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盾ꢀ 邛崃《竹麻号子》研究的赋学意义
注释:
①
②
据四川师范大学西部民歌研究所2006 年7 月20 日调查笔记。
参见以下资料:《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王逸注:“谣,谓毁也。”洪兴祖补注:“言众女竞为谣
言,以谮愬我。”(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版,页14-15。)《后汉书·刘陶传》:“光和五年,诏公卿以谣言举刺
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李贤注:“谣言,谓听百姓风谣善恶而黜陟之也。”(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页1851。)
参见:张亚初、刘雨《两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 年版;李晶《春秋官制与〈周礼〉职官系统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
③
④
⑤
2004 年硕士学位论文。
参见:杜亚雄《汉族民歌音乐形态分类刍议》,《乐府新声》2011 年第1 期;彭子华《汉族民歌分类研究的思考》,《交响》1998
年第2 期;戢祖义《中国劳动号子》,《云岭歌声》2004 年第9 期。
许慎《说文解字·目部》:“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从目蒙声。”“瞍,无目也,从目叜声。”“瞽,目但有眹也,从目鼓声。”段玉
裁注:“无目与无眸子别。 无眸子者,黑白不分;无目者,其中空洞无物。”刘熙《释名·释疾病》:“瞽,鼓也,瞑瞑然目平合如
鼓皮也。 蒙,有眸子而失明,蒙蒙无所别也。 瞍,缩坏也。”
⑥
例如《诗经·大雅·灵台》说“矇瞍奏公”;《国语·楚语》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左
传·襄公十四年》说“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吕氏春秋·达郁篇》说“矇箴,师诵”;《淮南子·主术》说“瞽
箴,师诵”;《贾子新书·保傅篇》说“瞽史诵诗,工诵箴谏”。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概括出如下一种二分关系:
典据
关于瞽史掌诗
关于矇瞍掌诵
《
《
《
《
《
诗经·大雅·灵台》
国语·楚语》
矇瞍奏公
临事有瞽史之导/ 史不失书
史为书,瞽为诗
宴居有师工之诵/ 蒙不失诵
工诵箴谏
左传·襄公十四年》
吕氏春秋·达郁篇》
贾子新书·保傅篇》
矇箴,师诵
瞽史诵诗
工诵箴谏
ꢀ
他们的主要区别是:瞽的地位较高,掌歌诗,用于“导”、“书”,有“瞽史”之称;“矇瞍”的地位较低,掌诵谏,称“工”或“师
工”。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1]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李盈盈.歌唱与劳动:四川夹江马村乡竹麻号子调查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3]夹江县志[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制纸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5]刘少泉.夹江手工纸与中外经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6]尚书正义[G] / /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春秋左传正义[G] / /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2 版.北京:中华书局,2010.
9]钱绎.方言笺疏[M].李发舜,黄建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周礼注疏[G] / /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王小盾.诗六义原始[M] / / 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13]国语[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责任编辑:唐ꢀ 普]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