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3,Noꢀ 4  
July,2006  
前后蜀作家考略  
海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卢延让冯涓张道古欧阳彬僧可朋王仁裕是前后蜀时期的重要作家 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  
考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对于前后蜀文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前后蜀作家生平事迹  
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4⁃0129⁃10  
前后蜀的诗文作家大约有三四十位他们或是  
记中的一些材料大致确定其生活的年代。  
唐摭言卷六公荐条云:“卢延让光化三年  
由唐末转入前蜀或是由后蜀转入宋初由于他们  
身处易代之际生平事迹鲜为人知正史中不见他  
们的传记其生平资料大多散见于野史笔记之中。  
笔者试图从这些零散的材料中整理出一些有价值  
的东西对几位重要的作家的生平事迹加以梳理勾  
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前后蜀文学作进一步的研究。  
卢延让  
4]  
登第。” 《唐才子传卷十卢延让传亦云:“(卢  
2]  
延让有卓绝之才光化三年裴格榜进士。” 北  
梦琐言卷七卢诗三遇条云:“唐卢延让业诗二  
5]  
十五举方登一第。” 《十国春秋卷四十四卢延让  
6]  
却云:“延让凡三十五举方登第。” 北梦琐  
作者孙光宪与卢延让大致同时当以孙说为是。  
古人二十弱冠以卢延让二十五岁初次应举算其四  
十五岁时方及第从光化三年(900上推四十五  
卢延让大致出生于宣宗大中九年(855 左右。  
贯休禅月集卷十八有怀卢延让一诗自注:“时  
延让新及第。”诗云:“冥搜忍饥冻嗟尔不能休几  
叹不得力到头还白头姓名归紫府妻子在沧洲。  
卢延让一作卢延逊”,字子善范阳人。 《郡  
斋读书志卷四中云:“右伪蜀卢延让子善也范阳  
1]  
。” 《唐才子传卷十卢延让条亦云:“延让,  
2]  
字子善范阳人也。” 《唐诗纪事卷六五、《韵语阳  
卷一九却作卢延逊”,乃宋人避讳之改字宋  
英宗赵曙之父濮安懿王名允让宋人避其讳以  
7]  
”。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卷一九  
又是蝉声也如今何处游。” 几吟不得力到头  
还白头”,可知卢延让多次应举及第时已年愈不惑  
古人四十便觉老之将至)。  
:“钱让事不见于史册湖州府长兴县皆列  
人物》。 ……考郑樵氏族略:‘汉哀平间钱  
逊为广陵太守避王莽乱徙居乌程。’ 而让亦官广  
陵太守意者让逊本即一人夹漈避宋濮安懿王讳,  
卢延让的卒年更难以确定。 《郡斋读书志 卷  
四中云:“朗陵雷满辟满败归王建及僭号授  
3]  
[1]  
?”  
卢延让的生卒年今已不可考仅能从其生平传  
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卒官终刑部侍郎。”  
唐才子传卷十卢延让传亦云:“满败归伪蜀,  
收稿日期2005⁃05⁃23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2005 年度校级科研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海(1975—),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12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卒官刑部侍郎。” 《唐  
一诗:“苦贫皆共雪吾子岂同悲永日应无时经  
霄必有诗渚宫寒过节华省试临期努力图西去,  
诗纪事卷六五卢延让传》、《十国春秋卷四十四  
11]  
卢延让传记载相同 王建于公元907 年开国称  
休将冻馁辞。” 据诗意乃是吴融勉励卢延让西上  
应举贯休禅月集卷十三亦有送卢秀才赴举》  
一诗:“几载阻兵荒一名终不忘还冲猛风雪如  
画冷朝阳原注时多画李白王昌龄常建冷朝阳  
冒风雪入京)。 句好慵将出囊空却不忙明年公  
故卢延让在是年后任前蜀水部员外郎后累迁  
给事中卒官于刑部侍部但何时卒官史无可考。  
综上所述卢延让大致出生于宣宗大中九年  
855 前后卒于王建开国公元907 之后。  
卢延让一生经历晚唐五代游历较广现考述如  
7]  
道日去去必穿杨。” 诗题卢秀才即卢延让 这  
两首均为鼓励延让赴举赶考之作又皆写雪景故当  
作于同时上考三人乾宁二年左右均在荆南吴融  
于乾宁三年回京故这两首诗当作于乾宁二年冬,  
卢延让于此时离开荆南西上长安赴举卢延让与  
吴融在荆南虽未谋面却因诗相识。  
。  
客游荆南  
唐摭言卷三云:“吴翰林融为侍御史出官峡  
延让时薄游荆渚贫无卷轴未遑执谒会融表  
弟滕籍者偶得延让诗百篇融览大奇之:‘此  
无他贵不寻常耳。’ 于是称之于府主成汭 时故  
相张公职大租于是邦常以延让为笑端及融言之,  
咸为改观由是大获举粮延让深所感激然犹因  
竟未相面后值融赴急征入内庭孜孜于公卿间  
称誉不已光化戊午岁来自襄南融一见如旧相  
2ꢀ 自朗入蜀  
卢延让于光化三年后登第后应武贞节度使朗  
州留后雷满辟。 《郡斋读书志卷四中云:“朗陵雷  
1]  
满辟满败归王建。”唐诗纪事卷六五卢延  
12]  
让传亦云:“从事朗陵雷满败 归王建。”  
4]  
延让呜咽流涕于是攘臂成交矣。” 宋高僧  
卷三十梁成都府东禅院贯休传:“比谒荆帅  
成汭初甚礼焉于龙兴寺安置时内翰吴融谪官相  
