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4]2773
又,《后汉书·王充传》注引袁山松《后汉
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
更远。”
[
2]1546
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
,说明法家是
书》云:“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
之,恒秘玩以为谈助。 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
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 或曰:‘不见异人,当得
寄身在儒学之下悄然发展的。 但汉末政局混乱,两汉
子学的这一发展模式被打破了。
[2]1629
史载“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
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写。”
[
2]1752
之。 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
,
此两则故事有两个相同点:一是蔡、王得到《论衡》 都
用来“助谈”,说明谈论在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二是
《论衡》此书对他们谈功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 《论
衡》是一本“疾虚妄”之书,其内容、思想不同于其他儒
学论作,蔡邕、王朗作为儒学名宿,谈论的话题应不出
经学范畴,他们读《论衡》 增长了“谈功”,说明受《论
衡》一书影响获得了新思路,这也帮助他们从众多论者
中脱颖而出。
袁宏进一步解释“非讦朝政” 为“上议执政,下议卿
11]624
,这些围绕时局、政事的讨论是无法在儒学范
[
士”
围内展开的,儒家经典也无法为这些讨论提供足够的
2]1506
。 这些讨论需
[
佐证,所谓“六奇之策,不出经学”
要打破儒家的范畴,从刑名、法、墨、兵等其他子家吸收
营养,这就为其他子学浮出水面创造了契机。 实际上,
东汉中期子书《论衡》有不少篇目针对时政而发,后世
[
10]423
评其为“乍出乍入,或儒或墨”
,即批评其不能专
需要注意的是,谈论对于博学的要求是今文经学
不能满足的。 今文经学的博学是关于章句的“博学”,
即徐干所谓“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
守儒家一门。 而汉末局势已非王充时代可比,其谈论
话题更是涉及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确如战国一般。
[
15]13
《
三国志·刘晔传》云:“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
…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
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解……及见太祖,
训诂,摘其章句”
,而谈论话题之博却远远超出这
…
个范畴。 《后汉书·郑玄传》云:“时,大将军袁绍总兵
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
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
[
8]444-445
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势。”
可见,随着对时
局、战争等问题讨论的深入,思想界引入其他子学思想
是必然的,而这无疑打破了两汉儒术独尊的思想格局。
三ꢀ 博学风尚的流行与雅俗观念的重构
[
2]1211
莫不嗟服。 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
袁绍帐下宾客
“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的特点,说明当时讨论之话题
不囿于儒学,颇有“百家争鸣”之象。 这场讨论是宾客
“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之后展开,说明在时人心
目中,儒者是不能称为博知万物的“通人”的。 这场辩
论又因“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使得宾客感到“皆得
所未闻,莫不嗟服”而结束,说明博学对谈论胜负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以博学见称的
应劭也参与到了这场讨论中,这场谈论的话题广度可
想而知。
[
12]308
刘勰说魏晋子书带有“璅语必录”
的特点。
这个特点实际标志着汉晋思想发生了由重道统、轻流
俗向道、俗并重的巨大转变,而推动这一变化的根源便
是谈论。
随着谈论的发展,论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因不能满
足谈论的需求而受到挑战,论者积极寻求更为广泛的
知识来源,从而谈论界兴起了一股追求“博学” 的风
尚。
博学对谈论有两个作用。 其一是充实论据。 《论
这里还有一条有趣的材料。 《三国志》 裴松之注
引《搜神记》云:“昆仑之墟……有火浣布……汉世西
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 文帝
以为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
事,绝智者之听。 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
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
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至而献火浣布焉,于是刊灭
衡》云:“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
[
6]1086
;葛洪云:“口笔
不见信……事有证验,以效实然”
乏乎典据,牵引错于事类。 剧谈则方战而已屈,临疑则
[
13]148
,说明例证或者论据对写作和谈论有
未老而憔悴”
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获取
足够的例证,论点也就缺乏有力的支撑。 第二个作用
是拓宽思路。 在辩论进行中,思路的新颖也十分重要,
这一点可以通过《论衡》的流传得到启示。 《抱朴子》
佚文有一条记载《论衡》之流传:“王充所作《论衡》,此
方都未有得之者。 蔡伯喈尝到江东,见之,叹为高文。
度越诸子,恒爱玩而独秘之。 及还中国,诸儒觉其谈论
[
8]118
此论,而天下笑之。”
曹丕《典论》认为不存在火浣
布,因此当此物作为贡品引入时,皇家立即“刊灭此
论”。 很显然,皇家刊灭此论的原因就是怕曹丕因“孤
陋寡闻”而被天下笑。
以上郑玄的例子并没有明确出现所讨论的事物,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