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卷第期  
2006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5  
September,2006  
论晚清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  
毅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任何形式的中外交往都必须以语言文字的沟通为前提而中西方在语言文字上和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差  
异和隔阂必然导致中西交往间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会晚清时期民间的洋泾浜英语仅停留在肤浅而实用的层  
面上在中西双方缺乏相互尊重善意和理解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交往必然存在障碍曲解和误会甚至纠纷时有  
发生国人在吃尽了苦头之后终于开始开办自己的外语学校并开始认真研习英语及其文化以应外交和自强所  
对英语在近代中西交往中的作用进行解构不只是语言本身的课题它更涉及到思想意识社会文化乃至外交  
政治层面这对于我们理解那段历史理解语言与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当今的中外交往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晚清中西交往语言问题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5⁃0104⁃06  
人类在进行交往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最  
相对无颜是以迅速回京。  
为密切当两种全然不同的文化相遇时首先是语  
言文字上的同化即翻译过程反过来说任何形  
式的中外交往都必须以语言文字沟通为前提而中  
西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差异和隔阂必然  
导致中西交往间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会然而,  
语言问题从来就是一个重要而又极易被双方忽略的  
问题而问题的产生也有双方的责任近代中西交  
往之初西洋人一开始就以我族中心主义的心态  
和殖民主义的手段来看待和对付中国而自视清高  
和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也极为鄙视番鬼”、“番语”  
及其文化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乡绅百姓起初都瞧不  
起西洋人和西洋文化自觉不自觉地曲解或误会西  
文和西学对清国人的这种态度西方人早有察觉,  
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记载为证:  
从语言和文化上看不同民族之间的言语沟通  
必然导致不同程度的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会更  
不用说在晚清这个特殊历史时期西洋人有意设下圈  
套和国人轻视和误读外人文字以及英语本身所处强  
势地位的情况当时存在一种惯例即在出现各语  
言文字歧义的时候均以英文为正义)。 一方面民  
间的洋泾浜英语仅停留在肤浅而实用的层面上另  
一方面在中西双方缺乏相互尊重善意和理解的情  
况下他们之间的交往障碍重重曲解误会甚至纠  
纷时有发生国人在吃尽了苦头之后终于着手开办  
自己的外语学校并开始认真研习英语及其文化以  
应外交和自强需要。  
用音译汉字贬义词来称呼西方人  
国人鄙视西洋人可以从他们给后者取名这一  
点来看晚清时期美国商人马士在研究中西人名  
翻译时曾指出:“中国人在音译外国人的名字的时  
避免使用那种令人发生愉快的字或者像一个中  
皇上谓外国人只可计诱是以好言哄骗,  
一味奉承中多藐视外国人之语此次耆公来  
英法翻译官将此等奏章当场献出耆英自觉  
收稿日期2006⁃05⁃12  
作者简介周毅(1958—), 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04  
论晚清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  
国名字也就是真正有文化意义的名字的字以表示  
兹特公同具呈挖造秘鲁东家凌虐华人之事,  
递禀于驻秘鲁之理马京都美国钦差大臣因无  
1]144页脚注1  
其高尚。”  
譬如鸦片战争前夕的1834 ,  
时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Lord Napier(生卒年代不  
的中国译名律劳卑”,就是当时广州十三行最  
富有的官商伍浩官在通知Lord Napier 前去拜访时  
人翻译未能遽定是非。  
不难推断在以上的案例中受凌虐并难以讨回公道  
的只能是不懂外语的华工。 1848—1849 年美国加  
州淘金热期间美国人在中国沿海一带招聘华工或  
被中间商称为卖猪仔”。 正是当时美国人不懂汉  
语以及中国苦力不懂英语造成了双方的误会和中间  
首先使用的至于谁最先译出此中文名我们至今  
尚不得而知但伍浩官有意不使用马里逊博士的音  
译汉字拿皮尔去写律劳卑的名字而是用三个不  
吉祥的汉字”、“”、“分别代表Lord(爵士)  
Napier(拿皮尔),中文的含义是劳苦卑鄙”,这  
表现了中国人藐视西夷的一般心态和作法再一个  
典型例子是晚清英国驻华外交官巴夏礼爵士  
商的欺诈即使翻译也只是凭对外语半生不熟  
而又懂点洋泾浜英语的通事所言为据如同治九年  
(1870 四月间一篇题为华工出洋记的文章这  
样记述道:  
1828—1885), 他的英文名字是Sir Harry Smith  
ꢀ ꢀ 故当询问工人之时每用一不谙洋文之通  
事传话各工与委员会言语不通惟凭通事所言  
为据故各工所答莫非顾往二字此言一出通事  
之口即令填诸合同之上于是不得不照章画  
Parkes,中性的音译汉字应为帕克斯爵士”。 对于  
中国人来说这位干足了坏事的英国佬只配这个代  
2]286页侧注2  
另三个  
恶魔撒旦的名字巴夏礼”  
例子是丁韪良”、“卫三畏骆三畏”。 这三位  
晚清来华洋人的汉字名字分别音译自英文名字Wil⁃  
liam. A. P. Martin,Samuel.W. WilliamsSamuel. M.  
