情暠。第四种是句式的不同。《史记》  
16  
17  
夫党人之鄙妒兮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  
18  
羌不知吾所藏  
穷不得余所示  
诽骏疑桀兮  
邑犬群吠兮  
文质疎内兮  
众不知吾之异采  
材樸委积兮  
重华不可牾兮  
岂知其故也  
邈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  
抑心而自彊  
离湣而不迁兮  
愿志之有象  
含忧虞哀兮  
浩浩沅湘兮  
脩路幽拂兮  
羌不知余之所藏  
穷不知所示  
非俊疑傑兮  
邑犬之群吠兮  
文质疏内兮  
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  
重华不可遌兮  
岂知其何固  
邈不可慕  
19  
20  
21  
邈不可慕也暠,《楚辞章句;《史记》“羌不  
22  
知吾所藏暠,《楚辞章句羌不知余之所藏暠。第五  
种是诗句的有与无,比如曾唫恒悲四句,载于史  
》,而不见于楚辞》。这些都说明楚辞早期传本  
的文本形态,异文当然是在作品的流传过程中产生  
,或者说是作品的流传产生了异文而异文的呈  
现方式,又是由作品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清代学者  
阮元在文言说中就曾指出:  
23  
24  
25  
26  
27  
28  
惩连改忿兮  
抑心而自强  
离慜而不迁兮  
愿志之有像  
舒忧娱哀  
29  
暋暋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  
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因为一言,转  
30  
[
2]卷二,567  
31  
相告语,必有愆误。  
32  
这是因这竹帛烦重,学术授受,咸凭口  
[3]125  
33  
浩浩沅湘  
暠  
由此说明,作品虽是由作者创作,但是却  
34  
脩路幽蔽  
因为传播变化生成了作品文本形态的变化内容增  
,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怀沙一篇  
的比较,可以推衍楚辞全书,所以后来有洪兴祖、  
刘师培闻一多诸家考异校补,以致黄灵庚楚辞异  
文辩证搜罗竟成百余万字这一方面可以使我们  
认识到楚辞作品早期传本具有口头传述的特点。  
美国学者宇文所安就在这一点上以怀沙为例提出  
了问题:  
曾唫恒悲兮  
永叹慨兮  
(无此四句)  
35  
世既莫吾知兮  
人心不可谓兮  
36  
怀情抱质兮  
伯乐既殁  
怀质抱情  
伯乐既没  
37  
38  
骥将焉程兮  
人生禀命兮  
馀何畏惧兮  
世溷不吾知  
心不可谓兮  
明以告君子兮  
骥焉程兮  
暋暋到底有没有证据向我们证明怀书  
创作的? 有一个可能是怀沙最初只是口  
头创作,在口头流传,后来才被写下来的在  
一个文本和写下来一个口头流传的文本  
39  
万民之生  
40  
余何畏惧  
41  
世溷浊莫吾知  
人心不可谓兮  
明告君子  
[4]14  
42  
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差别。  
43  
这里所说的重要的差别暠,就是口传的传播方式和  
传播过程可能带来的文本形态的变化这又让我们  
认识到,作品文本呈现的多样形态与最后被界定为  
一个规范的文本之间也可能存在重要的差别就  
像我们把楚辞文本的怀沙作为被界定的一个  
怀沙总共80句诗,异文现象就达43,如果  
暋暋  
曾唫恒悲四句加上就达47这些异文也是  
复杂多样的第一种是文字的不同比如史记》  
116  
熊良智从文本形态看楚辞的早期传播  
[10]110-123  
规范的文本来考察,我们又会提出问题:那个被界  
的不同传本  
尤其是荀子·不苟篇的引  
定的文本,是根据什么来写定的呢? 按道理说,《史  
所载的怀沙既早于刘向所编楚辞》,自然也更  
早于王逸的时代,可是,今天流传的楚辞文本竟与  
,楚辞作品在先秦时期的流传提供了信息,为  
楚辞的早期传播形态提供了参考从古代韵文用  
韵的特点来看:《史记中的温蠖应作蠖温暠,方能  
与上文的汶汶相叶;《楚辞章句中的尘埃应作  
埃尘暠,才能与汶汶通韵;《韩诗外传中的混污暠  
温蠖为同音假借,当写作污混暠。这些词语,字  
有倒乙,乃是楚辞作品流传中传写变化造成的结  
,也就是为了用韵,会产生作品的异文比如温  
汶汶本不相叶,是因为渔父诗句本为安  
能以己之皓皓暠,演变为安能以皓皓之白暠,为与  
,才倒蠖温温蠖暠,为韵脚,方与  
字相叶荀子·不苟篇作其谁能以己之  
潐潐受人之掝掝掝掝部字,暠、  
暠、“不韵。《荀子杨倞注曰:“掝掝,惛也。  
楚词:‘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惛惛者  
史记所载有那么大的差异是流传过程造成的差  
,还是它选择接受一个与史记不同的另一个文  
本系统? 可当我们今天来接受楚辞的时候,我们  
不过接受的是由王逸楚辞章句给定的事实暠。为  
什么王逸楚辞章句没有接受史记系统的楚辞》  
传本怀沙? 也许他有自己的原因和理由可同  
时又告诉我们,他所给予我们的传本,不过是他的选  
,是否就是那个作者写下来的原始面貌? 这就是  
早期传本的异文留给我们的启发,而并不仅仅是文  