往来论道论诗融为休作集序 则乾宁三年  
资治通鉴卷二六二唐纪七十八昭宗天复元年  
13]  
十二月:“武贞节度使雷满薨子彦威自称留后。”  
雷满乃自卒诸书皆云满败”,不知何据当误故  
卢延让于天复元年(901 十二月雷满死后离开  
朗州入蜀此时王建已据三川之地正广纳贤才,  
以图霸业卢延让入蜀后颇为王建所倚重 王建  
称帝后卢延让仕前蜀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官  
终刑部侍郎。  
8]  
。” 吴融西岳集序:“沙门贯休本江南人。  
幼得苦空理落发于东阳金华山机神颖秀雅善歌  
晚岁止于荆门龙光寺余谪官南行因造其室,  
每谭论未尝不了于理性自旦而往日入忘归邈然  
浩然使我不知放逐之慼此外商榷二雅酬唱循  
越三日不相往来恨疏矣如此者凡期有半。  
卢延让诗集,《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均著  
录其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卷七一五录存其诗十  
首及断句十联卷八七又收其诗一首,《补遗四  
又收诗三首。 《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三补其  
诗四句,《续拾卷五二补收一首。  
[9]  
丙辰余蒙恩召归与上人别。” 丙辰即乾宁三  
公元896 ),禅月集卷十三送吴融员外  
赴阙》:“汉文思贾傅贾傅遂生还今日又如此送  
君非等闲云寒犹惜雪烧猛似烹山应笑无机者,  
冯涓  
7]  
腾腾天地间。” 诗写冬景故吴融赴阙在乾宁三年  
凡期有半可知贯休与吴融在荆南交往有一  
年半的时间。 《新唐书卷二吴融传:“坐  
冯涓字信之。 《十国春秋 卷四十冯涓传》  
6]  
:“冯涓字信之。” 《唐诗纪事 卷六六冯涓  
12]  
亦云:“字信之。”  
其籍贯有两种说法一  
10]  
累去官流浪荆南依成汭。” 吴融何时贬官史无  
为婺州说。 《十国春秋卷四十冯涓传:“先世  
6]  
可考若吴融贬官南行在贯休依成汭之前则据  
为婺州东阳人唐吏部尚书宿之孙也。” 新唐  
凡期有半可知贯休依成汭在乾宁二年(895 )  
卷一七七冯宿传:“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  
10]  
春夏之交若贯休依成汭在吴融贬官南行之前则可  
知吴融于乾宁二年春夏到达荆南由此可知乾宁  
二年左右贯休吴融卢延让均在荆南三人皆有交  
吴融唐英歌诗卷上有雪中寄卢延让秀才》  
。” 《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婺州东阳  
郡有东阳县冯涓乃冯宿之孙其籍贯为婺州东阳,  
当是二为信都说唐诗纪事卷六六冯涓传》  
则称涓为信都人。 《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  
130  
前后蜀作家考略  
冀州信都郡有信都县信都与婺州一北一南相距  
甚远。 《唐诗纪事所载不知所据 故冯涓籍贯当  
以婺州东阳为是。  
乱未得到任寓居成都。  
王建据蜀后表冯涓为西川节度判官后历官至  
御史大夫太平广记卷二五七载冯涓性耿  
14]  
冯涓生卒年已不可考现据少量史料略述其  
生平如下。  
概不屈恃才傲物甚不洽于伪蜀主” 。 对于王建  
的一些不义行径冯涓总是大胆进谏毫不畏惧。  
十国春秋卷四十冯涓传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兹  
录于下:  
冯涓于大中四年登进士第初除京兆府参军。  
北梦琐言卷三云:“大中四年进士冯涓登第榜  
中文誉最高是岁新罗国起楼厚赍金帛奏请撰  
时人荣之初除京兆府参军恩地即杜相审权  
杜有江西之拜制书未行先召长乐公长  
冯氏郡望谓冯涓密话垂延辟之命欲以南昌  
笺奏任之戒令勿泄长乐公拜谢辞出宅速鞭而  
于通衢遇友人郑賨见其喜形于色驻马悬诘。  
长乐遽以恩地之辟告之荥阳寻捧刺诣京兆门谒  
具言自得于冯先辈也京兆嗟愤而鄙其浅露。  
洎制下开幕冯不预焉心绪忧疑莫知所以廉车  
发日自霸桥乘肩舆门生咸在长乐拜别京兆公长  
揖冯曰:‘勉旃!’ 由是嚣浮之誉遍于搢绅竟不通  
ꢁ ꢁ 天复中两川赋重人多嚅嗫不敢发涓因  
献生日颂先述功德继言生民重征之苦高祖  
愧谢曰:“如君忠谏功业何忧!” 赍金帛加等。  
又是时诸将多劝高祖乘岐王茂贞之衰攻取凤  
涓曰:“晋虎争势不两立若并而为一,  
举兵向蜀虽诸葛亮不能敌也凤翔蜀之藩  
不若与和亲为便。” 高祖善其言竟与茂贞  
连和梁主篡唐将吏皆诣高祖劝进天与  
不取反受其咎大王宜正皇帝位以号令西  
”。 涓独献议请以蜀王称制:“朝兴则未  
爽称臣贼在则不与为恶。” 高祖卒自立为帝,  
而见涓之辞严义正亦无以难也涓由是杜门  
不出永平初高祖屡兴兵旅涓上疏曰:“古  
之用兵非以逞威暴而肆杀戮盖以安民为先,  
丰财为本武无忿怒之师光有鱼水之  
故能应天顺人吊民伐罪今自土德云衰,  
朱梁逞虐雍都洛邑尽是荆榛江南山东各有  
割据斗力则人各有力用兵则人各有兵 陛  
下欲以一方之强举万全之策臣恐陛下之忧,  
5]  
。” 《十国春秋 卷四十冯涓传 亦载此事并  
6]  
:“由是隐商山数年。” 《唐诗纪事卷六六冯涓  
12]  
亦云:“时危隐商山十年。”  
昭宗时冯涓官至祠部郎中后除眉州刺史由  
于田令孜陈敬瑄抗拒朝廷冯涓未能到任。 《十国  
春秋卷四十冯涓传:“昭宗以为眉州刺史、  
6]  
田拒命涓弃郡于成都墨池灌园自给。” 《唐诗纪  
卷六六冯涓传又云:“后分符眉州不得之任。  
在西川重围中跼蹐于陈田之间羁愁六年徒步糊  
]  
不在于秦而在于肘腋之下也。”  
12]  
。” 据此可知冯涓于唐昭宗年间(889—904  
任眉州刺史时入蜀资治通鉴 卷二五七  
