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美趣味的差异、鉴赏力的偏离、山区气候和乡愁悲剧
美判断力出自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活动、美是不借
助概念和知解力而被感觉为一种引起普遍快感的对
象等等,几乎都可以在康德的《自然地理学》中找到理
性批判的萌芽。 特别是康德在《自然地理学》中所指
出的“鉴赏的偏离”和鉴赏是“对普遍使感官满意的
判断”的思想,不仅成为他批判期美学着重研究的对
象,而且以其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环境、普遍与特殊、目
的与手段、概念和对象的融合而成为地域美学思想的
重要基础理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康德的《自然地理
学》是地域美学思想的一部奠基之作。
的关系等有关美学思想,为他在批判期所作的《判断
力批判》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础。 《自然地理学》 中
所作的美学阐释,大多是审美判断的经验的阐释,这
些阐释审美经验的观点在《判断力批判》中得到理性
批判的升华。 正如康德自己所说:“审美判断之经验
的解释常常可以作为开始,把材料收集起来供给一个
[
8]324
较高级的考察。”
如果说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较
之于《自然地理学》是对美学的“一个较高级的考察”
的话,那么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美学思想,比如,审
注释:
①
②
参:林克1802 年所写康德《自然地理学》的“编者前言”。 康德在描述到欧洲大陆的意大利时提到,“1751 年,皮埃蒙特诸山
之一成为一座喷火山”,这可证明康德的《自然地理学》著述于1751 年之后和1802 年之间。 这个期间,康德完成了他的三
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认为:“在主要论点上,格尼斯堡哲学家康德的有名的《自然地理学讲演》基本上是赞同这两部著作(指
荷兰地理学家吕洛夫斯的《关于地球的数理的和自然的知识导言》与瑞典地理学家托·贝克曼的《关于地球的物理描述》两
部著作———引者注)的,不过这些讲演也牵涉到人类,并且以附录的形式写了一个简短的地志。”〔参见:(德)阿尔夫雷德·
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王兰生译,张翼翼校,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86 页〕。
③
在康德撰写《自然地理学》的时候,关于中国和西藏的知识在德国少得可怜。 康德《自然地理学》的编者林克在“附释”中
说:“关于中国,即便是按照最新的游记,我们确知的也不到一半。 ……马戛尔尼到中国的旅行几乎根本没有扩展我们对这
个国家的知识,而只是使得神话般的传说广为流传。”而关于西藏的知识则是通过乔治的《西藏词典》(罗马,1762)、塞缪
尔·特纳的《出使西藏大喇嘛宫廷记》(伦敦,1800)等著作“获得许多启蒙”(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9 卷《逻辑学、
自然地理学、教育学》,第234 页)。
④
⑤
有两个理由证明,一个是孟德斯鸠于1748 年发表《论法的精神》,康德的《自然地理学》写作于1751 年之后;另一个是康德
自己在《自然地理学》中论述到热带人和温带人的不同特征时说:“孟德斯鸠完全正确的判断,正是使得印第安人和黑人如
此惧怕死亡的那种娇嫩,常常使他们比惧怕死亡还更加惧怕欧洲人能够经受的许多东西。”(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
第9 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第315 页)
黑格尔指出:“建筑风格上的差异最突出的表现在柱子上面,我们在这里只提各种柱式的主要特征。 最著名的柱式有道芮
斯、伊俄尼亚和科林特三种,这些柱式在美和符合目的性两方面不但是空前的,而且是绝后的。”〔(德)黑格尔《美学》第三
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77—82 页〕朱光潜先生在翻译时有个注解:“道芮斯(Doris),希腊北部的小山
城;伊俄尼亚(Ionia)在小亚细亚西海岸上,古希腊的殖民地;科林特(Corinthia)在希腊北部一个半岛上。 这三种古典型建筑
的风格差异主要从柱式上见出。”黑格尔所指出的道芮斯柱式的“严肃的、朴质无华的男人气概”、伊俄尼亚柱式的“苗条和
秀美动人”、科林特柱式的“细而长,雕饰得更富丽,显出更高的审美趣味”以及它们各自在柱高与粗度的比例关系上不同而
给人形成的美感不同外,还受到它们各自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山地、海岸和半岛的制约。
⑥
“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概念也是最早由康德在《自然地理学》中提及:“历史涉及就时间而言前后相继地发生的事件。 地理
学则涉及就空间而言同时发生的现象。 后者按照研究的不同对象,又获得不同的名称。 据此,它时而叫做自然地理学、数
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时而叫做道德地理学、神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或者商业地理学。”(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
9
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第162 页)康德在这里提及“文学地理学”的事实证明,康德承认在特定地域里发生的
文学现象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而文学是审美意识的形象化反映,也就是说,康德把地理环境中的审美意识纳入到
自己的批判视域进行研究,从学科的层面表现了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
[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魏徴,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