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反而为这两位思想大师的诗学思想对话拓展了空间,实现了
对话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从而确保了对话的“生产
性”。 事实上该书对二者“冥合主客体” 的总体思维模式、
发明。 在随后对两者“存在相同点的话题”的论述中,该书
从文艺观念、入思路向、思维方法、言说方式等方面所作的比
较论证,大多也从语言的角度切入,抓住二者阐明思想时的
语言表述、所持的语言观念等与语言有关的因素来论述,从
而使相关阐释显得丝丝入扣,切中肯綮。 不过,相比较而言,
作者对海德格尔的熟悉与理解程度似乎要胜于对庄子的熟
悉和理解,因此对海德格尔诗学思想的理论阐发显得要更出
色一些。
“
存在之思”———“道说之言”———“审美超越”的基本思维路
向、“去蔽”的基本言说方式等方面学理联系的清理,也充分
证明了这一点。
该书除了有针对共同的具体问题的微观的相互参照、相
互印证外,还有以各自成篇的“诗学思想述略”为基础的宏
观的对照与互释,从而开创了复合式的诗学对话模式。 如果
说该书第二章“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的学理联系”属于
近距离的、显性的诗学思想对话的话,那么第三章“海德格尔
诗学概要”与第四章“庄子诗学思想述略”则构成了远距离
的、隐性的诗学思想对话。 因为,第三章从“存在之思”、“道
说之言”、“诗意栖居” 三个维度和路向来概述海氏诗学思
想,第四章从“本然之思”、“大道之言”、“诗化人生”三个层
面和路向来概说庄子诗学思想,这种从基本思想维度和总体
思维路向两方面进行的对应性梳理与互照式诠释,充分确保
了“述略”中隐含的对话性以及这种对话的“生产性”。
对海德格尔和庄子语言观的阐述与对比,是对二者在诗
学思想上作深层次的平行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这部论
著中写得最透辟最精彩的部分。 我们知道,在海德格尔那
里,对语言的思考与对存在的探询是并重的,“语言与存
在”,是贯穿海德格尔哲学、诗学思想始终的基本主题。 从西
方哲学史的发展进程角度而言,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主要是
比较诗学研究是一种既求同也求异的诗学研究模式,比
较双方存在的相同点、共通处,构成了它们增进理解与展开
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比较双方的“同”的追寻是意义
重大的。 不过,在求同和求异两个方面中,我更关心的是比
较双方的不同与差异,因为在我看来,二者存在的不同与差
异才是彰显它们彼此的文化特性,体现出对话性、互补性与
“生产性”潜能的重要环节。 因此,该书中对海德格尔诗学
与庄子诗学思想之间的差异性进行阐释的内容,构成了我最
感兴趣的部分。 该书从理论的起点(对待文艺的态度)、终
点(最后通达的境界)、道路(“道”与“言”的关系)、形式(言
说方式)等四个方面来阐述海氏与庄子诗学思想的差异性。
论著指出,在理论的起点上,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差异是很大
的,这就是“非文”与“尚诗”。 具体地说,庄子对文艺乃至整
个文明文化是持“非难”或“反对”态度的,而海德格尔对“伟
大诗歌”则真心喜欢,对一切“伟大艺术”也真心崇尚;在通
达的人生境界上,庄子诗学的总指归是“乘道德而浮游”,追
求一种“无待逍遥”的“自由”,海德格尔诗学的大宗旨却是
“诗意地栖居”,追求那种存在进入“无蔽状态”的“真理”;在
“道”“言”关系上,二者尽管都把思想的“言说”仅仅看作是
“道路”,但也有很大差别:庄子体现为“道由言生”,海德格
尔则是“道在言中”;在言说方式上,“去蔽”是两者共同的运
思与表达方式,但细究起来也差距明显:庄子的诗学表述体
现为多种思想的“尖锐论战”,而海德格尔的则是思想内部
的“亲密争执”。 论著在平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德格
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间诸多差异性所作的细致梳理,从
学理上充分证实了海德格尔与庄子在诗学思想上具有广阔
的“生产性”对话空间和重大的互补性意义,在许多方面都
有着“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海德格尔语)。
“
语言学转向”,在这一重大转向中,海德格尔所发挥的作用
是举足轻重的。 同样,庄子的语言观也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而且他的语言观对于中国文化艺术而言也是意义
非凡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乃至文化精神的形成和
发展。 因此,抓住了语言这个要素,也就抓住了海氏与庄子
诗学思想的一大命脉。 《从逍遥游到林中路》一书从语言作
为“自身言说”、语言作为“无声的排钟”、语言作为“道路”、
语言作为“存在之家”、语言与“世界四元之游戏”、“在语言
之说中栖居”等方面来概述海德格尔哲学和诗学在语言方
面的思想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海德格尔思考语言的问
题,其目的不在于要“提出一个新的语言观”,而在于要“学
会在语言之说中栖居”,“围绕‘语言的道说’,以‘思与诗的
对话’为主要形式,以‘在语言之说中栖居’为终极指归,海
德格尔作为一个‘诗人思者’踏上了他的‘语言之路’”(第
当然,在我看来,论著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比如,在
两者诗学思想的比照中,作为隐性比照的诗学思想概述的篇
幅似乎显得多了些,而关于双方存在差异性的话题,本应成
为该书中一个重点突出的部分,论者却以“限于篇幅”为由
只作了一些“极简单的提示”(第364 页)。 这样的处理,在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生产性对话” 的进一步深入与展
开。 不过,这些缺弱相对于本书的整体价值而言,或可谓“大
醇小疵”吧。
134 页)。 这里对海德格尔关于语言问题的思考在其哲学诗
学思想中的位置和意义所作的阐释和归纳是非常到位的。
相应地,该书也从“语言的边界”、“言语的悖论”、“诗意地言
说”、“澄明与遮蔽”、“言不言之言”等角度论述了庄子的语
言观,突出并强调了庄子的“天地无言,道不可道”的语言学
和诗学主张,既紧紧抓住了庄子语言观的根本实质又有颇多
[
责任编辑:唐ꢀ 普]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