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1  
January,2006  
论苏轼壮词的崇高美  
帆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930)  
摘要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是由其富有原创性的豪放词风确立的 他的这一类词具有倾荡磊落的人格精神、  
壮阔的审美意象天风海雨式的情感书写在词体这一领域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它不仅超越和丰富了  
传统词体的美学范畴更在广阔的文艺审美空间树起了一座中国词体的崇高与壮美的丰碑。  
关键词苏轼壮词崇高美人格磊落意象壮阔书写淋漓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1⁃0070⁃06  
苏轼词问世以前词体创作基本上是婉约的天  
整体力量的感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提升和扩  
大人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中没有明确的崇高  
范畴但有类似的描述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  
巍巍乎 唯尧则之[4] (《泰伯》,166侧重  
于道德品质的完美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  
有光辉之谓大[5](《尽心下》,441 注重内容充  
实和气象辉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6]  
(《知北游》,138 描绘宇宙统摄万物的气度 清代  
的姚鼐则将美分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他说:“鼐  
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  
阴阳刚柔之发也。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  
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  
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  
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  
。”[7](《复鲁絜非书》,510 比较而言庄  
所言之与姚鼐所言之阳刚美尽管显得零散  
并各有侧重但它们与西方文论中的崇高美却有相  
通之处而这些相通之处在苏轼词境中都有明显的  
契合。  
这是由于词体所产生的特定环境歌筵确定  
而苏轼在词体创作领域的功绩是他有意识地  
创作了大量有别于传统词风的豪放词从而建立了  
与婉约对立的词风这种词体宋人亦早有壮词之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小序称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而这首词正是一首典型的  
豪放词对苏轼壮词历代评说林林总总 陆游说:  
世言东坡不能歌……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  
裁剪以就声律耳[1](5,33 王士祯将唐宋词  
分为诗人之词文人之词词人之词英雄之词四类,  
苏轼被列入英雄之词名下[2](1450 叶嘉莹  
论苏轼词舍弃豪放二字超旷称述苏  
[3](129 他们的论点尽管表述不同但本质  
上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苏轼壮词的主体风格是属于  
崇高美的范畴。  
崇高作为西方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是以公元  
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经  
过博克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深入研究而逐渐走向成  
熟的其主要内涵是指审美对象物质与精神力量的  
强大主体人格精神的伟大抒情风格的劲健艺术  
倾荡磊落———苏轼壮词之人格精神  
在西方美学史上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之所以  
收稿日期2005⁃07⁃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巴蜀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帆(1956—),重庆市人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70  
论苏轼壮词的崇高美  
湮没千年后重放异彩其价值就在于他不但提出了  
崇高的美学范畴更在于他对崇高美的探讨直  
是乌台诗案以后因文字狱不敢放胆写作的苏轼心  
中压抑着满腔悲愤不得不借词借历史人物抒写潜  
藏于心的壮士情怀。 《满江红》(江汉西来是贬居  
黄州时期写给当时的鄂州知州朱寿昌的鄂州与黄  
州隔江相望两人交谊甚厚尽管因乌台诗案苏轼  
还心有余悸但面对友人也禁不住将一腔的悲愤开  
怀直书词的下片最能看出这种被压抑的郁勃不平: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  
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10](281 作  
者以急促节拍传达对古代忠直之士深情悼惜正是  
宣泄自己英雄失路的忠愤之情这种来自心灵的呐  
饱含着不屈的人格力量。  
指人的心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8](87 的审美理想 姚鼐亦认为:“文  
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  
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  
。”[7](《海愚诗钞序》,515 而苏轼词之所以能使  
当时的词坛为之一变而且历经千年而弥久愈新其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词中真实地展现了自己内在的精  
神力量和崇高的人格风范刘辰翁曰:“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9] (《辛稼轩词  
》,564 正指出苏轼以词表现真实的自我进而  
达到了如天地奇观的美学效果。  
苏轼精神品格最具魅力的是他奋厉有当世之  
的英雄气概代表作当首推江城子》:  
伟大的人格往往寄寓于丰满而睿智敢于叩问  
和探索真理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轼是一  
