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卷第1期  
2
013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0,No.1  
January,2013  
拓宽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围的新途径  
———开展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研究  
纲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暋暋摘要:自李泽厚与刘纲纪两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的四大思潮之一以后,学  
术界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史禅宗美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起步较  
,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涉猎,还有一些处女地也来不及开辟人们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较多的是从禅学  
(哲学)的视角和层面进行发掘和解说,而很少涉及禅门中人对文学艺术的主张和见解至今,在中国美学史中国  
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和中国禅宗美学史等等的研究中,都未涉及禅宗绘画美学与书法美学开展禅宗绘  
画美学史与书法美学史研究,可以拓宽禅宗美学研究(含美学基本原理与美学史研究)的范围,拓宽中国古代美学  
研究(含美学基本原理与美学史研究)范围。  
关键词:中国美学史;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禅宗美学;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B83-092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3)01灢0048灢13  
暋暋自李泽厚与刘纲纪两先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  
,在他们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的绪论,  
文献资料汇编问世,书  
诗学等等相关的文献资料汇编出版至今,在中  
国美学史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和中国  
禅宗美学史等等的研究中,都未涉及禅宗绘画美学  
与书法美学。  
提出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的四大思潮之  
[1]20  
以后,学术界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  
30年的历史其研究是从着重探讨禅宗与中国  
古代美学思想的关系起步,而后进入到研究禅宗美  
学思想本身的诸多问题,而后进入到禅宗美学思想  
史的研究当我们回顾禅宗美学思想研究所走过的  
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的时候,会清醒地感受到:禅  
宗美学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  
起步较晚,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涉猎,还有一些  
如何使禅宗美学的研究深入一步,是否可从发  
整理研究禅宗美学文献入手?  
怀着一种紧迫感,我从2009年开始,先后做了  
禅宗画学文献与禅宗书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工作2011年春天完成了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  
[2]  
画学著述研究一书的撰写,2012年春天又完成  
[3]  
处女地也来不及开辟比如,人们对禅宗美学的  
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一书  
研究,较多的是从禅学(哲学)的视角和层面进行发  
掘和解说,而很少涉及禅门中人对文学艺术的主张  
和见解禅门中的高僧大德,他们有没有文艺主张?  
其文艺主张有哪些形式载体? 其文艺主张和形式载  
体有何特色? 又比如,至今为止,尚无一种禅宗美学  
编著这两部书中所辑录的文献资料,都有不少很  
珍贵有兴味的内容,其中有许多都不见于古代文献  
的书画史书画论书画法书画品书画评书画录、  
书画跋等典籍中,也不见于现当代出版的中国美学  
文献资料汇编和中国画论(以及画史画品等)、书论  
收稿日期:2012灢07灢12  
作者简介:皮朝纲(1934—),,重庆南川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48  
皮朝纲拓宽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围的新途径———开展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研究  
(
以及书史书品等)文献汇编中我对这些文献所  
切联系在一起的而禅门高僧与著名居士的文艺见  
,是不可忽视的美学思想资源佛教禅宗探索揭  
示心灵奥秘最为细密,有着丰富的心理美学内容,它  
涉及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功能,体现出人类的诗性  
智慧佛教禅宗用它的义理去解释文艺现象(特别  
是佛教文艺)与审美现象时,有着不少独特的闪耀  
涉及的书画美学思想观念范畴命题及某些具体  
问题,进行了初步清理这使我感受到,不仅禅宗典  
籍中的书画美学著述相当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妙语  
迭出,精见纷呈,是中国书画美学的重要资源,亟待  
发掘整理和研究也使我体会到,在禅宗美学文献  
的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对禅宗画学文献与书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对禅  
宗画学思想和书学思想的思考与探索,直接引发了  
[7]  
诗性智慧之光的见解  
可是,当我们清醒地来盘点禅宗美学研究(包括  
禅宗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禅宗美学史的研  
)的现状时,我们会看到,人们对禅宗美学的人生  
美论关注较多,也有一批很有见地的论著,而对禅宗  
美学的艺术美论关注太少,对禅门高僧的文艺见解  
知之甚少当我们细致翻阅已经出版的中国美学  
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的时候,才发  
现这些有学术价值有广泛影响的专著,很少提及禅  
宗对绘画和书法的论述人们在中国古典美学文  
艺理论佛教美学的研究中,虽然注意到了禅门中人  
如释莲儒的画禅》、释弘仁的画偈》、释亚栖的论  
》、皎然的诗式》、慧洪的冷斋夜话等等,但更为  
丰富的一些高僧关于画学书学和诗学的著述,尚未  
引起禅宗美学中国美学以及文艺理论研究者的注  
事实上,不少高僧常常出入于儒,他们的  
学问渊博,对文艺有很高的鉴赏水平,有的还有相当  
丰富的创作经验,因而,他们的文艺见解,弥足珍贵。  
总之,开展禅宗绘画美学书法美学诗歌美学  
的研究(包括对其美学基本理论问题及其美学思想  
史的研究),可以拓宽禅宗美学基本原理及其美学思  
想史研究的范围,可以开辟禅宗绘画美学书法美  
诗歌美学(包括美学基本理论问题及其美学思想  
)的新的研究阵地;也可以拓宽中国古代美学(包  
括美学基本原理及其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我思考和撰写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的兴趣。  
我们曾经说过,禅宗美学因具有丰富的人生美  
[4]  
学内容,而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它的研究对象和两  
个向度是人生美论和艺术美论,它们分别代表哲学  
体系中的美学形态和诗性智慧中的美学形  
[5]27-47  
人生美论,侧重于体现哲学体系型的美  
学思想;艺术美论,侧重于体现诗性智慧型的美学思  
。  
人生美论———哲学体系型的美学思想,是哲学  
体系中的美学形态,结构中的美学形  
中国古人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性哲学———道  
德形而上学(道德本体论)。注重人生修养人格建  
构与完善,注重人生价值取向人生境界追求,体现  
出真善美相统一的心性哲学思想,是中国土生土长  
的美学思想的一大类艺术美论———诗性智慧型美  
学思想,是诗性智慧中的美学形态,感性艺术暠  
系统中的美学形态它一切以诗性智慧为依归,  
不取哲学体系的抽象框架,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的擅长,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美学的另一大  
中国古代的文论(包括众多的诗话词话曲话、  
文话随笔札记序跋)和画论书论乐论,等等,无  
