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 卷第6 期
2013 年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0,No.6
November,2013
巴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蒋ꢀ 蕾,李一平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
ꢀ 为推动巴蜀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由《四川师
合体,体现为马列主义、现代新儒学思想、西方哲学
思想和政治思想三者融合发展,并表现出巴蜀近现
代哲学独有的特质。 其次,是从个案入手,研究巴蜀
地区的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 巴蜀地区在漫长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哲学
家,如严遵、三苏、张栻、杨甲仁、廖平、刘咸炘、唐君
毅等。 成中英教授《从唐君毅先生的成长与哲学发
展透视巴蜀文化的反思及创新精神》 一文,从唐君
毅的生平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讨论巴蜀文化的人文精
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志博士《〈老子指归〉变化观
探讨》即从“天道变化思想”、“人道变化思想”、“天
人变化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了严遵《老子指归》的变
化观。 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论三苏蜀学的哲
学思想》一文,总结了三苏蜀学中的哲学内涵,并指
出其对巴蜀哲学建构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四川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张卉博士在《张栻对朱熹心性论的
影响》一文中指出,朱熹在张栻的影响下建构起较
为完备的心性论的体系,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黄晓军编辑《蜀中隐逸ꢀ
王学遗响———杨甲仁心学思想述论》 认为,杨甲仁
站在心学的立场上,吸收朱子的理气论,将其改造为
统属于心性修养的性气论,主张性气不离不杂,而其
目的则在于论证修养论上的以性化气。 四川省社会
科学院陈德述研究员《从唐甄思想的特征看它的现
实意义》从唐甄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包含的普适价
值探讨其现实意义。 宜宾学院吴龙灿博士《首尾一
贯的孔经哲学体系———廖平经学早中晚三期分期新
说》尝试重新看待廖平的中晚年经学思想,把廖平
一生的学术思想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近代学术
思想大背景,对廖平“经学六变” 说法重新进行分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文学
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政治教育学院、教育科学
学院协办的“巴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 年
8
月20-22 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海内外的80 余
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
部副部长朱丹枫、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高林远教
授及各举办单位主要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 美籍华
裔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四川大学
古籍研究所教授曾枣庄先生在开幕式上讲话,祝贺
研讨会成功举行。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天
府新论》的主编及商务印书馆、《人文杂志》的编辑
也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法国学者、四川大学海外教
育学院外籍教授阿兰·卢梭(Alan Rousseau) 和四
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0 余名海外留学生参加
了研讨会。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2 篇,与会代表们
通过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对巴
蜀哲学、宗教、历史、文化、教育、语言、文学等多个方
面展开了讨论和交流,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四
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将择优陆续刊发。
一ꢀ 巴蜀哲学、宗教研究
与会学者对巴蜀哲学的研究,首先是从总体角
度研究巴蜀特定时期的哲学文化。 四川大学舒大刚
教授、吴龙灿博士《汉代巴蜀经学述论》对汉代巴蜀
经学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四川师范
大学潘忠伟博士《蜀汉政权与巴蜀经学演变》总结
了蜀汉经学演进的基本路径和格局。 西南民族大学
刘俊哲教授《巴蜀近现代哲学思想的转型、发展及
其特征》,认为近现代巴蜀哲学是一个多元素的复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