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 卷第6 期
2013 年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0,No.6
November,2013
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化”
学术交流会综述
胡ꢀ 开ꢀ 全
(
龙泉驿区档案局/ 馆,成都610100)
ꢀ
ꢀ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珍藏了一批从乾
情况,认为:“在这一特殊背景下所形成的‘家’,它
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血缘伦理关系所能涵
盖的。 鉴于它与家庭生计及当地社会的关系十分密
切,因此,东山地区‘家’的边界同样是十分模糊的。
这种模糊性折射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的弹性
和张力是十分强大的,它延伸至各个领域。 所以,从
这个意义上讲,对传统中国乡村的家的研究,必须同
时顾及其血缘、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侧面,这样研
究视野才能更开阔,认识问题才能更全面。”苏东来
先生在《浅议契约中的孝道思想》中“分析了田产买
卖契约和讨送阴地契约中,所呈现出的民间传统孝
道思想的载体方式”,通过分析后认为:“契约中的
孝道思想是隐含于契约本身的,与家族的宗规族约
等有明显的不同。 因为,契约关乎产权转移,经常与
现实利益勾连在一起,更需要我们去做深入的推理
和研判。”王永波在《从〈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
谈清代契约文书的整理研究》中谈到,“《契约文书》
一书中所收集的大量地契实际上反映了从乾隆时期
客家人入川到民国末年一整条的变迁史,通过这些
契约可以考察客家人在东山地区繁衍发展的生存状
态以及他们的组织结构形式,这对研究客家文化相
当有用。 我们应该运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宗
教学、法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来充
实、加深对契约文书的研究,力争在移民史、宗族史、
社会史、经济史、法律史等方面有所突破,尽可能地
利用契约文书的文献价值,为地方文化研究服务”。
四川大学李映发教授撰写了《清代川西农村土
地占有变迁考察》,根据作者多年档案研究的经验
隆十九年(1754)开始,横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
光绪、宣统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195 年的契
约文书,为复原清代至民国时期成都东山客家社会
提供了详尽可靠、真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这批馆
藏先后有多位学者前来查阅,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国家档案局提出将“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背
景下,龙泉驿区档案局(馆)遂与四川客家研究中心
合作,于2012 年底在巴蜀书社正式出版了《成都龙
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以下简称《龙泉
驿契约文书》)。 该书精选293 件珍品档案,对其进
行分类整理、原色影印、标点断句、繁体字原文实录,
对生僻字词进行必要注释,再配以《东山客家小山
村复原图》、《龙泉驿民国地名图》、《分类索引表》
等,形成一本共计500 页、70 万字的精品图书。 此
书一经推出,很快被学界关注。 2013 年8 月29、30
日,由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中共龙泉驿区委宣
传部主办,龙泉驿区档案局、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与旅游学院、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三家共
同承办了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化”学术交流座
谈会,邀请省内外学者参与研讨,《四川师范大学学
报(社科版)》、《中华文化论坛》、《西华大学学报》、
《
成都大学学报》、《文史杂志》等学术刊物的主编、
副主编亦应邀出席。
在8 月30 日的研讨会上,四川省社科院陈世松
研究员在《模糊的边界:从龙泉驿“分关”契约文书
看“家”的意义》中分析了分家契约文书中呈现的家
虽分但共有的“尝业”和“水源”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