不体现出诗性智慧的风采它是一种诗性(诗化)  
的审美意识研究,不是采取哲学体系的抽象框架进  
我把禅宗绘画美学思想史和禅宗书法美学思想  
史合并在一起,思考和撰写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  
[6]  
行逻辑推理  
暠,不只是出于书画同源暠、“书画同出暠 、“书画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禅宗美  
,其美学体系中,也包含着佛教哲学体系中的美学  
思想(哲学体系型美学)和禅门高僧与著名居士的文  
艺见解(与之密切相关的是中国佛教的直觉思维与  
语言观所表现出来的诗性智慧型美学),两者又是密  
相通暠 、“书画同工等等的理论思考,而是因为禅  
宗绘画美学思想和禅宗书法美学思想在许多重要理  
论问题上的主张和观点具有共通性和一致性现就  
它们在以下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上的共通性和一致  
,解析如次。  
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以进行像教为书画活动的主要宗旨  
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更加强调观像必须是睹像  
教以兴心,用庄严而表法暠,“见闻瞻仰,同出迷  
众所周知,佛教非常重视造像艺术,重视佛像在  
传播弘扬佛法教育僧侣影响信众中的巨大作用,  
因此,佛教又称为像教暠,即注重形象艺术教育的宗  
[
17]794  
[18]578  
暠  
,“开自心之佛性暠  
在佛教那里,“像教的内涵,不只是指佛像艺术  
(绘画)“以形象教人的功能与作用,它还指开设仁  
[
8]  
[9]41  
。“佛教之传布,恒藉像教而溥及暠 。明僧  
[
19]458  
元贤云:像教者,“以形象教人也暠,“言象教者,如来  
既化,诸大弟子想慕不已,遂刻木为佛瞻敬之,以形  
暠(“国家恢弘象教:开设仁祠暠  
),创办道场暠  
[19]453  
(“道场:象教暠  
) ,修建寺院佛塔,对弘化佛  
[10]801  
象教人也暠  
在佛家看来,文学与美术,虽非佛  
教育僧侣和信众的强大的直观的形象的功能与  
教徒本分事,“但宣教弘化,则赖乎文;庄严佛国,有  
作用特别是佛教书法艺术———包括写经和抄  
[
11]1  
资乎美暠 。佛家非常善于运用世俗审美手段来  
宣传佛法教育信众,这集中表现在对佛教偶像的美  
化和艺术加工上。“不可否认的是,将佛像造像视为  
偶像而顶礼膜拜时所产生的精神慰藉,与将其视为  
艺术作品而欣赏时所产生的审美愉悦,从心理体验  
刻经(石经石窟石柱摩崖经幢)、造像题记、  
[20]1-158[21]279-284  
有关佛寺之碑记等等  
———  
尤其是写经暠,乃是佛教徒宏扬教义传播佛法修  
习佛道善行佛事的一种重要行为,同时也是佛教教  
[22]  
义得以准确无误地流传和保存的重要手段 宋  
[
12]9  
[23]96  
这个角度,二者的确难分轩轾暠 。对佛像作为偶  
像而顶礼膜拜所产生的精神慰藉,与欣赏艺术作品  
而获得的审美享受,之所以是相似而相通,是因为它  
存在着价值关系诸形式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同形  
代临济宗僧人居简云:“像存乎氎,教存乎叶。暠  
其上下文的互文见义,“暠(用于画像)  
暠(用于写经)都系像教即用多罗树叶所刀刻  
贝多叶佛经,与用细帛所绘的佛像,都是像  
爧爜枮  
同构的内在契机暠 。  
的重要内容这是他观看了由焦山行老所  
禅宗大师们十分重视利用像教来扩大教化效果  
即审美教育的功用,辅助信徒在修行中进入高深的  
佛法境界因此在寺院内部就陈设有释家自用的各  
种画像(诸如尊像图佛传图本生图经变图等等),  
用于信徒供养敬奉,实际上是在宗教氛围中,通过形  
象的教化和审美教育,以加强信徒的精神陶  
保存传承下来的贝多叶佛经后,深有感触,指出由  
玄奘大师所搜集的佛典遗文暠,数量众多,以十  
象驮,今之所存,皆其零落暠,残圭断璧暠,  
焦山行老所遗留下来之贝多叶佛典却此经  
自若暠。他不无感慨地说:“经无攸全,义有攸往维  
义与经,非一非两吾不了义,又不识书乃于字  
[13]342  
[23]96  
,洞明心初。暠  
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达观真可十分重视像  
佛教禅宗十分重视书写佛经宋姑苏景德寺云  
法师指出,欲使佛法流传,则必须缮写而编录,欲后  
代以流传,宜躬书以成集,则使教风不坠,道久弥  
暠———重视佛祖画像的教化作用因为各种类型  
的佛像,乃是佛门弘扬佛法宣传教义教育信众的  
重要工具,而佛教徒也把佛像作为崇敬礼拜的对象,  
作为进行宗教修行实践的渠道因此,达观真可明  
确指出,“圣人设教,大觉垂形暠,乃是开众生本有之  
[
24]1046  
暠  
值得注意的是,在禅门大师的书画创造活动中,  
有的巧妙地把造像(绘画佛像)与写经结合起来,以  
书写佛经来描画佛像,从而使书画珠联璧合有的  
禅师曾以赞和题跋的形式(这乃是禅宗书学与画学  
的重要载体)品评了这一文艺现象明代曹洞宗禅  
师道霈的谢石公茂才书经作佛像,其字画细如毛  
,精心妙手不可思议某敬为之赞》,指出谢石公  
茂才既书佛经,又绘佛像,以书佛经来描绘佛像;赞  
其字画细如毛发,精心妙手不可思议暠,可称书画  
合璧之上乘;他还指出,以佛像视佛经,其佛像为说  
[14]869  
,熏发本具之善暠  
,圣人形化而影留,使天  
[15]869  
下后世,即影得形,即形得心,即心复性暠  
总之,佛教禅宗十分重视和强调造像(佛像艺术  
的审美创造)和观像(佛像艺术的审美鉴赏)的像教  
以形象教人的功能与作用因而,要求佛门的  
绘画活动(无论是佛像艺术的审美创造,还是佛像艺  
术的审美鉴赏)都应该实现像教这一根本目的(宗  
)。明代曹洞宗僧人道霈特别强调造像启迪  
群迷的作用:“唯赖像教,以启迪群迷暠,“是知造佛,  
法主暠,以佛经视佛像,其佛经为诸佛师暠,谢子  
[16]894  
[25]59  
乃成佛因缘,不独为人天福报而已暠  
晚明四  
笔端,有经有佛暠,真是精心之作,高妙之手  
清  
50  
皮朝纲拓宽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围的新途径———开展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研究  
僧今无的普门品书成佛像赞》,乃是以书写普门  
而成佛像今无品评道:经文细妙,蜂房蚁  
暠,经即是佛,佛即是经暠,书画融合,经佛一体,  
不辨字画暠,斯义分明暠;而佛像俨然,胸怀众  
,“兀然而坐,大雪满庭威音已前,逼塞太  
子参与世俗的文艺活动的,认为那是魔事,这只能在  
烦恼深渊生死苦海法身流转中挣扎(法身流转  
[32]1098  
名众生暠、“菩提即烦恼暠、“涅槃即生死暠  
)。有  
的禅师从佛门弟子应有的人生境界价值取向和人  
生宗旨的角度,反对事持笔砚暠。曹洞宗创始人洞  
山良价坚决反对禅门弟子结托门徒,追随朋友,事  
持笔砚,驰骋文章暠。他认为出家人应该有高上为  
,既绝攀缘,宜从淡薄暠,“洁白如霜,清净若雪的  
人生境界;履出尘之径路,登入圣之阶梯的价值  
[
26]279  
暠  
在禅宗书法中,血书佛经,乃是一种特殊  
形态,表现了书写者的虔诚而有的禅师,则以刺血  
写经而成佛像明末清初黄檗宗僧如一的信禅者  
沥指血写弥陀经为佛像请题》,指出信禅者的作  
品系书画合一之作,“全经是佛,全佛是经暠;信禅  
心血的结晶,“非经非佛,滴血淋淋暠;“信禅者的  
生命已化入佛经佛像,使弥陀佛祖独露其身,“指  
[33]516  
取向;专心用意,报佛深恩的人生宗旨  
清僧仪润的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指出:“凡经书笔  
[34]卷七,808  
墨诗偈文字,一切置之高阁,不应重理。暠  
[27]664  
端血敛无痕迹,独露莲池会上人暠  
无论是在  
家弟子各宜修道,不得检阅外书,及书画  
[
34]卷六,726  
濡墨写经与画佛的书画合一上,还是在刺血写经与  
暠  
;又指出:“古人惟以了脱生死为大事,  
枮爜爩  
画佛的书画合一上,禅师们都强调书画创作要实  
间有拈弄文字,皆了事后游戏,以咨发后人眼目,非  
[
34]卷六,719  
现像教的宗旨正如清僧元揆所言,“一字一滴血,  
法施利无涯暠,要饶益众生,施利无涯暠,要使未  
见者见,未闻者闻,未度者令度暠,应使天龙寂听而  
生欢,含识承斯而普洽暠,使之达到传法暠、“度生的  
专以词藻为工也。暠  
宋代诗人黄庭坚擅长诗  
文章书法,他崇奉佛教,以居士而嗣大鉴下第十  
爫爜枮  
四世黄龙祖心之法他绝笔翰墨一事,是禅宗以  
从事世俗文艺创作与欣赏活动为魔事的典型事例  
之一续传灯录卷二十二记载:“(黄庭坚)以般  
若夙习,虽膴仕澹如也,出入宗门,未有所向,好作艳  
尝谒圆通秀禅师,秀呵曰:‘大丈夫翰墨之妙,甘  
施于此乎?暞秀方戒李伯时画马事公诮之曰:‘无乃  
复置我于马腹中耶!暞秀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  
,不止马腹中,正恐生泥犁耳!暞公悚然悔谢由是  
绝笔,惟孳孳于道,着发愿文,痛戒酒色,但朝粥午饭  
[28]466  
目的  
()以有益佛事为书画活动的价值取向  
通观禅宗书学画学著述,可以看出,禅宗重视书  
画在像教中的作用,是与他们对文艺的价值取向有  
。  
禅宗对书画活动,明确提出和划分了佛事与  
魔事的界限,强调禅门的书画活动,应以服从服  
[
35]615  
务于佛事活动为最高准绳。  
而已。暠  
但是,另一方面,禅门大师又十分重视文艺在宣  
何谓佛事暠? 指有益于佛法之事僧肇注维  
摩诘所说经卷下菩萨行品:“佛事者,以有益为  
