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3  
May,2006  
宗教社会学田野调查的几点认识  
兴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在一次有关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与伦理功能的田野调查中笔者借鉴当代西方科学实证型宗教社  
会学理论与方法获得了一些调查研究经验与认识1ꢁ 田野调查中观察视角的主客位转换并克服主观性2ꢁ 中国  
基督教会的医病赶鬼现象具有存在的合理性”;3ꢁ 中国基督教会社会参与度虽然有限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而且  
其社会参与方式正在发生变化4ꢁ 中国基督教会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宗教社会学田野调查认识  
中图分类号B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3⁃0033⁃05  
最近一二十年田野调查被欧美学者引入宗教  
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源自于20 世纪英美  
实证主义哲学效验客观性是其特色所  
。 1980 年代以来欧美学者在宗教社会学研究领  
域引入了人类学常用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两项最主要的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在实际工  
学研究领域我国宗教学界近年来也开始尝试运用  
宗教社会学理论与田野调查方法研究中国基督教。  
但总的来看我国宗教学研究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书  
斋式学者能像人类学者那样背起行囊做田野调研  
工作的人很少我们偶尔也能从大陆学术刊物上看  
到个别宗教学者撰写的田野调查文章但是这些田  
野调查事先没有科学的问卷设计事后没有严格的  
定量与定性分析所以它们与当代科学实证型宗教  
社会学[1]研究之间有很明显的区别由此可见如  
果没有库恩(Thomas S. Kuhn) 所谓科学范式上的  
作中适当进行主位(Emic) 与客位(Etic) [2] (106  
之间的转换。  
上述田野调查方法和原则并不是什么深奥难懂  
的学问然而对于习惯于传统哲学人文学思想方法  
的研究者来说这些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却不那么容  
易把握因此他们做田野工作之前总是自觉不自觉  
地戴上有色眼镜在第一次调查的时候就先入为  
主地带有中国基督教社群年龄构成老文化水平低、  
女性占大多数思想陈旧保守落后等印象同教会  
神学界人士一样我认为现在谈中国教会为现代  
化作贡献还为时过早[3][4]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如  
斯马特(N. Smart)所指出的那种情形,“怀疑它们是  
否算得上是基督教[5] (3 结果我第一次带  
回来的调查材料被课题负责人指责为:“主观性太  
观察不深入不仔细给人以走马观花的感觉。”  
通过总结失败教训我意识到做田野调查首先要克  
革命”,我国的宗教社会学研究难以从理论和方法  
上实现突破与更新。 2002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  
文化研究所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督教在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文化与伦理功能研究,  
是大陆宗教学界第一次系统运用当代最新宗教社会  
学理论与田野调查方法研究中国基督教的尝试笔  
者有幸参与此项课题研究并得到杨凤岗博士的指  
现就这次田野调查中的几点认识整理出来请  
方家不吝赐教。  
学术客观性与田野调查方法的主客位转换  
收稿日期2005⁃07⁃16  
作者简介王再兴(1963—),湖南常德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服的也是最难克服的一道难关就是个人的主观性。  
通过不断转换视角和改进方法笔者基本摆脱了以  
前那些先入为主的见解的束缚并认识到我们今天  
对中国基督教的调查研究不能完全以西方教会史和  
当代西方教会的理论框架来生搬硬套最后的调查  
结果表明我们在下车伊始时所持有的那些主观印  
象存在不少的问题比方说如何看待农村信徒的信  
仰生活混杂民间信仰成份的问题如何看待教会对  
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对广大农村社会产生作用与影  
响的问题。  
少药的生活环境有关其实当初我们也是这样看  
待医病赶鬼问题但是经过田野调查之后我们对  
此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按照斯马特的宗教功能与作用分类法医病赶  
鬼现象应该属于宗教的经验与情感层面[5](5—  
12 传统宗教学理论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通常  
沿着施莱马赫( F. Schleiermacher) 和詹姆斯 W.  