个富有激情的诗人又是一个思辨型的智者他的  
思考涉及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个体自由与社会律  
理想与现实出仕与退隐等种种矛盾其中最有  
艺术魅力的是人生的出处穷通和生命价值的终极思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  
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射天狼10](299)  
词的上片写出猎围绕少年狂”,尽情抒写词  
人意气风发近似狂飙的个性其狂其真其无拘无  
让人充分感受袒露人性的快感下片进一步张  
扬由打猎而激发的豪情壮志苏轼为人本来就豪放  
不羁加上酒酣胸胆尚开张”,就更加情豪志壮因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当时因反对王安石新  
自请外任但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  
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作为一介  
书生又年过四十的苏轼却希望带兵抵御外侮征讨  
西夏。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正是希望朝廷委  
以边任使自己为祖国一效忠心他同时所作的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10]  
西江月》,285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10]  
(《临江仙287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10](《临江仙》,  
286 )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10] (《江城子》,  
320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10]  
阳关曲》,311 )  
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忧思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  
人生空漠之感”,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  
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13]  
(《美的历程》,160 这种怀疑与探询正来自词人  
对世事的洞明了悟对生命本体的珍视与挚爱因  
他大胆地向世俗挑战:“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  
来著甚干忙。” 勇敢地宣称:“且趁闲身未老尽放  
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10](《满庭芳》,278 以真实的人性生命的自由状  
挣脱名疆利锁的羁绊是很多文人心中所想而  
不敢写更不敢做的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屈原庄  
李白苏轼等少数文人敢有此为他们任性放旷  
祭常山回小猎诗云:“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  
效一挥[11] (647 乌台诗案 记苏轼自云:  
意取西凉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  
故以此自比若用轼为将亦不减谢艾也[12](30  
可见苏轼词中的情感是真实的也是一贯的。  
心灵的丰满才有结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的人物形象这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足以  
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媲美的英雄而后者正是西方  
文论中崇高美的典型。  
苏轼一生虽抱入世理想但命乖运蹇难酬壮  
词中抒写的报国无门的情怀也悲壮淋漓尤其  
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人格风范张扬主体的精神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  
古典文学崇高阳刚美的特质为含蓄有余豪放不  
足的中国文学注入了雄强的生命力。  
任平生。”[10](286 词人即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  
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中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  
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凭高眺远),则以浪  
漫主义手法想象自己在万里长空自由飞翔:“我醉  
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  
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  
。” [10](330词人对自由王国无限的向往,  
是真正的不为名牵不为物累的浪漫与崇高的情怀。  
西方哲人认为这种心灵的能力是人类天生的禀赋,  
要真正达到这种境界还在于对人类灵魂中伟大品  
质的主动肯定。 《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枫  
落吴江冷[10](295 表现为宁愿独守寂寞也要  
坚持自己清高人格的铮铮铁骨。 《水调歌头一  
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  
然气千里快哉风[10] (279表现词人面对人  
生困境的清高气节和不屈的人格风范。 《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唱黄鸡[10](314又是身处逆境不甘迟暮不  
愿衰颓积极乐观的豪迈气概。 “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  
故有高致[15](《人间词话》,4253 苏轼其词  
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奥秘正在于他出处坦荡任天  
而动的人格魅力。  
伟大的心灵是睿智的也是胸襟旷达的苏轼词  
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展示人性积极意义的作品。  
首先是与宇宙共存的人格境界康德在判断力批  
一书中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的无限大力量的崇  