事耳,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动足,未曾无益,  
传和维护佛事和佛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从事佛门  
的文艺活动,则可以弘佛法证菩提获解脱,成就三  
般若,达于佛陀之境(苦即法身为实相般若暠、“烦  
[29]404  
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暠  
害于佛法之事———“障碍之事暠,“即障碍修行偏离  
何谓魔事暠? 指有  
恼即菩提为观照般若暠、“结业即解脱为文字般  
[30]6887  
[32]1098  
正道之思想行为暠  
。《佛说魔逆经:“有所兴  
暠  
)。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慧海用黄山谷绝意  
业而有所作,则为魔事若使志愿有所受取,而有所  
翰墨一事,肯定澹庵以翰林之学,不施于无用之处,  
颛画观音大士法象一藏暠,济世之举,可使天下  
人瞻之仰之暠,使没在诸苦中的众生,“睹此有以拯  
,则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诸著识念求望,则为魔  
[31]112  
。暠  
禅宗对服从有益于佛事的包括书法绘  
[
36]273  
画艺术在内的文艺活动,是赞扬的肯定的;对违背、  
有碍于佛事的包括书法绘画艺术在内的文艺活动,  
是反对的否定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禅宗在文艺问  
题上的审美取向。  
暠  
,反映出禅师们主张以艺术为佛事的审美  
价值取向明代临济宗僧破山海明云:“古卷呈来索  
笔书,毫端说法令人苏图成一具风流骨,时与老僧  
[
37]84  
圆戒珠。暠  
他重视用笔墨书画来作佛事,宣扬佛  
佛教禅宗在对待文艺的态度上存在着两种审美  
取向:一方面,按其某些清规戒律,是不允许禅门弟  
,所谓毫端说法暠,而优秀的书画作品则可以使人  
在聆听毫端说法中获得审美愉悦(“者苏也,醒  
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悟也)。在海明看来,“美人暠(“风流骨暠)画卷,正可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指出了世俗文艺具有影响人心  
的意义这样,智旭就势必会冲破佛门文艺观的樊  
,看到世俗文艺作品在表现人类心灵和影响人类  
心灵中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他就十分称赞古今奇  
绝诗文暠,称赞陶渊明诗篇,他在题邵石生集陶近  
三则中说:“古今奇绝诗文,无非各从良知变现。  
而昧者以为定属古今,不知皆吾自心影也,故为诗文  
以作为修行的戒珠暠———破除色相的对象对于禅  
门中人来说:面对色相,可以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38]634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暠  
[39]354  
许多禅门宗师都主张以翰墨为佛事暠  
,有  
的则主张并身体力行惟以书经画佛为日课暠。清初  
著名高僧性潡,谆谆开导他的门徒,要把写经作为日  
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棐几藤墩茅牗下,柳梢滴露研  
[
所用,不能善用诗文。暠  
45]1109  
笑隐大欣则用华严法  
[40]18  
玄香埽除马事兼驴事,独自披衣写梵章。暠  
代高僧海观,声称自己把书写佛经作为日课,作为  
净治其心之要门暠,:“余居山无别业,多书写大乘  
,又喜读诵法华莲典,不以岁月计工,亦不它有所  
界事事无碍的观点,充分肯定了世俗技艺,无非佛  
[
42]246  
,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暠  
世俗技艺,无非  
佛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要知世俗技艺包括  
书画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包括佛门文艺活动  
和世俗文艺活动,它们都是佛事暠。  
[41]1  
,二十五白矣,缘此一念,余想皆歇。暠 禅门大  
师还充分赞赏和肯定那些以书经画佛为日课的佛  
教居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禅宗以写经画佛为重要  
佛事的书画思想元代高僧笑隐大欣则充分赞赏赵  
雪松惟以书经画佛为日课暠:“松雪翁初工画马,至  
()以游戏翰墨为书画活动的审美诉求  
禅宗在重视与强调以进行像教为书画活动的  
最高宗旨和以服从佛事为书画活动的价值取向的  
同时,并未忽视书画活动(包括佛门书画活动与世俗  
书画活动)能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  
人以审美愉悦。  
[42]246  
晚岁,惟以书经画佛为日课。暠  
必须指出,佛教禅宗对待世俗的文艺活动的态  
,并非是盲目的一概排斥,而是持一种十分谨慎和  
辩证的态度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根据  
所谓审美需要,“乃是一种追求和获得审美情感  
的需要人们进行审美活动,主要是使自己的本性  
需要和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标志着这种满足的是主  
体通过审美体验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情感,同时,审美  
需要是人进行审美实践活动(审美鉴赏利于审美创  
)的内在动力暠,“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既是为了满  
一念心真妄不二、“三涂因佛因十界互具性  
修相成不二的观点,论证了从事世俗文艺创作与从  
事佛门文艺活动的关系在智旭看来,世俗文艺创  
作与佛门文艺活动淫辞艳曲与妙法莲华三涂因与  
佛界因狱界与佛界,都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所流  
足他自身的审美需要,又是为了满足他人的审美需  
[43]338  
[46]37  
,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暠  
,而心不可分割,  
暠  
落一界之念,即全体之心暠,“一界还具十界,则界界  
互具,无尽重重,镜光珠影暠,它们举体相即,互遍互  
,不可思议此天台性具之旨,观心之  
宋代高僧著名诗人画家文艺评论家慧洪不  
[39]354  
仅非常重视以翰墨为佛事暠  
,而且,明确提出  
要以游戏的态度———即一种自由自在生意盎然  
的审美态度,去进行包括书法绘画在内的文艺创作  
活动,这既是书画创作者为了满足自身的审美需要,  
又是为了满足他人的审美需要在慧洪看来,“游戏  
翰墨就是作佛事,而且是有重大意义的大佛事暠。  
他在东坡画应身弥勒赞(并序)》一文中,充分赞赏  
[
44]494-495  
暠  
因此之故,它们在解行双运的修行  
实践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按照智旭的观点和  
理路,世俗文艺与佛门创作是不一不二互成互具  
,那么,“《妙法莲华虽佛界因,亦具十界暠,如果毁  
谤佛经,就会获罪无量暠,不是也成为了地狱因暠  
爭爜枮  
爯爜枮  
? “淫辞艳曲,虽三涂因,亦具十界暠,但有一楼  
苏轼以文艺作大佛事暠 :“东坡居士,游戏翰墨,作  
[
47]  
子和尚偶因听人唱淫辞艳曲而闻其中的他若无  
心我也休,“忽然大悟暠,“顿明心地暠(很有可能是  
无心而悟唯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暠,“才能智  
眼昭明而达开悟境界),不是也获得了佛界因暠  
大佛事,如春形容,藻饰万像。暠  
慧洪力主的游戏翰墨又见其大雪寄许周彦  
[48]73  
[49]339  
宣教法弟》  
、《代法嗣书》  
,又或曰翰墨游  
50]251[51]335[52]386  
,在有的禅师那里,则称之为笔  
[
暠  
爮爜枮  
? 这不是也说明淫辞艳曲也具有启迪心灵、  
端游戏三昧暠,或曰游戏三昧暠。清僧百痴禅师推崇  
笔端游戏三昧的创作态度,他说:“断翁老有余兴,  
移易人情的力量么? 智旭无形中在肯定佛门文艺的  
52  
皮朝纲拓宽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围的新途径———开展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研究  
[58]518  
兴之所到,长竿短幅,任意发挥盖得其潇洒疏逸之  
,画出诸形像。暠  
而这暠,乃是金刚  
[
53]137  
,而以笔端游戏三昧者也。暠  
何谓游戏的创  
暠———“妙心暠。书画创作乃是从金刚心中流出暠,  
从妙心流出暠。明僧憨山德清在题曹溪诸沙弥书  
华严经后中指出,曹溪诸沙弥所书华严经》,“其点  
作态度? 即是自由任运自在无碍无所执著无所  
束缚生意盎然的审美态度何谓游戏三昧暠? 即  
是艺术家深通艺术之道而以游戏出之,在艺术创造  
,自在无碍,不失定意,摆脱了人生的种种烦恼执  
著的束缚,而获得自由解放的审美心胸,从而达于  
艺术创造之化境慧洪独具慧眼之处,在于自觉地  
把艺术创作(特别是游戏翰墨暠、“笔端游戏三昧暠)  
作大佛事联系起来,它揭示了艺术创作活动对  