献校勘的参考。  
口传与楚辞传本  
楚辞早期传本的异文,呈现出了文本形态的  
[
6]45  
差异,由于口耳相传的方式,有的异文在一定程度上  
保存着声音的联系,可以使我们去窥视文本之间的  
一些联系,解释传本之间的形成传统。  
!暞。暠 则杨倞所见唐代传本掝掝惛惛的  
异文,惛惛又是史记和今本楚辞》“汶汶的  
异文掝掝与上述异文并无声音通转之理,亦  
无文字相近讹变之形,当然说明荀子所见为先秦时  
楚辞·渔父篇的不同传本,所以楚辞章句还  
保留着这一传本的痕迹,即有而蒙世俗之尘埃一  
。“同为部字,汤炳正先生据此推  
想荀子所见原文作:  
楚辞渔父一篇,它的异文更广泛地见于  
荀子》、《韩诗外传》、《史记》、《新序》,甚至刘安离  
骚传》。楚辞章句渔父有一段描写: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  
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  
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暋暋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安能经  
[5]180  
?  
荀子·不苟篇亦有相关的文字描述:  
身之察察)受人之掝掝之部者哉! (宁赴湘流  
踿踿  
葬于江鱼之腹中,)其谁能以己之潐潐(而蒙世  
[
10]114-115  
,  
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  
[6]45  
俗之尘埃之部)!  
踿踿  
其谁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  
荀子所见传本的另一个佐证,有刘向新序·节  
的异文又恶能以其泠泠更世事之嘿嘿者哉暠,用  
汤先生恢复原文的方式,刘向新序·节士所采古  
本史料渔父》,或者应该作:  
韩诗外传:  
,新浴者必振衣,莫能以己  
[7]13  
之皭皭容人之混沄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写作:  
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恶能以  
身之察察,)更事世之嘿嘿者哉! 又恶能以其泠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吾宁投渊而死。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  
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  
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  
这里的嘿嘿部字,部通  
,其义与汶汶相近,所谓以是为非,以清为浊暠。  
说苑·正谏:“孔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  
[8]2486  
俗之温蠖乎!  
新序·节士又有不同:  
[11]81  
,新浴者必振衣,新沐者必弹冠,  
逆耳利于行故武王谔谔而昌,纣嘿嘿而亡。暠  
[9]789  
又恶能以其泠泠更事之嘿嘿者哉!  
泠泠暠,或为皓皓之同义异文,王逸注:“皓皓,犹  
[5]180  
这些异文,不少的学者都作了相关的清理和研  
皎皎也。暠五臣云:“,,喻贞洁。暠  
七谏·怨  
,不仅借以考察作品的真伪,而且探讨楚辞传播  
》:“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暠王逸注云  
1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5]243  
清泠泠,以喻洁白暠  
,尘埃相反为文。  
楚辞乃刘向所编,而与新序中文字内容竟不  
相同是后来楚辞流转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吗? 又  
不见现存渔父又恶能以其泠泠,更事世之嘿者  
的异文,只能说明刘向新序所采史料原来如  
,字用韵或许可能与荀子所引渔父传  
本有误可是刘向却并不采入所编楚辞·渔父》,  
这也许可以说明在刘向以前楚辞作品已有一个成  
书系统。  
上述异文,虽然有的表现为字形不同,有的出现  
倒乙,词形不一,还有的可能是不同体系的传本,但  
它们的共通之处,都在适应韵文用韵的特点,总是趋  
向韵文文本用韵的统一性这就从另一方面启发我  
们认识到,这些韵文在流传过程中,尽管字形词形  
在发生变化,它们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声音上的联系,  
也就是说凭借着这种声音在联系着文本由此,我  
们又联想到那些大量的具有声音通转关系的异文,  
比如楚辞》、《渔父中的皓皓暠,《荀子潐潐暠,  
单篇别行与楚辞传本  
古人著书,多单篇别行,《楚辞作品的早期传本  
也是这样检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暠,又云余读离骚》、《天问》、《招  
》、《哀郢》暠,皆是单篇别行。《汉书·淮南王安传》  
载刘安奉诏作离骚传》,后来班固贾逵有离骚经  
章句》,王逸天问后叙又言刘向扬雄,援引传记暠  
解说天问》,《九怀序也说王褒九怀以裨其  
