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3  
May,2006  
论本雅明的可译性及  
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  
坤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5;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摘要关于翻译可译性的讨论标志着由翻译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描写主义学风向支配翻译及翻译研究中的  
理性逻各斯的转向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向意味着对翻译研究中所盛行的理性惰性和斥翻译研究为派生而  
非原生态的观点的质疑我们将立足于语言存在论的现代阐释哲学本雅明译论以及德立达对于本雅明之补充,  
并从语言与物语言间性以及可译性纯语言之间的辨正关系入手对翻译之可能性进行考察。  
关键词语言存在论词与物可译性纯语言本雅明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3⁃0110⁃06  
翻译历来蔓延于界定自身的众多摹状词之  
之间、“得意忘言之间的关  
即体用主宾关系这种观点要么从外部表象解  
说语言要么将语言看作是心灵运动之有声表达。  
所表达的东西”,意指对象意图”,不但可  
以不将语言自身包括其中更无法揭示出语言在  
的本源性存在其二是把人看作语言存在的保  
人为语言之单向保驾护航而没有看到事实上是  
语言在的过程中把人带入存在中”,从而使人  
成其为人[1](1119 ———即人在道说中把自己翻  
译到物中物也在道说中把自身保护在语言的本质  
其三是把语言看作外在东西的概念再现即认  
为语言是主体认识客体的工具人运用语言来指称  
事实并将其抽象为普遍同一的逻辑概念[1] (984  
这三个特征亦可归纳为语言是非事实性非  
存在性非生成性给定性的存在[2]它类似于农  
人与镰刀之间的关系———农人收割了小麦而弃镰  
刀于麦田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语言观只局限于  
在场的对象的言说这就使世界或存在遮蔽于  
概念逻辑抽象同一中从而遗忘了世界或存在从  
中以及由摹状词标示出的经验层面翻译研究  
也就被翻译成了经验层面上的描写从而使关于  
翻译之翻译的整体研究迟迟未能进入人们视野之  
亦即没有把翻译自身视为对象翻译本身是沉默  
今天译学界将翻译从摹状词从经验的  
描述层面转向翻译之翻译亦即转向翻译之思辨”  
从而开始了翻译研究中的认识论转向”。 这一  
认识论转向是向翻译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描写主义  
学风发起的一次突围是对翻译研究中所盛行的  
理性惰性和斥翻译研究为派生而非原生态的  
观点的质疑本文立足于语言存在论的现代阐释哲  
本雅明译论以及德立达对于本雅明之补充并从  
语言与物语言间性以及可译性纯语言之间  
的辨正关系入手来对翻译之可能性进行考察。  
语言存在论  
传统语言哲学观依据海德格尔之批判可概括  
为三大特征其一是将语言看作一种表达而表达  
之于对象客体的关系犹如得鱼忘筌”  
收稿日期2005⁃07⁃16  
作者简介冯文坤(1964-),四川阆中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  
主要从事比较诗学翻译学英语文学研究。  
110  
冯文坤论本雅明的可译性及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  
而破坏了存在与语言的关系[1](1129 。  
言说实际上意味着同时引人说出的和未说出的未  
说出的并不是指与此无关的它是一个作为意义整  
体的言说空间在言说的空间中才可能有所言说。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所谓的隐也者文外  
之重旨也”,并说:“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  
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8](244 苏轼也有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  
。”[9](《送参寥师》,21)朱光潜对此总结道:“无  
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  
。”[10](480 马拉美以及解构大师德立达对此  
更是有过颇为简明透彻的阐释德立达明确指出:  
阅读总是指向作者使用语言模式时他所掌握的与  
未掌握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对此种关系作者并无  
意识此种关系不是明与暗或强与弱的定量分布,  
而是批判性阅读应该产生的一种意指结构。” [11]  
(94—119 先贤们与时贤们的话不仅概括出艺术  
之特质也道出语言之说出未说出之间的关  
———被说出的总是不可能脱离未被说出的而  
语言的不可言说性是通过语言来证明的”  
[12]可见语言的思辨结构意味着在语言中说出  
的话和未被说出的无限可能性的统一。  
存在论语言观则致力于消除语言与存在的遮  
蔽疏离状态其思路是把语言视为存在的语言”,  
这个有双重含义首先语言属于存在语言起  
于存在其次语言在自己的存在中被存在要求”  
也就是说存在要求一切语言以给出存在的  
方式出言语言与存在同一就像同一  