于禅门开展佛事的重要意义,它是佛事活动的一个  
重要方面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游戏翰墨与参禅  
悟道有相似的功用,“游戏翰墨乃是禅僧参禅悟道  
的一种重要渠道和手段慧洪认为,自由自在生意  
盎然的包括书画在内的艺术创作活动,可以使禅门  
艺术家进入正定三昧的境界,获得精神的自由;禅门  
艺术家正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来呈现自己的禅  
悟体验;而这种游戏翰墨的艺术活动,不仅是禅门  
的重大的佛事活动,而且它本身乃是禅门艺术家既  
为满足自身的审美需要,又为满足他人的审美需要  
的审美活动。  
[59]940  
,皆从金刚心中流出暠  
何谓金刚心暠? 比  
喻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不被任何物质所  
破坏例如菩萨之大心坚固不动,称为金刚  
[30]3536  
明僧蕅益智旭在憨大师书唐修雅法师听  
法华经歌跋中高度评价憨山之书法为绝妙手笔暠,  
并指出其作品是从妙心流出暠。他说:“《法华妙  
,得修法师听法妙歌》,庶略赞扬此歌绝妙好  
,得吾憨翁绝妙手笔,庶称二绝世有不知自心  
法华妙及此歌之妙者,但珍憨翁妙笔,日夕玩之,  
安知不因字知歌,因歌识经,因经悟心也哉然则妙  
,妙歌,妙经,无不从妙心流出,无不还归妙心谁  
[60]376  
谓心外有法,法外又别有心也。暠  
紫柏真可则明确提出了绘画本于自心的重要  
命题,指出自心乃绘画之暠(本源):“夫画本未  
,未画本于自心故自心欲一画,欲两画,以至千  
万画,画画皆活,未尝死也。……未画画母,无心天  
[61]1001  
地万物之祖既知其母,复得其祖。暠  
这就是  
(
)以本心澄明为书画活动的宗极本源  
,绘画创作应展示呈现真心、“自性佛性暠。  
在禅门大师看来,不仅绘画创造是自心(本心)  
之产物,书法创造也是自心(本心)之产物五代高  
书画与本心(佛心佛性本来面目)的关系问  
,是禅宗书画美学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  
我们曾经指出,禅宗特别看重心本体暠,在禅门  
中人看来,“心本体乃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暠,本真状  
禅宗是以立心建构其心性本体论的,因为禅  
宗是把心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个概  
念又是整个禅宗哲学与美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禅  
宗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从把握本源———“这点出  
爴爜枮  
僧释光云: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  
爦爞枮  
,非手口可传暠 。光之论,乃是强调书法家  
在书法创造中,其审美胸襟在有意无意之间与禅  
()水乳般交融,使书法成为禅()的形象显现;他  
还强调书法创作应以心为源,强调书家心灵的创造  
功能;强调书法创造及其作品,乃是书家审美体验、  
审美领悟的过程及其产物宋代政禅师曰:“,心  
[
54]25-26  
发而建立起来的  
爧爞枮  
禅宗认为:“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  
画也,作意则不妙耳。暠 政禅师,心画也之说,  
[55]812  
爩爞枮  
。暠  
因而,“暠(自心佛性)也是一切艺术创  
乃是沿用汉代扬雄的心画,它涉及书法与书  
爲爜枮  
造的本源唐末五代法眼宗僧人延寿在宗镜录》  
,曾在八处(涉及卷九卷二十三卷三十七卷三  
十九卷五十九卷七十六卷九十卷一百)征引大  
法家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之间的关系,书法具有抒情  
表意的性质与功用而政禅师所强调的则是书法创  
作应出自自然,无意而为,因为有意为之则不佳(“作  
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之  
意则不妙暠),因而他喜求儿童字,观其纯气暠———天  
爳爜枮  
[39]354  
觉林菩萨所说的十首偈,来揭示论证的不  
真自然之气秦观绝爱政黄牛书暠  
,“见功臣  
可思议的强大功能,它能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大千世  
:“由如画师,能画一切人天五趣形像,乃至佛菩萨  
山政禅师书,叹以为非积学所致其纯美之韵,如水  
[
51]354  
成文,出于自然暠  
[56]754  
等形像。暠  
明代曹洞宗僧雪关禅师也云:“心如  
()以禅艺互释为书画活动的叙事模式  
[57]498  
工画师,幻出诸形象。暠  
憨山德清云:“心如工画  
我们从禅宗画学著述和书学著述,可以看出禅  
5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家对文艺诠释的某种叙事模式:他们常常采用以艺  
征书法的深层意蕴,其妙是难于言宣;然后提出以禅  
家所说的彻底掀翻一句暠,深入参究,才有可能参  
诠佛(即以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经验原则去诠释  
佛学义理)与以佛诠艺(即以佛学义理去诠释艺术创  
作和艺术鉴赏的经验原则)的方法,体现出佛教禅  
宗对于文艺的态度和禅宗美学的某些特点。  
[66]776  
书法上乘暠  
,来申说审美体验问题因为书法  
之妙,是难于言说的,它如雁度长空,影沈秋水暠,不  
留影迹,因而必须参究体悟,玩味咀嚼,才有所悟;要  
如禅家参究公案,参究机缘语,绝不能死于句下,必  
须打破语言牢笼,“彻底掀翻一句暠,体悟活句,可  
参书法上乘暠。  
这种叙事模式在禅门绘画品评中,则表现为画  
禅互释:以画喻禅以画论禅,与以禅喻画以禅论  
道霈禅师在读了慧洪的画浪轩记后说:“觉范  
[
62]180  
此记,以画浪说法,倾尽佛祖底蕴。暠  
所谓以画  
兜率禅师用王羲之支道林的故事来绕路说禅,  
则是以书喻禅以书论禅的生动案例:  
浪说法,倾尽佛祖底蕴,以艺诠佛———即以画论  
禅也清僧释敬安则提出了写像说法的命题:“陈  
六笙观察写其像为老比邱说法,状以六美环侍其侧,  
题曰六贼戏弥陀》,盖取楞严六根为贼之义。暠陈六  
笙是写像说法暠,而释敬安则是以偈赞品评陈氏所  
绘之像,并以画说禅,:“何来六贼戏弥陀,都是心  
中自起魔迷则六根成六贼,悟时六贼六波罗。暠“牟  
尼在握人谁识? 颗颗能清浊水泥。暠“打破色空关棙  
暋暋兜率因僧问:“提兵统将,须凭帝王虎符。  
领众匡徒,密佩祖师心印如何是祖师心印?暠  
师曰:“满口道不得。暠:“只者个更别有?暠师  
[67]433  
:“莫将支遁鹤,唤作右军鹅。暠  
在兜率看来,“祖师心印是不可言说的(“满口  
[68]294  
道不得暠)。王羲之以书(《黄庭经》)换鹅  
,传为  
佳话羲之爱鹅成癖,喜从鹅的姿态(生命),领悟书  
法执笔运笔之理,他舍书换鹅,是爱鹅之鲜活生命。  
在兜率看来,“祖师心印暠(佛性)正在那鲜活的生命  
之中支遁好鹤,但他铩其翮暠,鹤轩翥不复能  
,乃反顾翅,若有懊丧意暠,使鹤失去凌霄之姿暠,  
[63]6-7  
,髑髅头上野花春。暠  
用禅法观画,则是以佛诠艺———即以禅论画他说:  
参禅而得无功之功,学道而悟无用之用于以观图  
鹤山(清临济宗僧)主张  
,悉知其巧拙用意,造微入妙然此岂可为浅见寡  
闻者道哉简兄游戏翰墨,声名藉甚要之,不从意  
只能为人作耳目近玩暠,无复翱翔的生命形  
枮爞爫[64]867  
[69]136  
识中流出,所以超出寻常万万。暠  
鹤山指出他  
在兜率看来,不能把支遁鹤暠(已失去自  
参禅学道而悟得了观图画之法,从而悉知绘画  
巧拙用意,造微入妙暠:简兄的绘画创作(“游  
戏翰墨暠)取得了很大成绩(“声名藉甚暠),都是如参  
禅学道而悟得无功之功无用之用一样,不是  
有意于画,“不从意识中流出暠,因而能超出寻常万  
暠。  
,不能翱翔高飞,已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唤作右  
军鹅暠———那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以上我们从书画活动的主要宗旨(目的论)、价  
值取向(价值论)、审美诉求(需要论)、宗极本源(本  
体论)、叙述模式(方法论)等几个方面,简略地概述  
了禅宗绘画美学与书法美学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几  
个重要理论问题,这将在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  
关于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的梳理中,得到具体和  
详细的解析。  
这种禅艺互释的叙事模式在禅宗书法品评中,  
则表现为书禅互释:以书喻禅以书论禅,与以禅喻  
以禅论书比如唐僧亚栖以中道观言说书法的  
创造问题,即是以禅喻书以禅论书他自称他的草  
书是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  
需要说明的是,对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的研究,  
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禅门大师关于书画  
活动(含佛门的书画活动和世俗的书画活动)的论述  