,史官录第,遂列于篇暠,这当然是由于古代书籍传  
播的生存状态决定的诚如余嘉锡先生所云:  
暋暋学者不能通意义,则各就己之所长,性之所  
,取其一部分诵习之也,古人读书盖多如此。  
因其时竹帛繁重,抄写不易,往往因某事欲读某  
韩诗外传皭皭暠;“汶汶暠,杨倞所见唐本楚辞》  
惛惛暠。怀沙篇中,“滔滔孟夏暠,《史记作  
陶陶孟夏暠;“眴兮杳杳暠,《史记眴兮窈窈暠;“孔  
静幽默暠,《史记孔静幽墨暠。《怀沙中的滔滔暠  
陶陶暠,“杳杳窈窈暠,“暠,与前引渔  
异文,都具有一种同音通假的关系,它们是凭借  
声音上的联系记录文字符号而声音的传递方式是  
口耳相传,这当然也是楚辞作品早期传播的口头  
流传特点同时又说明,正是因为口头流传,借助声  
音的媒介,而产生了同音通假的异文再以今存楚  
最早传本的阜阳汉墓中留存的两片汉简为例。  
据阜阳汉简整理小组整理的阜阳汉简楚辞:  
[13]97  
,则只抄取一篇观之。  
楚辞仅存两片一片是屈原  
汉书·扬雄传载扬雄拟骚,最得说明:  
(扬雄)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  
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  
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  
离骚第四句惟庚寅吾以降中的寅吾以降暠  
四字……。另一片是屈原九章·涉江》“船容  
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两句中不进旑奄  
[
12]  
[14]3515  
回水六字。  
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中的,阜阳  
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扬雄拟骚,又作畔牢愁》,所谓惜诵以下  
怀沙一卷暠,正说明楚辞早期传本中因单篇别  
行造成的篇目和篇次的不稳定看今本楚辞·九  
的篇次,第一篇为惜诵》,最末一篇为悲回风》,  
而扬雄所拟以怀沙为末,正可见当时九章各篇  
的流传情况有学者以此否定思美人以下四篇为  
屈原所作,如吴汝纶说:“《九章怀沙以下,不似  
屈子之辞子云畔牢愁所仿,惜诵怀沙》  
而止怀沙乃投汨罗时绝笔,以后不得有  
汉简作,也是声音相同的异文。“暠  
,《说文》“,奇声暠,段说:“古音,在十七部暠,属  
部字清人孔广森在诗声类中考证字  
当读阿暠,亦为古音部字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楚辞早期传本的面貌:有不同  
的传本体系,不同的传本形态,并借助流传过程中保  
留的早期痕迹,利用声音通转的异文,突破字形词  
形的局限,探讨楚辞的成书,以及作品的真伪问  
风格问题比如,《招魂语助暠、“大  
》“字的使用特别是刘向新序·节士中所  
渔父篇文字,对于刘向编辑楚辞的问题尤有  
启发因为节士篇中渔父的文字与今传楚辞》  
渔父有异,对话的发生也不是渔父对屈原要与  
世推移,而是屈原将自投于渊,渔父止之暠。既然相  
[15]《悲回风·诸家集评》,1108  
。暠  
是不明其书流传的特点。  
不仅如此,这种单篇别行的传播形态,还为楚  
作品流传的不同时代提供了信息,楚辞一书  
的形成提供了依据汤炳正先生根据古本楚辞释  
关于楚辞篇目的先生顺序,推测楚辞的成书  
经过了先后五个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纂辑者暠:  
118  
熊良智从文本形态看楚辞的早期传播  
离骚暋暋暋第一暋暋暋屈原  
九辩暋暋暋第二暋暋暋宋玉  
———以上第一组  
九章之名的文献由此,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屈  
原虽作惜诵等九篇作品,经由刘向结集命名,尔后  
始有九章之称于是,班固得以称引:  
九歌暋暋暋第三暋暋暋屈原  
天问暋暋暋第四暋暋暋屈原  
九章暋暋暋第五暋暋暋屈原  
远游暋暋暋第六暋暋暋屈原  
卜居暋暋暋第七暋暋暋屈原  
渔父暋暋暋第八暋暋暋屈原  
招隐士暋暋第九暋暋暋淮南小山  
———以上第二组  
暋暋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  
[5]51  
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  
王逸也就在九章序中直接称为:“《九章,  
屈原之所作也。暠这一过程学术界对朱熹的说法最为  
赞同:  
暋暋九章,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群  
念国,随时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  
[16]卷下,73  
,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招魂暋暋暋第十暋暋暋宋玉  
九怀暋暋暋第十一暋暋王褒  
七谏暋暋暋第十二暋暋东方朔  
九叹暋暋暋第十三暋暋刘向  
———以上第三组  
但是,如果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现象的陈述  
层面,九章集辑这一事实,就给了我们更多的启  
。《九章虽然包含了屈原创作的九篇作品,并无  