一样。 “语言是在的语言一如云是天空的云[1]  
1103 语言和存在如此临身以至于哪  
里无语言哪里也就无在者的敞开[1] (1099 。  
因此,“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是本身的又澄  
明着又隐蔽着的到来[1](1078 伽达默尔说: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3] (578 梅格庞  
蒂说:“我们在言语的概念下发现了一种存在意义,  
这种存在的意义不仅由言语表达而且也寓于言语  
与言语不可分离。”[4](245 )  
海德格尔把存在的语言视为一种非客观化、  
非对象性的语言它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艺术或审  
艺术或美展示着一种诗性的道说[5] (81  
在这种道说语言直接地与存在发生关  
语言既是存在也是存在之表现亦如伽达默尔  
所认为在语言中得到表达的既是事物本身也是事  
物本身的呈现并把这种关系指认为语言的思辨  
结构”,在语言中得到表达的并不意味着语言  
获取了第二种存在[6](432 事物显现自身的  
途径正是它自己存在的一部分诸如”,  
词与物之同一性”  
海德格尔认为,“命名召唤物令物到来。 “在  
命名中获得命名的物被召唤入它们的物化中了”  
[13](11 语言召唤物物在命名中现身在场。  
海德格尔把这种语言与物之间的关系称作运作”  
或是运动彼此出于区分而达乎区分[14] (251  
。  
遮蔽出场”,“沉默因此所有作  
为语言的东西都是思辨的统一体即包含了存在和  
显现它自身途径的辨正统一体亦即”、  
语言与物之间出于区分而达乎区分”,揭示了  
语言与物彼此成就对方彼此依附于对方中所以伽  
达默尔解释道彼此恰恰不是真正的区别[6](432  
如果说存在注定要把自己显现为语言那么语  
言相对于存在而言也就注定了其事件性这种辩证  
的认知方法显然也为本雅明所注意:“如果没有差  
异性一切存在均屈服于自然的力量[15] (3 。  
本雅明认为物是语言所指的东西但不是先于语言  
而存在不是外在于语言而存在而在语言中世间  
万物无论有生命与否没有不以某种方式参与语言  
行为的。 “这就是说物的精神本质不是通过语  
而是在语言中传达出来的不是外在于语言把  
语言作为揭示自身的工具或手段而是可交流的本  
身就是一种语言本质物本身就是语言的 [16]。  
遮蔽敞开”、“不言之间的辨正统  
”。 存在和显现的途径之间有区别但不是对立  
因此也不是真正的区别在伽达默尔看来这种  
在语言中事物和它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已经被  
扬弃亦即一起则两起一不起则两不起语言与世  
界之间的关系存在和显现的关系是一叶之两面,  
是舞与舞者因此在语言中始终存在着说出的和  
未被说出的语言中能被说出的始终是有限的无  
限的意义包含在未被说出的言语空间之中正所谓  
一诠必生一遮诠生遮生随诠随遮[7](244 。  
例如对一个单独的语句而言并不是仅仅指出了一  
个原子事实毋宁说对它的意义规定往往是模糊的。  
在说出的语句背后是更为丰富的未被说出的沉默,  
1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语言与物之间既同一又区分着对方不仅可以变  
事物的浑然整体性也能摆脱疆界之限制”  
使物物化之时使自身成为事件性因此经验性”  
将是其重要特征———也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在语言  
身上获得一种经验[15](254 这一特征于作品  
或相对于译文之原作中的体现则是语言要求  
于原作的是将意义从物或语境中解放出来这里  
解放永远是相对于其对象而言是对象自身的  
要求也是对语言之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决定了语  
言与物互为彼我的内蕴具体地说在原作中语言  
与物象征内容经验乃至神性发生关系———也即  
本雅明视为非本质的东西[16](71 在本雅明  
那里相对于原作将意义从物中解放而出译文或翻  
译则是由语言将意义从语言中解放出来这也是  
翻译最了不起也是唯一的功能”———即使它从  
负载着深邃的不同的意义的重荷中解脱出来  
[16](81 。  
15](5 从而不断蔓延到更大领域中去 如此一  
说语言是存在本身无疑是针对其同一性而言;  
说语言是存在之显现则是针对差异性或区分而言。  
语言与物之间的同一性意指语言包含于物中物也  
包含于语言中物之敞开离不开语言物一旦具  
有语言性———即存在之显现也必然遮蔽物之本身。  
因此语言既显现又遮蔽语言显现物之时也同时  
把物带入语言中”,即物语言化但这种语言化”  
并不是外在物而是指物已经具有语言性的那部  
。  
本雅明在阐述语言与物之关系时说道:“在语  
言中在其表达的字面意义上物所传达的是它们  
的本原是神性的这个表明它们处在一个想要传  
∙∙∙∙∙∙  
渴望被听到渴望被救赎的过程中。”[15](10 )  
要实现这个目的并不单是译者一方的努力而  
更重要的是在客观上取决于原作的可译性[16]  
(82 可译性确保了语言与语言之间转换之  
落实。 “可译性 是原作所固有的但指向原作之  
或者正待翻译的。 “可译性某些作品的一  
个本质特征”,也是原作中包含着支配翻译的法则。  
按照本雅明的逻辑,“翻译是文学的一种样式那  
可译性必然是某些作品的一个本质特征[16]  
(72 文学作品需要翻译正是由文学作品内在  
可译性所决定的和支配的亦正如阐释学理  
论家伽达默尔告诉我们:“被读是文学艺术作品的  
一个本质部分。”[17] (39 可译性以隐性的状  
态等待着解蔽等待着理解等待着在差异延  
自身从而直接避免原文与译文之二分作者与  
