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3,Noꢀ 4  
July,2006  
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  
福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四川汶川623000)  
摘要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  
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  
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  
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  
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贺诗歌生命意识生死的体认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4⁃0053⁃06  
托马斯·芒罗在论诗的价值时说:“诗的价值  
意识的这一视角对其诗歌进行解读。  
并不存在于表现抽象观念的诗行或散文诗中而在  
于通过意象的美妙编织能唤起情绪和沉思然而  
观念在这里作为一种组织原则在发生作用它帮助  
我们在既是一种理性的又是情感的方式去把握整  
何谓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有的关于  
生命的体验是人对生和死的认识和体验是对于生  
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即生命价值观)。 中华民族  
很早就产生了这种生命意识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 《周易占卜的核心内容是基于生死之上  
的吉凶之断· 六五贞吉恒不  
1]471  
个意义。”  
托马斯·芒罗在强调诗歌特殊的表现  
方式的同时也重视抽象观念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李贺的诗歌独辟蹊径编织了一个奇幻无比的意  
象世界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抽象观念在中间起作  
综观李贺的240 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生命  
意识蕴涵其中这种生命意识就是李贺诗歌中的抽  
象观念由于李贺的体弱多病他对人的生与死的  
认识和体验比他同时代的诗人就敏感得多深刻得  
在他的诗歌里表现为对生的痛苦和迷惘对死的  
恐惧和忧伤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  
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这又加深了诗人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在他的诗  
歌里表现为怀才不遇的愤懑在短暂的生命与永恒  
的宇宙的对抗中诗人企图以神鬼世界的忧惧来唤  
起对生的渴望和眷恋本文试图从李贺诗歌的生命  
2]卷二,32  
”  
是为占问疾病之卦其结果是恒不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不死的期  
。 《尚书·秦誓:“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  
云来。”王肃注云:“年已衰老恐命将终日月遂往,  
3]卷二十,256  
若不云来将不复见日月。”  
说明人们不仅  
为年迈将终而惧而且有了日月遂往的时间意识。  
时间意识的产生赋予生命意识更为丰富的内涵个  
体生命的有限死亡的恒定悲剧的不可避免的全部  
痛苦就在于时间时间是无止境的而人占有的时  
间是极为短暂的并且是一次性的。  
李贺是一位对生和死的认识和体验都比较深刻  
收稿日期2005⁃05⁃23  
作者简介张宗福(1965—), 四川汶川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5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诗人这位敏感的诗人没落的王孙过早地从帝  
国的衰朽仕途的蹇滞和疾病的煎熬中尝尽了人生  
的苦涩诗人还不到18就两鬓如霜了多病的  
体质大概使他在少年时代就畏惧死对死的畏惧的  
另一面是对生的无限眷恋因而诗人对生和死的体  
验比其他诗人更为敏感更为深刻诗人并不贪恋  
有时候诗人还认为死是一种解脱他的公无出  
把人间描绘成一个地狱死亡正是对这个活地  
狱的解脱正如李世熊昌谷诗解序所言:“生而  
表现的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在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时间意识的产  
生给生命意识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人生的短暂,  
死亡的迫近而无休无止的时间却是一个冷眼旁观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便来自于时间李贺在他的  
诗歌里表现了这种时间意识官街鼓:“晓声  
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汉城黄柳映新帘柏  
陵飞燕埋香骨锤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几回天上葬神  
4]40  
[6]317  
死矣……生死非贺所欣戚也。”  
然而对生的眷  