Russell,中性的音译汉字应为威廉·马丁”、“萨缪  
·威廉斯萨缪尔·罗素”,丁韪良”、“卫  
三畏骆三畏对中国人而言含有相当的贬义:  
。  
在民间层面上中西语言不通时而也引起中西  
纠纷清光绪年间学部试卷就有这样的记载:  
ꢀ ꢀ 夫警律者试为当今之急务其意尽善尽  
人民遵守而行外人何敢侮之保全人民之  
利益岂浅鲜哉即外国人在街市而论或因语  
言不通或因假酒后之狂妄推原其故皆意在  
丁韪良在汉字里的谐音是违良”(违背  
良心),“卫三畏骆三畏听起来更像个混混”  
地痞的称呼绝非雅号至于清朝人将后来成  
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外交官Robert Hart  
于试偿。  
以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当时的通商口岸城市有中  
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因语言不通而发生后者侮辱前者  
的事件也有在双方的冲突中因语言不通而出现前  
者殴打后者的案例。 《上海闲话》(有这样的描  
:  
赫德”) 误译为字鹭宾究竟是出自何种心  
尚不为后人所知晚清时期类似的例子并不少  
。  
晚清时期除了极少数有见识的朝廷高官和士  
大夫之外国人一般只有乡土和朝廷的观念对外部  
世界几乎全然不知他们将所有的洋人混为一谈,  
甚至看成是同一个民族:“红毛番蛮夷”。 他们  
憎恨番鬼”,言辞轻蔑但对清廷纵容洋人在中国  
贪婪好财无视亲情与友情轻视传统和历史的品行  
又无能为力只好以音译贬义词的称呼来发泄内心  
的不满。  
ꢀ ꢀ 以中外语言文字不同之故国际交往间遂  
不无误会如道光七年青浦殴打外人之案可  
略见一斑而又有误读外人文字在我国间竟  
23  
成一种习惯者。  
上文所说的在我国间竟成一种习惯者误读外  
人文字”,实则指的就是讲洋泾浜语”。 同样的情  
况也发生在外国传教士错读中国话或讲洋泾浜汉语  
所造成的误会一次一位传教士非常客气地请听众  
们坐好却把汉语念成”,结果中国听众们  
中西语言的隔阂导致民间误会和纠纷  
由于中西语言不通近代早期中外之间常常不  
能达到有效的交流以早年华工出洋为例清同治  
八年(1869 四月十六日美国劳使来函称:  
4]48  
纷纷离教堂而去  
不论是洋泾浜葡语还是洋泾  
浜英语尽管在中外人士之间可以勉强沟通但是若  
涉及到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法律等方面的交流它  
们显然无能为力即便必须进行这种交流障碍和  
原来广东华民往秘鲁国充当雇工者三万余  
0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误会必然发生这就难怪上海开埠后那里的外国人  
只需讲几句洋泾浜英语便足以应付日常生活对他  
们而言说洋泾浜语以及与华人交往仅停留在低层  
次的交往上下班后外国人尽量寻求由自己的同胞  
组成的社交圈子对于中西语言沟通的准确性民  
国时期上海租界工部局华文处就深知其重要它的  
一份有关翻译工作的报告曾写道:  
当临时翻译这些传教士中有不少人是长期生活在  
中国并刻苦钻研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中国通”,在为  
西方国家担任翻译任务时不仅向本国的谈判代表  
提供大量有关中国的机密情报而且还对外文条约  
的文字肆意篡改弄虚作假曾为法国使团担任翻  
译的一位法国传教士就擅自在中法北京条约的  
中文文本里加入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  
7]118  
翻译官一职事关重大 一句话甚至一个  
建造自便字样  
曾担任美国驻华公使的列卫  
词错误会带来不穷的麻烦使工部局处于尴尬  
境地一个马虎或不胜任的译员是一个非常危  
(William Bradford Reed,1806—1876)在给国务卿  
的信中对在华传教士的作用给予如下评价:  
ꢀ ꢀ 传教士和那些与传教事业有关的人们的学  
对于我们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他们充  
险的人。  
错误的语言翻译设下外交陷阱  
78  
毫无疑问错误的语言翻译会带来麻烦甚至危  
在外交层面这种麻烦或危险可以给一个国家  
带来历史性的灾难或改变一段历史的进程。  
早在1793 欧洲派到中国来访的最大规模的  
使团———马嘎尔尼使团为了炫耀英国的军事文明  
和海军实力特意带来了英王赠送给清乾隆帝的  
作翻译人员公事就无法办理。  
自从英语成为西洋官话以来英语无论在商贸  
口头交流上还是在条约文字里都成了西洋各国的一  
种标准语和通用语清咸丰年间英美两国促请清  
廷选派学生赴两国学习英文,“以便他日文书往来  
不用配送汉字是又欲以外邦之言语文字强中国传  
ꢃꢂꢁ  
习抑已汰矣” 。 光绪初年无论朝野已有以英语  
君主号战舰的模型乾隆帝在参观此模型时曾  
当面提出几个问题但由于担任翻译的在华意大利  
传教士德天赐仅为一个钟表专家,“明显缺乏船舶  
方面的知识无法将英国人的航海拉丁语翻译成汉  
并将汉语译成拉丁语这一交流上的困难使乾隆  
为偶像者光绪十三年(1887),在中葡之间草签  
通商友好条约之前条约初稿第36 款规定:“各  
国议立和约原系汉洋文字惟因欲防嗣后有辩论之  
兹查英国文字中外人士多熟悉是以此次所订之  
和约以及本合约所附之专约均以中国文大西洋文  
暨英文三国文字译出缮写画押九纸每国文字三  
均属同意当遇有大西洋文与中国文有未妥协  
5]312-313  
兴味索然”  
假如德天赐能以地道而有趣的  
传译打动乾隆皇帝那么近代中西交往史乃至近代  
中国和世界史必定会大大改写。  
8]360  
然而西方人也钻了中国人不懂西洋语言文字  
的空子而大做手脚欺世盗名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和  
权益以捞取本国和自身的最大利益典型的事例  
清康熙年间倍受康熙帝宠爱的来华比利时传教  
士南怀仁曾被清廷委任为朝廷翻译官负责对外翻  
