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卷第5期  
2
013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0,No.5  
September,2013  
现阶段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的四个方向  
林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成都610066)  
(
暋暋摘要:确认发展的基本方向及其路径是有效推进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基于现实的考察,可以将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发展定位为一个包含学校-社会学校-区域学校-学校与学校-自身的四重结构:在  
学校-社会维度,实现公民教育的教育转型;在学校-区域维度,促进区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联动;在学校-学校  
维度,谋求学校的特色发展;在学校-自身维度,回归教育的本真探讨现阶段中小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认识  
框架,有利于明确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发展在不同层面的内涵任务重心和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现阶段;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23暋文献标志码:A暋文章编号:1000灢5315(2013)05灢0081灢05  
暋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加深,当前我国形成了多种  
文化价值相互冲突并存和融合的格局身处其中的中  
小学校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  
多种价值选择其中,“朝什么方向发展暠、“发展什么暠  
如何发展乃是中小学校教育发展必须明确的三个  
基本问题。“朝什么方向发展所要探讨的是发展的方  
向和路径问题,“发展什么所要探讨的是发展的对象、  
内容和目标问题,“如何发展所要探讨的是发展的方  
策略和方法问题这三个问题及其解答逻辑紧密关  
相辅相成,直接构成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发展  
的基本认识框架比较而言,“朝什么方向发展又是这  
三个问题中更为根本的问题,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  
接决定着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容路径和方式。  
鉴于此,本文将从学校- 社会学校- 区域学校- 学  
学校-自身四个层面,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教育  
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考察,其目的在于揭示当前我国中  
小学校教育发展在不同层面的内涵任务重心和途径。  
学校-社会:实现公民教育的教育转型  
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这是我们分析民族地  
区中小学校发展的现实境域和观察基点中国社会的  
现代转型,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包括  
政治领域中由专制人治转向民主法治,经济领域中由  
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文化领域中由封建、  
愚昧转向理性科学,在微观上则表现为人的现代转化。  
其中,人的现代转化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核心人的  
现代转化首先意味着理性和人本思维方式的形成现  
代转型要求人们看待问题的视点和方式都要发生转变,  
即从经验的人情的朴素的浪漫的观物方式转变为科  
学的理性的观物方式,从单纯强调人的工具性转变为  
关注人的价值性其次,人的现代转化意味着人的交往  
关系和交往形式的转变,即从支配-服从的人际关系向  
民主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转变,真正使交流合作与  
互动成为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最后,人的现代转型意味  
着人的存在方式的转变,即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  
,成为独立的人,成为自主的人。  
所有这些,其实质都指向现代社会所普遍追求的  
公民人格暠。更明确地讲,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体制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即从传  
收稿日期:2013灢05灢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08 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暠(课题编号:  
8&ZD007)和四川省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内地西藏班的教学模式及其成效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松林(1972—),,四川南部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多元文化教育和课程与教学论。  
0
8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专制人治转向民主法治的同  
,还必须实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体由臣民人格向  
公民人格的转型而要完成这一时代重任,在学校教  
和演进,由于中国置身于开放的世界体系之中而转化为  
[4]32  
共时的存在形态  
,由此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文化与  
传统农业文化和区域特点相匹配的主导性文化与非主  
导性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  
族文化等多种文化价值并存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这  
意味着,中小学校教育发展必须从多元文化的视阈来认  
识和实施公民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自身民族的历  
史和现实,了解自身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明确自身的  
权利和责任,强化对自身族群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又  
必须在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前提下,确立平等尊重宽容  
和理解的价值观,实现在统一中尊重多元在多元中追  
求统一尤其是在现阶段的中国,中小学校的公民教育  
必须是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核心价值观统一的前提  
育领域里最直接的实现途径就是实施合时宜的公民教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lexInkeless)所说: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  
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  
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理想态度和行为方式  
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  
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  
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  
[1]4  
一堆。暠 正因如此,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  
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暠这其实为当前我国中小学  
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中小学校教育  
发展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途径,都必须实现全部中小学  