漏声相将无断绝。”  
在这里鼓声漏声”  
恋和对死的恐惧是人的生命本能所作出的反应对  
于李贺而言这种生命的本能的反应尤为强烈他对  
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  
。  
是时间的象征不绝的鼓声运转不停的日月是诗  
歌中的时间意识而日月针对个体生命的存在而言,  
又是具有吞噬性的时间意象个体生命存在是短暂  
而它们却亘古不变的。 “汉城 二句言在最能  
焕发生命活力的春天的柳枝吐出鹅黄嫩芽的时候,  
美人赵飞燕死去的消息却不迳而走两相对比中更  
能彰显人生的无常生命的无常。 “锤碎 二句言  
千年人事之梦也在鼓声中灰飞烟灭只有时间才是  
永恒的存在即便是醉心于长生不死煊赫一时的秦  
皇汉武也不免一死诗人在对比中进一步突出人  
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之间的矛盾。 “从君二句,  
诗人从翠发到芦花色的变化表现人生的短暂类似  
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叹只有从未断绝的  
鼓声独共南山守中国”。 在这里诗人把人生有限  
与时间无限的理思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但他并未  
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奇想不知天上的神仙都死  
了几回而作为时间象征的鼓声和漏声却始终如一。  
在翻空出奇的想象中诗人发出了对人生和时间的  
深沉慨叹时间意识给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注入的  
丰富内涵在此诗中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叔本华在  
悲情人生中说:“生存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时间不  
停地压迫我们使我们喘不过气来并且紧逼在我们  
身后犹如持鞭的工头倘若什么时间放下他高悬  
的鞭子那只有当我们从令人心烦的苦悲中完全解  
李贺强烈的生命意识表现为对生与死的深刻认  
识和体验这种生命意识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一直  
渗透在他的诗歌之中钱钟书谈艺录:“细玩  
昌谷集舍诧傺牢骚时一抒泄外尚有一意屡见不  
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事变无崖人生有尽,  
5]58  
每感怆低徊常言永叹。”  
钱先生以敏锐的眼光  
洞察到李贺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感  
受到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时光飞逝人生有尽生命  
短暂死亡无法逃避并在诗歌中反复咏叹梦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  
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  
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  
6]57  
。”  
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一阵冻  
仿佛玉兔寒蟾在哭泣月亮的玉轮从水气上碾  
它发出的光都好像被打湿一样而仙女相逢桂  
枝飘香她们依然过着宁静的生活这是诗人幻想  
中的仙界只有在那里才有时间和生命的永恒同  
诗人借置身仙界的仙女之口道出了他对人世的  
沧桑之变的思考诗中的黄尘清水沧海桑  
”,“三山即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葛洪神仙传载仙女麻姑对王方平语云:“接待以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  
8]8  
脱出来。” 在叔本华看来生存痛苦的根源就是时  
间对个体生命的压迫在二者的对抗中生命的有  
而时间却是无穷无尽人无法逃避悲剧的命运,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时间的停止意味着它的消失,  
意味着死亡的来临———虽然死亡对于生存的痛苦是  
一种解脱而人们却又本能地对它产生恐惧这种恐  
惧实质上又是人生的另一种痛苦。 《官街鼓非常  
明显地表现出时间对个体生命的压迫时间给个体  
7]18  
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  
田之变化何其速也在仙界回望人间就会发现  
此言人间沧海桑  
千年如走马”,这就是钱先生说的光阴之速”。 而  
生年不满百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在这个既没有开  
始又没有终结的时间的长河里只是偶然的刹那的  
存在这就是钱先生说的年命之短”,这正是诗人  
54  
张宗福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  
生命存在带来的痛苦和死亡的胁迫。  
悲歌用以抒发哀婉悲伤的感情此诗表现了对生  
在李贺的诗歌里有大量表现这种时间意识和  
生命意识的诗句。 《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  
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  
命的忧患类似的诗句不胜枚举。  
6]221—222  
人寿。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诗人  