冯涓卒于何时今已不可考。 《唐诗纪事卷六  
冯涓传称其卒于蜀”,《十国春秋卷四十冯  
涓传称其历官至御史大夫”。 两处材料皆不  
云其卒于何时宋高僧传卷二二周伪蜀净众  
寺僧缄传》:“释僧缄者俗名缄也姓王氏京兆人。  
少而察慧辞气绝群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成  
秘书监冯涓即同年也。 ……后唐同光三年入蜀,  
唐纪七十三僖宗文德元年:“六月,(昭宗以韦昭  
度兼中书令弃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等使,  
征敬瑄为龙武将军。 ……十月陈敬瑄田令孜闻韦  
13]  
田拒命”,  
昭度将至治兵完城以据之。”  
与朝廷抗衡始于文德元年(888 十月 是年十  
二月唐朝廷开始了对陈田的讨伐,“以韦昭度为  
行营招讨使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副之东川节度  
使顾彦朗为行军司马割邛雅置永平军以  
王建为节度使治邛州充行营诸军都指挥使戊  
削陈敬瑄三年不能克馈运不继朝议欲息兵。  
三月乙亥制复陈敬瑄官爵令顾彦朗王建各帅众  
8]  
寻访冯涓已死矣。” 故冯涓当卒于后唐同光三年  
(925 有关冯涓的生平资料所载其蜀中  
事迹大多与王建有关且至前蜀后主王衍时各种史  
籍均不见其踪迹故笔者推断冯涓当卒于前蜀高  
祖王建统治时期。  
鉴诫录卷四说冯涓恃其学富所为轻  
[15]  
” ,《十国春秋卷四十又说他性滑稽语多讥  
6]  
” ,与之交往者不多可考者如下。  
13]  
发镇” 。 故冯涓当于文德元年(888至大顺二  
(891 间入蜀任眉州刺史因陈敬瑄田令孜叛  
1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锴字鳣祥十国春秋卷四十一王锴  
虫牓》、《崄竿歌皆已佚。 《全唐诗卷七六录  
天复年间入蜀依王建王建称帝后官翰林学士御  
史中丞武成二年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乾德  
王锴与庾传素同为宰相时后主王衍宴游无度,  
锴亦不加劝导匡救后唐军队攻入成都后王锴亲  
草降表后至洛阳后唐授以囗州刺史 冯涓与王  
锴同为前蜀重臣颇有交往。 《鉴诫录卷四轻薄  
:“(冯涓又与相座王司空锴等小酌巡故字  
锴举一字三呼两物相似锴令曰:‘乐乐乐冷  
淘似馎饦。’ 涓曰:‘巳巳巳驴粪似马屎。’ 合座大  
涓独不笑但仰视长啸而已。”资治通鉴卷  
二六六后梁纪一太祖开平元年记载:“蜀王会将  
佐议称帝皆曰:‘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  
存其诗一首及断句若干卷八七录有自嘲绝句》  
一首。 《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三又补录其诗  
二首文三篇全唐文卷八八九。  
张道古  
张道古字子美。 《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著  
10]  
:“张道古兵论一卷。”  
进士第。”  
注云:“字子美景福  
关于其籍贯有两种说法一为沧州说。 《北  
5]  
梦琐言卷五云:“张道古沧州蒲台县人。” 新  
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河北道沧州景城郡无蒲  
台县又检同书卷三八地理志二》,棣州乐安郡有  
蒲台县注云:“本录淄州贞观六年省入高苑七年  
10]  
天与不取者也!’冯涓独献议请以蜀王称制:  
复置景龙元年来属。” 故张道古应为棣州蒲台  
县人”。 《北梦琐言沧州蒲台县误为棣州蒲  
台县”,盖唐代以来棣州与沧州的行政区划有所调  
。 《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棣州乐安郡,  
武德四年析沧州之阳信滳河乐陵厌次置。  
八年州废县还录沧州贞观十七年复以沧州之厌  
朝兴则未爽称臣贼在则不同为恶。’王不从涓杜  
15]  
门不出。” 可见王建欲称帝时只有冯涓不识时  
”,坚决反对后来竟杜门不出在前蜀官僚中,  
冯涓可算异类往往以狷介的行为和鄙俗的语言来  
表达他的愤世嫉俗在与王锴的酒间之戏中明显  
地表现出了他的卓尔不群和孤高幽愤。  
10]  
德州之滳河阳信置。” 可见棣州的置废与沧  
州密切有关但无论怎样蒲台县从未隶属沧州。  
二为青州临淄说。 《唐诗纪事卷七一张道古传》  
冯涓与贯休也有交往只是后来因为贯休为人  
太过于率略而与他有芥蒂后来就逐渐生疏。 《北  
梦琐言卷二十休公真率条云:  
12]  
:“道古临淄人。” 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  
》,青州北海郡有临淄县棣州蒲台县今山  
东博兴县与青州临淄县今山东临淄市相距不  
故关于张道古籍贯的两种说法相差不大且其具  
体籍贯已不可考故现存二说以待后考。  
沙门贯休……举止真率诚高人也 然不  
晓时事往往诋讦朝贵它亦不知已之是耶非  
? ……冯涓大夫有大名于人间沦落于蜀自  
比杜工部意谓它人无出其右休公初至蜀先  
谒韦书记庄而长乐公后至遂与相见欣然抚  
掌曰:“我与你阿叔有分。” 长乐怒而拂袖 它  
日谒之竟不逢迎乃曰: “ 此阿师似我礼拜  
。”自是频投刺字终为阍者所拒休公谓韦  
张道古生于何年已不可考其生平事迹可考者,  
最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 )。唐诗纪  
卷七一张道古传:“乾符中道古在王镕幕  
一日久旱得雨众宾赋诗道古最后:‘亢阳  
今已久嘉雨自云倾一点不斜去极多时下  
]  
公曰:“我得得为渠入蜀何意见怪?”  
