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乃生暋杨继瑞暋农业增长中的要素配置:一般模型和绩效改进
指出的是,农地使用权的可转让性并非激励要素的充分条件。总体看,农地流转的发生率并未随着政策放宽
[12]
[6]
而显著提高 ,大量撂荒现象即为佐证。要保障土地的合理流转和要素的优化组合,一方面要赋予农户
更为完整的农地经营权,尤其是农地处置权,确保政策框架内的自发流转不受人为的限制和约束;另一方面
要保障农地交易的真实意愿,防止乡村决策者出于“政绩暠而随意改变农户土地承包关系,强制土地流转和集
栟
中,或是随意改变土地经营用途,不顾未来的风险而搞成片开发。农地使用权实现可流转、易流转和规范
流转之后,农户投资土地的积极性将会大幅提高———完善的土地交易市场中,农户在土地上追加的投资形成
了市场认可的附加值,土地承租方将为此提高租金,使土地投资者不必担心投资无法收回———当然,这需要
进一步培育市场体系,尤其是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推进土地价值的科学评估和交易信息的便捷服务。
五暋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农业产出的增长函数看,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最优投入规模应取决于边际收益和要素市场价值
相等之处,但由于农产品价格管制和农资价格市场化并存,成本-收益比例被政策和市场所扭曲,要素的投
入和配置偏离理论模型中的最优状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投入不足,导致既不能
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又丧失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暠的生产优势;二是土地要素的低效流转和粗
放利用,使得生产要素的聚合重组面临障碍,加剧了不同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
各国经济史表明,只有实现农业生产力的重组,才有可能在农业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满足非农业人口的
[13]
粮食需求和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原料需求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正处于“量暠上的剧烈变化,比如劳动力
转移、耕地面积减少、投资增速放缓,应当充分挖掘要素的内涵潜力,加强要素之间“质暠的关联,通过调整人
地关系、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分工协作,有效推进要素的重组整合、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与配套
水平。
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法律、行政和经济三个层面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立
法上要明确界定土地承包权能,承认其物权性质;行政上要规范土地调整、征购行为,限制各类主体对农地使
用的侵犯;经济上要按照土地市场价值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补偿,用竞争性的杠杆提高征地门槛,显化农地的
资产价值。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户通过平等自愿的方式实施土地流转和集中,促进零碎、闲置土地资源向真
正发展农业、善于组织生产的种植者集中,为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经营创造条件。
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怎么种暠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应当充分发挥两
个主体的作用。一方面,顺应兼业经营比例快速上升的农户分化趋势,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暠的
新型农民,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增加种养补贴、强化职业培训教育等多种措施,提高专业种植者的劳动生产
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形成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现代服务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依托,带动分散的农户在产业链分工中找准定位,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获取
价廉质优的科技、信息、购销、融资等服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是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引导农业要素充分聚合。以促进农业要素重组为目标,出台综合性产业发展政
策,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促进农户改良土壤和精耕细作,从而提高农地的边际产出;激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农
民、拓展市场,从而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加工和商业流通,即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
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具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走出一条资本、劳动、土地、科技、管理等要素充分整合、
高效配置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注释:
栙这里不仅指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本身,还包括国家通过土地分配、生产安排、城乡隔离、购销体制等形式对农村经济社
会活动进行的一般意义上的干预和控制。
栚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栛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