生命意识不仅是人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而  
且还是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在儒家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中国古代  
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主要还在追求人生前的价值和  
死后的意义方面。 《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叔孙豹  
所说的三不朽正是儒家生命价值观的体现:“大  
感到光阴的飞逝因为如此诗人认识到时间的弥足  
珍贵他亲切地呼唤,“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想  
让时光在此驻足诗中的日月是具有吞噬性的时间  
意象月寒日暖喻时间的无情诗句中的”  
字用得很妙形象地表现了生命的可贵和虚度光阴  
的痛苦。 《天上谣:“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  
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废不久此之  
6]70  
[11]5,1979  
石山下。”  
羲和即太阳驾车之神此二句言在青  
谓不朽也。”  
。  
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并由此而展  
洲寻芳拾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观望指点说羲和驾  
太阳奔走时光飞逝东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  
近干了变成了陆地扬起了尘土诗人以此来表现时  
序如流人世的沧桑之变诗中所表现的时间意识是  
非常明显的。 《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  
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  
在这一主流文化背景之下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必然对李贺的生命意识产生影响诗人除了对生命  
本身生与死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之外还要追求  
人生前的价值和死后的意义对于李贺而言人生  
前的价值和死后的意义就是施展自己卓尔不群的才  
建立不朽的功名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流芳百  
李贺的家世显赫而眼前却已衰微这个没落的  
王孙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李唐王朝有着道义上的  
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庭的责任。  
6]72  
。”  
首二句幻象纷呈雄奇诡谲山作平地天  
吴移海水婉曲地道出沧海桑田之变帝即天帝天  
吴即神话中的水神见于山海经》。 宋人刘辰翁  
:“南风一句便不可及佚荡宛转真侠少年  
4]73  
之度。”  
四句是仙界与尘世的对比写仙界王  
然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没有给他实现自己人生  
价值的机会因避父讳而不能应试封建社会知识分  
子主要的仕进之路被阻隔了关于避讳事李贺的  
父亲名叫晋肃,“与进士的同音故犯讳韩  
愈为声援李贺而专门写了一篇辩讳》,为他鸣不  
当时还有一批有声望的人如皇甫谧中书舍人  
王涯的外甥)、张又新元和进士与李贺站在一边,  
但诗人最终还是失去了进士及第的机会尽管朝廷  
并未阻止李贺应试但妒忌者散布的流言蜚语给他  
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的压力也可见一斑诗人因此  
而畏缩不前当然也不排除诗人在性格上的弱点。  
姚文燮在比较李白和李贺的遭逢时说:“以贺视白,  
则白之处天宝也不较愈贺之所处元和哉白于至  
尊之前尚能睥睨骄横微指隐击一时宫禁钦仰亦  
足倾倒一世其挤之也不过阉人妇子耳乃贺以年  
一出即撄尘网姓字不容人间亦挤之则即当时  
人豪焉———且元和之朝———有志之士即身膺朱紫,  
母的桃树花开千遍的时候人间的彭祖巫咸也不知  
死了多少次传说中王母种的桃树三千年一开花,  
三千年一结实彭祖传说中高寿之人尧之臣活  
到商代年七百余岁。 《庄子·逍遥游:“而彭祖  
9]7  
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巫咸古之  
神巫亦为长寿之人,《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  
10]36—37  
诗歌的张力在对比中显现在  
椒糈而要之。”  
诗人看来享有高寿的彭祖巫咸都难免一死何况  
生年不满百的我辈诗人深感时间对个体生命  
的威胁诗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尤为显豁。 《金铜仙  
人辞汉歌中的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  
6]94  
”  
在诗人的笔下享有高寿的汉武帝也不过  
是秋风中的过客诗人意欲取汉武帝秋风辞中对  
人生短暂的悲叹之意,“光阴之速年命之短的感  
叹蕴涵其间。 《长歌续短歌中的长歌破衣襟短  
6]137  
歌短白发”  
长歌当哭泪洒胸怀久而久之衣  
4]41  
襟自然会破烂。 “短歌取杜甫白头搔更短浑  
欲不胜簪之意此诗的诗题由古乐府长歌行》、  
亦且郁郁忧愤矧乎怀才兀处者乎?”  