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型,都必须将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  
[5]  
,寻求族群认同和差异的平衡  
学校-区域:促进学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联动  
当前中小学校教育的发展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途  
,都需要建立一个区域-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思  
考框架,去审视区域发展本土文化与学校发展的内在  
关系,去探讨区域文化与教育的交互整合机制与联动、  
协同作用唯有如此,中小学校教育发展才能最终找到  
自身的社会意义与文化逻辑对于此,美国课程论专家  
泰勒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强调指出:“(1)要最大限度  
[2]  
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全部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何谓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这其实涉及公民教育的  
目标和内容问题归纳起来,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素质  
要求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界定。(1)价值认同。“在任  
何国家,公民资质的一个关键部分,是人民对这个国家  
地利用学校的资源;(2)加强校外课程;(3)帮助学生与  
[3]  
[6]123  
的整体认同,也就是国家的认同意识暠 。这意味着,让  
学生认识理解国家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制度,并建立共  
同的国家认同感与忠诚,是公民教育的首要内容我国  
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  
国家认同的价值基础,决定了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性  
质和方向。(2)公民意识尽管人们对公民意识的理解  
和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几点明确的共识,就是  
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  
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3)公共理性传  
统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诸多消极文化因素塑造出人们  
基于经验常识习惯情感的行为方式,严重缺乏理性  
精神通过公民教育提升学生的公共理性,就是使学生  
不再满足于自在的是什么暠,而是以为什么应如  
的自觉态度来进行选择和行动。(4)主体能力公  
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现代主体,其核心是要使学生认识  
到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与使命,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  
活动主体,具有能够享用自身权利并能尽社会义务的多  
方面能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素质。  
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暠  
然而,传统学校关注自身  
的发展,不仅不考虑所在区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特点,  
而且还有意识地与所在区域保持着一定距离,从而形成  
学校脱离区域和区域孤立学校的局面因此,沟通学校  
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联系,实现学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双  
向合作,是当前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回归社区文化的母体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奥森就指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  
,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  
[7]  
问题在过去,学校只专心于内部的课程教学管理  
和日常事务,追求的是一种内向型的发展模式,较少  
从社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基去考虑学校的发展问题。  
这不仅削弱了学校对社区的辐射力,而且还使学校发展  
失去了背景条件依据动力和意义因此,如何在准  
确把握时代精神和本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文  
化重建,优化学校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升广大师生的主  
体性,就成为中小学校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中小学校教育应当在办学理念课程开发和课堂  
教学等方面,提炼和弘扬本民族的主导价值和文化精  
,保护传承和创新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吸收和凝结社  
区文化的要素与成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加之作为一个后发展国  
,原本应当以历时的形态依次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  
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及其基本的文化精神在中国的嬗变  
82  
李松林现阶段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的四个方向  
二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双向参与增进  
正是学校之间的差异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学校继  
续存在和延续下去的合理性根据,彰显了学校教育的丰  
多样与活力然而,走进今日中小学校,一种现象立  
即进入我们的视野:学校之间无差异无个性和无特色  
成为了今日中小学校最显著的特征这种状况与中国  
社会现代转型对人才的培养发展要求格格不入正是  
出于对今日中国学校无特色学生无个性现状的深刻反  
,今日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又在大规模地追求自身的特  
色发展这意味着,如何基于自身的差异,实现自身的  
特色发展,是当前中小学校教育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重大  
现实问题。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一种世界性  
的趋势让社区教育参与学校,可以帮助学校挖掘发展  
潜力和拓宽发展空间,可以帮助学校丰富和优化办学资  
,可以扩大学校的文化辐射力而让学校参与社区教  
,可以依靠学校的知识与智力优势为社区发展培养劳  
动力,可以依靠学校的师资设备优势为社区发展提供  
教育服务,可以依靠学校的文化中心地位和品牌效应推  
动社区文化建设可见,将社区范畴引入学校,将学校  
范畴引入社区,形成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双向参与  
和相互沟通的良性关系,不仅使学校的发展有了社区的  
支撑与合作,而且使社区的发展有了学校的支持与参与。  
三是适应区域发展转型的教育需求在我国,各个  
区域之间的差异不但显著,而且各个区域的发展还极不  
平衡但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各个区域的城市  
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必将加深,同  
时也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群体生存到个体生  
,各区域的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将会增强;从同质性  
到异质性,各区域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将会增强;  
从封闭到开放,各区域之间的交往合作将会增强;从分  
散到整合,各区域发展的集约性和聚合性将会增强;从  
二元格局到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趋势将会增强相应  
