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 静ꢀ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基础教育作为公共物品应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均等化提供。 从我国的现实出发,至少应把
各地区政府提供教育在数量、质量上的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让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到基础教育。
所以,应通过中央对地方、省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来弥补地方政府、县级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不足。 从实
施情况来看,如2000 年,中央补助地方的教育专款为1345154 千元,占各地财政性教育支出总和的3.8%,各
[
4]
省本级补助地方的教育专款为2851381 千元,占各地财政性教育支出总和的8% 。 中央、省级政府把教育
支出的绝大部分投放在高等教育上,用于弥补地方政府基础教育的专款资金金额较小。 中央的补助地方教
育专款往往还需要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资金才能实施,这就给一些财力薄弱的地方政府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总的来说,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对改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础教育的较大差异作用不大。
三ꢀ 几点建议
1
.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教育经费长期短缺是导致我国教育发展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原因。 经过20 多年的经济增长,政府应把财政支出向教育、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倾斜。 把最低财政性教
育支出以量化的指标,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满足社会对教育最基本的需求。 通过多种方式的经费筹
措,力争使财政性教育支出尽早达到占GDP 的4%的目标。
2
.发挥预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把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列支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项目,如教育
附加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等纳入预算管理,并将这部分教育资金与预算内教育支出统筹安排,合理配置。
改变粗放式的预算编制方式,按重要程度优先安排教育支出等项目,加强预算管理,确保优先安排的项目支
出到位
3
.改革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 清晰地划分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对于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
供给主体,应视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定。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县级政府可确定为提供主体。 对于
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主体可提升到地、市级政府。
4
.完善对教育支出的转移支付。 中央和省一级政府不仅要承担起提供高等教育的职责,也应加强其对
基础教育的责任。 统筹规划,科学地设计一套完善的针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机制,确保教育支出,尤其是要逐
步实现基础教育支出均等化目标。
参考文献:
[
[
[
[
[
[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人民日报,1993⁃02⁃1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 年世界教育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3]刘玲玲.公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2001 年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商江.2004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预算内教育费对比[EB/ OL].http:/ / shangjiang.jsboy.cn/ blog/ user1/ dqddsj/ archives/ 2006/
416.html.2006⁃04⁃26.
[
[
[
7]周玲.英美两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中央化趋势[J].教育评论,2002,(5).
8]王延杰,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思考[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17).
9]中国财政年鉴编委会.2001 年中国财政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1.
[
责任编辑:李大明]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