李白所处  
的时代是唐代的鼎盛时期李白的忧愤也是豪侠之  
士的忧愤他的忧愤都是令人仰慕的而李贺所出  
短歌行化出从留下的歌词看长歌或短歌都是  
5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213  
此诗作于河南府试之后。  
的时代却在元和开元天宝的恢弘气象已一去不复  
返了即便是那些身膺朱紫的士人都郁郁忧愤更何  
况像李贺这样因避父讳而不能应试怀才不遇的孤  
独者李贺的人生理想破灭了面对时光的流逝功  
业未就与报国无门的境遇诗人承受着被撕裂的痛  
一方面他深感时光的飞逝给他带来的功业未  
就的焦虑另一方面诗人的功业未就又使他有一种  
紧迫感他深感时间对个体生命的压迫二者互为因  
其张力之大难以想象诗人就处于二者的张力场  
之中诗人所承受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临歧击剑生铜吼”  
诗人初试告捷满以为从此便可扶摇直上不料有人  
以避父讳而阻挠他参加进士考试诗中的枯兰正  
是诗人遭受了沉重打击之后忧伤绝望心境的象征。  
诗人还漫画式地描绘了自己的衣着和坐骑,“衣如  
悬鹑马如狗”。 《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悬  
”,言其衣衫褴褛,《后汉书车如鸡栖马如  
”,言坐骑之瘦小诗人以此来写自己的处境的  
艰难临歧言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往有穷途之  
击剑不是为了打斗而是为了发泄胸中的怒气,  
一个”,使剑的撞击之声具有生命力这正是诗  
人心底的怀才不遇的金刚怒目式的怒吼”。 怀才  
不遇的历史人物自然与李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  
屈原司马相如东方朔张仲蔚等不见用于当时的  
人物就成为李贺表达情感的载体。 《昌谷北园新  
在他的诗歌里李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难以实现的痛苦表现得尤为深刻。 《金铜仙人辞汉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  
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  
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  
笋四首》(其二:“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  
6]94  
[6]140  
渭城已远波声小。”  
首二句言光阴之速年命  
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之短而汉武帝这一特殊人物不仅是秋风中的过  
而且是一个朝代的见证但这一切都是过眼烟  
汉武帝早已作古汉朝也很快被魏朝所取代。  
二句诗人由自身的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楚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郁闷一方面新竹芬芳俊  
美可爱另一方面题诗之处青皮剥落墨汁淋漓这  
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幽愤次二句,  
言毁损新竹的俊美是无情的表现而郁结于心的  
怨愤又不得不发这又在情理之中姚文燮昌谷  
集注:“良才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  
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 颇有见地感讽  
画栏二句言世事的沧桑之变诗人着力表现汉  
宫的荒凉与冷落而金铜仙人正是这一切的见证。  
后八句诗人描写金铜仙人迁离汉宫的情景一个  
指千里言其道路遥远一个酸风射眸子言其霜  
风凄紧直射眸子兴亡的感慨与离别的酸楚一起涌  
上心头,“二字新奇而巧妙浑厚而凝重。  
6]159  
五首》(其五:“下有张仲蔚报书案将朽。”  
忆君清泪如铅水极言其沉重的心情。 “衰兰二  
此诗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在昌谷成年累月地读书,  
却一事无成。 “案将朽”,尤为沉重是满肚子苦水  
的倾吐张仲蔚古之隐士好作诗赋然不为世用、  
潦倒终生。 《南园十三首》(其七:“长卿牢落悲  
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  
言面此情此景兰草为之枯谢苍天为之衰老烘  
托出金铜仙人的艰难处境和凄苦情怀意境高远感  
情深沉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此诗为元和八年  
813)诗人因病辞去奉礼侍郎由京赴洛途中所作,  
6]89  
并认为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  
事猿公。”  
首二句言才气纵横的司马相如在早年  
4]57  
朱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多病的  
仙人耳”  
因景帝不好辞赋而沦落下僚过着闲散无聊的生活,  
东方朔怕直言悖上便以玩笑的形式讽谏诙谐取  
武帝把他当俳优看待才不为世用诗人以二人  
自况回顾历史瞻望未来而深感茫然斯文沦丧,  
学文无用于是称自己要弃文习武买剑学艺或许  
还会有一番作为这与诗人礼乐兴邦的政治理想相  
这是理想破灭后绝望而反常的愤激之词曾经  
把自己比作汉剑的李贺,“自信汉剑当飞去”,深  
信自己能实现远大的抱负然终怀才见弃自然会发  
