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邓ꢀ 利ꢀ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的三足鼎立之势
了性别讨论的初衷,并且将“女性文学”带向性别本
质主义的困境;同时,也忽略了性别与阶级、民族等
相关身份政治之间的密切关联。 “女性主义”就会
沦为“女人主义”或性别符号的表演。
提供了新的文学研究角度和文学研究资源;另一方
面也提供了文学研究的多维文化视域和视角,尤其
是被主流文化遮蔽而边缘化的亚文化视角,从而也
提供了整体、综合的文化观。
其二,为当今中国的文学批评如何在“全球化”
和“多元化”双重视域中确立自己批评的发展方向,
给当下的文学批评如何建立多维批评,提供了很好
的个案。 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是一种视野开阔,综
合性、整体性、多样性都较强的批评。 它几乎涵盖了
面对日益增多的女性创作,理论界常常担心女
性文学批评在多元开放的批评时代的生存境遇,其
实,女性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正是中国女性文学批
评赖以存在的根基,它引导着女性文学批评与当今
处于中心的理论话语接轨,这是它继续发展的基础,
也是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20 世纪西方各种批评的特长,带有综合批评的特
征。 它一方面提供了比传统研究更为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吴黛英.新时期“女性文学”漫谈[J].当代文艺思潮,1983,(4).
2]李贵仁.主旋律: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张抗抗小说创作漫谈[J].社会科学,1983,(3).
3]周良沛.殊途同归———读舒婷的几首诗有感[J].当代文艺思潮,1983,(3).
4]罗守让.丁玲文艺思想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5).
5]邓荫柯.女性创作评论三题[J].芒种,1992,(12).
6]余昌谷.把心中的“景象”呈现给读者———铁凝九十年代短篇小说创作概观[J].江淮论坛,1999,(3).
7]王家伦.评方方的小说创作[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8]陈思和.现代都市的“欲望”文本———对“七十年代出生”女作家创作的一点思考[N].文汇报,2000⁃04⁃01.
9]王雪英.生长的状态———论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1,(2).
10]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1]朱小平.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12]郭力.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3]贺绍俊.铁凝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14]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5]刘思谦.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研究,1998,(1).
16]荒林.花朵的勇气———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女性主义批判[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17]赵玫.父亲、图腾及幻灭———女人从理想走向现实[J].文艺评论,1986,(3).
18]李小江.女性在历史文化模式中的审美地位[J].上海文论,1990,(1).
19]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20]丁帆,齐红.月亮的神话———林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1994,(3).
21]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22]郭银星,辛晓征.建立女性主义批评的可能性[J].批评家,1987,(5).
23]林树明.评当代我国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1990,(4).
24]屈雅君.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学术月刊,1999,(5).
25]刘敏.天使与妖女———生命的束缚与反叛———对王安忆小说的女权主义批评[J].文学自由谈,1989,(4).
26]崔卫平.当代女性主义诗歌[J].文艺争鸣,1993,(5).
2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8]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9]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0]乐铄.中国现代女性创作及其社会性别[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31]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32]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