译者之二分以及读者与作者之二分也即王宾所指  
:“本雅明的翻译观早已超出从而悬置了当代翻  
译研究中所言可译不可译二分[18]。  
∙∙∙∙∙ ∙∙∙∙∙∙∙∙∙  
渴望被听到渴望被救赎是一个对他者或  
差异性的渴望本雅明把这种渴望溯源到本原或  
神性那里无疑避开了视语言为主观性的嫌疑那  
物或本原或神性渴望被听到的是什么呢按照  
本雅明的意思应该是它们身上精神的已经是语言  
性的那部分。 “已经是语言性的那部分显然与本  
雅明之可译性可传达性具有互为表征的吻  
合性[15](10 论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  
明将可译性视为一个客观的形而上学范畴[16]。  
它不仅内涵于原文之中亦逾越乎原文之外———它  
要求脱离原文的语言而趋向纯语言逾越力  
量源于其内部源于其渴望被听到神性的道  
”。 这种逾越全靠自己而传达它的差异[15](10  
。  
可见,“可译性”,就其内在性而言是物原文、  
客体对象或事件自身要求着传达的欲望就其外  
在性而言则意味着脱离或分裂意味着与那种既  
定状态逆向的潮流的运动[15](9—10 这种既  
定状态就是世界的表象是那种拒绝命名的划不开  
的浑圆整一是原初的完整状态其中人与自然上  
真理同在具有悖论性的是这种浑圆整一却要  
借助于自身的可译性” “变乱自身从而走向差  
这样,“可译性 就具有了必然性翻译之行为  
也就具有必然性。  
同时,“可译性也是艺术借以超越自我的手  
也是超越自我的语言羁绊的手段并因此与语言  
的工具功能拉开了距离。 “可译性之超越实用和  
象征的功能促使它超越言外意义的负担以及这种  
意义得以建立的结构———即趋向语言作为语言所制  
造之差异趋向完全在自然生活及其羁绊的彼岸的  
事物它不注重语言意欲的对象经验神性),  
而是注意其意愿的模式不把重点放在原作意图所  
意欲的目标上而是着眼于作为语言的整体模式着  
眼于用自己的语言所确立的与原作言说模式的呼  
可译性”  
语言越乎于自身亦同时运作于物中亦即语言  
112  
冯文坤论本雅明的可译性及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  
也就是把象征物变成被象征物[ 16] ( 80  
———即语言本身成为被表现之对象从而促使原  
作从自然状态中脱离出来因此可以说,“可译性”  
传达的是内在于语言的内容———语言在言说。  
这种脱离出自然状态的语言被本雅明称为  
新标明语言间的亲和性展示其自身的可能性[15]  
(64 翻译不必如原文生发时那样———“为情而  
造文为文而造情”(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8](206 翻译直接面对的是词是词与词之间  
的较量是词与词之间的优劣互补本雅明明确指  
翻译者的基本因素是词不是句子不是句法表  
他进而提出了一个奇异的意象”———句子是  
挡在原文语言前面的那堵墙[15](65—80 翻  
译者之任务则是撤除围墙后让阳光照射进入不管  
是语中之意还是语外之意都要通过对语言形式的  
破解而获得可见语言既是墙又是桥”。  
纯语言或所谓真理的语言”,而促使纯语言显示  
之运作方式正是翻译———“这种对自然语言的非自  
然化正是由翻译来完成的是翻译的独特任务[15]  
14—16 。  
纯语言与语言间性  
本雅明说:“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  
将纯语言从另外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是通  
过再创造将囚禁于一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再次原文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译文与内容之间  
的关系两者是不相同的原文与自然过程联系在  
一起或因此具有自然状态之类似性带有语言自然  
化的特征语言与自然彼此模仿带着主体对自然的  
记忆具有语言与自然物象的双重性相反翻译则  
是直接相关于两种语言间性的相关于原文中属于  
语言的东西是对原文之内容或外在物象的扬  
”,如同生出来的树是对胚胎的扬弃开出来的花  
是对花蕾的扬弃结出来的果实是对花的扬弃原  
文的话语总是已经被分解于物象与内容之中原文  
中已经蕴涵了对语言与内容的分解翻译由于直接  
触碰原文之语言反而使阅读真正与语言发生关系。  
由于卸掉了意义负担译文也就在揭示原文不稳定  
语言张力的不稳定性的同时获得了自身自由  
比之于原文纯语言也就更多地出现在译文之  
翻译不仅促使一种语言给予另一种语言它所缺  
乏的东西而且是和谐地给予从而实现两种语言间  
的互补避免每一种语言在孤独中萎缩贫瘠停滞  
或病态它也因此保证了语言的成长甚至神圣的  
语言成长也因此可以说,“翻译点燃了原作永恒  
生命和语言不断更新之火[16](76 。  
16](81 这一论述之所以与传统译意直译之争  
有相当距离其关键在于本雅明将重心放在语言上。  
解放意味着赋予对象语言以自由从而开启语  
言自身的存在视域用梅洛庞蒂的话来说即是语  
言如何自我拥有———“只有当语言不再处于时间和  
处境中时语言才给出事物本身[15](99 翻译  
以一种语言面对另一种语言所释放而出的不是意  
义或内容而是语言本身或纯语言”。 在翻译中,  
译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将纯语言释放而出在本雅  
明看来是因为语言之间存在着亲属关系( kin⁃  
ship)———彼此间具有趋同性相互关联相互补充。  
这种语言间先在的的姻缘关系与所有历史事  
无关[16](74 也与自然物象世界无关 但翻  
译却是通达两种语言或语言间亲密关系的路径。  