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与  
这种威力抗争如苏轼名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水调歌  
》,280 )  
此词作于苏轼因反对熙宁变法而出知密州时,  
是生命低谷时期怀念亲人的名作时空的浩渺不  
由人不肃然起敬正如康德所说在这种崇高的自  
然环境中我们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之下相形见  
显得渺小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自觉安全它们  
的形状愈可怕也就愈有吸引力我们就欣然把这些  
对象看作崇高的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  
到超出惯常的平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  
勇气去和自然的这种表面的万能进行较量。” [14]  
大江东去———苏轼壮词之壮阔意象  
379 这种表面的万能在苏轼此词此境中是静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但它也  
和中国古代文论中其他一些概念类似既没有确定  
的涵义又没有一致的用法刘勰说:“使玄解之  
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6](《神思》,493 很显  
刘勰所谓意象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  
司空图也云:“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  
化已奇。”[17](《缜密》, 26 司空图的意象虽比较  
费解但既然是意象未出就使造化已奇”,显然  
也应该是意中之象是贯注了人的主观情感想象和  
审美理想源于客观世界而发于主观世界的艺术形  
关于自然的审美意象无论是西方文论的崇高  
还是中国文论的阳刚美都注重审美对象体积的  
巨大和力量的强大但同样是崇高的美感各民族  
有不同的审美理想静穆的帕迪农神殿高贵的阿  
波罗雕像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大风格哥特式教堂那  
默的天宇对个体生命的俯视词人以渺小的生命叩  
问博大的苍穹是对永恒的向往和崇敬同时以何  
似在人间肯定主体的生存空间进而从月之圆缺  
而豁然顿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通过把握  
无限而悟透人生哲理进而肯定自我超越自我主  
体在精神上便获得了与自然与永恒对抗的力量和博  
爱众生的崇高胸怀!  
其次是逆境中的从容自然的威力是表面的  
万能”,社会的政治风雨对个人亦具有无穷的威力。  
而伟大的心灵却能超出惯常的平庸显示出另一种  
抵抗力很显然康德所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人  
敢于战胜一切藐视一切的自尊与勇气苏轼作于  
黄州时期的定风波上片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72  
论苏轼壮词的崇高美  
明灿灿的尖顶在基督教文化中则让人体会到上帝  
的力量是指向崇高的意象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则  
:“我们决不会赞叹小小的溪流……我们要赞叹  
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甚或海洋。”[8](《论崇高》,  
·赤壁怀古: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  
10](282 )  
24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从壮阔的自  
然景物中我们能获取力量苏轼以他内心向往崇高  
的热情观照世间万物词中自然的意象更是异乎寻  
读苏轼诗:“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11](《有美  
堂暴雨》,482 我们仿佛被力量的风暴袭遍全身!  
苏轼词亦往往以壮阔的意象博大的自然境界冲出  
绮罗香泽的传统小词呈现崇高的美学力量。  
发端四字即大笔写意大江的滚滚气势浓  
墨泼出旋即将这一气势磅礴的自然意象迭化入千  
古社会历史意象自然江河的浩大激荡与千古历史  
的深远浩渺相互重叠使人不得不为其双重意象的  
气势所震撼。 18 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崇高对  
象往往会引起人内心深处的惊讶与恐惧[19] (59  
进而转换为心灵的震撼。 “大江东去 的气势  
已有横扫一切有形事物的威力但令人心灵震撼的  
是它将人们视为不朽的风流人物也冲刷殆尽至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境界在  
陆游笔下是亦茆岗尔略无草木[20] (《入蜀记》,  
2440 范成大也说“‘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  
乱石穿空’”[21](《吴船录卷下,228 而苏轼  
笔下的赤壁之境却有无穷的神力这种典型的以我  
观照世界的有我之境”,是源于作者心灵深处对崇  
高境界的向往因此他不自觉地夸张赤壁惊心动  
魄的美感不如此不足以衬托周瑜诸葛亮英雄业绩  
的辉煌不如此不足以表现词人内心向往功业的伟  
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尼采所谓人出于他自身的  
丰满而使万物充实[22](319 以苏轼词观之信  
。  
大江大河的壮浪寄托着苏轼开阔的胸襟:“我  
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  
倚天无数开青壁。”[10](《归朝欢》,281 清颍东  
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  
。” [10](《满江红》,281旌旆满江湖诏发楼船  
万舳舻……试问伏波三万语何如?”[10](《南乡子》,  
91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10]  
满庭芳》,279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  
涨渌醅……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  
。”[10](《南乡子》,290 感受这些难以驾驭的无  
足以唤起我们向往崇高的激情。  
长空明月云海的意象大气磅礴又超凡脱俗。  
念奴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10](330水  