12]  
冯涓是在当时有一定声望之人贯休性格直率走  
上前去便说与其阿叔有交情让冯涓觉得颜面上过  
不去此外冯涓在其诗中生日歌》)对王建虽  
也歌功颂德但更多的是关注民生疾苦而贯休诗中  
大多是溢美之辞以冯涓的性格一定难以接受故  
二人自然疏远贯休禅月集与蜀中众多重  
如韦庄王锴张格周庠毛文锡郑骞等皆有寄  
赠之作却没有赠予冯涓的可见二人私交并不深。  
冯涓著作,《十国春秋记其所著有南冠集》、  
。’” 《十国春秋 卷四十二张道古传 亦云:  
少有文辞慕朱云梅福之节唐乾符时居王镕幕  
6]  
。” 由此可知张道古在乾符年间已入幕并有  
诗作此时至少应为弱冠之年故我们可以从乾符  
年间上推二十年则张道古大约应出生于唐宣宗大  
中年间(847—860 )。  
张道古于景福年间中进士第。 《新唐书·艺文  
》、《唐诗纪事卷七一张道古传》、《十国春秋》  
卷四十二张道古传皆云其景福中进士”。 徐松  
登科记考卷二十四考订张道古于景福二年登进  
龙吟集三卷、《长乐集十卷又有檄龙文》、《大  
132  
前后蜀作家考略  
士第同年有易标张鼎归蔼卢玄晕杜晏曹遇等  
共二十八人崔胶为本年状元贾潭登明经科礼  
部侍郎杨涉知贡举唐诗纪事校笺卷七一此  
而上到达蜀中。  
张道古到达蜀中后在此度过了他的最后几年。  
十国春秋卷四十二张道古传对其蜀中事迹记  
载颇详:  
12]  
后张道古释褐为著作郎迁右拾遗” 。 乾宁四年  
897 ),上书唐昭宗称国家有五危二乱被贬为  
ꢁ ꢁ 未几以左补阙征田之乱西南路塞,  
复惧为高祖所憾乃变姓名卖卜导江青城市  
韦庄习其名荐为节度判官。  
施州司户。 《资治通鉴卷二六一唐纪七十七昭  
宗乾宁四年载:“右拾遗张道古上疏:‘国家有五  
二乱昔汉文帝即位未几明习国家事今陛下  
登极已十年而曾不知为君驭臣之道太宗内安中  
外开四夷海表之国莫不入臣今先朝封域日  
蹙几尽臣虽微贱窃伤陛下朝廷社稷始为奸臣所  
终为贼臣所有也。’ 上怒贬道古施州司户 仍  
道古又上高祖诗叙五危二乱事为同僚所  
遣茂州安置。  
高祖开国召为武部郎中至玉垒关谓所  
亲曰:“吾唐室谏臣终不能拳跽与鸡犬同食,  
虽召必再贬死之日当葬我于关东不毛之地,  
题曰唐左补阙张道古墓’。”入朝果不为时所  
13]  
下诏罪状道古宣示谏官。” 施州在江南西道即  
今湖北恩施距长安二千七百九里张道古敢于直  
忠而被贬令世人敬佩同情贯休禅月集卷  
四有送张拾遗赴施州司户一诗:“道之大道古太  
二字为名争莽卤社稷安危在直言须历尧阶挝  
谏鼓恭闻吾皇至圣深无比推席却几听 至理一  
言偶未合尧聪贾生须看湘江水君不见顷者百官  
排闼赴延英阳城不死存令名又不见仲尼遥奇司  
马子珮玉垂绅合如此公乎公乎施之掾江上春风  
喜相见畏天之命复行行芙蓉为衣胜絁绢 好音  
入耳应非久三峡闻猿莫回首且啜千年羹醉巴  
]  
复贬茂州武成元年卒于灌州。  
关于张道古之死诸书记载不一。 《北梦琐言》  
卷五云:“惧为蜀主所憾无路栖托洎逢开创诚  
思征召为幕僚排摈卒不齿录竟罹非命也尝自  
遇凶卦预造一穴题表云:‘唐左补阙张道古  
5]  
。’后果遇害而瘗之。” 《唐诗纪事卷七一张道  
古传亦云:“后遇害妻亦继亡蜀主悯之俾祔葬  
12]  
。” 何光远鉴诫录卷四危乱黜条云:“时王  
太祖避为安抚判官张所为古僻不徇时情遂在导  
江卖卜遣日及太祖登极每思其贤遣使诏之屡  
征不起复上章疏词旨是非帝遂诛之瘗于五墓  
7]  
。”  
15]  
张道古被贬施州后于天复年间(900—904 )  
之地。” 诸书皆云道古遇害而死未言其详 而  
鉴诫录却云道古未曾入王建幕府王建开国后,  
也未曾出仕最后惨遭王建毒手王建虽出身行  
目不知书但却礼贤下士善待文人。 “帝遂诛  
”,鉴诫录外不见于他书故此说似误而张  
唐英蜀梼杌卷上云:“(武成二年三月灌州奏武  
部郎中张道古卒……至蜀果不为时所容复贬茂  
入蜀。 《北梦琐言卷五云:“唐天复中张道古沧  
州蒲台县人擢进士第拜左补阙文学甚富介僻不  
5]  
因上五危二乱表》,左授施掾尔后入蜀。”  
唐诗纪事卷七一张道古传亦云:“昭宗时拾遗  
张道古贡五危二乱表》,黜居于蜀后闻驾走西  
又迁东洛皆契五危之事悉归二乱之源因吟  
一章上蜀王诗曰封章才达冕旒前黜诏俄离玉座  
二乱岂由明主用五危终被佞臣弹 西巡凤府  
非为固东播銮舆卒未安谏疏至今如可在谁能更  
17]  
卒于路。” 据此张道古卒于被贬茂州途中非  
18]  
他人所害宋史卷三五一唐英有史材”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六仿荀悦汉纪编年排  
[19]  
于王建孟知祥据蜀事迹颇为详备” ,故其  
12]  
与读来看。” 诗言昭宗遭劫一事资治通鉴》  
卷二六二二六三昭宗天复元年十一月朱全忠进  
逼京师中尉韩全诲劫昭宗赴凤翔天复三年正月己  
巳还京。 《旧唐书卷二〇上昭宗纪天复元年  
十一月,“中尉韩全诲与凤翔护驾都将李继诲奉车  
驾出幸凤翔……天复三年正月己巳自凤翔还京  
蜀梼杌可作信史看待道古之死因当以蜀梼  
所言为是。  
张道古卒时郑云叟正隐居华山闻之有诗哭  
载于唐诗纪事卷七一:“曾陈章疏忤昭皇扑  
落西南事可伤岂使谏臣终屈辱直疑天道恶忠良。  
生前卖卜居三蜀死后驰名遍大唐谁是后来修史  
16]  
” 。 由此可知天复年间张道古已在蜀中 故  
我们可以推测张道古被贬施州后于天复初年顺江  
12]  