译接待工作康熙十四年(1675 至二十七年  
之处则以英文解明所有之疑。”  
光绪十四年  
(1888 ),中葡之间正式草签通商友好条约》,并  
于翌年正式换文缔约当时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  
司的英国人赫德及其助手金登幹受李鸿章的派遣,  
代表清廷与葡方谈判有关这一事例,《明清时期  
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是这样记述的:  
1688 南怀仁在担任沙皇特使尼果赖等人访  
ꢀ ꢀ 果然赫德和金登幹在谈判和缔约过程中,  
曾连续使用极不光明正大的做法以诱使李鸿  
章和奕劻入殼他们多方为葡方策划建议葡  
方总督兼葡方谈判代表可以利用英文字句的多  
义译文作为骗取清政府对条约条款认同的办  
例如赫德对罗沙出点子:“地位条约的  
英文字句必须仔细斟酌使它包含了每一意  
我预料用perpetual occupation永久占据)  
等字就可以达到目的中文文字不妨含蓄只  
要提到就够了不必说得太多我原来拟的已  
华的拉丁语翻译和魏牛高与法俄罗瓦访华的拉丁语  
传译时乘机把私自绘制的清国地图以及清政府的  
政治经济军事机密情报偷偷送给对方以换取俄  
国开辟一条欧洲人从俄国来华的交通路线的承  
南怀仁还曾在清廷和葡萄牙使节之间进行外  
交斡旋使葡萄牙国顺利取得了在澳门的一些特  
6]66-68  
那时德等国由于在本国很难  
找到精通汉语及其文化的翻译人员或汉学家同时  
又不信任华人通事便常常雇用在华西方传教士充  
06  
论晚清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  
经可以行了新拟的条文首先带有强占的意  
其次文中关于治理澳门的词句又意味着割  
失其本指往往以小嫌釀大衅无他皆语言文字不  
ꢁꢄꢂ  
通之弊耳。” 张百熙张之洞和荣庆在其所编的学  
务纲要中也指出了昔日操洋泾浜的通事劣质翻译  
之弊端:“一则翻译之日少印刷之资轻可以易售  
而罔利一则因中国通洋文者少故摘取其单词片  
39-40  
让领土。”  
这里赫德利用自己作为清政府的正式谈判代表这  
一特殊身份以及英语作为当时中外条约文字的标准  
语这一便利明显偏袒葡萄牙一方对中国进行连  
哄带骗”,使得葡萄牙梦寐以求的侵占澳门的图谋  
得以合法化他将中文文本里的永驻管理澳门”  
字样有意译成英文“the perpetual occupation and gov⁃  
ernment of Macao”,使得中文的永驻成为英文的  
12]15-16  
以冀欺世而惑人鄙险甚矣。”  
因此,“认识  
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语言以应外交所需是总理衙  
13]38  
由于外交无小  
门兴办洋务教育的最初动机”  
这使得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于1862 年后相  
继开设近代中国第一批官办外语学堂———京师同文  
上海广方言馆与广州同文馆以培养中国自己的  
有别于通事的正规翻译人才和合格外交官这一举  
动得到了朝野内外的肯定甚至大清国光绪皇帝也  
开始屈尊学习英语聘用同文馆毕业的高材生张德  
彝和沈铎为自己的私人英语老师目的是为了能用  
英语直接了解洋人和西学与时俱进改良中国使  
大清国能在不远的将来跻身于世界文明国家的  
行列一时间,“宫里掀起了一股学英语的热潮王  
爷和大臣们都一窝蜂地去寻找英语读本和教  
永占”;还将中文文本里的未经大清国首肯字样  
有意译成英文“ without previous agreement with  
Chine”,从英文的角度既可理解为未经中国事前同  
未经事先与中国商量”。 这说明,“赫德金  
登幹之流实在挖空心思地算计中国时时处处埋下  
祸根”。 甚至连赫德本人也承认为促成这个条约  
9]92  
的缔定他采取了哄骗的手段  
当然赫德、  
金登幹之流这样暗助葡国也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  
因为一旦港澳可以沆瀣一气那么制定共同的洋  
药税项”、联手贩毒以对付中国将是一件极为容易  
之事至于鸦片战争期间香港的割让和赔款情况  
也极其类似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之子麦华佗(Walter  
Henry Medhurst,Jr.,1823—1885)曾担任英国驻华商  
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 的中文秘书兼翻译在  
与中方的谈判中尽力帮助英方威胁讹诈清政府迫  
2]214  
”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尤其随着口岸城市  
租界工商业的兴盛对精通西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  
要就显得尤为急切只懂西语者再也称不上合格的  
人才不少有识之士渐渐认识到仅通西文而不懂  
西方科技难以振兴中华后来主办京师大学堂的清  
末大学士孙家鼐在其筹北京建立学堂奏摺”(清光  
绪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里就直接了当地指出:  
ꢀ ꢀ 京师建立学堂为中外通商以来仅有之创举  
……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广方言馆斤斤于文  
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  
……以中学西学兼通者为上策中学精而粗通  
6]76  
使清廷谈判代表琦善签订中英川鼻条约》  
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类  
朝野内外掀起英语学习热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訢等人痛感在对外交涉  
