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刚ꢀ 吴龙灿ꢀ 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部《书》学著作,考其时代,略迟于马融,稍早于郑
玄,在中国《古文尚书》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杨统家居新都,五世皆传《夏侯尚书》(见前引
鸾有《齐诗窔集》;杜抚定《韩诗章句》,撰《诗题约义
通》;杜琼著《韩诗章句》10 余万言;李譔撰《毛诗指
归》。 终两汉三国之世,蜀中《诗》学文献,其可考者
仅此5 种而已,今并皆不传。 自东汉末年郑玄据
《毛诗》作《笺》,三家《诗》遂废,经学形成“郑学”时
代。 而蜀人杜琼犹在蜀汉时为《韩诗》作10 余万字
的《章句》,李譔又以贾马之学以驳郑,是皆不屑作
人云亦云、随风而靡之学者。
《
益部耆旧传》)。 何随字季业,蜀郡郫人,汉司空何
武之后,“治《韩诗》、《欧阳尚书》”。 蜀汉时因“世
有名德,征聘入官”;入晋不仕,“居贫固俭,衣弊蔬
食,昼躬耕耨,夕修讲讽”,“目不视色,口不语利。
[
5]卷一一
著《谭言》十篇,论道德仁让”
今文学。 特别是何随,其祖武乃为汉宣帝唱王褒
中和颂》、留从博士习《易》者,自西汉中期至魏晋
。 杨、何两家皆
四ꢀ 胜义迭出的《礼》《春秋》《孝经》《论语》之
学
《
时期垂三百年,家学不衰,亦可谓能世其家学矣! 此
外,吴福连《拟四川艺文志》 又考知“汉有王涣、李
譔、 谯, 晋又有常宽、 常勖、 陈寿, 皆通《 尚
蜀人之治《礼》,不主文献纂述,而在于日用常
行。 考诸嘉庆《四川通志》和《清代蜀人著述总目》,
巴蜀古今《礼》学文献,汉有3 种,唐1 种,宋16 种,
元7 种,明10 种,清代30 余种,总计50 余种。 数量
虽然不多,而特色却很鲜明。 据吴福连《拟四川艺
文志》考证说:“蜀之制《封禅书》者,前有相如,后有
杨终,典礼莫重于此也。 《范史》称,犍为董钧习《庆
氏礼》,永平中(东汉明帝年号,公元58-75 年)草创
礼制,多用其议,其《礼》学之名家与? 《华阳国志》
说李譔、常宽、文立、司马胜之、王化、常骞,皆治‘三
[
17]
书》” ,则《尚书》之学,不替其传矣!
西汉时期,《诗》亦传入巴蜀,文翁石室所授“七
经”之中即有《诗经》,唯不详所传何家之《诗》。 考
司马相如《美人赋》,有所谓“途出郑卫,道由《桑
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古文苑》卷三)之
辞,郑、卫即《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桑中》、《溱
洧》又为鄘、郑之诗,“上宫”乃《桑中》所约之处……
一篇《美人赋》,俨然在作《诗经》郑、卫之旅! 自非
熟于《诗》者所不能为。
[
17]
礼’,而《礼》 之传益广矣!”
这是两汉三国蜀人
《礼》学传授的情况,可谓代有其人,世传其美。
礼仪的最高境界当然是祭天,而祭天最隆重之
举则是封禅。 汉武帝文治武功既成,欲告天祭地,以
炫百世无有之功烈,而董仲舒诸儒不知其仪,得司马
相如临死前所草《封禅书》而成其事,其书自今犹保
存在《史记》之中。 蜀人《礼》学论著,应以此为最早
也最巨。 其后则有:东汉景鸾撰《礼略》,三国王长
文撰《约礼》,晋杜龚撰《丧纪礼式》,虽然今已不传,
东汉至于魏晋,四家《诗》并传于时。 据吴福连
《
《
拟四川艺文志》考证:当时“习《鲁诗》 者李业,习
齐诗》者任末、景鸾,习《韩诗》者杜抚、杨仁、杜琼、
[
17]
何随。 三家之学,不绝于蜀矣” 。 然而这只是博
士《诗》学的情况,与中原一样,民间学人之专攻,则
以《毛诗》为盛。 吴氏又说:“而其时习《毛诗》者,倍
多于三家,故《毛诗》最显于时。 若文立、司马胜之、
常勖、王化、李譔、任熙、常骞、常宽,皆常璩所称治
[
17]
但顾名思义,都是“镕铸礼经,自成一家言” 。 甚
至其后唐峨眉人仲子陵撰《五服图》10 卷,取丧礼所
服缌麻、大功、期、齐衰、斩衰五种服制,绘成图解,贞
元九年(793)上于朝,其实质仍然是主于实用的。
汉人之传《春秋》,初期唯有《公羊》学,齐胡毋
子都、公孙弘、赵董仲舒,皆传《公羊》学。 后来衍为
颜氏、严氏,俱立于学官,是为《春秋》今文学。 宣帝
时,以其祖故戾太子喜《穀梁》,于是议立《穀梁》博
士。 至成帝时,刘歆于整理群书时得古文《左氏春
秋》,以为事富而辞艳,请立《左传》于学,今文诸博
士不肯置对,歆撰《移太常博士书》以让之,从而引
发《春秋》今古文之争。
[17]
《
毛诗》者也。”
巴蜀专著性《诗》 学文献,到了东汉才见著录。
后汉书·景鸾传》载:鸾“能理《齐诗》”,“作……
《
《
[
15]卷七十九下
诗》解”,“名为《交集》”
。 又《后汉书·
杜抚传》载,抚犍为武阳(今彭州)人,受业于薛汉,
定《韩诗章句》。 后归乡里,教授弟子千余人,“所作
[
15]卷七十九下
《
《
诗题约义通》,学者传之,曰‘杜君法’”
三国志·蜀书》又载,传任安之术的“〔杜〕琼,年八
。
十余,延熙十三年(250) 卒,著《韩诗章句》 十余万
[
4]
言” 。 又载,李譔传其父仁、师尹默所得荆州古
[
4]
学,“著古文……《毛诗》……指归” ,又说其旨与
王肃所著书合,显然与《郑笺》 立异。 据上所引,景
蜀中传《春秋》 大致与中原同步。 史称庐江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