言君力死正颓纲。”  
1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道古的著作,《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著录  
兵论一卷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又著录其  
易题十卷皆佚今存诗二首全唐诗卷六  
九四。  
欧阳彬  
资治通鉴卷二六一唐纪七十七昭宗光  
化二年十一月载:“马殷遣其将李琼攻郴州执陈彦  
斩之进攻连州鲁景仁自杀湖南皆平。” 胡三  
省注曰:“马殷始尽有湖南之地。”故欧阳彬流落湖  
南当在光化二年十一月之后。  
欧阳彬的生平事迹不见于正史唐书》、  
五代史俱无传陶岳五代史补卷三欧阳彬  
入蜀条对其生平有所记载:  
欧阳彬何时入蜀史无明载五代史补所  
欧阳彬当在作九州歌以感动武穆王马殷未果  
后不久入蜀欧阳彬作九州歌在马殷得武陵岳  
阳时资治通鉴 卷二六五卷二六六载马殷  
得岳阳武陵二州在开平元年(907 ),故欧阳彬入  
当于是年此时王建已据三川之地正广纳贤  
欲成就一番霸业,“蜀主大悦擢居清要”。 另按  
十国春秋卷五十三欧阳彬传前蜀后主大  
”,言欧阳彬入蜀在前蜀后主时当误。  
欧阳彬衡山人世为县吏 至彬特好学,  
工于词赋马氏之有湖南也彬将希其用携所  
著谐府求见之礼必先通名纸有掌客吏众  
谓樊知客好贿阻使人谓彬曰:“足下之来,  
非徒然也实欲显族致身而不以一物为贶其  
可乎?”彬耻也贿进竟不与既而樊氏怒掷名  
纸于地曰:“岂吏人之子欲干谒王侯耶。”彬深  
恨之因退而为诗曰:“无钱将乞樊知客名纸  
生毛不为通。” 因而落魄街市歌姬酒徒无所  
不狎有歌人瑞卿者慕其才遂延于家瑞卿  
能歌每岁武穆王生辰必歌于筵上时湖南自  
旧管七郡又加武陵岳阳是九州彬作九州  
以授瑞至时使歌之 实欲感动武穆既  
而竟不问彬叹曰:“天下分裂之际厮徒负养  
皆能自奋我何负而至此耶!”计无所出思窜  
入邻道但未有所向居无何闻西蜀图纲将  
彬遂谋入蜀且私谓瑞卿曰:“吾以干谒不  
居于汝家未尝以倦色其可轻弃乎然士以  
功名为不朽不于此时图之恐贻后悔今吾他  
庶几有成勿以为念。”瑞卿曰:“君于妾不  
可谓之无情然一旦不以妾自滞割爱而去得  
非功名之将至耶妾诚异之家财约数緍虽不  
愿分为半以资路途。” 彬亦不让 因以瑞  
卿所赠尽赂网吏求为驾船仆夫网吏许之。  
既至蜀遂献独鲤朝天赋》,蜀主大悦擢居清  
其后官至尚书左丞相出为夔州武穆王  
已薨其子希范继立因致书于希范叙畴昔入  
蜀之由仍以衡山宗族为托希范得书大惭。  
彬之亲友悉免赋役下令搜访草泽由是士无  
贤不肖参谒皆延客之因彬所致也彬雅有风  
其为文辞近而理真闻之者虽不知书亦释  
欧阳彬入蜀后曾事前蜀高祖后主后蜀高祖、  
后主可谓四朝元老”。 有关欧阳彬的蜀中事迹,  
史书记载较少现略叙如下。  
前蜀后主乾德六年唐同光二年公元924 )  
四月后唐庄宗遣李严使蜀以探蜀中虚实九月,  
后唐庄宗又遣李彦稠使蜀十一月王衍遣还李彦  
并遣欧阳彬为使入洛。 《资治通鉴 卷二七三  
后唐纪二庄宗同光二年十一月载:“蜀主遣其翰  
13]  
林学士欧阳彬来聘。”  
通鉴考异:“《(唐庄  
实录》:‘七月戊午蜀主遣户部侍郎欧阳彬来  
使致书用敌国礼。’《蜀书·后主纪》:‘十一月乙  
命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欧阳彬为唐国通好使。’  
13]  
今从之。” 故据此欧阳彬出使后唐在乾德六年  
(924 十一月时任后蜀翰林学士兵部尚书。  
锦里耆旧传卷二咸康元年(925 六月,  
是岁遣翰林学士欧阳彬通聘洛京回”。 十一月,  
21]  
帝遂召欧阳彬修降表” 。全唐文卷八九一据  
此录哀帝降表于欧阳彬名下但检资治通鉴》  
卷二七四后唐纪三庄宗同光三年按前蜀咸康元  
年即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十一月条云:“己酉魏王  
继岌至绵州蜀主命翰林学士李昊草降表又命中书  
侍郎同平章事王锴草降书遣兵部侍郎欧阳彬奉之  
13]  
以迎继岌及郭崇韬。” 两处记载有所不同 对此,  
王文才先生在其蜀梼杌校笺中有所考证:  
ꢁ ꢁ 薛史魏王至绵州衍上笺归命,《通鉴 王  
至绵州衍命李昊草降表以上唐帝王锴草降书  
以达军前遣欧阳彬奉之以往而笺表送达时,  
唐师已至德阳故薛史谓王至德阳衍上笺送  
20]  
然晓之竟以此遇。  
这则材料记载了欧阳彬的字号籍贯家世并  
重点叙述了其在湖南的经历以及入蜀的原因和过  
134  
前后蜀作家考略  
23]  
偎雪夜炉。  
四臣首并上降表梼杌。 《降表右文  
是也与薛史同当是李昊之笔,《全唐文误题  
为王锴王衍降表》,锴所草为降书。 《耆旧传》  
欧阳彬修降表云云”,乃第二表以谢受降  
释罪并报赴阙之期,《全唐文题为欧阳彬哀  
齐己与欧阳彬皆为湖南人故有乡人之谊二  
人交往甚密友情甚厚从诗题和内容看这些诗大  
多作于齐己寓居荆南时。 《宋高僧传卷三十梁江  
陵府龙兴寺齐己传:“梁革唐命天下纷纭 于  
时高季昌禀梁帝之命攻逐雷满出渚宫己便为荆州  
留后寻正受节度迨乎均帚失御河东庄宗自魏府  
入洛高氏遂割据一方搜集四远名节之士得齐之  
义丰南岳之己以为筑金之始验也龙德元年辛巳  
中礼己于龙兴寺净院安置给其月俸命作僧正非  