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与西人交往不仅不识其性  
”,而且易受人欺蒙”。 同时,《北京条约 规定  
ꢅꢂꢁ  
西学者次之西学精而粗通中学者又次之。  
嗣后英国文字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  
然而西语是西学的基础正如郑观应在其盛  
世危言里指出的那样:“然西学根本必以语言文字  
为先虽不必数十国尽能了然而英俄德法四大国实  
乃不可偏废其次则格致之学再次则五洲之事循  
7]261  
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 1858中英签订了  
天津条约》,条约中也提出了语言问题该条约规  
英国给中国的所有外交信函均使用英文并附上  
10]48  
ꢆꢂꢁ  
汉语译本同时强调要有忠实可靠的翻译  
甚  
序渐进融会贯通。”  
中日马关条约里的第五款规定:“本约缮写汉  
日本文及英文各二份校对无伪署名盖印汉文  
与日本文遇有解释字义不同之处以英文为  
余论  
在近代尤其晚清的中外交往中语言问题从来  
就是一个重要而又极易被各方忽略的问题民间层  
面的洋泾浜英语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  
所传递的被曲解和被误会的信息至今难以估量而  
在正式的商贸和外交翻译过程中西方人更是使尽  
11]53  
。”  
在华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曾撰文指出:“于是乎交涉要  
事不得不寄耳目于他人词气轻重缓急辗转传述,  
0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骗术利用中国人不懂地道外语的劣势常常有意曲  
解和误会以捞取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通事包括  
比较精通外语的中国学者在理解与运用外语上也不  
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据说当年大学者胡愈之在美  
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斯诺先生(Edgar Snow,1905—  
可同日而语在斯诺夫人看来将她称为斯诺的爱  
”,意味着她仅是斯诺的情人”,带有不尊重之意  
如果胡愈之能按照英美人士称呼妻子的习  
惯来称呼斯诺夫人又如果斯诺夫人了解汉语爱  
的实际含义就不会发生上述这场小小的风波  
因此对英语在近代中外交往的作用进行解构,  
远不只是语言本身的课题它更涉及到思想意识社  
会文化乃至外交政治方面这对于我们理解那段历  
理解语言与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当今  
的中外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972)所著西行漫记》 (Red Star Over China) 的译  
者附记中把斯诺夫人称为斯诺的爱人”(Snow’s  
lover)。 当样书送到斯诺夫人手中时斯诺夫人大发  
脾气虽经再三解释仍不予理解胡愈之最后只能  
14]79  
到印刷厂把纸型换改  
这里的误会在于英语  
lover(“爱人”)意为情人”,妻子的含义不  
注释:  
耆公即耆英(1790—1858), 清末满洲正蓝旗人字介春鸦片战争时期曾任钦差大臣与英国代表璞鼎查(H.Pottinger,  
英驻港首任港督谈判并签订南京条约》;1844 任两广总督;1858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派赴天津与英法侵略军交  
因擅自回京而获罪赐死。  
ꢁꢂꢃ夏燮中西纪事14,当涂夏氏江上草堂光绪十年(1884)刻本16、8⁃9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伍浩官生卒年代不详), 广东南海县藉伍氏家族三子伍秉鉴又名伍浩官)。 由于当年经营得法 很快成为行商的首领和  
首富十三洋行首富———怡和洋行创办于乾隆至嘉庆年间 由伍浩官出任行商据说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命他前来  
报信限三日交出鸦片没能如林则徐所愿结果伍浩官的头被当场砍了下来。  
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编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下册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 137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Willaims,S. W. The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 Hong Kong: A. Shortrede & Co., 1863.p.223ꢇ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韩常泰左秉降威斯敏斯德评文集》,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下册中华全国图书馆文  
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 131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问外国人在街市有违警事如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史档案学部试卷卷号78。  
工部局华文处有关翻译工作的报告》,上海档案馆藏工部局档案卷号V1⁃14⁃0000664。  
鉴于当时强大的奥斯曼帝国(1290—1922)对西亚和中亚的控制欧洲传教士和殖民者只能选择大西洋和俄国的通道来印  
度和东亚。  