龙吟》:“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  
赤城居士龙蟠凤举。”[10] (277 江城子》: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  
个是超然。” [10](320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江城子》(黑云拖雨过西楼)、《江城子》(老  
夫聊发少年狂等等都以宏阔的意象表现词人纵  
浪大化的襟怀正如蔡嵩云柯亭词论所云:“东  
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  
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18](313 )  
夕阳的意象则含有无限的深意。 《千秋岁:  
天风海雨———苏轼壮词之情感书写  
强调艺术力量的感人甚至使人惊心动魄是贯  
穿朗吉弩斯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表现在不同  
的艺术家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则有不同的特征词  
以抒情为本而苏轼以前的一般词人承袭晚唐五代  
花间派词风习惯上把词看作抒写闺阁绣房男女  
艳情的艳科”、“小道”,有的还将词发展为歌舞宴  
席上娱宾遣兴的工具而苏轼则一改故辙不仅大  
胆开拓词境而且以自己磊落的情怀直接入词彻底  
改变前人代言的方式完成了与自己人格精神辉  
映的大气磅礴天风海雨逼人[23](《历代诗余》  
115 ,125 的词体书写形式 具体说来主要  
有以下几种。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10](332 一片去国  
之思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将别黄州所作的满庭  
又云:“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  
铗悲歌。”字字泣血壮士欲有所为而难得的悲慨全  
都深藏在天远夕阳多的意象中。  
意象的壮阔厚重力度则集中地体现在念奴  
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端警挺先声夺人是苏词抒情之一法法国  
世纪思想家狄德罗说:“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  
情风万里卷潮来又曰:“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无  
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云锦成章天衣无缝是  
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贴之工。”[23](121 大家  
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  
知者深也[15](4252 此语于苏轼词当之无愧。  
情感的跌宕腾挪结构的大开大阖是苏轼壮词  
艺术崇高美的又一重要特征苏轼是一个兼有入世  
精神与出世胸怀的天才诗人写诗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而出作词亦横放杰出[26](16,469 ,  
任情感的浪潮翻卷起伏。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南乡子》(东吴  
望余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皆有一番  
情绪的大起大落当然最典型的例证应推苏词代  
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王世贞云:“昔人谓铜  
将军铁绰板唱苏学士大江东去……然学士此词,  
亦自雄壮感慨千古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能  
使江波鼎沸。”[27](387 此语不仅指出了其雄壮  
的艺术特征更强调了能使江波鼎沸的动情效  
。 《宋史本传记载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  
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  
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  
之否乎?’程氏曰:‘轼若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8](338 ,10801 少年曾经的英雄梦与当时的  
黄州被贬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在词中则是希望与  
失望旷达与虚无的交织而这种失望与虚无又不  
只限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叹老嗟卑而是伴随着悲壮  
的英雄气概和深厚的历史内容词一开端即以如椽  
大笔把滔滔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  
起来然而就在同时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即随之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无  
论多么卓荦不凡的人物都终将被历史的长河淘汰  
尽净深刻的带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人生感悟如黄  
钟大吕直击读者灵魂接下去描绘赤壁奇丽景色  
和周瑜当年辉煌的功业英雄气势又扑面而来笔力  
十分雄健情调也十分高昂而一旦从故国神游”  
跌回现实仕途蹭蹬壮志难酬又使词人以悲慨作  
情绪在开与阖壮与悲之间倏忽变化全词虽  
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29](3,44 但  
同时也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30]  
(126 惟其如此更见其心灵的丰富所造就的人  
魂达到伟大的成就。”[24](1 这里的”,即指  
博大而崇高的情感苏轼一生怀抱济世之志却屡  
遭播迁一腔磊落不平之气常不自觉地动乎其言  
而见乎其文”。 但任何审美活动都必须调动他人情  
获得共同的情感体验才是授人以情的关键因  
此苏轼常于开篇即将刚劲雄健的情感喷射而出造  
成振聋发聩的威势满庭芳》(蜗角虚名),发端  
即否定几千年来文人视为命根的功名利碌似当头  
棒喝令人顿悟。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深沉  
而又富有悲剧意义的人生感悟以锐不可挡的气势直  
入骨髓。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骤然而  