James)的路线将宗教体验完全视为信仰者个人的  
心理和情感作用于是医病赶鬼被认为是一种纯  
粹信仰者个人心理方面的内容然而我们在田野  
调查中发现即使是在经验与情感层面宗教的  
社会属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观察到与传统的  
中国民间宗教不同基督徒为医病赶鬼所作的祈  
祷通常都以群体方式进行就连以前作过降公”、  
师娘”(道教中的男女巫师后来改信基督教的信  
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以前的个人念咒式转  
变为二三人在一起奉主的名祷告农村教会  
通常都在聚会礼拜中专设为某些有病痛或不平安的  
信徒记名祈祷的程序城区教会也常在礼拜结束后  
让部分有特别要求的信徒留下来集体祈祷就笔者  
所见个别教会的年轻教士有意淡化医病赶鬼的  
气氛有意取消聚会中记名祈祷程序有需求”  
的信徒独自在家祷告结果让很多信徒不满意来参  
加聚会的人数因此逐渐减少有些信徒甚至只得请  
有恩赐的长老私下祷告这些实证材料表明那  
种将宗教经验仅仅视为信仰者个体的一种心理或  
情感意识活动的观点带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毛病基督教的医病赶鬼显然不同于原始宗教与  
民让信仰如萨满教)。 基督教会的治疗过程是在  
一个社会群体中进行而且被医治者也参与到这一  
过程信徒群体中没有治疗者与被治疗者之分而传  
统民间宗教的情形刚好相反治疗过程通常是为某  
个患者单独举行患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巫师  
与患者是一对一的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关系由此  
可见中国基督教的医病赶鬼现象与传统民间宗教  
之间存在着明显分疏区别在于有无社会属性基  
督教的这种社会属性正是当代科学的宗教学研究的  
着眼点宗教社会学领域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宗教  
经验通常是信仰者在举行宗教仪式的那一段共享  
时间”(美国学者Alfred Schutz [7] (266 在  
我们以前深受哲学人文学科传统影响习惯于  
从自我本位和实在论角度来看问题难以实现主客  
位的转换这样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不符合科学实证  
型宗教社会学的学术原则当代宗教社会学的田野  
调研方法乃是人类学家所主张的观察视角的主客位  
转换原则正如人类学比较研究中存在强势民族与  
弱小族群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之间进行高下优劣  
之区分与比较的问题[6](102 宗教社会学研究  
也存在局外人局内人之间的对比关系与视  
角转换问题当代宗教社会学者一般原则是不应  
对局外人与局内人的观点作人为的偏废取舍而是  
应该对它们进行兼收并蓄的综合研究也就是说,  
研究者应当尽可能地采取一种麦克库契恩(Russell  
T. McCutcheon)所谓方法论上的不可知论立场。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无论局外人还是局内人都或多  
或少地带有自己的主观立场与倾向不可能将大脑  
漂成一张白纸后再进行田野调查由于学术客观性  
受损田野调查的主客位转换也就会受到影响而且  
客观性受损的程度越大主客位的转换也就越难。  
当然正如许多学者曾经指出的那样纯客观的不  
偏不倚的社会科学研究可能永远只是一个难以达到  
的理想目标但是自从韦伯提出守望者式的现  
代学者标准以来学术的客观公正性已经逐渐成为  
衡量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公认标准。  
关于医病赶鬼现象  
所谓医病赶鬼现象就是指当代中国基督教  
尤其是农村教会中普遍存在的用诉祷治病祛邪的现  
迄今为止大陆宗教学者对基督教会中的医病  
赶鬼现象普遍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  
贫困愚昧无知的反映原因在于广大信徒群众缺少  
文化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低级和不健全  
的宗教生活体验有待完善和提高这与贫穷和缺医  
一个被称为教会的群体中共同实现的 从宗教  
现象学的角度而言信仰者感到神圣者在此共享  
34  
王再兴宗教社会学田野调查的几点认识  
时间中降临到了他们的教会”,从而使他们分享  
了某种超越实在进而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灵两方面  
得到了治疗与安慰[8](95 。  
庭和睦离婚率低等等都与教会的教导有莫大的关  
教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社会宏观体系中的辅  
助性功能组织的角色有时甚至还可能成为信仰者  
家庭与社会生活矛盾纠纷的缓冲地带例如涉及  
到基督徒的家庭不和邻里纠纷以及民事争执时教  
会通常都会派人出面调解而且效果不错。  
无庸讳言,“医病赶鬼至今仍很流行尤其在  
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比较盛行而且还将继续成为  
农村信徒人数增长的主要途径如果沿用传统的  
反映论”,人们可以很方便地给医病赶鬼现象套  
从宗教乃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的社  
