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承贵ꢀ 张栻佛教观探微
是自欺欺人而已。 因此,儒家讲“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并不是说无需任何工夫的“一超直入”,而
是经由相当程度的积累而获得的。 那么,佛教为什
么堕于“一超直入”的毛病呢? 因为“不穷理”。 张
栻说:“释氏之学,正缘不穷理之故耳,又将尽性至
命,做一件高妙恍惚事,不知若物格、知至、意诚、心
程,如程颐说:“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
[10]《二程遗书》卷十八,188
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具
体到“知”,那就是说“知”是有序的,由粗到细、由近
到远、由表到里,所以“格”字见工夫。 “下学”与“上
达”是一贯的,“下学” 就是道问学,就是“洒扫应
对”,就是修为,“上达” 是尊德性,是极高明,“下
学”、“上达” 是一体,“下学” 即“上达”,所以不是
“下学”之外还有个“上达”。 所以,讲“知无先后”
不对,讲“下学”之外另有“上达”工夫也不对。 张栻
说:“所论尚多驳难,如云知无先后,此乃释氏之意,
甚有病。 知有深浅,致知在格物,格字煞有工夫。 又
云倘下学而不加上达之功,此尤有病,上达不可言加
功也。 圣人教人以下学之事,下学功夫浸密,则所谓
上达者愈深,非下学之外又别为上达之功也。 致知
力行皆是下学,此其意味深远而无穷,非惊怪恍惚者
[
1]《答王居之》,917
正,则尽性、至命亦在是耳。”
在张栻看
来,有物有则,万物莫不有理,而要把握这个“理”,
必须感性地、实践地接触这个“理”,尽性至命无非
此“理”,所以,佛家如不穷理,当然只有另辟蹊径,
走不读书、不思考的“一超直入”之路了。
4
ꢁ “去物存我”
程颐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
[
10]《二程遗书》卷二十五,316
所谓“ 不穷理”, 也就是
已矣。”
“
不格物”。 不过,佛教并非“不格物”,而是佛教所
[
1]《答周允升》,909
谓“格物”与儒学不同。 张栻说:“所谓礼者天之理
也,以其有序而不可过,故谓之礼。 凡非天理,皆己
私也。 己私克则天理存,仁其在是矣。 然克己有道,
要当深察其私,事事克之。 今但指吾心之所愧者必
其私,而其所无负者必夫礼,苟工夫未到,而但认己
意为,则且将以私为非私,而谓非礼为礼,不亦误乎!
又如格物之说,格之为言至也,理不循乎物,至极其
理,所以致其知也。 今乃云物格则纯乎我,是欲格去
夫物,而己独立,此非异端之见而何? 且物果可格
乎? 如其说, 是反镜而索也。 推此二端, 其它可
比也。”
致知力行都是“下学”,如果“下
学”功夫浸密,那么“上达”者愈深幽,因而“下学”所
负载的意义是极深极远的。 因此,儒家“格物” 之
学,虽有“会通” 之气象,但却是以积累为前提的,
“顿悟”是以“下学”为基础的。 所以“格物”在实有
其事、实有其“学”者,而与佛家空阔恍惚不可同日
而语也。 张栻说:“第祥观所论,不喜分析,穷理不
应如此。 理有会有通,会而为一,通则为万,厘分缕
析,各有攸当,而后所谓一贯者,非溟涬臆度矣。 此
学所以贵乎穷理。 而吾儒所以殊夫异端
[
1]《答吕季克》,916-917
[1]《答彭子寿》,918-919
见。”
理”,这个“天理”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可僭越的秩序;
天理”也是“公意”,所以反“天理”者即为“己私”;
在张栻看来,儒家之“礼”即“天
也。”
三ꢀ “反经”与“固本”
“
根据学术研究的一般思路,在找到了问题症结
所在之后,进一步要做的工作便是提出应对措施。
因此,张栻既然揭示出佛教的不足,那么,他接下来
要做的工作便是积极地寻找对策,以抑制佛教危害
的蔓延。 因而我们现在的兴趣在于:张栻提出了什
么样的应对策略?
所以,克抑了“己私”也就保存了“天理”,而“仁”也
就在其中了。 不过,克抑“己私”并非一件简单轻松
的事情,而是要真正识得“己私”,并且要“事事克
之”。 因此,如果有人仅仅是把自己以为愧疚者看
成“私”,而把自己所“没有辜负者”看成“礼”,而未
见其真正工夫,光以己意为凭,以“私”为“非私”,以
1ꢁ “反经”
“
非礼”为“礼”,这是极大的谬误! (而佛教就是如
在张栻看来,对佛教的批判,也是不得已而为
之,而要真想“正人心、息邪说”,“反经”才是最佳的
办法。 所谓“夫将以正人心,则异端之攻亦有不得
此)其次,“格”即“至”,而“理”并不完全与“物”为
一,“理”有幽曲,所以需要“格”,格物就是“至理”,
也即致知。 可是佛家认为“物格”由心而定,是欲将
物“格”去,而留下光秃秃的“我”而已。 可见,佛教
对“私”的克抑和对“礼”的遵守都只是观念行为,所
以从根本上说,是省去了“格物”工夫。
[
1]《论语解》,79
而已者。 然君子贵于反经而已矣”
。 何谓
“反经”? 就笔者所涉猎文献看,约有两种意义相关
的解释:一是恢复、返回到儒家“大经”。 如朱熹说:
“经便是大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者。
若便集义,且先复此大经。 天下事未有出此五者,其
按照儒家的规矩,“格物” 也是长期复杂的过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