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适和闲暇。暠更有人发出“可惜自己终究是个凡人,不
纳,更不支持伯斯廷对文化旅游者的刻画。相反,民
族村寨游客很大一部分是成熟型的旅游者,他们对
当地“真实性暠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偏好,对文化“伪事
件暠有自己的识别能力,并表现出较强的厌恶感。而
且,民族村寨游客满意度与其真实性感知紧密相关。
真实性认知程度越高,消费评价程度也越高。
4.本文研究支持王宁的“文化真实性是由客观
的真实、建构的真实和存在的真实共同构建暠理论,
认为“藏楼民居暠、“小孙女暠、“梨树暠、“天空暠等旅游
客体的客观真实性是旅游者评价民族村寨文化是否
真实以及真实程度的基础。旅游者根据他们的想
象、预期、偏好等将甲居藏寨构建成了一个“天人合
一暠的“天堂暠。到甲居藏寨“发呆暠慢慢成为游客最
看重的体验,触及游客“内心的真实性暠,提供“畅爽暠
体验,甚至让游客感悟感叹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民族
村寨旅游产品核心灵魂所在。
属于真正的天堂暠的悲叹后,回到了自己的日常世俗
世界中。
三暋结论
通过分析甲居藏寨游客留言可得出四点结论。
1
.民族村寨游客对人文资源偏好明显高于自然
资源,感受当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是游客造访民
族村寨的核心动机。“老师暠、“热情暠“淳朴暠、“好客暠
是游客留言的中心词,进一步彰显了民族村寨旅游
的根基正是植根于“社区居民暠的思想态度和言行举
止的民风民俗。
2.游客将藏寨喻为向往“家暠、“天堂暠,彰显了游
客摆脱日常社会的现实束缚,追求置身于日常中心
之外的“远方的中心暠,以获取轻松愉快的核心需求,
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旅游动机研究中经典的“推
拉暠理论。
.通过留言分析,
民族村寨游客既不支持麦康
3
参考文献:
[
1]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102灢107.
2]区路基.贵州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1灢18.
3]钟金贵.务川仡佬民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94灢95.
4]肖琼.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及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09,(4):183灢186.
5]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J].经济经纬,2006,(2):124灢127.
6]王汝辉,幸岭.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变迁: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阐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09,(3):128灢133.
7]王汝辉,罗晓彬.西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居接待供给制度的效率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8灢
22.
8]刘旺.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1):142灢147.
9]李本乾.描述传播内容特征检验传播研究假设[J].当代传播,2000,(1):39.
10]肖亮,赵黎明.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J].旅游学刊,2009,(3):75灢80.
[
[
[
[
[
2
[
1
[
[
[
[11]STEPCHENKOVAS.,KIRILENKOA.P.,MORRISONA.M.FacilitatingContentAnalysisinTourismResearch[J].
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9,47(4):454灢469.
[12]于伟,张鹏,张彦.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SSCI数据库2005年以来文献的科学计量研究[J].旅游科
学,2012,(3):10灢17.
[
13]顾复,张树有.基于语义网络的产品建模及配置方案搜索[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9):1693.
14](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5](以色列)科恩·巫宁.旅游社会学纵论[M].马聪玲,陈立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6](美)匹赞姆,曼斯菲尔德.旅游消费行为研究[M].舒伯阳,冯玮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7]BOORSTIN,D.J.Theimage:AGuidetoPseudo灢eventsinAmerica [M].NewYork:Atheneum,1964.
[
[
[
[
[18]MACCANNELLD.StagedAuthenticity:ArrangementsofSocialSpaceinTouristSettings[J].AmericanJournalof
Sociology,1973,(79):589灢603.
[19]WALLERJ.,LEA.S.SeekingtheRealSpain? Authenticityin Motivation[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1998,4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