九章之名最后却又以九章之名流传后世,则  
是依赖了社会的接受,是在社会的接受中给予了它  
的命名,给予了它的认同所以,当王逸说“《九章》  
,屈原之所作也暠,其实是在对一个后世认同的事  
实的一个陈述,这是否也可以说,这个事实是因后世  
的认同而存在的这种现象,楚辞作品的早期  
传本中还不止一例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招  
归属在屈原名下,王逸楚辞章句却称为宋玉所  
。《卜居》、《渔父王逸皆称屈原所作,后代学者多  
哀时命暋暋第十四暋暋严忌  
惜誓暋暋暋第十五暋暋贾谊  
大招暋暋暋第十六暋暋屈原或景差  
———以上第四组  
九思暋暋暋第十七暋暋王逸  
[10]92-93  
———以上第五组  
汤先生关于楚辞的结论的确可以说是一大发  
,不过学术界还是提出了不少不同的意见,指出其  
中的不足但是,《楚辞释文中的篇次的确很混乱,  
既不按作者,也不依时代,东方朔七谏和刘向九  
的时候绝不可能早于严忌的哀时命》,所以从成  
书过程研究古本楚辞篇次编排的确是一个崭新的  
视角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在一起,确实可  
能反映这些作品各自单篇别行的流传情况楚  
·九章的汇集,更能说明楚辞的成书阶段和过  
我们知道楚辞·九章包括九篇作品(《惜诵》、  
[17]32  
有质疑  
。《大招》,王逸虽说屈原之所作也暠,又  
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暠。《惜誓》,连王逸也说:  
不知谁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暠就算招隐  
》,称为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暠,淮南小山是一  
个人,还是一个群体,都无法分辨,《文选又直接题  
为刘安这当然都是由于周秦时代古人著书,不自  
署名正因不题撰人,给后世留下诸多疑惑但是,  
如果从九章汇辑这一现象观之,作品在流传过程  
,有一个传播形成的过程。《楚辞渔父篇的  
流传正是很好的例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  
刘向新序·节士,屈原和渔父都是作为屈原事  
迹传述的,尤其是刘向新序的记载:  
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  
》、《橘颂》、《悲回风》),但早期称引中,皆不见九  
之名。《史记中有怀沙》、《哀郢》,《汉书·扬雄  
》,学术界以为乃扬雄自序,所称傍惜诵以至怀  
》,可知九章中各篇亦是单篇别行直到刘向  
暋暋屈原疾闇王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  
清为浊,不忍见于世,将自投于渊,渔父止之。  
屈原曰:“世皆醉,我独醒;世皆浊,我独清吾  
独闻之,新浴者必振衣,新沐者必弹冠又恶能  
以其冷冷,更世事之嘿嘿者哉? 吾宁投渊而  
九叹·忧苦篇说:  
[5]300  
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王逸注说:“言己忧愁不解,乃叹唫离骚之经  
[5]300  
[9]789  
以扬己志,尚未尽九章之篇。暠  
九章各篇  
。暠遂自投湘水汨罗之中而死。  
作品已由单篇别行而汇辑成卷了这是迄今最早所  
刘向是楚辞的编纂者之一,《汉书·艺文志》  
1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暠,汉书·艺文志序说诏  
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暠,则屈原赋二十五篇  
也是刘向所定那么刘向所编楚辞中的渔父是  
的屈原与渔父的问答,就是楚人思念屈原而讲述的  
故事,就会与屈原之所作的说法矛盾但是,无论  
哪一种讲法,民间流传着屈原与渔父遇于江滨问答  
的故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刘向新序所载的故事  
楚辞不同的主要情节,渔父阻止屈原投渊的问  
,并明言吾宁投渊而死暠,语言直白无饰,不似楚  
表达文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暠。这既  
看出了传播方式的不同,则呈现出的文本形态也就  
不同,给后世造成的传播效果也就不同了但就对  
作品的判别而言,至少可以消除仅仅简单从文献记  
载上去考察作品的真伪和作者问题的局限在这一  
点上,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暣宋玉集佚存钩沉的  
研究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他通过对类书古注中宋  
玉集的佚文搜寻整理,隋书·经籍志所载的  
宋玉子一书为例说:  
新序所载的形态呢,还是今本楚辞章句中的面  
? 这的确有古代早期作品的传播特点,传播方式  
影响着作品的生存状态余嘉锡先生曾经指出过这  
种现象:  
,  
刘向始合中外之本定  
著为若干篇作者既不自署姓名,则虽同题为  
某子,本非一人之笔,其间孰为手著,孰为口传,  
[13]112  
孰为依托,有必不可得而辨者。  
作品单篇别行,又不自署姓名,则编纂结集只能  