17]  
帝降表是也。  
王衍亡国后李昊牛希济王锴等前蜀官员皆  
随其降唐入洛疑欧阳彬当亦同往但史无明载。  
后蜀建立后欧阳彬归蜀仕孟氏二主,《十国春  
卷五十三本传云:“复归高祖广政初后主以为  
嘉州刺史彬喜曰:‘青山绿水中为二千石作诗  
8]  
所好也。”  
6]  
饮河酒称风月主人岂不佳哉。’”  
据上引齐己谢欧阳侍郎寄示新集可知欧阳  
彬生前便有诗集行世但其作品大多今已不传。  
全唐诗卷七九五录其断句二联卷八九六录其词  
生查子一首。 《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五二录其  
诗一首,《全唐文卷八九一录其文一篇。  
按上引五代史补卷三欧阳彬入蜀欧阳  
彬累官至尚书左丞相后出为夔州节度使此时马  
希范为楚王欧阳彬曾寄书希范新五代史卷  
六六:“开运四年即后蜀广政十年公元947 ),  
22]  
希范卒年四十九谥曰文昭。” 九国志卷七  
僧可朋  
张公铎传:“迁宁江夔州节度使广政八年  
可朋是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的诗僧但其生平资  
料甚少唐诗纪事卷七四僧可朋传有所记  
:“可朋丹棱人少与卢延让为风雅之友有诗  
千余篇玉垒集》……孟昶广政十九年赠诗僧  
可朋钱十万帛五十匹孟蜀欧阳炯与可朋为友。  
是岁酷暑中欧阳命同僚纳凉于净众寺依林亭列樽  
众方欢适寺之外皆耕者曝背烈日中耘田击  
腰鼓以适倦可朋遂作耘田鼓诗以贽欧阳众宾  
年六十二。” 故欧阳彬出任夔州节度使当在广  
政八年至广政十年之间。  
蜀梼杌卷下载:“广政十三年十一月左丞  
[17]  
欧阳彬卒。” 欧阳彬当卒于是年。  
与欧阳彬有交往的诗人文士可考者唯齐己一  
齐己白莲集中与欧阳彬寄赠酬答之诗现存  
四首兹录于下:  
[12]  
卷八四二谢欧阳侍郎寄示新集》:宫锦三  
阅已遽命撒饮。”  
十段金梭新织来殷勤谢君子迢递寄寒灰。  
鸑鷟对鼓舞神仙双裵回谁当巧裁制披去升  
唐诗纪事卷七四僧可朋传可朋少与  
卢延让为风雅之友卢延让于天复元年后入蜀,  
可朋与之为诗友当在卢延让入蜀后以可朋此时二  
十岁左右计可推知其约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前后另按唐诗纪事 卷七四僧可朋传》、  
全唐诗卷八四九皆录可朋赠方干:“盛名传  
出自皇州一举参差便缩头月里岂无攀桂分湖中  
刚爱钓鱼休童偷诗稿呈邻叟客乞书题谒群侯。  
23]  
瑶台。  
卷八四四寄欧阳侍郎》:又闻繁总在嘉  
职重身闲倚寺楼大象影和山面落两江声  
合郡前流棋轻国手知难敌诗是天才肯易酬。  
毕竟男儿自高达众来心不是悠悠。 (自注时  
23]  
在嘉州馈遗)  
12,23]  
卷八四四酬蜀国欧阳学士》:因缘刘表驻  
经行又听西风堕叶声鹤发不堪言此世峨眉  
空约在他生已从禅祖参真性敢向诗家认好  
独泛短舟何限景波涛西接洞庭秋。”  
诗中描写  
方干进士不第退隐镜湖泛舟垂钓的情景对其怀  
才不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可见二人有较深的交往。  
据今人考证方干卒于光启元年(885 按上  
23]  
深愧故人怜潦倒每传仙语下南荆。  
卷八四四荆门病中寄怀乡人欧阳侍郎  
》:谁会荆州一老夫梦劳神役忆匡庐碧云  
雁野纷纷去黄叶蟾声渐渐无口淡莫分餐气  
身羸但觉病肌肤可怜馔玉烧兰者肯慰寒  
可朋尚年幼不可能有此诗作此诗若确为可朋  
以作诗时二十岁左右计可朋约生于唐懿宗咸通  
六年(865 左右唐诗纪事卷七四僧可朋  
记载后蜀广政十九年(956 可朋仍健在则  
13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年已九十岁左右以九十岁高龄赴宴贽诗恐  
不合常理赠方干一诗极有可能是他人之作,  
误收入可朋名下。  
卷七三六录有王仁裕题斗山观一诗下注云:  
“《玉堂闲话兴元斗山观自平川耸起一山四  
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有唐公昉饮李八  
百仙酒全家拔宅之迹仁裕辛巳岁为节度判官尝  
以片板题诗于观癸未年入蜀因谒岩真观见斗山  
诗牌在焉不知所来旧说云斗山一洞与岩真观井  
故综合上考可朋大致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  
880 左右卒于后蜀广政十九年(956 之后。  
可朋诗作千余首编为玉垒集》。 《宋史·艺  
23]  
文志著录为十卷今已不存。 《全唐诗收其诗四  
首又六联据陈尚君先生考证其中两联为宋僧有  
朋所作:  
相通也。”  
由此可知王仁裕在辛巳年即公元  
921 仍为秦州节度判官其入蜀在癸未年即公  
923 由于王仁裕早已是以文辞知名秦陇  
”,入蜀后便受到爱好文学的王衍的重用官居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王衍十分欣赏王仁裕的才华,  
常与其吟咏酬答。 《十国春秋卷三十七载咸康元  
(925 冬十月王衍东行秦州,“在道与成都尹  
韩昭翰林学士李浩弼中书舍人王仁裕酬答吟咏无  
全唐诗卷八四九收虹收千嶂雨潮展  
半江天”、“诗因试客分题僻棋为饶人下著低”  
二联注出刘公诗话》,系据唐诗纪事卷七  