出读书无用的慨叹,《南园十三首》(其六:“寻章  
诗人深感人生的短暂又面对的是藩镇割据民不聊  
生的社会现实诗人进京后四处碰壁仕进无望报  
国无门急盼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光耀门楣的理想  
化为泡影换言之诗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已难以实  
时间对于个体生命的压迫感功业未就的急迫  
感交织在此诗中其痛苦尤为沉重。  
诗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痛苦在诗中  
表现为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开愁歌中的我  
当二十不称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  
56  
张宗福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  
6]74—75  
诗人是孤独的,  
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  
若秋坟之鬼有唱鲍家诗者。”  
6]88  
章何处哭秋风。”  
雕虫语出扬雄法言》“童子  
诗中的鬼魂也是孤独的孤独的诗人只有与冷雨中  
的香魂和秋坟之鬼为伴了在诗人的笔下前来吊  
慰的鬼魂充满了对人世的依恋这无疑是诗人在死  
亡阴影笼罩下对生的渴望和眷恋在这里诗人着  
重强调秋坟之鬼的”,这种又通过苌弘碧  
深夜冷雨和一缕香魂而变得更具震撼力又  
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  
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  
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  
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晚年扬雄不作辞赋退而  
太玄》、《法言》,视作辞赋为雕虫小技首二句  
言自己把青春消磨在寻章摘句之上了惨淡苦吟又  
有何用孤独的诗人只有残月相伴次二句言藩镇  
割据战事频频朝廷重用武士而轻视儒生,“哭秋  
”,在这里已不是一般的悲秋了这是末路文士对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悲哀。  
6]56  
。”  
诗人对苏小小鬼魂的生活环境作了细致的  
袁行霈在苦闷的诗歌与诗歌的苦闷一文中  
:“诗歌创作经过盛唐的高潮进入中唐以后出  
现了难乎为继的局面大历十才子追慕盛唐,……  
已不可能唱出盛唐之音此后诗人们便各自探索  
自己的路元白的通俗韩孟的拗拙韦柳的恬静,  
各有特色李贺也在苦闷的探索中走出了他自己的  
他的奥秘就是转向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感觉分解  
开来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 ……李贺  
描绘———凄风苦雨如啼眼的幽兰不堪剪的烟花以  
及鬼物象征的冷翠烛然后再勾画鬼魂的形象———  
无物结同心的幽怨、“风吹雨之中等待的凄苦以  
及身处冷翠烛劳光彩的鬼魂世界中的孤独苏  
小小的鬼魂形象充满了人世间的情感从而显得哀  
婉动人类似的鬼魂形象和凄苦心理的描绘还不  
长平箭头歌》“左魂右魄啼瘦肌酪瓶倒尽将  
6]299  
羊炙”  
的战死饿鬼,《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  
[6]94  
的汉武帝鬼魂,《罗  
12]270  
则是全新的创造。”  
在这一段话里袁先生提醒  
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我们要注意李贺的苦闷李贺的苦闷正像我们在前  
面所说的那样是对生和死的深刻认识和体验的同  
又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苦闷因而强烈  
的生命意识成为李贺诗歌的主题同时又要重视  
李贺转向内心世界把自己的感觉分解开来进行全  
新的诗歌创作就像卡西尔在人论所说的那种对  
生活的内向观察对于李贺而言就是对生与死的深  
刻认识和体验并且诗人将这种认识和体验的丰富  
性和复杂性通过移位变形而客观化这就是唐代  
诗人很少表现的鬼魂和精怪世界从而显示自己对  
这一哲学问题的美学沉思。  
浮山人与葛篇》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  
[6]125  
”  
的织布之鬼李贺一方面表现人鬼相隔另  
一方面又希望人鬼相通。 《追和何谢铜雀妓:  
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  
歌声且潜弄陵树风自起长裾压高台泪眼看  
6]161  
花机。”  
邺城故事言曹操欲死后仍上铜雀台  
与诸姬相聚此诗表现的却是人鬼相隔———曹操死  
音容笑貌化为乌有台上诸姬依然歌声潜弄武  
帝因幽冥相隔而寂然不闻与之相伴的唯有风吹陵  
树声而已这是一种幽冥相隔的悲哀作为对这一  
悲哀的补救诗人不止一次在诗中招魂招  
”,绿章封事中的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  
李贺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无限个  
体生命永远也不能逃脱的悲剧命运———存在即虚  
在个体生命与无限宇宙的对抗中诗人企图以  
鬼魂世界的忧惧来唤起对生的渴望和眷恋在诗人  
的眼里鬼魂都不具有福祸人间的能力相反却依恋  