至又倏忽而去格调十分高远。 《何满子》(见说岷  
峨凄怆)、《更漏子》 (水涵空)、《醉落魄》 (苍颜华  
)、《渔家傲》(千年龙蟠并虎踞等等皆突兀而起,  
令人充分体验词人强大的情感气流和英气凌人的艺  
术力量。  
一气贯注盘旋而下的抒情方式也呈现了苏轼  
壮词艺术的崇高美苏轼的创作不是为艺术而艺  
而是要将百篇诗一吐千丈气[11](17,《与  
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865 所谓”,是潜  
藏于胸中的意气精神它积郁于心有动而发其  
势必速词人无暇也不屑去苦思力索唯求将胸中之  
气一吐为快为此苏轼不惜以议论入词沁  
园春》(孤馆灯清),下片皆为议论一气贯下其浅  
近直露的词风前人颇有微词甚至不愿承认是苏轼  
所作词之妙在神不在迹[25](4055所谓  
”,即外在的审美表达而诗人的体验是高  
峰体验是转瞬即逝和压倒一切的情感体验虽然外  
在的审美表达也不可忽视但内在情感的力度恰恰  
是崇高的精髓当我们阅读词中有笔头千字胸  
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  
诸豪言壮语时我们感受到是与社会正负价值  
切磋磨合的声音是超越世俗的人性主体精气神是  
天马行空大象无拦的艺术境界天才的瑕疵与平  
庸的完美岂能同日而语这是词人早期的豪放词  
他经历了人生磨难后的词作其艺术魅力又更加  
成熟而别具气魄如贬谪黄州时期所作的满庭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  
郑文焯评其为健句入词”,“不事雕琢字字苍寒,  
如空岩霜干[23](116 对他的八声甘州》(有  
74  
论苏轼壮词的崇高美  
格辉煌与思笔双绝的艺术功力亦可见崇高的风格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但并不只是一味  
的慷慨激昂。  
手稿:“北宋人之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  
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皆可抚拟得其仿佛唯  
苏文忠之清雄敻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  
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怀举  
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  
苏其殆仙乎!”[31](314 这种敻乎轶尘绝迹的  
境界正是一种迥乎恒流难以企及的崇高境界通  
过上述讨论亦可见对文学这种非疆域性人文现象,  
东西方美学范畴亦有不期而遇的共识。  
综上所述苏轼壮词以作者宽广的精神世界崇  
高的人格风范博大壮阔的自然意象豪壮恣肆的艺  
术气概所共同构成的词境不仅具有了传统的豪  
”、“超旷”、甚至阳刚的美感也集中地  
体现了崇高的美学精神在人类广阔的文艺审美空  
间树起了一座中国词体的崇高丰碑王鹏运半塘  
参考文献:  
1] 陆游老学庵笔记[M]. 陆放翁全集上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6.  
2] 转引自田同之西圃词说[M].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 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  
5] 焦循 孟子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 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  
7]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 朗吉弩斯论崇高[M].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9]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 唐圭璋全宋词[Z].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 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 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M].丛书集成0785[Z].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4] 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5] 王国维人间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7] 郭绍虞诗品集解[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8] 蔡嵩云柯亭词论[M].转引自曾枣庄苏词汇评[Z].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19] 参见李善庆译崇高与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0] 陆游全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21] 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 尼采悲剧的诞生[M]. 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23] 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4] 狄德罗哲学选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5] 沈祥龙论词随笔[M].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 吴曾能改斋漫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7] 王世桢艺苑卮言[M]. 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28]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29] 唐圭璋校注徐釚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0] 龙榆生引夏敬观手批东坡词[A].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1] 王鹏运半塘手稿[M].转引自曾枣庄苏词汇评[Z].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李大明]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