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二是禅门僧侣的书画作品所反  
映出的审美意识但由于笔者精力有限,资料有限,  
特别是知识不足,学识不足,目前只能主要就禅门大  
师关于书画活动(含佛门的书画活动和世俗的书画  
活动)的论述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解析,还  
无力就禅门僧侣的书画作品所反映出的审美意识进  
行发掘和研究。  
[
65]148  
暠  
在亚栖看来,他的草书,才是真正的不  
大不小暠、“得其中道暠(是不堕极端脱离二边的佛教  
的根本立场,是佛教认为最高的真理)之颠(狂颠),  
它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般的运笔疾速,痛快流  
,而又有节奏韵律这是一种直说式,即直接用禅  
学观点譬喻或论述书法问题还有一种曲说式,即  
先用机缘语暗示象征,然后以禅观论述书法问题。  
比如明僧憨山德清以雁度长空,影沈秋水暗示象  
54  
皮朝纲拓宽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围的新途径———开展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研究  
还需要说明的是,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的梳理,  
理应既要对禅门中人的书画美学思想进行发掘整  
理和解读,又要对禅宗门下的居士群的书画美学思  
想进行发掘整理和解读,但限于笔者的精力不够、  
特别是学识不足,对禅宗门下的居士群的书画美学  
相较,其表现为:禅师们关于书画的见解,其理论色  
彩较为明显,其理论观点也较为明确,有的不只是提  
出观点,而且还有某些解释与申说;有的禅门大师的  
书画著述数量较多,主张不少,有的命题对后世影响  
甚深;在书画著述的形式体载上,已不只是一些零星  
的诗偈颂赞和上堂说法语录,而是比较多样丰富。  
元代,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深化期中国禅宗  
在宋代以后,其大机大用已逐渐趋于丧失,其峻峭潇  
洒的机锋杀活自如的棒喝已演变为日常游戏为  
了针砭时弊,重振宗风,元代禅宗祖先系一支中的高  
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千岩元长等大力提倡  
爭爞枮  
思想进行发掘整理和解读,只有暂付阙如。  
综观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发展史,大体经历  
了唐五代的发轫期宋代的自觉元代的深化明代  
的完形与清代的终结这样几个时期。  
实参实悟的禅学思想,在参禅方法上作了重要调  
,强调实修渐修,把修行看得比顿悟更为重要,标  
志着元代禅学及其美学思想出现了向早期禅宗禅法  
回归的倾向对于禅宗哲学与美学来说,这  
一概念和范畴的内涵作出分析与界定,是十分必要  
和重要的而元代禅僧在对心性论的讨论中,特别  
是在对禅宗哲学与美学的本体论范畴的探讨  
,的内涵作了十分明确的理论概括与说明,  
唐五代,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发轫期南禅创  
始人慧能开创了以性佛论解释文艺现象的先河,对  
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南宗禅崛起,逐步形成一花  
开五叶的盛况禅宗祖师们创宗立派,弘化佛法,求  
生存,求发展,他们在宣讲禅法中,曾引用过某些书  
画等文艺现象来喻释佛法,表现出某些书画文艺观  
一些诗僧书画僧,基于他们的文化修养书画  
文艺创作经验和鉴赏体验,曾提出过一些有理论色  
彩的书画主张诚然,他们对这些观点,未作具体解  
,或者只是一种形象的描述,未作出理论概括,常  
常是明而未融但他们的主张中,却有某些理论生  
长点,给后人的解释申说留下了理论空间这一时  
期的书画论述的形式载体还比较单一,只有一些零  
星的诗偈颂赞和上堂说法语录。  
[71]  
对禅宗哲学与美学作了十分重要的理论贡献  
总之,元代禅门大师对心性本体内涵的明确界定,与  
修行方法的重大调整,使这一时期的禅宗美学思想  
(无论是哲学美学人生美论文艺美学艺术美  
),较之前代,在一些重要问题的探讨上有所深化,  
这不只是禅师们的艺术创作更为自觉地作为佛事活  
,而禅师们对艺术活动的认识理解更为深入比  
,在心性论的指导下对书画与本心关系的探讨,对  
书画创作(特别是书写佛典)的像教意义的强调等  
。  
宋代,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自觉期文字禅的  
兴起和张扬,为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契  
慧洪游戏翰墨,作大佛事之论,不仅使文艺创  
作走进佛事达到了自觉,也使书画论述步入佛事达  
到了自觉不少禅师自觉或比较自觉地把文艺活动  
作为重要的佛事,而且以游戏的态度处之,从而把文  
艺活动与佛事紧密联系起来,贯通了文艺与禅学的  
联系,为禅僧文艺活动争得了合法地位不少禅师  
都有文艺创作的实践经验,其书画论述和观点乃是  
他们文艺创作实践的总结,不只是为宣讲禅法提供  
例证而涉及文艺现象在北宋后期,临济宗开始走  
向兴盛,黄龙派与杨歧派举扬宗风,在南宋后期,临  
明代,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完形期中国禅宗  
和禅学思想在明代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它沿着宋元  
以来所出现的禅净合流的基本趋势向前发展有明  
一代的禅僧,,于  
他们以禅师的身份提倡净土归向,因而使这一时期  
的禅宗美学思想的走向,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特点。  
明代禅僧普遍以西方净土作为终极目标和终极归  
宿,特别是由于晚明四大高僧倡导净土归向之后,  
净土修行被推到了很高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  
,禅宗已让位给净土法门从这一角度来审视,晚  
四大高僧的禅学主张,标志着禅宗思想的式微,  
[70]9  
济宗几乎全属杨歧派  
在这一时期的禅宗书画  
美学论述中,大多数都是杨歧派僧人的著述与言论,  
他们为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的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自觉,如与唐五代  
[72,73]  
开辟了近代佛教念佛净土实修的道路  
特别  
是憨山德清提倡三教一理三圣同体,反复申说为  
5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三要之说(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  
系在一起,这不仅使禅宗思想进一步世俗化,也使禅  
[
74]777  
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暠  
之说),是以一种自觉  
宗思想更加衰微在此种政治氛围下,禅宗内部在  
对待皇室的态度上,明显的表现出两种价值取向:一  
些禅师则依附皇室,竭力颂扬清王朝,把禅学导入维  
护新统治的政治轨道;而另一些禅师,特别是一部分  
明朝官僚子弟宗室成员,削发为僧,他们怀抱亡国  
之恨,在他们的言论中,渗透着反清复明情绪,和对  
明王朝的爱国之情无论是依附皇室,或者是反对  
皇室,他们都更为关注人生,关注现实,表现了由出  
世而入世,由超越而参与,由理论而实践的人生佛  
的文化整合意识,以一心贯通三学,最终推导出儒、  
释三学即是禅学的看法,使禅宗哲学美学与文艺  
美学(书画美学)能广泛吸取整合儒释的哲学  
美学与文艺美学(书画美学)思想,使之形成一种内  
容更为丰富充实的整合体系,具有鲜明的包容  
[
75]  
总之,禅净一致禅教并重三教合一思潮的  
强烈影响,促进了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完形这表  
现在禅宗的画学著述与书学著述,较之前代更为丰  
,其展现出来的画学思想与书学思想,有比较明  
充分的论述在禅宗书画美学所涉及的主要宗  
(目的论)、价值取向(价值论)、审美诉求(需要  
)、宗极本源(本体论)、叙述模式(方法论)暠等几个  
方面,都有比较全面完整的体现,而且观点比较系  
,论述比较充分一些禅宗书画美学的代表人物,  
诸如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等,他们都自觉地以一种整  
合意识,以心性论作为哲学美学与文艺美学(书画美  
)的理论基石,去言说书画创作与鉴赏的有关问  
,因而他们的书画美学观,不仅观点明确,申说较  
为深入,而且比较系统,具有一种理论框架的刍型。  
清代,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终结期清代禅宗  
思想出现了入世转型,其重要动因,是清初诸帝(顺  
康熙雍正乾隆)对禅宗的支持而这种支持,  
乃是出于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的需要特别是雍正  
自号圆明居士暠,以人间教主超等宗师自居,直接  
插手干预禅宗内部事务,把禅宗思想与政治完全联  
[
76]428  
暠  
的倾向至此,禅宗那种生气蓬勃的活力、  
出世超越的精神,已不复存在这标志着清代禅宗  
哲学与美学的转型———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  
