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 艳ꢀ 论明清时期道教神仙故事传奇
要,如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下《御女损益篇》、孙
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七中的《房中补益》篇等。
道教性哲学的直接实践即房中术,也称“男女合气
术”,一种通过男女性生活的谐调达到养生健体以
致长生不老、证道成仙的养生修仙术。 道教传说中
的许多神仙都因修炼此术而长生,如素女、西王母、
黄帝、彭祖、容成公等。 当然,道教史上也有禁欲的
潮流,如金元时期全真道王重阳、丘处机等对以房中
术为名,放纵情欲、沉溺荒淫的现象给予批判,并进
行反拨,严格要求道教徒出家住观。 但道教基本上
把性行为看作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生活的一个
重要方面,禁欲违反自然之道,有悖人性,可见道教
对生命的热恋和对成仙的憧憬。
纵人生、向往自由、主张平等、歌颂世俗之爱的戏剧
作品比比皆是,徐渭、汤显祖、屠隆等时代的先蹈者
们更是身体力行,对传奇倾注了热情,汤显祖《临川
四梦》即是这类作品的翘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道教对生命的热恋、对
阴阳交合和男女两性关系的肯定和主“情”的时代
文艺之风助长了世俗情欲在宗教戏剧作品中的蔓
延,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戏剧中宗教意识的浅薄。
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宗教几乎没有占据过统
治地位,研究中国戏剧中的宗教意识,必须在这样的
思想历史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儒家现实进取的精
神、强烈的兼济天下的入世召唤,是中国知识分子几
千年的安身立命之哲学。 中国戏剧,即使再讲修真
养性、得道成仙,也摆脱不了儒家重视现实人生、重
视人伦道德、追求入世治世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深邃
影响。 剧作家不是宗教的崇信者,所以在剧中可以
斥佛骂祖,对神佛世界进行戏弄和亵渎;演戏也不是
宣扬宗教教义和思想,而更多的是“高台教化”,教
育民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看戏的也不是信徒,
而是来娱乐的。 戏剧中体现宗教思想的神佛或其他
戏剧人物,其思维、行为和情感方式,以及表现出来
的价值伦理观都不是纯宗教的,“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才是他们真实的想法。 戏剧中宣
扬的宗教意识,在国人对世俗功利的追求面前,远不
具备真正的、持久的震慑人心的力量,无法起到净化
灵魂的作用。 此外,中国戏剧对宗教意识的浅解,还
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无神论思想源远流长关系密切。
人们在敬天、畏天的同时,也在疑天、骂天。 各朝统
治者不断的灭佛、抑道,难怪戏剧中出现许多揶揄神
佛、诋毁宗教的情节和言论。
其次,明代中晚期,出现了抒写性情、歌颂世俗
情爱的强劲文学思潮。 这一时期,早期启蒙文化思
潮出现。 哲学上,强调以心为主体的自主自律原则
的王阳明心学,严厉抨击走向“存天理,灭人欲”极
端的程朱理学。 王门后学将这一思想端绪进一步发
展到了任心适性的程度,尤其是王畿的泰州学派,论
学以“良知”或“人心”的自由无碍为特色,他说:“若
是见性之人,真性流行,随处平满,天机常活,无有剩
[
9]
欠,自无安排,方为自信也。” 论学惟求其真,他
说:“从真性流行,不涉安排,处处平铺,方是天然真
[
9]
规矩。” 这种“真性”、“天然真规矩”,引发了明代
中晚期个性解放思潮,也是晚明文人主张真情真性
的直接哲学依托。 受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在文学
上,“情”被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李贽的“童心说”、公
安派主将袁宏道的“性灵说”在晚明文坛掀起了一
股摆脱礼教束缚、提倡个性解放之风。 作为这个时
代精英文化重要代表的传奇,也浸润了时代之气,放
参考文献:
[
[
[
[
[
[
[
[
[
1](前苏联)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著ꢁ 艺术与宗教[M].王光睿,李鹏增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2]詹石窗.道教文学史·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日)竹村则行,康保成.长生殿笺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4]转引自:钟东.道教文化与《长生殿》[J].中山大学学报,2001,(4).
5]张松辉.谈《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0,(4).
6]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7]王明.太平经合校(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朱书功.中国古代房事养生集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9]龙南山居会语[C].王龙溪先生全集ꢁ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
责任编辑:唐ꢀ 普]
9
5