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在存在论的视域内,作为“此在” 的“人” 是与“他者”
天性,出于自然,出于非自觉,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任
真自得、返璞归真、回归本性,因此也更为自然、“本
真”。 就存在论看,“安仁”、“好仁”与“乐仁”都是自发
的真诚,是不自觉的、出自本心天性,是“仁”心“仁”性
的去蔽与绽出。 只有“仁”心与“仁”性等生命之光的
澄明,从而才能进入“本真”无蔽之审美域。 “为仁”、
“共在”,共处于一种“关系性”之中,而“本真”则呈现
为一个关系性的流程。 因此,“共在”中,“此在”的自
由存在于“他者”的自由之中,“人”与“他者”,与身边
的一切融洽相处,相亲相待,浑然为一,不分你我。 当
然,如果“人”与自我之外事物的关系为主客之间,那
么,必然会受到某种制约和限制,从而只能在日常生活
中“沉沦”,自然不能回归“本真”,得不到自由。 即如
张世英所指出的:“只有超出主客,超出科学知识,使自
己成为万物之展露口,才能复归于‘本真状态’,才能
“
求仁”、“安仁”、“好仁”与“乐仁”是儒家美学所推崇
的独特的“本真”审美域,也是儒家美学向往的诗意人
生。 在“仁”心与“仁”性光辉的照耀下,每个生命都获
得清澈与澄明。 从“安仁”进而成就“乐仁”,就是这种
[
14]392
“
“
本真”审美境域的生动写照。 并且,“安仁”、“为仁”、
乐仁” 都是自动发生、自发进行、天然而成、随性由
与万物为一。”
这之中自然的关涉到自我谦让、自
我限制、自我克制、自我认同,以及基于接触性、敏感
性、过敏性和对“他者”以及对生存之不同模式之开放
性的有限立场的让步、宽容和妥协。 “本真”生存与在
一个开放领域中存在的事物密切相关,“本真”生存就
是让生存者存其所存、在其所在、生其所生。 在汉语语
境中,“本真” 在的含义为原初天然。 本,本源,真相,
本来面貌;真,天然。 “本真”,即生命的本真,生命的
原初,初始的自然状态。 本来如此而不依靠外力,即自
其所自、然其所然、如其适然、自为自由。 而就美学意
义来看,“本真”也就相似于“自然”,“自然”就是自其
所自、己其所己、然其所然、如其所如,是自己要这样,
也就是所谓的“自己如此”。
心,表明儒家美学所提出的“仁”范畴及其所包含的美
学思想中具有丰富的自然“本真”生存的审美意识。
朱熹曾经运用道家的“自然” 审美观来解释孔子
的“安仁”思想,说:“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履
[
5]卷二六,643
之忘足。”
所谓“带之忘腰,履之忘足”,是指心
灵超越了束缚与杂念,任性逍遥,自然而然,无不适意。
忘了脚,忘了腰,忘了是非,物我两忘。 这种“本真”自
然态势就是“安仁”与“利仁”的区别所在。 “仁”本身
要求的就是内在自觉、内在真实,发自本心,不是外在
的压力所致,也不自我勉强,这样的表现才是自然、真
诚、“本真”的“仁”。 “仁者”“安仁”乃自然之化,没有
如何目的与意图,纯粹的“ 自然” 审美态。 “ 不知有
仁”,表明“仁者”“安仁”是一种自为的,是“天性” 使
然、天生化成,注重内心体验,不强加于人,也不强求于
人。 通过“安仁”,人达成了“本真”的生存态,成就了
仁其所仁、是其所是、随心所欲、存其所存、乘物游心、
随缘任远的自至广大儒家美学“本真”生存论。
“仁”审美域为人体生命的一种内在活性向度。
儒家孔子所标举的“为仁”、“欲仁”、“求仁”之“仁”境
域,是一种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审美域。 这种审美域的
达成是自然运行、自相治理、自为自化,没有目的性,没
有意识性的,为一种纯粹审美活动,是完美和完善的宇
宙之心在“人”本心本性中的显现。 在儒家美学,“人”
之“性”,即所谓人性之“性”,就是“自然”。 人之“性”
乃是人心的自然的、本来的原初属性。 就原初语义看,
“性” 就是指事物原初自然属性。 孟子认为,“人” 之
“性”原本是“善”。 就形上意义看,“善”就是“仁”,所
以说,“人”原初的“心性”就是“仁”。 在孟子看来,作
为“道”的一种呈现,所谓“仁、义、礼、智”并非向外可
以习得,因为原本就存在于“人”的自然“心性”之中。
由此, 所谓的“ 仁、 义、 礼、 智”, 就是“ 本心” 之“ 四
对此,程树德也强调指出,“无所为而为之” 才是
“
本真”意义上的“安仁”。 在他看来,“若有所为而为
[6]229
。 显
之,是利之也,故止可谓之智,而不可谓之仁”
而易见,所谓“无所为而为之” 的“无所为” 之“为” 或
无以为”之“为” 就是自然而然之“为”,而所谓“安
“
仁”就是自然之“仁”或“求仁”、“欲仁”、“乐仁”的自
然而然审美态。 “仁者”“安仁”强调的是个人的感情
自然流溢,既不要外力使然,也不强自为之。 可见,儒
家美学所主张的“安仁”与道家美学所提倡的“道法自
然”、“无为”“自然”的审美意识是一致的。
[
3]《公孙丑上》,2691
端”
。 这样,就美学意义看,“ 求仁”、“ 欲
仁”、“乐仁”、“得仁”的审美流程亦就是“发明本心”、
“求放心”,致使原初的“仁”心“仁”性绽放、自发的澄
明流程。 孟子说: “ 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
必须指出,所谓儒家美学意义上的任其自然的“本
真”生存,在海德格尔,就是在其所在、是其所是、如其
所是,即像本身那样生存。 换句话说,即事物呈现出来
的纯然本然、自然天然、独立自存的样态就是“本真”。
[
3]《离娄下》,2726
也。”
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
[
3]《尽心上》,2764
所谓“自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