禅宗思想发展到清代,已经完成了它的综合整  
合即集大成的使命就禅宗思想(包括禅宗哲学思  
想与美学思想)自身来看,它已经失去了一花五叶暠  
的各自独具的家风而已无五宗之分元明时期尚存  
的临济系与曹洞系的余脉,已名存实亡就中国佛  
教的整体来说,禅净合流,禅教并重,性相融合,使佛  
门的各宗各派,都被统摄在禅宗之名下许多禅僧  
进一步汲取儒道的人生观念审美趣味,而受到知识  
分子的青睐,潜存入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因  
,禅宗五家,只有曹溪一脉;中国佛教,尽归禅学一  
[76]407  
这种综合即集大成,既是对禅宗哲学与美  
学思想的古典形态的总结,也标志着禅宗哲学与美  
学思想的古典形态的终结。  
注释:  
从李泽厚为中国美学史所写的后记中得知,“四大主干()暠系李氏提出李氏早在1981年为宗白华美学  
散步一书所写的序中,已提出儒禅四大美学,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  
1981年版)。  
我把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和已经脱稿尚未刊印的中国禅宗书画  
美学思想史纲叫做禅宗美学三书暠。前两书,主要是为中国美学史(含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研究,特别是禅  
宗美学史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同时,尝试对禅宗画学思想禅宗书学思想做横向的理论概括,试图勾划出它们的理论框架。  
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则是尝试对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进行纵向的历史梳理,试图展示出禅宗书画美学思想  
的发展历程。  
关于书画同源暠,明代书画理论家何良俊云:“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暠(何良俊四友斋画  
》,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2,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453。)指出书画的起源相同,它们同源于象形。  
因绘画源于象形,汉字也从象形开始关于书画同出暠,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通志:“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  
取象;画取多,书取少凡象形者,皆可画也;不可画,则无其书矣然书穷能变,故画虽取多,而得算常少;书虽取少,而得算  
常多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暠(郑樵通志卷三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372,367。)认为书画的产生都  
源于对自然物象的观察认识和描绘但绘画描绘的是事物的形状,而书法则是表现事物的意象;绘画从客观物象中取得  
56  
皮朝纲拓宽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围的新途径———开展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研究  
,而书法从客观物象中取得很少画物状形,而书为心画,更为抽象的线条艺术参见:陶明君编著中国书论辞典》,湖南  
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102。  
关于书画相通暠,明代书画理论家赵宦光云:“古人学问无穷,故作字无有定体右军署名无一同者,非有意改作也,因其学  
,不觉其自变耳常与绘画之士谈画,但须写景,莫须写画,写画有尽,写景无穷,景无穷,学尤无穷也书道与画正通。暠  
(赵宦光寒山帚谈》,崔尔平选编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333。)清书论家朱和羹临池心解也  
:“古来善书者多善画,善画者多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暠(《历代书法论文选下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737  
。)乃指画法与书法在形似笔法上有相通之处画法可参以书法的笔意,书法可参以画法的笔法参见:陶明君编著中  
国书论辞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102。  
关于书画同工暠,清代书论家周星莲云:“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  
,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暠又云:“写有二义。《说文》:‘,置物也。暞《韵书》:‘,输也。暞置  
,置物之形;输者,输我之心两义并不相悖,所以字为心画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  
。暠(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下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718、717。)同工,指同写置物之形,即  
反映外物之写形输我之心,即表现自我之写意故作画参用书法笔意,则画无不妙;作书参用画法笔意,则书无不神参  
见陶明君编著中国书论辞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102。  
徐建融指出:“宗教价值和审美价值联系在一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能的,因为存在着价值关系诸形式的结构  
和功能上的同形同构的内在契机。暠(徐建融佛教与民族绘画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2。)  
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云:“像教之设,肇自佛世,来自汉时,大盛于南北六朝,历唐宋来,未尝稍替故琳宫梵刹,星  
布九州,凡名山胜地,无不有住持三宝为世福田者。暠(蕅益智旭明庆寺重建殿阁碑记》,《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五之三,《嘉  
兴藏36,348,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版,349。)  
有人对学界关于佛教书法内涵的界定提出了质疑李逸峰在禅与汉字书写之关系及其意义浅论》(湖南师范大学宗  
教学专业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中,提出佛教书迹佛教书法两个概念,“力图将一般的实用性的佛教内容书写与  
佛教中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甚至具有较强的艺术创作意识的书写活动区分开来暠。他认为,“佛教书迹指一切有关佛教内容  
的书写与凿刻,如佛教抄经刻经碑版经幢造像记等暠;佛教书法暠,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当规定为,指书写佛教的题材  
与内容,吸收并体现佛教思想,在书写技巧上达到相当水准具有良好的书写法度的书法作品暠。他还认为,“佛教书迹与  
佛教书法二者的关系是,“佛教书迹包括佛教书法,佛教书法是达到一定艺术水准具有良好书写法度的佛教书迹暠。他还  
强调指出:“佛教书迹与佛教书法都应以佛教题材作为书写内容如果作品不是书写佛教题材与内容,即使书写者受佛教  
影响很深,作品中表现出了很浓的禅意,我们也不认可其为佛教书迹,更不是佛教书法。暠  
贝多叶:多罗树的叶子,用于写经。《新唐书·南蛮传下·堕婆登》:“有文字,以贝多叶写之。暠明宋濂勃尼国入贡记》:“食无  
器皿,以竹编贝多叶为之,食毕则弃之番书无笔札,以刀刻贝多叶行之。暠贝多叶是指佛经唐张谓送僧:“手持贝多  
,心念优昙花。暠  
栤《字汇》:“氎与叠通,细毛布。暠《南史》:“高昌国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氎子,国人取织,以为布,甚软白今  
文氎作叠。暠《广韵》:“,细毛布。暠《正字通》:“,外国细毛布。暠  
爜枮爧另一解释:像教,乃指佛像与经教。《唯识述记序:“汉日通晖,像教宣而遐被。暠居简所说的像存乎氎,教存乎叶暠,上句指  
所画的佛像,下句指所刻写的佛经。  
爜枮爩还有禅师刺血绘佛像如明代临济宗僧人法藏的血写普贤像赞》:“脚脚踏著,无非象步头头恰好,正是普贤若道六牙  
六度,还须参取诸池玉女,弦歌声里花如雨。暠(法藏血写普贤像赞》,《三峰藏和尚语录卷十六,《嘉兴藏34,299  
,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版,199。)法藏的复辉刺血写佛像赞》:“舌未动时,针锋先到一镞三关,佛光照耀试问  
复辉,笔落何处? 佛在汝心,描摹无地二人一佛,一佛千亿我今赞叹,本不识佛。暠(法藏复辉刺血写佛像赞》,《三峰藏和  
尚语录卷十六,《嘉兴藏34,299,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版,199。)  
