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法以及文字做深入基础理论探求,以期为汉语国际教
育提供更多实践支撑。
一)语音
允径(韩国外国语大学)《现代汉语动词“道暠的用法》分
析了“道暠的口语性、语法化程度。朴美爱(大邱外国语
大学)《从构式压制看重动句》证明了重动句是区别于
其他句式的独立结构。刘海燕(四川师范大学)《汉语
连动句题元结构的形式语义分析》就逻辑语法规则和
关系等使其获得形式化的语义解读。刘娜(诚信女子
大学)《“不如暠句语义小考》指出其在“逻辑暠和“修辞暠
上的分类及特点。陈颖(四川师范大学)《“除了暠小议》
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结合形式和语义对其进行分
析。袁雪梅(四川师范大学)《从暣大庄严论经暤看目的
连词“以暠的形成途径》认为“以暠是介词宾语省略(隐
含)导致目的连词形成的。梁英梅(延世大学)《疑问代
词匹配式中疑问代词的指称分析》对疑问代词匹配式
中的看法结合实际语料分析得出了新结论。王楠(全
州大学)《“一暠的全称量限表达式含义(统指部分)》对
数字“一暠的全称量限表达式含义进行了研究。陈贤
(庆星大学)《方位词“上暠的认知语义分析》从语法化角
度研究了“N+上暠结构中“上暠具有的语义特质。权文
兰(延世大学)《从构式语法理论看动词重叠的意义》指
出动词重叠和构式间形成目的或手段的关系。闵载鸿
(德成女子大学)《并列结构双音节复合词的字序》认为
社会文化秩序对并列结构汉音节复合词的字序排列有
影响。
(
严翼相(汉阳大学)《现代汉语音节结构重考》指出
传统音节结构声调位置不符语言学原理,端木三音节
结构无需区分重、轻音节,林燕慧音节结构争议在构成
双元音的两个元音是否都属核音,并提出了新的现代
汉语语音结构。周及徐(四川师范大学)《从日文平假
名与源汉字的语音关系看汉语中古语音的历史音变》
提出平假名的读音与源汉字古音的关系,且古代汉、日
语音的一些特点可佐证汉语历史音变发生的时间。崔
姝弦(汉阳大学)《核后滑音的性质和标记法研究》认为
对于核后滑音的性质应给予核前滑音相同的标记。李
*
智瑛(延世大学)《基于暣诗经暤韵字的上古汉语“灢¢假
说暠验证》验证了中古汉语的上声源于上古汉语的后置
*
韵尾灢¢。朴美灵(梨花女子大学)《清末至民国时期的
音译方言资料考察》考察了记录东北地区方言的资料
及其注音语言。彭静(梨花女子大学)《清代后期官话
课本中的微母》指出在近代语音史研究中微母的保留
与否非常重要。朴炯春(顺天乡大学)《四川方言文白
异读考察》指出四川文白异读现象与四川方言形成史
密切相连。韩姬先(汉阳大学)《广州话和韩国汉字音
中牙音字声母的特征》指出了两地牙音字声母存在的
异同。
会议加强了中韩语言文学研究与国际汉语教学的
学术交流,促进了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深化了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国别化(地域化)的理论
认识,进一步加快了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国
别化(地域化)的实践进程。专家们紧扣主题,提出各
种学术和前沿问题,充分展示了其研究领域的最新成
果,启发了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的思路,
开阔了研究视野,对于深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
文化传播国别化(地域化)具有现实价值,对于促进汉
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同时也为今后中韩语言文学研究与汉语国际教育
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展望国际汉语教育
发展前景,此次会议不仅为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合作
与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为培养相关人才创造了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更是推动中韩语言文学研究
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有益探讨。
(
二)汉字
李圭甲(延世大学)《赖以异文组合的会意型异体
字的生成原因研究》认为字义明确性体现、宗教意义凸
显、政治性目的为异体字之成因。金殷嬉(延世大学)
《
合字书写类型及特点分析》探讨了合字书写原因及表
现效果。朴庸镇(全北大学)、朴炳仙(群山大学)《暣老
朴集览·单字解暤研究》就《单字解》测出了朝鲜时代汉
语学习者较难的汉字及难因。
(三)语法
邓英树(四川师范大学)《“所暠与“所暠字短语析疑》
对“所暠语法功能的相关说法加以比较,结合不同分析
模式指明其中两类“所暠字短语的差别。沈文凡、丁晖
(
吉林大学)《语言接触中外来语素的汉化———从类词
缀“族暠谈起》指出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吸收与兼容。
司红霞(中国传媒大学)《汉语插入语语义研究再思考》
证明了插入语提高了语言表意的严密性。朴兴洙、李
[责任编辑:唐暋普]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