会学立论而言基督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堂会制宗教,  
与其它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和其它宗教相比它在  
促进信仰者个体的社会化实现社会整合方面显示  
出一定的功能优势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  
背景来看教会生活填补了城乡居民社区生活的不  
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很明显教会建设搞  
得好的地方通常是经济文化生活良好邻里和睦、  
犯罪率低离婚离低的地方教会在宏观社会体系中  
起到了辅助性与建设性功能作用有权威资料反  
基督教信教人数突然呈现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在  
1980 年代部分地区又于1990 年代呈现跳跃性增  
[10](203 这种情况从我们的田野调查资料  
中得到了印证农村教会在1980 年代发展快些城  
市里的基督教信徒主要是1990 年代前期发展起来  
对照一下改革开放20 年的历史原因就很清楚  
地显现出来:1980 年代初农村完成了分田到户的  
责任承包制农村公社解散;1990 年代初邓小平南  
巡讲话后城市改革步伐骤然加快全面推行下岗分  
产业调整和股份制这两次城乡社会体制的大变  
革都直接反映到基督教会的发展进程中。  
上落后愚昧或迷信之类的标签然而当我们从科  
学实证的宗教社会学角度看到公开合法的宗教组织  
以一种有序的社会整合方式给那些贫困无助的人们  
带来生命的慰藉就会觉得医病赶鬼不应该被一  
味地理解为一种消极的东西或者一个根本上带贬义  
的概念而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将它视为一种具有其  
存在的合理性的宗教现象或一个中性的概念。  
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  
杜尔凯姆在其宗教定义中不承认教会有超  
越的神圣维度但他反对别人把他的宗教的本质  
即社会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重复理由是他  
的这个社会并不是以物质形式呈现的现实社会  
的抽象或反映而是一种自律的精神实在[9](552—  
58 这样杜尔凯姆在排除了有神无神的问题  
后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信仰者个体如何将自己  
社会相联系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后世研究者  
所关注的宗教的社会功能问题如卢克曼(T. Luch⁃  
man)提出的无形的宗教理论指出宗教将以新的  
形态与社会功能出现贝拉(R. Bellah)提出的公  
民宗教概念则指出公民身份与文化认同的问题。  
带着上述问题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对基督教社  
会功能的具体表现形式给予高度重视我们注意  
教会一般都很重视宣传教会是神的家这一教  
义思想很多教会都实行定期探访制度信徒家有  
要事时更是每请必到有的教会还称礼拜天聚会时  
的事务通报为家事报告”。 基督徒普遍反映他们  
在受洗加入教会后有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感大量的  
实证材料表明教会这个在行使其社会功能方  
面表现出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徒处境来看,  
中国教会自从实行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处境化  
原则后成功地解决了公民身份与基督徒身份相结  
合的问题从而赢得了政府和主流社会的肯定从  
信徒群众参加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情况来看他们  
认为教会这个大家与教会这个天家以及自己  
小家不仅不相冲突而且相得益彰教会群体家  
关于基督徒社会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  
当代宗教社会学者非常重视宗教对社会政治生  
活的参与尤其以美国学者关于新社会运动的研  
究最具特色所谓新社会运动是指不以传统阶  
级矛盾的观点为指导并超越物质利益诉求而以某  
种带有深层宗教意蕴的道德伦理诉求为目标的新式  
社会运动如妇女运动生态环保运动等[7] (267  
根据香港陈慎庆教授的评介美国的新社会  
运动研究不仅建立了一定的理论范式而且还将  
研究的触角上溯到19 世纪的福音运动”,以当代  
宗教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评价它结果发现福音  
运动不只是一场神学思潮而是一场旨在以基督  
宗教的道德价值取向重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  
全方位社会运动[7](270 。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参  
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与程度当然不能与以基督教为主流社会意识的欧美  
社会相比但是通过借鉴当代宗教社会学的理论  
和方法我们也留意观察到中国教会和基督徒个人  