枮爫爜黄庭坚护法,事见彭绍升居士传卷二十六,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343灢348。  
枮爜爭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一:“法师持经必当作佛,毁法师者获罪无量。暠(《大正藏34,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  
6
60。)《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百七十三第六分劝诫品第十四之二:“若有毁谤此经典者……获罪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不可称计。暠(《大正藏7,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595。)  
爜枮爮《五灯会元卷六楼子和尚传载:“楼子和尚,不知何许人也,遗其名氏一日偶经遊街市间,于酒楼下整韈带次,闻楼上人  
唱曲云:‘你既无心我也休。暞忽然大悟,因号楼子焉。暠(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359。)“楼子和尚是如何  
忽然大悟,不得而知。《颂古联珠通集卷四十也记载了此事,并收录了几位禅师的颂古诗偈,从中可领会楼子和尚开悟  
5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消息:“楼子和尚因从街市过经酒楼下,偶整袜带少住,闻楼上人唱曲云:‘你既无心我便休!暞聊闻忽然大悟从此号楼子。  
(出长庆巘禅师注楞岩经说文)。颂曰:‘偶闻清唱发高楼,你若无心我也休直下狂心能顿歇,从兹演若不迷头。暞(本觉一)暠  
本觉一禅师强调直下狂心能顿歇,从兹演若不迷头暠,也就是说只有放下一切情识妄执,才能在参禅求道中开悟我们从智  
旭的引用及其思路来看,他多次强调的是,学道之人应把身心世界尽情放下暠,才有可能亲证佛法:“惟将身心世界,全体放  
暠,才能智眼昭明暠(智旭示朗融》,《灵峰宗论卷二之一,《蕅益大师全集6,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影印,第  
2
25),才能进入佛境,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智旭示听月》,《灵峰宗论卷二之三,《蕅益大师全集6,福建  
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影印,308)。  
爜枮爯苏轼曾书写过莲花经》、《心经》、《华严经》、《金刚经》、《楞伽经》、《圆觉经》,其传世书迹则有心经》、《华严经破地狱偈与单  
金刚经等十余种其单刻帖金刚经为小楷,书法精雅,为苏书上品,明人陈继儒据此翻刻,收入晚香堂法帖》。参见:  
陈中浙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之附录二苏轼书画艺术活动系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  
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721;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苏轼,文物出版社1984年  
;李翰恭张跃天主编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品全集》(1),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版。  
枮爲爜《宗镜录凡一百卷,永明延寿著,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  
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分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等三部  
第一部分标宗章,为总论概说,点出书名涵义,即所谓举一心为宗暠,“照万法如镜暠,编录佛祖古教,阐释禅门正宗,占第  
一卷之大半第二部分问答章,自卷一后半至卷九十三,讨论关于心与教禅诸宗之异同问题第三部分引证章,自卷九十  
四至卷末,引证三百余处经文以强调第二部分之论述。  
爜枮爳《华严经的唯心偈,现引晋译六十华严第十六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中第九位菩萨———“如来林菩萨所说的偈:“譬如工  
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色,四大无差别四大非彩色,彩色非四大不离四大体,而别有彩色心非彩画色,彩画色非  
离心无画色,离画色无心彼心不常住,无量难思议显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犹如工画师,不能知画心当知一切  
,其性亦如是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  
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心亦非是身,身亦非是心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求  
,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暠(《大正藏9,279,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465。)  
爜枮爴《宣和书谱卷十九称:潜心草字,名重一时暠,“光墨迹,笔势遒健,虽足以与智永怀素方驾,然亦是一家法,为时所  
,岂一朝夕之力欤!暠(《宣和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149灢150。)  
爞枮爦苏颂题送光序:“光论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可传。暞此诚知书者然当时名称如此,而独不  
闻于后世,笔迹绝少传者,岂唐人能书者多,如光辈湮没无闻,不知几何人耶? 观诸公称誉之言,盖非常常僧流也。暠(苏颂苏  
魏公文集卷七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92,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757。)  
爞枮爧慧洪题昭默自笔小参》:“游东吴见岑,为予言,秦少游绝爱政黄牛书,问其笔法,政曰:‘,心画也,作意则不妙耳!暞故喜  
求儿童字,观其纯气。暠(慧洪题昭黙自笔小参》,《石门文字禅》,《禅宗全书95,台湾文珠文化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  
3
54。)  
爞枮爩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暠(扬雄法言·问  
》,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160。)  
枮爫爞鹤山之论,显然来自宋代书画家黄庭坚黄氏题赵公佑画:“余初未尝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  
于是观图画悉知其巧拙工俗,造微入妙然此岂可为单见寡闻者道哉!暠(黄庭坚题赵公佑画》,《山谷集卷二十七,《景印文  
渊阁四库全书1113,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84。)  
爞枮爭我曾对研究居士佛教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居士佛教美学思想的复杂性等问题做过一些说明我曾指出:“佛教居士中的美  
学思想,呈现出以下复杂状况:有的无任何有关审美现象与文艺现象的言论有的有一些有关审美现象与文艺现象的言  
,但只涉及儒家或道家的思想,而不涉及佛教义理有的有关于审美现象与文艺现象的言论,并且涉及儒释三家的思  
有的则主要用佛教义理去解释审美现象与文艺现象在我们看来,对居士佛教美学思想的研究,应重点注意上述第三、  
第四两类居士的美学思想。暠“从实际情况看来,居士佛教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解释佛教经典表现出的  
美学思想;第二解释佛教教义表现出的美学思想;第三用佛教观念解释社会人生表现出的美学思想;第四用佛教观念解  
释审美现象和文艺现象表现出的美学思想其第一第二两个方面,更多涉及审美境界观审美本源观审美认识观审美方  
(含修行观体验观),涉及哲学美学而第三四两个方面,更多涉及艺术美学,涉及诗性智慧美学。暠(皮朝纲佛教美学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学界已有一些专著论文对禅宗门下的著名居士的美学思想(含书画美学思想)  
作了很有见地的研究,但还没有专门从居士佛教美学的角度去进行解读。  
58  
皮朝纲拓宽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围的新途径———开展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研究  
参考文献:  
[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皮朝纲.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皮朝纲.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4]皮朝纲.禅宗美学论纲[M]//中国禅学:2.北京:中华书局,2003.  
