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 华ꢀ 张俊贤ꢀ 教育科研的断裂与失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难题之一
[
9]
非实质和本质的理念与认识等来做出相应的行为?
这些都是亟待深思的问题。
帆” ,从“解释性的反思”、“创造性的反应”到“自
觉性的行动”,这应该成为教育科研最好的注解和
诠释。 如果教育科研的终结,只是停留于现象的记
述化、文本化,仅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教学的完善,
如果不对思维的历练、思想的提升给予深层关怀,这
势必造成教育科研视野的狭窄和肤浅。 所以皮亚杰
万分感慨:“为什么这样庞大的教育工作队伍,现在
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各地工作着,并且一般地
来讲,具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
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既是一门科学,又是生动的学
如果仅仅是出于某种响应号召和形势所迫而从
事科研,我们的确能够大批量生产“一二三四” 或
“
甲乙丙丁”等一系列方法,也能够规模化打造“美
轮美奂”或“恍兮惚兮”等一连串案例。 如是,教育
科研难免会陷入工具化的泥淖,教师亦会成为教育
科研的奴隶。 自然,对教育科研的片面理解甚至曲
解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教育科研现象
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育科研在破除“神秘化”的光
环之后,又陷入了“简单化”的迷雾之中。 即使我们
可以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没有失败的研究,但我们
绝对不能对那些邯郸学步的重复掉以轻心。 一个不
善于发现问题、不对自己成长抱持强烈愿望的教师,
即使从事10 年、20 年的教学工作,也只不过是一年
工作的10 次、20 次重复而已。 现实中的问题不得
不促使我们进一步警惕: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
科研还只是一种主义,一种精神,甚至是一种臆想,
一种幻象。 对此,陈桂生先生是一语中的:“搞科
[
10]10-11
问?”
诚然,我们无法否认“认识教育,完善工作,完
善自我” 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现实而深刻的选
择,但是我们同样也不应该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盲目
鼓吹,甚至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识性和合理性,
也尚不足以深信不疑。 毕竟,教育科研作为一个氤
氲着繁杂、经营着智慧、酝酿着创造的实践,即使掌
握了所有的科学方法、熟悉了所有的研究技巧,却仍
然可能事与愿违。 因为面对在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
中更多地呈现出具体的差异,教师需要琢磨、反思的
是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咀嚼,而不是谋求“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概括化和普适化。 如果不着眼于教育科
研对教师成长的超越意义,教育科研非但不能促成
教育智慧的生长,反倒容易异化为教育的累赘。 在
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否在知识经济化
中引领教育理解,能否在技术现代化中敞亮教育智
慧,能否在理论前沿化中开拓教育生活,这仍然需要
大胆假设后的小心求证。
[
8]
研,写论文,并不是人人可为之事,这是常识。”
另一方面,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体察、反思与
抉择,不仅要把实践对象进行描述,指出“教育是什
么”,更要联系认识的主体及其实践来阐明“教育应
如何”,并由此来规范主体的教育行为、彰显教育的
学理和智慧。 “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的价值,不仅
依赖于引导教师发现自我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
还要有将教师推入‘思考’之中的力量,促使他们在
教学的改善、 尝试和冒险中建构内心的生命之
参考文献:
[
[
[
[
[
[
[
[
[
[
1]柳夕浪.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理念、方式与局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张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9).
3]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6,(1).
5]姚利民.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1,(2).
6]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7]许锡良.评“怎么都行”———对教育“叙事研究”的理性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
8]陈桂生.从“教师该不该写论文”谈起[J].教育参考,2003,(1).
9]张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理念与尺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10]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
责任编辑:李大明]
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