四转引按此为北宋僧有朋诗 刘攽中山诗  
予尝在福州见山僧有朋有诗百余首”,  
下即引此二联又见宋朝事实类苑 卷三六  
有朋(? —1125),泉州南安人,《补续高僧  
6]  
虚日” 。 这次东巡使王蜀政权在唱答中走向了  
灭亡但从文学的角度看在这一过程中王仁裕充  
分展示了其杰出的文学才华。 《十国春秋卷三十  
七引王氏闻见录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其唱答的情  
:  
24]  
卷三有传。  
,《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五二补诗一首又二  
。  
王仁裕  
ꢁ ꢁ 上梓潼山少主有诗云:“乔岩簇冷烟幽  
径上寒天下瞰峨眉岭上窥华岳巅 驰驱非  
取乐按幸为游边此去将登涉 歌楼路几  
。”宣令从官继和中书舍人王仁裕和曰:“彩  
仗拂寒烟鸣驺在半天黄云生马足白日下松  
盛德安疲俗仁风扇远边前程问成纪此  
去尚三千。” 至剑州西二十里夜过一溪山忽  
闻军人振革鸣金声动溪谷有鸷兽自丛林间跃  
千万人中躩取一夫而去少主至行宫寻  
命从臣赋诗王仁裕诗曰:“剑牙钉舌血毛腥,  
窥筭劳心岂暂停不与大朝除患难惟于当路  
食生灵从教户口资嚵口未委三丁税几丁。  
今日帝王亲出狩白云岩下好藏形。”翰林学士  
李浩弼进诗曰:“岩下年年自寝讹生灵餐进意  
如何爪牙众后民随减溪壑深来骨已多 天  
子纪纲犹被弄客人穷独固难过长途莫怪无  
人迹尽被山王税杀他。”少主览诗大笑过白  
卫岭韩昭进诗曰:“吾王巡狩为安边此去秦  
亭尚数千夜照路歧山店火晚通消息戍瓶烟。  
为云巫峡虽神女跨凤秦楼是谪仙八骏似龙  
人似虎何愁飞过大漫天。”少主和曰:“先朝神  
武力开边画断封疆四五千前望陇山登剑戟,  
后凭巫峡锁烽烟轩王尚自亲平寇嬴政徒劳  
王仁裕是晚唐五代时期较为重要的诗人,《旧  
25]  
五代史卷一二八传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  
他仕蜀时间虽不长但官居中书舍人在蜀中文坛有  
一定影响因此我们亦将其纳入前后蜀作家之列。  
王仁裕的生平事迹见于旧五代史卷一二八、  
新五代史卷五七、《十国春秋卷四十四三书记  
载大体相同。 《十国春秋卷四十四王仁裕传传  
:“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人也少不知书以狗马  
弹射为乐年二十五始就学而为人隽秀以文辞知  
名秦陇间秦帅辟为秦州节度判官仁裕因入成  
事后主为中书舍人后主东巡仁裕与翰林学士  
李浩弼等从行在路酬答吟咏无有虚日国亡降  
历晋累官翰林学士承旨户部尚书乾祐初  
知贡举放榜得士二百一十四人因题诗以荣之周  
6]  
显德三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 自后周显  
德三年公元956 上推七十七年可知王仁裕当  
生于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 )。  
关于其入蜀,《新五代史卷五七王仁裕传》  
:“秦帅辟为秦州节度判官秦州入于蜀仁裕因  
22]  
资治通鉴卷  
事蜀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二六九前蜀取秦成四州于前蜀永平五年  
公元915 ),故王仁裕入蜀当在此后全唐  
36  
前后蜀作家考略  
爱学仙想到隗宫寻胜处正应莺语暮青天。”  
何光远与王仁裕大体同时其说较为可信故此诗  
无疑是王仁裕所作。  
王仁裕和曰:“龙旆飘飖指极边到时犹更二三  
登高晓蹋巉岩石冒冷朝冲断续烟 自学  
汉王开土宇不同周穆好神仙秦民莫到无恩  
新五代史卷五七载王仁裕喜为诗其少也,  
尝梦剖其肠胃以西江水涤之顾见江中沙石皆为篆  
籀之文由是文思益进乃集其平生所作诗万余首  
]  
大散关东别有天。”  
22]  
就在这一年后唐军队攻破成都王衍出城投  
为百卷西江集》。” 此说虽荒诞但可知王仁  
前蜀灭亡王仁裕有戮后主出降诗》:“蜀朝昏  
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高拱手更无  
一个是男儿。”资治通鉴卷二七四后唐纪三》  
庄宗同光三年记载:“蜀主王衍白衣衔璧牵羊、  
裕诗作颇丰,《十国春秋卷四十四云蜀人呼曰诗  
6]  
窖子’” 。 但其诗散失严重今存诗十五首及断句  
一联,《全唐诗卷七三六编为一卷。 《全唐诗补编  
·续拾卷四二又补诗一首移正一首即上引戮  
后主出降诗》。 现存王仁裕的诗歌多为其秦州和蜀  
中时期所作其内容多为题咏山川奉和酬答其体  
裁几乎全是五七言律诗此外王仁裕有荆南席  
上咏胡琴妓二首》、《过平戎谷吊胡翙》(下注云:“翙  
有文学任荆湖藩幕善草军书蔑视副军构之主  
尽室坑平戎谷仁裕过而吊之。”)可知王仁裕  
曾到过荆南但具体情况史无所载不可考也。  
王仁裕著作颇丰西江集,《直斋书录解  
卷七著录其开元天宝遗事二卷(《郡斋读书  
卷二作四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卷录  
入洛记一卷题云:“王仁裕撰仁裕事前蜀国  
13]  
草绳萦首百官衰絰徒跣舆榇号哭俟命。”  
