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墓出土四块木板共计七幅地图,该墓定为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 年),其中有一块木板两面绘图,“图板下方注有‘上’
字,提示地图正读方向。 该图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但这是一个极小区域内的草图,不是某较大行政区可能按一种通行
标准制作的地图,与本文所述体现当时一般观念的汉魏京都图和天下舆图有异。 (宋)程大昌《雍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卷二所载《汉长安城图》自言“此图本《水经》为之”,及明天启年间绘制的《陕西舆图》(见《中华古地图集珍》,第63
页)都还保留着南上北下的布局。 吴宗慈《修志论丛》“论绘图应北上南下”条亦云:“尝阅明代附图之书,大抵皆南上北
下。”(《中国旧志名家论选》,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年版,第150 页)可知直至明代南上北下的制图思想仍有很大影响。
卫权《三都赋序》,见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2376 页。 又皇甫谧《三都赋序》亦认为:“其物图所出,可得披
图而校;体国经制,可得按记而验。 岂诬也哉!”(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 年影印本,第642 页。)
③
④
⑤
参《中华古地图集珍》(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 年版)第三节“唐、宋时期地图测绘学成就”之“地图更新与造送制度”,第32⁃
33 页。
(宋)王十朋撰,南逢吉注《会稽三赋》,光绪丙申年重刊于长沙本,《图说》1a。 书后南逢吉《叙注会稽三赋》亦认为:“可稽矣
图者何? 计迹以征文焉尔,亦古人左图之意也,故曰列诸首则读赋者易为解矣。”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刘歆,等.西京杂记[M].王根林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M].曹道衡,沈玉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春秋左传正义[G] / / 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8]罗大经.鹤林玉露[M].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9]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吴熙载.资治通鉴地理今释[M].清光绪八年江苏书局刻本.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5]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6]周礼注疏[G] / / 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8]范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0]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M].北京:广业书社,1928.
21]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2]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4]张九龄,等.唐六典[G].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5]冈村繁.历代名画记译注[M].俞慰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陈元龙.历代赋汇[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8]浦铣.历代赋话校证[M].何新文,路成文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9]陆次云.北墅绪言[G] / /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37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
责任编辑:唐ꢀ 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