的社会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同西方基督教社会中的  
情形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基督教的社会参与程  
度在教会复兴以来的20 多年里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其参与方式亦有一些变化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论方面讲中国传统宗教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以儒教  
天下模式建立起来的这种封建宗法  
制的社会结构在20 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业已  
解体关于世俗化的问题就中国社会以无神论为  
主流意识形态而言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  
通过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得到解决从作为现  
代化进程的伴生现象即全球普遍意义上世俗化现  
象而言就连这种观点的主要支持者伯格(P. Ber⁃  
ger)等人后来都已表示放弃[1] (247 人们现在  
1980 年代的各级教会主要社会参与方式是配合政  
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老一辈传道人平反冤  
假错案收回原有宗教房地产;1990 年代以后中国  
逐渐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县级以上的三自教会负责  
人一般都在人大或政协部门投入参政议政工作教  
会以社团法人的身份经常性地参加社会救助赈灾、  
更多地是从宗教市场化”、“多元化来取代它  
[12]。  
关于中国教会多元化趋势  
宗教多元化问题也是当代实证型宗教社会学理  
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传统范式宗教学理论认为  
宗教多元化局面是宗教走向消亡的过渡阶段而新  
范式的宗教社会学理论试图证明宗教多元性会带来  
宗教的总体复兴现代社会宗教多元性的局面应该  
被理解为正常状态[1](252 我们注意到中国  
基督教会将来是否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问题已  
经引起教会内的神学家和教会外的基督教学者们的  
关注南京神学院的陈泽民教授指出:“随着教会  
的发展一些小教派的离心倾向日渐明显必须  
有新的对策和构思。”[13]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  
所卓新平博士也曾指出近现代西方基督宗教呈多  
元化方向发展而同期中国基督教会却呈一体化方向  
发展对此应作处境化解释[14](100—101 。  
我们在此次田野调查工作中亦针对上述理论问  
题从学术视角进行了考察研究中国教会目前主要  
由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的全国统一的三自教会  
与其它没有申报登记的众多的小教派和为数众多的  
家庭教会组成三自教会采用全国统一的两会  
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逐渐赢得了全社会的  
广泛认同与好评现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  
会彻底改变了洋教面貌全面实现爱国爱教荣  
神益人”,“一个基督徒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一个好公  
的指导方针[11]。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最近几年主流教会积极倡  
导神学思想建设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它应该被  
理解为教会在获得了社会身份这个硬件基础之  
后开始注意到精神文化导向这个软件部分中  
国教会的这种发展轨迹与美国新社会运动研究  
学者米路士(A. Melucci) 所提出来的文化符码”  
culture codes)身份认同商议”(negotiation of i⁃  
dentity)的理论总结是基本一致的[7] (269 如  
此看来中国教会在基本实现了它在中国社会的身  
份认同之后又在向深层次多方面社会参与方面进  
行理论探索。  
中国教会的社会参与程度还很有限这主要是  
由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处境所造成的但是如果  
考虑到中国教会的年轻与幼稚那么我们有理由对  
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保持一定的期待值从历史的角  
度看基督教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而  
当代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以无  
神论作为思想意识主流形态的社会从传统的意识  
形态截然对立的观点或现代文化冲突论的观点来  
中国基督教似乎可能会处于传统宗教与世俗化  
两面挤压的隙缝中艰难生存的状态更难以实现社  
会参与并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然而上述推论  