ꢁꢄꢂꢂꢁꢆ郑观应盛世危言2,上海古香阁光绪乙未年夏月(1895)重印14⁃15、16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ꢅ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缩微胶卷第537 卷号002505。  
参考文献:  
1]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M]. 上海 上海书店,2000.  
2]丁韪良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武进姚公上海闲话)[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17.  
4]何天爵真正的中国佬[M]. 北京 光明日报社 1998.  
5]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3.  
6]黎难秋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  
7]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和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  
,1992.  
9]中国海关与中葡里斯本条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0]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11]牛创平近代中外条约选析[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08  
论晚清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  
12]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G]. 北京 中华书局,1933.  
13]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14]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On Language Problem in Late⁃Qing Sino⁃Western Intercourse  
ZHOU Yi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Abstract:Sino⁃foreign intercourse of any form must be first based 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the substantial discrepancy and barrier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mentalit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s inevitably causes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in the in⁃  
tercour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idgin English functions merely as superficial practical communica⁃  
tion tool on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must b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occurrence of  
misunderstandings, misinterpretations and even clashes in the intercourse as there is little mutual re⁃  
spect, goodwill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n the circumstances,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s are set up to meet the need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self⁃strengthening. De⁃construction of the Eng⁃  
lish language role in the late⁃Qing Sino⁃Western intercourse concerns not only the linguistic issue itself  
but ideological, socio⁃cultural and even diplomatic political issues, and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the period of histor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s and intercourse  
and proper manipulation of today’s Sino⁃foreign intercourse.  
Key words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misunderstanding; misinterpretation; English  
craze; late⁃Qing  
责任编辑凌兴珍]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