,各个区域的中小学校教育发展必将面临一系列新的  
课题,比如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  
统一发展与多样发展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以  
及区域内的分化发展与整合发展,等等所有这些,都  
需要各个区域对中小学校教育发展做出自觉的规划。  
四是统筹区域发展与学校发展。《学会关心:21世  
纪教育提出:“要想形成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  
应不囿于目前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  
学校特色是学校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  
在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区别于同类  
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气质和办学  
风格独特优质和稳定既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内涵  
与根本属性,又是判定学校特色发展与否的内在标准。  
学校在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特  
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学校的核心价值  
和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办  
学目标等;二是学校自主管理体制与经营策略,集中体  
现为各种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三是学校的和谐人际关  
,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与合作;四是学  
校办学资源来源的多元化途径和有效整合,集中表现为  
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社区)的多向合作;五是学校的  
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为课程教学方式的  
创新办学质量的优质高效和对同类学校的巨大影响力。  
如何促进和实现中小学校的特色发展? 综观国内  
外学校特色发展的大量实践案例,除去外部社会的因素  
(教育相对独立),学校特色发展有赖于两个方面的条  
:一是学校在面对其他同类学校时能够以个体方式生  
应当承认,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获得了相对独立的  
地位,教育价值取向开始走向多元,政府赋予了学校一  
定的办学自主权,市场和民间社会力量可以有限介入学  
校教育等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侵蚀和对单  
纯的考试升学率暠、“重点学校暠、“示范学校等称谓的  
过度追求,今天的学校,尤其是高级中学,或因自觉而  
,或被强制而为,或因模仿而为,形成了学校总体的被  
动盲从行为,最终导致了整体生存的命运,形成了本来  
不同的学校之间千校一面,万生共相的格局只有学  
校拥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坚持走自己的路,敢于以个体  
的方式生存,这时的学校与其他同类学校在办学理念、  
价值选择权力和资源来源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等方面,才有可能形成同类学校中各自不同的学校特  
二是学校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在面对学校发展  
[8]68  
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暠 不仅如此,  
要真正实现区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地方  
政府需要将学校发展纳入区域发展规划的工作视野之  
,统筹规划区域发展与学校发展以此为基础,从建  
立学校与区域协调型管理体制入手,逐步建立紧密型管  
理体制,最终形成学校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而建立学  
校资源与区域资源的转化与共享机制,则是实现区域发  
展与学校发展协调并进的现实途径。  
学校-学校:谋求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校,如同这个世界里所有的事物,它总是因为差  
异而产生,因为差异而存在,并基于自身的差异而发展。  
既然学校从差异而来,学校的发展从差异开始,那么,学  
校的发展结果自然就是有差异有个性有特色的可  
以说,差异个性和特色,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  
8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和自身发展时所体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态一  
但凡生命,都有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与农业不  
,工业可以使用相同的模式和流程制造产品然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暠,不同的农作物都有  
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需要不同的栽培方式;既  
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的生长每个学生都是一  
个独立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经  
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差异是  
教育的逻辑起点,教育应当从差异开始,以差异结束,而  
不是强制每个学生都按照一个相同的方向,以一种相同  
的方式发展今日学生严重缺乏个性的状况,是否就是  
教育过度工业化所造成的恶果?  
般说来,特色意识权利空间个性状态和行为状态是影  
响学校特色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在校长身上,主要体  
现为:追求特色发展的意识是否强烈,自主办学的权力  
是否足够,行政身份与学术身份是否统一,个性是否活  
,行为的创造力程度是否高;在教师身上主要体现为:  
课程教学创新的意识是否强烈,自主教学权力空间是否  
足够,个性活跃程度和教学特色是否显著,教学行为的  
创造力程度是否高;在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学习方式  
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等特征,全面素质和创造个性得到  
[9]  
充分发展显然,学校主体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态是  
影响学校特色发展的更为深刻的因素。  
但凡生命,都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  
的各个部分必须得到均衡的满足和发展,否则就会被扭  
曲成畸形和病态在农人那里,农作物的根、  
果等各个部分都需要同时培育,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失去  
滋养,农作物要么就不丰满,要不就失去生命同理,学  
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它需要在身体知识智慧、  
情感精神等方面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否则就会失去  
健康,成为不健全的人工业则不同,它可以将材料和  
产品加以分解和拆卸,可以将材料和产品加以任意地组  
装和还原倘若我们非得要将学生身体的整体加以分  
,单纯突出某些部分的教育和训练,这无异于工业的  
基本做法,自然就会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  
但凡生命,都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生长过程农作物  
的生长都需要一个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加班加点,  
批量生产同时,农作物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  
要农人精心地培土浇水施肥除草,才能结出丰硕的  
果实正因如此,农人习惯于耐心细心的守护和等待,  
而不会字当头,拔苗助长要知道,教师与之打交  
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是小  
孩子的大脑当你想到大脑时,就要想象这是一朵挂着  
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  