翻译何以能抵达语言间之亲合性呢首先翻  
译是与语言打交道的在翻译中译者直接面对的,  
不是语言背后之所指历史与物象世界),不是与非  
语言现象即物象打交道这一点最直接体现于直  
译论者对意译论者的指责中),他只能直接与语言  
遭际从而使蛰伏于语言载体上的物象被边缘化语  
言与自然之间的合一被暂时打破译者的视野落实  
在语言自身上即落实于以词的方式存在的言语  
行为上[15](9 也就是作为语言存在的语言上,  
以便成就一种更加显赫崇高的语言如同皇袍加身,  
而使身体获得高高在上的崇高感因此翻译中的语  
言代表的是语言作为语言的权利实在的语言独立  
于它可能传达的各种内容。  
最后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互补并最终落实到两  
种共同指向的纯语言这一目标上它们与纯语  
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花瓶碎片之间整数  
与个数之间的关系纯语言最终是翻译指涉的客  
甚至是所有语言指涉的终结因为它是每一种语  
言的终极指涉客体据此翻译似乎只能切近原文,  
临近原文但却不能复制原文只能在运动中不稳定  
性地朝着终极点运行也就因此像本雅明正确  
比喻的那样:“就像一条切线只在一个点上轻轻与  
一个圆相切然后立即沿着根据忠实法则所确定的  
其次,“翻译不是要说这说那不是要传达此内  
容或彼内容不是要交流如此负荷的意义而是要重  
1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己的路径在语言之流中前进[16](82 。  
可译性之条件是纯语言”。 这是一条堕落与救赎  
之道就如同一个家族通过世代延续下一代如何与  
他们的先人保持着联系一样这一联系类似于DNA  
或是遗传信息”。 亚里斯多德之第一精神”,柏拉  
图之理念黑格尔之绝对精神”,赫拉克利特之万  
物无不依从logos 而生长[7](119 以及胡塞尔  
在谈到先验的主体性是主体间性时采用的形而  
上学的目的论用语———单子”、“隐德来希和  
目的论无不与本雅明之纯语言联系在一  
同样在翻译中在语言与语言之关系上本雅  
明所含蓄表达的也是存在何以言说自身和被言  
说的问题换言之存在和语言不是完全同一的但  
又不是完全分离的存在的意义与作为词和概念的  
存在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那个意义决不是外  
在于语言和词语的因此即便不与某个特定的词或  
语言系统相关也必定与普遍的词语或语言系统相  
正是由于存在作为超验范畴的出现才使思  
想与语言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正如陈永国所说:  
真正的翻译追求的是语言的互补性和普遍性纯  
粹语言精神本质神圣文本真理的语言都蕴涵在  
这种互补性和普遍性之中但是这种互补并不是  
一般的互补而是一种象征性互补它象征着语言间  
的一种亲缘性或亲和性显露出每种语言都蕴涵着  
一种只能依靠整体的合作才能表达的意图。”[12]也  
就是本雅明所说的所有超历史的语言之间的亲属  
关系存在于每种语言各自的整体意图(intention)  
———然而这种意图不是任何单一的语言可以通  
过其自身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各种语言一切互补的  
意图的总体来实现这种总体意图即是纯语言”  
[16](67 。  
由此看来语言间性关系以及殊途同归的目  
的性”,也必然暗示了德立达所坚持的作者对最后  
译者不是唯一译者负有债务的看法如果译文  
与原文之间的关系是补充关系的话即译文补充了  
原文那么这种关系在性质上就是对称的是同时  
给予同时索取亦取亦给所以德立达坚持认为,  
翻译的债务关系不仅是相互的而且在性质上是无  
偿还能力的因为一旦文本进入原文与译文的结构  
系列之中就命定了彼此的依附性[15](43、83 。  
故此我们可以这样来阐述翻译第一翻译是  
原文之种子的生长生长意味着原文在初始时就  
不是没有缺点就不是完整的不是与自身同一的。  
它必然在生长着的运动形式中呈现出不稳定性必  
然要在空间上补充自身完善自身———也即梅洛庞  
蒂所说的任何言语都试图从其他言语中得到自己  
的意义[19](98 第二可译性内在于原文是  
原文之本质特征并朝向外在于原文之诉求则说明  
原文之于译者的债务是本源性的同时既然原文  
之被翻译是必然要求那么译者之于原文的债务也  
就是本原性的———原文必然在翻译中生长翻译是  
译者的债务”。 第三既然原文与译文互为补充互  
为完成对方也就意味着各自会为一个共同的东  
西而贡献着自己这个共同的东西介于原文与  
译文各自相交的边缘它被纯语言所钳制着原  
文与译文两者既是二元之分又彼此委身于对方并  
胶合于纯语言这个合和之中。  
结语走向翻译之可能性的哲学思考  
文本之存在如何被差异所延异着被翻译着,  
又是什么在维护着这种差异呢———可译性———确保  
注释:  
美国语言哲学家索尔认为摹状词或描述语言是非严格的指示词”,“实质上是一些缩略的或伪装的确定摹状词”,它以对  
象身上发生的任何偶然事件或过程为转移它能指出事物对象的特征并反过来把这些特征归属于对象把个体概念之  
间的偶然吻合与个体之间的同一性混淆”(索尔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版,1⁃13 )。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语言的本质[A].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金延理解与语言———存在论生存论分析的意义与困难[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4][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Gardamer. 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ed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 . New York: Seabury ,1975.  
114  
冯文坤论本雅明的可译性及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  
7]何新泛演化逻辑引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8]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M].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0]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1]Jacques Derrida. “Linguistics and Grammatology” from Of Grammatology in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 eds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 Tallahasse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0.  
12]陈永国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3,(4).  
13]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5]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6][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乔向东译中国比较文学,1999,(1).  
17]Hans Robert. Prefac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trans. Michael Shaw.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18]王宾不可译面面观[J].现代哲学,2004,(1).  
19]梅洛庞蒂符号[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On Benjamins Translatability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f Translation  
FENG Wen⁃kun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Beijing 100875;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4,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translatability” of translation study marks turning  
from the empirical and descrip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to the transcendalistic and logos study that under⁃  
lies 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y. This epistemological “turning” presents questioning about the  
logos inertia” that dominat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lso about the view that translation  
study is derivative and non⁃origina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n attentive study of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modern hermeneutic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xistentialism, Benjamin’ view of  
translation and Derrida’s supplementation of Benjamin ,and also in the light of word⁃and⁃thing relation⁃  
ship, interlangu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ability” and “pure language”.  
Key words:language existentialism; word⁃ and⁃ thing; translatability; pure language; Walter Ben⁃  
jamin  
责任编辑张思武]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