在今天已被彻底否定从实践方面讲基督教不仅  
在中国生存下来而且成为发展最快的宗教从理  
教政管理模式而小教派和家庭教会的组织形  
式比较分散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发展很快但教会的发展  
取向在这20 多年里有明显的变化 1980 年代三  
自教会的发展速度超过其它小教会1990 年代以  
小教派和家庭教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三自教  
有些三自教会出现聚会人数减少的情况原因  
在于教牧质量跟不上信徒的宗教生活需求得不到  
满足同时有官办教会的印记抛开教会方面的  
基督教神学问题不谈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生  
态环境也有利于小教派和家庭教会的发展主要理  
36  
王再兴宗教社会学田野调查的几点认识  
由是改革开放的总趋势是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与  
世界融为一体中国社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朝着社  
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教会总是由一定社  
会经济文化阶层中的人群组织的根据迈克盖文  
然性和必要性无论从教政管理还是神学思想方面  
来看中国教会目前都还是不成熟的教会而且还有  
某些异端邪教假借基督教之名给教会带来破坏作  
因此建立一套与政府平行设置的管理机构来  
层层配合政府主管部门行使宗教事务管理职能这  
也是势所难免如此看来中国教会未来的发展趋  
势将面临一场多元化一体化的博弈。  
Donald A. McGarvan)“单一性群体原则”(homoge⁃  
neous unit principle)的教会增长理论单个的教会群  
体总是由一个在种族肤色阶级职业语言文化  
习俗以及受教育程度相近的人群组成的而且这样  
的教会发展较快。  
中国大陆的科学实证型宗教社会学研究还处于  
起步阶段在理论与方法上与欧美还有明显的一段  
差距而欧美科学研究宗教学会2001 年年会  
上已经发出了进军主流口号[1](253 然而,  
我们愿意努力在中国这块希望的田野上耕耘与  
其他学者一道使宗教社会学研究向更深层次更高  
水平迈进。  
然而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 多年中央集权制行  
政管理模式的国家历史上传统儒释道宗教也总是  
通过依附国家政权来行使教化职能在西方新教  
改革以后也有个别国家走上了教政合一的道路中  
国基督教作为一门从西方传入的弱小的新宗教其  
首要任务应当是实现本土化求得合法生存权所  
三自教会的两会制一体化管理模式也有其必  
注释:  
“Emic”“Etic”是派克于1960 年代从语言学术语“phonemic”“phonetic”发明而来的以后遂为学界广泛使用。  
沿用杜尔凯姆的做法打引号泛指普通信仰群体而不是专指基督教会。  
德国苏为德教授(H. Seiwert)就持这种观点并于2003 年来四川大学作世界宗教市场当今世界的宗教经济学术报告。  
与全国行政级别平行设置的各级三自爱国委员会基督教协会”,分别产生于上世纪50 年代和80 年代是中国基督教  
处境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过渡型的教政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凤岗基督宗教研究与社会科学的革命———论科学的宗教学是如何成为可能的[A]ꢁ 大学与基督宗教研究[C]ꢁ 香港:  
浸会大学,2002ꢁ  
2]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 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泽民中国基督教会面对现代化的挑战[J]ꢁ 金陵神学志,1992,(21):21ꢁ  
4]阚保平中国教会与现代化[J]ꢁ 金陵神学志,1998,(35):25ꢁ  
5]N·斯马特世界宗教[M]ꢁ 高师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 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陈慎庆基督宗教研究社会学的进路[A]ꢁ 大学与基督宗教研究[C]ꢁ 香港浸会大学,2002ꢁ  
8]Mircea Eliade.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1959.  
9]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李平晔ꢁ 90 年代中国宗教发展状况报告[A]ꢁ 基督教文化学刊[C]ꢁ 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9ꢁ  
11]陈泽民中国教会的变化与21 世纪的展望[J]ꢁ 金陵神学志,2001,(2):13ꢁ  
12]陈霞世界宗教市场苏为德教授访问四川大学宗教所演讲提要[J]ꢁ 宗教学研究,2003,(2)ꢁ  
13]陈泽民中国教会与普世教会[J]ꢁ 金陵神学志,1998,(2)ꢁ  
14]卓新平基督宗教在中国的文化处境[A]ꢁ 卓新平宗教比较与对话[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凌兴珍]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