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于《史记》 文章学价值的归有光《归评史记》,等等。
以《史记》为宗;而其所以得力于《史记》者,乃颇
怪其不类。 盖《史记》体本苍质,而司马才大,故
运之以轻灵。 今归、唐之所谓疏宕顿挫,其中无
物,遂不免于浮滑,而开后人以描摹浅陋之习。
故疑归、唐诸子,得力于《史记》者,特其皮毛,而
而文话、笔记中对《史记》 的评论则更加不胜枚举。
明人对《史记》的评论也由宋人的相对实际、客观,逐
渐发展为深求、抬高,最终使得《史记》的文章学地位
在明末超越其它先秦两汉文献而到达顶峰。
[
21]《文理》,286-287
另一个方面,随着宋人确立的《史记》 修辞学研
究,以及由此带动的《史记》 叙事学研究在明代持续
发展,也带来了后世评论者对《史记》 评论重文轻史
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清代遭到了章学诚的猛烈批评:
于古人深际,未之有见。
章学诚此论固然不无过激之嫌,但《史记》 研究
中深求文法,忽视史体的倾向亦是明清两代《史记》
评点声口近似、陈词累出的主要原因,值得今人自警。
ꢀ
ꢀ 惟归(有光)、唐(顺之)之集,其论说文字皆
注释:
①
②
宋人普遍认同《史记》的整体风格是得之雄健、质直,失之麄率,与前人差别不大。
清代方苞对“洁”提出了新的看法:“柳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盖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其气体为最洁
耳。”(《书萧相国世家后》,《方苞集》,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2 版,56 页)但如果实际考察柳宗元在《答韦
中立论师道书》原语境中的叙述:“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
《
《
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
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柳宗元集》,中华书局
1979 年版,873 页)可以发现其中提到的与“洁”并提的“质”、“恒”、“宜”、“断”、“动”等语,意义比较直接,没有需要特别深
解之处。 方苞的看法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很具识见力,但并不符合柳宗元的原意。
明、清评论家对《史记》在写作中自觉运用“以客形主”叙事手段的研究,思路来自于宋人,加之受到明代《史记》文章学地位
迅速崛起的影响,有求之过深的倾向。
③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1]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史记集评[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7]周振甫.《史记》集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8]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J].文学评论,1995,(1):24⁃34.
10]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可永雪.洪迈在《史记》研究上的贡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63⁃70.
13]洪迈.史记法语[G] / /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9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14]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王水照,等.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6]刘知幾.史通[M].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黄震.黄氏日抄[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8]春秋左传正义[G] / / 十三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0]倪思(辑),刘辰翁(评).班马异同评[G] / /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21]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4.
[
责任编辑:唐ꢀ 普]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