人世鬼魂的形象都是凄婉动人的。 《秋来:“桐  
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  
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王琦疏  
:“苦心作书思之传后奈无人观赏徒饱蠹鱼之  
……不知幽风冷雨之中乃有香魂悯吊作书之客,  
6]59  
骨埋蒿里”  
,《神弦中的海神山鬼来座中,……  
6]284  
人死不能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复生幽冥相隔招魂又有何用这正是人对死亡的  
恐惧和对生的眷恋的心理的表现卡西尔在人  
中揭示了人面对死亡的复杂心理:“对死亡的恐  
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人对  
尸体的第一个反映本应是让它丢在那里并且十分惊  
恐地逃开去但是这样的反应只有在极为罕见的情  
况下才能见到它很快就被相反的态度所取代希望  
能保留或恢复死者的魂灵人种学的材料向我们揭  
5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示了这两种冲动之间的斗争然而通常看来占上  
凄迷鬼魂形象的孤独幽怨凄苦哀婉以及对人间  
的依恋不仅是诗人在死亡迫近自身时对生与死有  
了深刻认识后的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表现更  
是诗人对死亡的恐惧和时不我待的焦灼感和紧迫感  
的一次巨大的能量释放。  
13]136  
风的恰恰是后一种冲动。”  
而招魂无疑是人希  
望能保留或恢复死者的魂灵的一种仪式表现了人  
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这一仪式蕴涵着强烈的  
生命意识有鉴于此李贺诗歌的鬼魂世界的幽冷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易[G] / / 十三经注疏 阮元校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尚书[G] / / 十三经注疏 阮元校刻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5]钱钟书谈艺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6]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葛洪神仙传[G] / / 诸子百家丛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叔本华悲情人生[M]ꢀ 任立潘宇译上海华龄出版社,1997ꢀ  
9]郭庆藩庄子集释[G] / / 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10]洪兴祖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左传[G] / / 十三经注疏 阮元校刻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卡西尔人论[M]ꢀ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Life Consciousness in Li He Poetry  
ZHANG Zong⁃fu  
Chinese Department, Aba Teachers College, Wenchuan, Sichuan 623000, China)  
Abstract:The Mid⁃Tang dynasty poet Li He, frequently sick and sensitive, has more profound un⁃  
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life and death than his contemporaries, which finds expression in the in⁃  
tense life consciousness in his poetry. In the background of Confucian mainstream culture, his life con⁃  
sciousness has implication of his pursuit of life value and meaning, his moral duty to the Dynasty’s rise  
and decline, as well as to the family’s revival and glory. His agony is precisely his sensitiv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death, that is, the life value and meaning is unrealizable. mastery of this conscious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ing his poetry.  
Key words:Li He; poetry; life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 of life and deat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  
责任编辑李大明]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