首诗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形无情地刻划了  
蜀主和百官的丑态此诗见于涵芬楼排印本说  
卷三十四豪异秘篡》,陈尚君先生将其收入全  
唐诗续拾卷四十二列入王仁裕名下并加以按  
:  
此诗鉴诫录卷五徐后事谓王承旨作,  
后山诗话则以为花蕊夫人作文字略异。  
全唐诗卷七九八收花蕊名下另注一作蜀  
臣王承旨诗”。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七据鉴  
诫录收归王承旨今检说郛所引鉴诫  
所载校相似而于此诗作者则云为:“兴圣  
太子随军仁裕。”王仁裕初仕前蜀尝随侍王衍  
作诗蜀亡入洛仕后唐。 《说郛所载可从今  
18]  
亡入洛记行。” 《宋史卷二〇八艺文志七录王  
仁裕乘辂集五卷、《紫阁集五卷、《紫泥集十二  
、《紫泥后集四十卷、《诗集十卷。 《通志卷六  
艺文略著录其开元天宝遗事六卷、《王氏闻  
见集三卷、《玉堂闲话十卷 其中开元天宝遗  
今存其余皆佚。 《王氏见闻集》、《玉堂闲话散  
见于太平广记。  
26]  
为移正。  
此诗最早见于鉴诫录谓王承旨作按王仁裕  
仕后汉时曾任翰林学士承旨故王承旨即王仁裕,  
鉴诫录作王承旨盖言其官名鉴诫录作者  
注释:  
参见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五代卷》379 辽海出版社,1998 。  
参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七方干传》,中华书局,1990 。  
参见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五代卷》491 辽海出版社,1998 。  
参考文献: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G]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3.  
4]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贯休禅月集[G]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吴融禅月集序[O] / / 贯休禅月集四部丛刊本.  
10]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吴融唐英歌诗[G]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M].成都巴蜀书社,1992.  
1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何光远鉴诫录[G] / / 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  
16]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王文才蜀梼杌校笺[M].成都巴蜀书社,1999.  
18]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9]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0]陶岳五代史补[G]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勾延庆锦里耆旧传[G] /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2]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4]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5]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6]全唐诗补编[M].陈尚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Examination of Qian Shu and Hou Shu Writers  
ZHANG Hai  
Chinese Institut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Lu Yanrang, Feng Juan, Zhang Daogu, Ouyang Bin, Seng Kepeng and Wang Renyu are  
important writers of the Qian Shu Period and the Hou Shu Period. 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two periods’ literature to study and examine the life stories and be familiarized with them.  
Key words:Qian Shu and Hou Shu; writer; life stories  
责任编辑]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