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锐ꢀ 黄义华ꢀ 东方诗话学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心》对秦国时期今西安地区空间的形象化的方式方法
浸会大学)《论元代诗学中的形式批评》认为形式批评
迟至元代就已出现,其分析焦点由以往的题材风格等
转移到了文本的外在形式之上。 郑静芳(香港理工大
学)《李攀龙诗学理论中对创作形式的要求》认为李攀
龙重视诗歌的创作形式,尤其关注诗歌在格调、修辞和
模拟三个方面的表现。 周兴陆(复旦大学) 《周汝登
〈唐诗助道〉浅论》认为“唐诗助道”是周汝登在明朝理
学视野和诗学视野的“唐诗观”冲突的情况下提出的新
观念。 蔡维玉(香港理工大学)《浅探张岱的诗歌理论
与实践》指出张岱以“冰雪”作为诗歌的创作与评定标
准,认为好的诗歌必须具备“空灵”的特质,主张“练俗
还生”、“融俗于巧”。 孙琴安(上海社会科学院)《〈说
诗晬语〉与沈德潜的诗选评点探微》将《说诗晬语》与
《唐诗别裁集》、《古诗源》分别加以对照,认为沈德潜
的述论多有创见。 黄小蓉(香港中文大学)《从“师友”
到“同光体”:论〈石遗室师友诗录〉与〈近代诗钞〉》结
合陈衍的诗歌选集,对其近代诗学理念的形成历程和
特点进行了探讨。
进行分析。 朴禹勋(韩国忠南大学)《韩国诗话上的王
世贞》对王世贞作品在韩国的评价和接受情况等进行
介绍。 董就雄(香港城市大学)《朝鲜本、中土本〈清脾
录〉内容及诗论之异述论》把《清脾录》的朝鲜本与中
土本对校,从删改处考察李调元与李德懋诗论的不同,
并分析中土本改动朝鲜本的原因。 曹永心、柳丽娜、许
敬震(韩国延世大学)《日本现存的韩国诗话》从流入
方式、刊刻年份、收藏地等方面,对日本留存的十六种
三十二本韩国诗话进行考察。 赵季、刘畅(南开大学)
《
〈诗话丛林校注〉简说》在介绍《诗话丛林》的基础上,
比较韩国学术界既有的注释、翻译成果,并对《诗话丛
林校注》的校注特点进行介绍。
邝健行(香港浸会大学)《朝鲜抄本明代诗话〈诗
法要标〉校释举隅》、赵贞允(韩国忠南大学校)《穷悟
任天常之〈锁编〉所载诗话研究》、范建明(日本电气通
讯大学)《〈日本诗话丛书〉未收诗话五种》等论文展现
了中国香港、韩国、日本学界在诗话整理与研究方面所
取得的新成果,值得注意。
蒋玉斌(西华师范大学)《清代小说评点与“春秋
笔法”》认为“春秋笔法”被大量运用于清代小说评点
之中,“春秋笔法”评点有利于提高小说的地位,把握小
说的某些独特审美特征。 郑海涛(西华师范大学)《姚
华词曲观刍议》对姚华的词曲理论进行探讨,并对其在
中国近代学术史的贡献进行定位。 谭敏(西南民族大
学)《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简论》认为刘师培将地
理环境学说这一方法运用于文学,开辟了文学史研究
的新生面。 曹顺庆、郭明浩(四川大学) 《话语权与中
国文学史研究》认为中国文学的传承、嬗变与论争从根
本上讲都是围绕话语权展开的,话语权是考察中国文
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维度。 徐强(西华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象学视域》将现象学的认识方法置
于中国古代文学论的分析和阐释之中,展现了一种新
的古代文论认识图景。 曹顺庆、李泉(四川大学) 《从
黄季刚先生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谈起》以《文心雕
龙》中“风骨” 的含义探讨在学界引发的学术争议为
例,解析了中国学术界当前的学术困境。 龚刚(澳门大
学)《论钱钟书对“六经皆史”、“六经皆文”说的传承发
展》梳理论证钱钟书对章学诚“六经皆史” 说与袁枚
“六经皆文”说的传承与发展,并举例说明《管锥篇》的
跨学科文学研究实践及其文论潜体系。
二ꢀ 诗学与文学理论研究
钟仕伦(四川师范大学)《论中国诗学的文学地理
学特征》认为中国诗学的文学地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
“
以诗证地”、“以地证诗”、“南北差异”三个方面,文学
地理学方法的运用使中国诗学成为史学和地理学的有
益补充,彰显了中国诗学的“征实”传统,并与“言志”、
“
缘情”一道成为中国诗学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陈文新(武汉大学)《关于诗文辨体的三个问题》从辨
体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体与现代文体分类的不吻合之
处,提出中西文体具有非对称性。 杨红旗(西华师范大
学)《以意逆志的诗学意义生成》认为以意逆志是孟子
坚守孔圣儒学主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诗教儒学的继
承和发展。 郭明浩(四川大学)《〈毛诗序〉的尊废之争
与儒学的嬗变》 认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演绎的尊
《
序》、存《序》与疑《序》、反《序》及废《序》之争,与儒
家思想的嬗变密切相连。 李立信、钟凤鸣(香港珠海学
院)《六言出于楚辞说》认为六言出于楚辞,虽然六言
在古典诗的范畴里不受重视,但它一直存在。 张爱东
(
“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钟嵘〈诗品〉 论“情”》 分析
情”概念的发展、衍变以及对六朝理论的渗透,认为
诗品》体现了六朝时重情的批评时尚。 方新蓉(西华
师范大学)《江西诗派诗论与宗杲“看话禅”》认为吕本
中“活法”、徐俯“中的”、韩驹“遍参”、曾几“慎勿参死
句”均与宗杲“看话禅”有着互动关系。 黄伟豪(香港
张振亭(延边大学)《韩国古代诗学的接受论范畴
及其批评体系》认为韩国古代诗学批评的接受论中存
在着经典的范畴,是韩国古代诗学批评体系的主要一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