5]皮朝纲.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M]//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导论.成都:巴蜀书社,  
999.  
6]劳承万.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皮朝纲.佛教美学研究琐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8]刘凤君,彭云.佛教与像教艺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9]戴蕃豫.中国佛教美术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0]元贤集.禅林疏语考证:卷一[G]//新编卍续藏经:112.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11]高观如.中国佛教文学与美术[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38.  
12]傅小凡.妙相庄严———佛教艺术观(雕塑篇)[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3]王海林.佛教美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4]真可.常熟慧日寺西方殿造像疏[M]//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三[G]//新编卍续藏经:12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993.  
15]真可.募写十六开士道影疏[M]//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三[G]//新编卍续藏经:12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16]道霈.募塑大佛像疏[M]//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卷下[G]//新编卍续藏经:12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17]德清.造旃檀香佛疏[M]//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G]//新编卍续藏经:12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18]德清.庐山万寿寺庄严佛像记[M]//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十六[G]//新编卍续藏经:12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993.  
19]白居易,孔传.白孔六帖:卷八十九[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92.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0]田光烈.佛法与书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21]张宏生,章利国.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诗偈书画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2]文化.敦煌佛教写经与士人书法的审美意识[J].敦煌研究,1997,(4).  
23]居简.跋贝多叶二[M]//北磵集:卷七[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83.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4]缁门警训:卷一[G]//大正藏:48,2023.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25]道霈.为霖禅师旅泊庵稿:卷四[G]//新编卍续藏经:12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26]今无.普门品书成佛像赞[M]//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G]//嘉兴藏:38,40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27]如一.信禅者沥指血写弥陀经为佛像请题[M]//即非禅师全录:卷八[G]//嘉兴藏:3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987.  
28]元揆.神鼎一揆禅师语录:卷五[G]//嘉兴藏:37,38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29]菩萨行品[M]//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僧肇注[G]//大正藏:3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30]慈怡.佛光大辞典[K].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31]佛说魔逆经[G]//大正藏:15,589.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32]智旭.唐氏女绣金刚经跋[M]//灵峰宗论:卷七之二.蕅益大师全集:6.莆田: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1992.  
33]良价.规诚[M]//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G].大正藏:47,198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34]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G]//新编卍续藏经:111.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35]续传灯录:卷二十二[G]//大正藏:51,20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36]慧海.题澹庵庄翰林观音画象[M]//水鉴海和尚六会录[G]//嘉兴藏:29,230.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37]海明.美人卷(吕相国请题)[M]//破山禅师语录[M]//嘉兴藏:26,1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38]圆悟克勤.真净偈[M]//续传灯录:卷二十五[G]//大正藏:51,20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39]慧洪.题昭默自笔小参[M]//石门文字禅:卷二六[G]//禅宗全书:95.台北:台湾文珠文化有限公司,1981.  
40]性潡.示僧写经[M]//一滴草[G]//禅门逸书续编:3,224.台北:台湾汉声出版社,1987.  
[
[
[
[
1
[
[
[
[
[
[
[
[
[
1
[
[
[
[
1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5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41]海观.林樾集:自叙[G]//禅门逸书续编:3,222.台北:台湾汉声出版社,1987.  
42]笑隐大欣.题松雪翁画佛[M]//笑隐大欣禅师语录:卷四[G]//新编卍续藏经:121.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43]智旭.示尔介[M]//灵峰宗论:卷二之四[G]//蕅益大师全集:6.莆田: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1992.  
44]智旭.坛中十问十答[M]//灵峰宗论:卷三之二[G]//蕅益大师全集:6.莆田: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1992.  
[
[
[
[45]智旭.题邵石生集陶近体三则[M]//灵峰宗论:卷七之二[G]//蕅益大师全集:6.莆田: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  
,1992.  
[
46]皮朝纲,钟仕伦.审美心理学导引[M].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  
47]慧洪.东坡画应身弥勒赞(并序)[M]//石门文字禅:卷十九[G]//禅宗全书:95.台北:台湾文珠文化有限公司,1981.  
48]慧洪.大雪寄许彦周宣教法弟[M]//石门文字禅:卷六[G]//禅宗全书:95.台北:台湾文珠文化有限公司,1981.  
49]慧洪.代法嗣书[M]//石门文字禅:卷二九[G]//禅宗全书:95.台北:台湾文珠文化有限公司,1981.  
50]慧洪.临川宝应寺塔光赞[M]//石门文字禅:卷一九[G]//禅宗全书:95.台北:台湾文珠文化有限公司,1981.  
51]慧洪.题昭默遗墨[M]//石门文字禅:卷二六[G]//禅宗全书:95.台北:台湾文珠文化有限公司,1981.  
52]慧洪.请宝觉臻公住天宁[M]//石门文字禅:卷二八[G]//禅宗全书:95.台北:台湾文珠文化有限公司,1981.  
53]百痴.题涌卍画竹并枫山小帖后[M]//百痴禅师语录[G]//嘉兴藏:28,202.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
[
[
[
[
[
[
[54]皮朝纲.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M]//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3.  
[
55]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G]//新编卍续藏经:119,1321.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56]延寿.宗镜录:卷五十九[G]//大正藏:48,201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57]雪关.题董玄宰宗伯画卷后[M]//雪关禅师语录:卷八[G]//嘉兴藏:27,19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
[
[58]德清.送仰崖庆讲主画诸祖道影序[M]//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十一[G]//新编卍续藏经:12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  
,1993.  
[
59]德清.题曹溪诸沙弥书华严经后[M]//憨山老人梦游集[G]//新编卍续藏经:12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60]智旭.灵峰蕅益大师宗论[G]//嘉兴藏:36,34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61]真可.交芦生书千字文[M]//紫柏尊者全集:卷二十一[G]//新编卍续藏经:12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62]道霈.圣箭堂述古[G]//新编卍续藏经:12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63]释敬安.八指头佗诗续集[G]//明复(主编).《禅门逸书续编:10,240.台北:台湾汉声出版社,1987.  
64]鹤山.题简庵师画[M]//鹤山禅师执帚集:卷下[G]//嘉兴藏:40,49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65]宣和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66]德清.杂说[M]//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九[G]//新编卍续藏经:12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67]宗鉴法林[G]//新编卍续藏经:11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68]马宗霍.书林记事:卷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69]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0]杨曾文.宋元禅宗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1]皮朝纲.实参实悟与元代禅宗美学思潮[M]//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2]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73]皮朝纲.禅净合流与明代禅宗美学思想的走向[M]//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4]德清.学要[M]//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九[G]//新编卍续藏经:12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75]皮朝纲.憨山德清对禅宗美学的贡献及其学术意义[M]//禅宗思想的嬗变轨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6]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