,需要多么的小心谨慎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  
的教育变得急功近利,忘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  
道理,失去了耐心宽容鼓励和等待,恨不得立马将学  
生变成暠。因为恨铁不成钢,我们越俎代庖过度训  
练和批评指责。  
就实际情况而言,传统优势薄弱环节偶然机遇、  
教育理论办学理念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五  
大突破口从实践方式来看,中小学校又可以采取传统  
优势提升式弊端问题解决式机遇顺势利用式空白不  
足填补式困境低谷脱身式理想信念实施式六种学校  
特色发展的推进模式而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校本课程  
开发课堂教学创新校本教研与校本管理则是当前中  
小学校特色发展的四个现实途径。  
学校-自身:回归教育的本真  
教育的根本意义到底何在? 学校的根本使命究竟  
是什么? 学校如何实现本真的教育? 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和回答,直接决定着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的内涵与品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教育,究其实质是一  
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  
[10]  
的相互摄养。暠 一句话,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  
命意义的追寻然而,现实中的学校普遍为功利主义所  
驱使,学校中遗忘人的存在漠视人的生命轻视人的尊  
摧残人的身心等非人道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中的  
教育归根结底是生存的教育暠,而不是存在的教育暠,  
器物教育暠,而不是生命教育暠。  
就其实质,教育是农业暠,而非工业暠。工业与农  
业的根本区别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农业的对象是生  
,工业的对象是材料和产品。  
但凡生命,都有它自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  
于它自身的意志和精神,来自于它自身的生长特点和生  
活习性,来自于它自身的本性和内在力量对于生命的  
这种本性和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  
顺应它保护它和发展它,此即古人云:“能顺木之天,以  
致其性。暠教育的工作对象恰恰就是生命正因如此,教  
育需要的是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农人暠,而不是流水线上  
技术熟练的工人暠;教育需要的是保护引导,而不是强  
塑造。  
既然如此,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意义应当从农  
中去追寻然而,现实中的教育普遍遵循的是工  
的逻辑首先,工业特别强调效率秩序两大工具性  
价值的追求遵循这种逻辑,教师在教育中最关心两件  
事情:一是快出分数暠,二是固守标准暠。其次,工业强  
调统一的规格统一的材料统一的流程和统一的产品,  
整个是一个字当头遵循这种逻辑,教育要做的主  
84  
李松林现阶段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的四个方向  
要事情就是确定相同的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相同的教  
效率和标准的同时,忘记了我们的对象是一个个独立  
整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忘记了我们的对象是一个个  
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忘记了我们的对象  
是一个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内在力量的学生。  
育内容选择和使用相同的教育策略及教育方法、“培  
生产出近乎相同的学生暠。这样,学校成为工  
暠,教室成为车间暠,教材成为材料暠,教师成为工  
暠,学生成为产品暠。可以说,教育对工业领域中这种  
功利主义的搬用和复制,乃是造成今日学生生命活力丧  
人格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根源当然,作为一  
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必须追求效率和标准。  
效率和标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们在追求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发展  
的四维结构模型:在学校-社会维度,实现基础教育向  
公民教育的转型;在学校-区域维度,促进区域发展与  
学校发展的联动;在学校-学校维度,谋求学校的特色  
发展;在学校-自身维度,回归教育的本真。  
参考文献:  
[
1]()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010,(5):497灢503.  
3]张秀雄.新世纪公民教育的发展与挑战[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4.  
4]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王海莹,吴明海.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世界公民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1,(1):5灢9.  
6]()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转引自: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9,(3):52灢55.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王伟.学校特色发展的前提与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0,(6):50灢53.  
10]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0灢11.  
[
2
[
[
[
[
[
[
[
[
OntheFourDirectionsofthePresentPrimaryand  
SecondarySchoolEducation  
LISong灢lin  
(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China)  
Abstract:Theacknowledgementofthedirectionandtheapproachofdevelopmentisthekey  
toimprove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education.Basedonthesurvey,thepresentprimary  
andsecondaryschooleducationinChinacanbepositionedasaquad灢textureincludingschoolwith  
society,schoolwithdistrict,schoolwithschoolandschoolwithitsown,i.e.,torealizetheedu灢  
cationtransformationincivileducationinthedimensionofschoolwithsociety;torelatethede灢  
velopmentofschoolwiththatofadistrictinthedimensionofschoolwithdistrict;todevelop  
onesownadvantagesinthedimensionofschoolwithschool;andtocomebacktothetruevalue  
ofeducationinthedimensionofschoolwithitsown.Theexplorationofcognitionframeof  
schooleducationdevelopmenthelpstoclarifytheconnotation,responsibility,emphasisandap灢  
proachesofdevelopmentofpresent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educationinChina.  
Keywords: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education;present;directionofdevelopment  
[责任编辑:罗银科]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