依据成书者的认同与判断。《招魂因司马迁认同而  
为屈原作品,因王逸认同而为宋玉作品;《渔父因司  
马迁刘向之书而成屈原事迹,因王逸而成屈原所  
虽然洪兴祖在楚辞补注批评这种现象说:  
暋暋大抵是一些类似新序卷一卷五和韩诗  
外传卷七所见的有关宋玉的传说和逸事暠。  
这些传说逸事暠,对楚王问一例所示,  
实际上是作为宋玉的作品而被流传下来……从  
这些方面考虑,可以认为宋玉的作品在开始时  
多作为街说巷语之说而流传,随着对宋玉评  
暋暋,而  
太史公屈原传》、刘向新序》、嵇康高士传或  
楚词》、《庄子渔父之言以为实录,非  
[
5]179  
。  
但是,我们说司马迁刘向的时代远远早于王逸,无  
论是史记》、《新序所采的史料都是自有来源按  
[18]145  
价的提高,也就定型而为作品。  
稻畑耕一郎对宋玉作品形成的研究,就是从传  
播方式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楚辞中文献不足而  
存在的问题,也是值得从传播方式形成中去努力展  
开的。  
汉书所载:刘向采传记行事,新序》、《说苑凡  
[14]1958  
五十篇暠  
渔父一段文字,是司马迁刘向  
作为事迹采入可靠,还是作为楚辞作品可靠,何况  
刘向本人还是先于王逸的楚辞编辑者其实就最  
早明确肯定渔父屈原之所作的王逸,渔  
序中的说法也都会产生歧义的:“《渔父,屈原  
之所作也。…… 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  
。暠如果这里的是指的渔父这篇作品,则楚  
人因思念屈原,于是讲述这篇渔父之辞,而在民间  
流传了屈原遇渔父问答的故事如果这个是指  
总之,《楚辞的早期传本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单  
篇流传的形式和口耳相传的特点,产生了大量的异  
,并造成篇目和篇次的不稳定,反映了早期文献形  
成的一般特点传播的方式和过程影响着文本的形  
,留下了楚辞文本形成过程的印记,致使疑者可  
以传疑,增加我们对楚辞成书的认识。  
参考文献:  
[
1]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J].文物,1983,(2).  
2]阮元.揅经室三集[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刘师培.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M].田晓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刘向.新序[G]//诸子集成补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
[
[
[
[
[
[
[
120  
熊良智从文本形态看楚辞的早期传播  
[
10]汤炳正.屈赋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4.  
11]刘向.说苑[G]//诸子集成补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2]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楚辞[J].中国韵文学刊,1987,(创刊号).  
13]余嘉锡.古书通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姚鼐.古文辞类纂[M].宋晶如,章荣注释.北京:中国书店,1986.  
16]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7]崔述.考古续说[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稻畑耕一郎.《宋玉集佚存钩沉[C]//汤炳正.楚辞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  
[
[
[
[
[
[
[
[
OntheEarlySpreadofChucifrom  
thePerspectiveofTextForms  
XIONGLiang灢zhi  
(
CollegeofLiberalArt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China)  
Abstract:TherearemanyauxiliarytextsintheearlyspreadofChuci.Togetherwithother  
reasonssuchaswordofmouthaswellasthedifferencesincontentsandlistsofarticles,thefinal  
versionofChuciisgreatlyimpactedhasmuchinformationoftextualtransmission.Bythereview  
ofthatinformation,somenewideascanbegainedabouttheformationofChuci.  
Keywords:Chuci;textforms;auxiliarytexts;wordofmouth;thespreadofsingleworks  
[责任编辑:]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